美國海軍的造艦難題:中國擴張與產業空洞化的戰略應對

印太盟邦維修協定下的政策轉向

· 權力結構-美國,權力結構-印太,印太局勢-騰升的太極旗,印太局勢-武士之國的甦醒,重工業復辟-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5年9月,美國海軍的戰略規劃者正嚴肅面對一項結構性挑戰—其造船工業基礎的萎縮,已直接影響其維持對中國海軍數量優勢的能力。根據美國海軍情報辦公室的預測,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作戰艦隊規模,預計將在2030年達到435艘,相較之下,美國海軍的艦艇數量將落後超過三分之一。此一差距的形成,源於數十年來美國造船業的去工業化,公共海軍造船廠從1970年代的13家銳減至目前的4家,導致造艦成本飛漲、生產週期拉長。一艘在美國建造的驅逐艦,不僅耗時可達28個月,其成本更比韓國同級艦艇高出近十億美元。

此問題的根源,部分來自於一項1965年修訂的聯邦法律,該法案禁止美國海軍在海外採購或建造新艦艇,旨在保護國內產業。然而,這項保護主義措施在缺乏全球競爭的環境下,反而削弱了美國造船業的效率與規模。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憑藉其全球最大的商業造船體系,以軍民融合的模式,為其海軍提供了龐大且高效的造艦產能。面對此一嚴峻現實,美國海軍部長卡洛斯・德爾・托羅(Carlos Del Toro)已將目光投向亞洲盟邦,特別是日本與韓國,試圖引進其先進的造船技術與管理經驗,以期活化美國本土的造船廠。

由於法律限制無法直接外購軍艦,華盛頓的應對策略正朝向更具彈性的合作模式轉變。其中一項關鍵進展,是美國海軍與韓國現代重工(Hyundai Heavy Industries)等造船巨擘簽訂協議,授權其為部署在印太地區的美國海軍艦艇提供維護、修理與檢修(MRO)服務。這項政策轉向具有高度的戰略意涵:它能大幅縮短美軍艦艇因維修而需往返美國本土的漫長時間,從而顯著提高艦隊在第一島鏈前線的作戰可用性與部署韌性。此舉雖無法立即解決新艦建造速度緩慢的根本問題,卻是在潛在衝突中,維持戰區兵力規模的一項務實且關鍵的應急措施。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韓國蔚山的現代重工造船廠—全球規模最龐大的造船心臟地帶,一艘名為「正祖大王號」的新世代驅逐艦靜靜停泊,其俐落的艦身與先進的整合系統,象徵著韓國在全球高端造船領域的技術實力。這艘戰艦的建造成本約為6億美元,建造週期僅需18個月。這組數字,對於遙遠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國防規劃者而言,既是啟示,也是一道沉重的警訊。

一道鴻溝:中美海軍數量的消長

當前,美國海軍正處於一個數十年未見的十字路口。曾幾何時,其艦隊規模與技術水平是全球海洋秩序的絕對保障。然而,根據美國海軍情報辦公室的公開評估,中國海軍的艦艇總數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海上力量。更為關鍵的是,這股擴張趨勢仍在加速。預計到2030年,中國海軍將擁有約435艘作戰艦艇,而美國的艦隊規模屆時可能仍在300艘左右掙扎,數量上的劣勢將進一步擴大。

這場無聲的競賽,其勝負不僅取決於艦艇的性能,更取決於背後工業體系的生產能力。中國的優勢在於其龐大的軍民融合造船體系。全球商業貨輪訂單的滋養,為其國營造船廠提供了巨大的產能、熟練的勞動力與完整的供應鏈,這些資源可以迅速有效地轉化為軍艦建造能力。

相較之下,美國的造船工業在冷戰結束後經歷了長期的萎縮。出於對「和平紅利」的預期,美國國內的公共海軍造船廠從1970年代的13家,一路關閉到僅剩4家仍在運作。工業基礎的空洞化,直接導致了效率低下與成本飆升。如今,在美國建造一艘與「正祖大王號」性能相近的驅逐艦,不僅時間要多上近一年,成本更是韓國的兩倍有餘。這種生產力的落差,已成為五角大廈在應對印太地區潛在衝突時,最為棘手的戰略短板之一。

法律的枷鎖與產業的困境

探究美國造艦困境的深層原因,一項頒布於1965年的聯邦法律修正案扮演了關鍵角色。該法案嚴格禁止美國海軍從外國購買或委託建造艦艇,其立法初衷是為了保障國內就業與國防工業的自主性。然而,半個多世紀過去,這把保護傘在缺乏有效競爭的環境下,卻演變為一個阻礙創新與效率的溫床。

由於訂單來源幾乎完全依賴美國海軍,少數幾家大型國防承包商形成了寡占市場,缺乏降低成本與縮短工期的外部壓力。供應鏈變得脆弱,技術工人的斷層日益嚴重,整個產業生態的活力與韌性大不如前。法律的束縛,使得美國海軍無法像採購戰機或電子設備一樣,在全球範圍內尋求最具成本效益的供應商,只能在國內有限且昂貴的選項中抉擇。這使得艦隊的現代化與擴充計畫,在國會預算的限制下,顯得步履維艱。

