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4年8月28日,隨著美國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正式獲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一場圍繞性別與族裔身份的政治攻防戰,正以一種既熟悉又全新的方式展開。賀錦麗作為美國主要政黨史上第二位女性及首位非裔與南亞裔女性總統候選人,其所面臨的挑戰,不僅重現了八年前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競選時遭遇的性別歧視性攻擊—例如對其聲音、風格的批評,以及影射其透過私人關係上位的貶抑—更疊加了一層由當代文化戰爭催生的新式武器:即指控其為「DEI(多元、公平與共融)聘用」的產物。這種論述試圖將其成就歸因於身份而非能力,從根本上削弱其資格的合法性。這場選戰因此成為一個獨特的觀測窗口,不僅反映了美國社會在性別與族裔議題上的深刻分歧,也凸顯了自2016年以來,政治環境、選民結構及競選策略所發生的劇烈變化。
自2016年川普(Donald Trump)當選以來,美國的政治地景,特別是女性選民的政治參與和動員模式,經歷了根本性的轉變。川普的勝選直接催生了2017年的「女性大遊行」(Women's March),成為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單日抗議活動,標誌著一股強大的女性政治力量的覺醒。同年興起的「我也是」(Me Too)運動,則將對女性在職場中所受不公待遇的討論,從私人領域推向了公共政策議程,並成功動員了大量年輕女性選民。這一系列社會運動的政治能量,在2019年首次選出超過百位女性眾議員的國會中得到了體現。而2022年,美國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保障墮胎權的歷史性裁決,更成為一個決定性的催化劑。該判決極大地激發了女性選民,尤其是溫和派與獨立選民的危機感,他們在多次州級選舉與公投中,展現出足以扭轉選舉結果的投票實力。這一系列事件共同構築了一個與2016年截然不同的政治背景,為賀錦麗的競選提供了柯林頓當年所不具備的社會動員基礎。
面對複雜的身份政治攻擊,賀錦麗的競選團隊也採取了與柯林頓陣營截然不同的應對策略。2016年,柯林頓將性別議題作為其競選的核心之一,以「打破玻璃天花板」為號召,並對川普的冒犯性言論表達了強烈的憤慨。相較之下,賀錦麗團隊則刻意淡化了身份政治的色彩。在其接受提名的全國代表大會演說中,她通篇未曾提及族裔或性別。其競選策略的核心思想是,賀錦麗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強有力的聲明,無需過多言辭贅述。當面對針對其身份的直接攻擊時,團隊的回應並非憤怒,而是輕描淡寫地將其斥為「陳腔濫調」或「怪異行徑」,試圖透過嘲諷來消解攻擊的效力。從近期民調來看,這一策略已初見成效。《華爾街日報》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後發布的民調顯示,賀錦麗已成功鞏固了民主黨的基本盤,在年輕選民、女性及有色人種中的支持率均有所提升,並以微弱優勢反超川普。這場選戰的最終結果,不僅將決定美國的未來走向,也將驗證在當前高度極化的政治環境中,一種新的身份政治攻防策略是否能夠取得成功。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當美國副總統賀錦麗在2024年8月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正式接受總統候選人提名時,她不僅創造了歷史,也踏入了一個極度複雜且充滿敵意的政治場域。作為一位身兼非裔、南亞裔與女性多重身份的候選人,她所面對的攻擊,成為檢視過去八年美國在身份認同政治上激烈演變的稜鏡。這場競選不僅是政策路線的對決,更是一場關於候選人資格、個人身份與國家認同的深刻辯論。與2016年希拉蕊·柯林頓的競選相比,攻擊的相似之處令人警醒,而其間的差異,則揭示了美國政治話語的深刻變遷。
攻擊話術的演變:從「尖銳的聲音」到「DEI聘用」
針對女性政治人物的攻擊,長期以來存在著一套固定的腳本。2016年,希拉蕊·柯林頓便飽受此類困擾。批評者反覆攻擊她的行事風格與表達方式,稱其「聲音尖銳」、「喜歡大喊大叫」,缺乏親和力,甚至被川普本人在辯論會上公然稱為「討厭的女人」(nasty woman)。這些批評的潛在邏輯是,女性候選人必須在一個極為狹窄的行為光譜中行事:既不能太強硬以免顯得咄咄逼人,又不能太軟弱以免被質疑領導力。