向東方取經:韓國模式的啟示,日本集團的沉穩

面對國內產業的結構性問題,美國海軍部長卡洛斯・德爾・托羅近年來頻繁訪問亞洲,特別是日本與韓國,其目標非常明確:既然無法直接購買盟邦的軍艦,那就學習並引進他們的造船之道。

韓國的現代重工提供了一個極具說服力的範例。其成功的核心在於「規模化」與「整合化」。現代重工的船塢同時建造液化天然氣運輸船、貨櫃輪等高價值商用船隻以及最先進的軍艦。商船建造所帶來的穩定訂單與現金流,支持了持續的技術研發與製程優化,這些成果隨後又能應用於軍艦的建造上,形成良性循環。從工程設計、物料採購、施工建造到系統整合,所有環節在一個高度協調的體系內完成,大幅壓縮了時間與成本。

相較與韓國及中國的垂直式造船產業,另一個則是被稱為"武士道妖物"(Bushido obake)的詭異例子,在極盡壓抑的90年代至21初,日本造船產業與海上自衛隊都以極度保守的方式在造艦與保留造船產業,但與歐洲美國極盡衰敗的景象截然不同,當近年中國已是不可擋的態勢發展藍海水軍,西方世界二十年來都無法振興的造船工業。日本集團卻在短短數年之間以近乎妖物的速度完成了一流的造艦能力,不同於韓國的以商船養軍船模式,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及IHI,交出了一份高附加值船舶與精密建造、先進技術應用型船隻模式。而在和平憲法逐漸無法困住沉睡武士的現狀,始脫離2戰戰犯身分,進入國際軍事貿易市場的日本,隨即端出了輾壓韓國歐洲美國的一流船艦最上級(Mogami)營下澳洲訂單,並且以驚人的速度擴大海自規模,並將在2030年代達成高端艦艇翻倍。

美國海軍官員期望能將這種高效的管理模式與生產技術,複製到美國本土的船廠。然而,這並非易事。韓國的成功不僅是單一企業的成就,而是建立在一個健康且可靠的國內海事產業供應鏈之上。要在美國重建這樣一個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統,需要長期的政策支持與龐大的資本投入。

戰略轉向:前進部署的維修樞紐

意識到復興本土造船業曠日廢時,無法應對迫在眉睫的戰略需求,五角大廈正採取一項更為務實的補充策略—將盟邦的工業能力,整合進美軍的全球後勤支援網絡中。

近期,美國海軍與韓國現代重工達成的一項協議,正是此一戰略轉向的具體體現。該協議授權現代重工為在西太平洋活動的美國海軍水面艦艇提供維修與保養服務。這項看似平常的後勤協議,其戰略意涵卻非同小可。

在過去,一艘部署在日本橫須賀或關島的美國軍艦若需進行較大規模的維修,往往必須航行數千英里,返回夏威夷珍珠港或美國西岸的聖地牙哥船廠。這段漫長的往返旅程,不僅耗費時間與燃料,更意味著這艘艦艇在數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內,無法在潛在衝突熱點區域執行任務,造成戰區兵力的實質性缺口。

將維修工作前移至韓國的船廠,將徹底改變這一局面。受損或需要保養的艦艇,可以在數日內抵達維修地點,並在完成修整後迅速重返崗位。這將極大地提升美國海軍在印太地區的艦隊可用率(Availability)—即隨時可以出動執行任務的艦艇比例。在台海等潛在衝突情境下,每一艘可用的作戰艦艇都至關重要。能夠就地維修,意味著美軍能以更少的艦艇總數,在關鍵時刻於關鍵海域,維持更具持續性的軍事存在。

這場圍繞著船塢與噸位的競賽,最終關乎的是國家意志與工業實力的比拚。美國為維持其海軍優勢所做的努力,已從單純追求國內生產,轉向更為靈活的盟邦合作。雖然這條道路無法立即彌補數量上的差距,但它卻可能是確保其在新的大國競爭時代中,不致於落後太遠的關鍵一步。

資料來源

Reuters: US looks to South Korean, Japanese shipbuilders to bolster navy, officials say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aerospace-defense/us-looks-south-korean-japanese-shipbuilders-bolster-navy-officials-say-2024-02-27/

USNI News: Navy Secretary Del Toro Visits South Korean Shipyards to Learn About Commercial Best Practices
https://news.usni.org/2024/02/27/navy-secretary-del-toro-visits-south-korean-shipyards-to-learn-about-commercial-best-practices

The Diplomat: The US Navy Turns to Japan and South Korea to Help Fix Its Shipbuilding Mess
https://thediplomat.com/2024/03/the-us-navy-turns-to-japan-and-south-korea-to-help-fix-its-shipbuilding-mess/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 Getting Down to Business: The Case for Commercial Shipyards in U.S. Naval Strategy
https://www.csis.org/analysis/getting-down-business-case-commercial-shipyards-us-naval-strategy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U.S. Navy Turns to Allies to Help Fix Its Strained Fleet
https://www.wsj.com/politics/national-security/u-s-navy-turns-to-allies-to-help-fix-its-strained-fleet-617e9282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Navy Force Structure and Shipbuilding Plans: Background and Issues for Congress
https://crsreports.congress.gov/product/pdf/RL/RL32665

War on the Rocks: More than Ship-Counting: A Better Way to Assess the Naval Balance
https://warontherocks.com/2023/09/more-than-ship-counting-a-better-way-to-assess-the-naval-bal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