賀錦麗同樣面臨著相似的性別化攻擊。保守派評論員影射她透過與前舊金山巿長威利·布朗(Willie Brown)的私人關係而在政壇攀升,即所謂「睡上位」的說法。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J.D.范斯(JD Vance)在一段2021年的影片中,則質疑她為何沒有親生子女,並將民主黨領導層輕蔑地稱為「一群沒有孩子的貓夫人」。這些攻擊都旨在透過其個人生活與家庭選擇,來削弱其作為公眾人物的嚴肅性與合法性。
然而,賀錦麗所面臨的攻擊,增加了一個柯林頓當年未曾遭遇的維度:族裔。反對者創造並廣泛傳播了一個新的標籤—「DEI聘用」(DEI hire)。「DEI」是「多元、公平與共融」(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的縮寫,原是旨在促進組織內部多元化的企業與機構政策。但在當前的政治話語中,這個詞彙已被部分保守派人士武器化,用以暗示少數族裔之所以能獲得某個職位,並非憑藉自身的能力與功績,而僅僅是為了滿足多元化的政治正確配額。
將賀錦麗稱為「DEI聘用」,其戰術目的極為清晰:它試圖繞過直接的種族歧視語言,轉而以一種看似關乎「任人唯才」的論述,來從根本上否定其整個職業生涯的成就。這種攻擊比傳統的性別歧視更為複雜,它將性別與族裔兩重身份捆綁在一起,試圖在選民心中植入一種「她之所以能有今天,全因其身份」的觀念,從而使其所有政策主張與領導能力都顯得不再重要。
2016年後的新地景:女性選民的政治覺醒
如果說攻擊的手段有所演變,那麼賀錦麗競選所處的政治環境,則與八年前相比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2016年川普的當選,成為催化女性選民政治意識與組織動員能力的一個分水嶺事件。
首先,是對川普總統任期的直接反彈。2017年1月,川普就職次日爆發的「女性大遊行」,其規模之大,參與人數之廣,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單日示威活動。這不僅是一次性的情緒宣洩,更標誌著一個全國性政治網絡的形成,為後續的選舉動員奠定了基礎。
其次,同年興起的(Me Too)運動,將長期存在於社會角落的性騷擾與性別歧視問題,推向了全國性的公共對話。—這場運動深刻地教育了整整一代年輕女性,讓她們意識到性別不平等是如何系統性地阻礙女性的職業發展與人身安全—。這種意識的提升,直接轉化為政治參與的熱情,並在2018年的期中選舉中,幫助民主黨贏得了大量年輕女性選票,也促成了2019年美國眾議院女性議員人數首次突破一百人的歷史紀錄。
最後,也是最具爆炸性的催化劑,是2022年美國最高法院在「多布斯訴傑克遜婦女健康組織案」中,推翻了保障女性墮胎權的「羅訴韋德案」。這一判決的直接後果,是剝奪了憲法對女性身體自主權的聯邦層級保護。此舉在全美範圍內激起了劇烈的政治反彈,尤其是在溫和派、獨立選民以及郊區女性群體中。自該判決以來,在堪薩斯、俄亥俄等傳統的共和黨州份,捍衛墮胎權的公投均以壓倒性優勢獲勝。數據顯示,女性選民的登記率與投票率在多次選舉中顯著提升。這意味著,墮胎權議題已成為一個強大的、能夠跨越黨派界線的動員工具。
這三大浪潮共同塑造了2024年的選舉地景。與2016年柯林頓未能完全激發女性選民熱情的情況不同,賀錦麗如今面對的是一個已被高度動員、政治意識更強、且對自身權利受損有著切膚之痛的女性選民群體。
攻防策略的迭代:從正面回擊到輕蔑以待
面對截然不同的攻擊話術與政治環境,賀錦麗競選團隊的應對策略,也與八年前的柯林頓陣營大相徑庭。
2016年,柯林頓的競選策略是正面擁抱其性別身份,並將「打破最後、最高的玻璃天花板」作為其核心競選口號之一。當面對川普的性別歧視言論時,她的團隊往往選擇以「最大程度的憤慨」予以回擊,旨在凸顯對手的粗鄙,並團結支持者。然而,這種策略有時也使其陷入了與對手進行泥漿摔角的困境,例如其「一籃子的可悲之人」(basket of deplorables)的言論,便被對手成功地操作為精英對普通民眾的傲慢。
相比之下,賀錦麗團隊採取了一種更為內斂與間接的策略。他們的核心思想是,候選人的身份本身就是一種力量,無需時刻掛在嘴邊。在她接受提名的那場全國矚目的演說中,她將重點放在經濟、民生與國家安全等普適性議題上,對自身的性別與族裔背景隻字未提。
當對手發動身份攻擊時,團隊的標準反應模式並非憤怒,而是輕蔑與嘲諷。當被問及對手質疑其族裔身份的言論時,賀錦麗笑著將其斥為「陳腔濫調的老劇本」,並迅速轉向下一個問題。其競選夥伴、前明尼蘇達州州長提姆·沃爾茲(Tim Walz)在回應時,則將攻擊者形容為「怪異的」、「像是要競選『仇女硬漢俱樂部』主席一樣」。這種策略旨在將攻擊者描繪成與時代脫節、思想怪異的邊緣人物,從而避免陷入一場關於候選人身份合法性的辯論,並將話語權的主導權重新拉回到己方。
兩極化國家的選舉算計
這場圍繞身份的攻防戰,最終將反映在選票之上。根據《華爾街日報》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後進行的民調,賀錦麗的支持率為48%,以一個百分點的微弱優勢領先於川普的47%。這一數據的關鍵之處在於,賀錦麗成功地鞏固了此前拜登總統未能完全激發的民主黨基本盤,她在年輕選民、女性選民和有色人種選民中的支持度,相較於拜登此前的水平均有顯著提升。
這表明,賀錦麗的身份,雖然為她招致了特定的攻擊,但也成為了動員核心支持者的強大資產。與此同時,共和黨方面也意識到,過於露骨的性別與族裔攻擊,可能會疏遠他們亟需爭取的郊區溫和派選民。共和黨領導層已公開呼籲,應將競選焦點集中在政策而非個人特質上。
然而,這場選舉的勝負,依然取決於在幾個關鍵搖擺州中,對極少數尚未決定立場的獨立選民的爭奪。賀錦麗面臨的挑戰是,能否在鞏固基本盤的同時,向那些對她抱持懷疑態度的、沒有大學學歷的白人選民證明,她的政策能夠代表他們的利益。而川普面臨的挑戰則是,如何在不激怒溫和派的情況下,維持其核心支持者的熱情。
身份,既是鎧甲也是靶心
賀錦麗的總統競選,是美國政治演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標誌。它證明了在今日的美國,一位非白人女性登上權力之巔,已不再是不可想像之事。但它同時也揭示了,這樣一位候選人將不可避免地成為身份政治攻擊的焦點。
她的競選,是一場關於如何駕馭這一雙重現實的實驗。其團隊採取的策略—即在行動上彰顯身份,在言辭上淡化身份,在防守上輕蔑對手—代表了一種應對當代政治極化環境的新範式。2024年11月5日的選舉結果,不僅將決定白宮的歸屬,也將為這場關於身份、權力與話語權的全國性辯論,寫下一個決定性的章節。
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arris Has Edge Over Trump in WSJ Poll as Race Enters New Phase
https://www.wsj.com/politics/elections/harris-has-edge-over-trump-in-wsj-poll-as-race-enters-new-phase-469a038f
The New York Times: How the Politics of Gender Have Shifted Since Hillary Clinton’s 2016 Run
https://www.nytimes.com/2024/08/26/us/politics/kamala-harris-hillary-clinton-sexism-racism.html
Associated Press: Harris faces a new brand of sexism and racism in her 2024 White House bid
https://apnews.com/article/kamala-harris-racism-sexism-2024-election-c58079b7b993217b96054178385287f3
NPR: How the Dobbs decision is still reshaping the political landscape 2 years later
https://www.npr.org/2024/06/24/1259020993/dobbs-decision-abortion-roe-v-wade-two-years-later-election
Reuters: A 'new Iron Curtain'? How Trump's attacks on Harris's gender, race could backfire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new-iron-curtain-how-trumps-attacks-harriss-gender-race-could-backfire-2024-08-16/
Pew Research Center: A Record Number of Women Are Serving in the 118th Congress
https://www.pewresearch.org/short-reads/2023/01/03/a-record-number-of-women-are-serving-in-the-118th-congress/
The Guardian: The Women’s March on Washington: the day a movement was born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17/jan/22/womens-march-on-washington-a-movement-was-bo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