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牙法庭裁決否定中國南海主權主張,北京強硬拒絕引發區域東協權力反彈

國際法秩序面臨挑戰,東南亞諸國戒慎恐懼

· 國際組織-東南亞國家協會,權力結構-中國,權力結構-印太,印太局勢-南海爭端,印太局勢-太平洋諸國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6年7月12日,位於海牙的常設仲裁法院(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就菲律賓針對中國在南海所提起的仲裁案公布了最終裁決。這份長達479頁的判決書,以壓倒性的結論支持了菲律賓的立場,裁定中國長期主張的「九段線」歷史性權利缺乏國際法基礎,不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的規範。仲裁庭明確指出,南沙群島(Spratly Islands)的所有島礁,包括由台灣實際控制的最大天然島嶼太平島(Itu Aba),在法律上均為無法產生200海里專屬經濟區(EEZ)的「岩礁」或「低潮高地」。此裁決不僅是對北京海洋主張的法律性否定,更直接指控中國近年來在該地區的行為,包括大規模的填海造陸、干預菲律賓漁民作業與石油探勘活動,以及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均已侵犯菲律賓在其專屬經濟區內所享有的主權權利。這項裁決為南海延續數十年的主權爭端劃下了一條清晰的法律界線,也為國際海洋秩序的未來走向投下了關鍵變數。

裁決公布後,國際社會的反應呈現高度分歧。北京當局的反應迅速且強硬,中國外交部隨即發表聲明,重申其「不接受、不參與」仲裁的立場,並宣稱該裁決是「無效的,沒有拘束力」,形同「一張廢紙」。中國官方媒體更同步發動文宣攻勢,將仲裁庭斥為美國主導下的政治工具,旨在遏制中國的崛起。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作為聲請方的菲律賓,其新上任的杜特蒂(Rodrigo Duterte)政府則表現出相對克制的態度。馬尼拉方面呼籲各方保持冷靜與克制,並表示將審慎研究裁決內容,顯示其在法律勝利與維繫對中關係之間尋求平衡的務實考量。以美國、日本、澳洲為首的西方國家則普遍對裁決表示歡迎,並敦促中國遵守國際法,將其視為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的重要里程碑。然而,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內部卻因成員國各自的利益考量而未能形成統一立場,再次凸顯了中國透過經濟影響力與外交施壓分化東協的有效策略。

這項歷史性裁決的深遠影響,遠不止於法律層面的勝負。它實質上將北京置於一個艱難的十字路口:是選擇融入現行的國際海洋法體系,還是憑藉其日漸增強的軍事與經濟實力,挑戰並試圖另立規則。中國對裁決的公然藐視,不僅嚴重侵蝕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權威性,更引發了對國際法是否能有效約束強權行為的根本性質疑。分析人士普遍預期,北京為彰顯其決心,可能採取一系列反制措施,包括在黃岩島(Scarborough Shoal)展開新的填海工程、宣布設立南海「防空識別區」(ADIZ),或是加強在爭議海域的軍事、海警與海上民兵部署。這些潛在的升級行動,無疑將大幅提高區域內的軍事誤判風險,並迫使周邊國家,特別是同樣對南海提出主權聲索的越南、馬來西亞等國,面臨更為複雜的安全挑戰。裁決後的南海,並未迎來平靜,反而可能進入一個更為動盪不安的權力重組階段。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法律之盾與強權之劍:南海仲裁案後的秩序裂解

2016年7月12日,海牙和平宮的肅靜氛圍被一份足以牽動全球海洋秩序的法律文件所打破。常設仲裁法院就菲律賓單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公布了最終裁決。這份裁決以近乎全面的方式,駁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期以來用以主張其在南海廣泛權利的法律基石—「九段線」。仲裁庭的結論清晰而徹底: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國對「九段線」內海域的「歷史性權利」主張沒有法律依據。這項裁決的發布,標誌著菲律賓歷時三年半的法律訴訟達到了頂峰,也將北京置於一個前所未有的國際法窘境。它不僅是一次法律解釋,更是一次對國家行為邊界的權威界定,其影響力迅速擴散至亞太乃至全球的戰略層面。

裁決的核心內容,是對海洋地物法律地位的嚴格界定。仲裁庭依據《公約》第121條,審查了南沙群島中多個由中國控制或主張的島礁,並裁定其中沒有任何一個地物能夠被定義為可產生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和大陸礁層的「島嶼」。美濟礁(Mischief Reef)、渚碧礁(Subi Reef)等經過大規模人工改造的設施,其原始地貌被認定為「低潮高地」,本身不產生任何海洋權利。而包括永暑礁(Fiery Cross Reef)、華陽礁(Cuarteron Reef)在內的其他地物,則被歸類為僅能主張12海里領海的「岩礁」。此項認定釜底抽薪地瓦解了中國未來可能以這些人工島為基點,主張廣闊專屬經濟區的法律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裁決認定如美濟礁、仁愛礁(Second Thomas Shoal)等地物,均位於菲律賓的專屬經濟區內,中國在此地的建設與執法行為,已構成對菲國主權權利的侵犯。裁決同時譴責了中國在填海造島過程中,對脆弱的珊瑚礁生態系統造成了「永久且無法修復的傷害」,違反了其在《公約》下保護海洋環境的義務。

對於這份被馬尼拉視為「里程碑式勝利」的判決,北京的反應是預期中的全然否定。裁決公布後不到數小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便公開表示,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在任何情況下不受仲裁裁決的影響。中國外交部則以更為激烈的措辭,稱仲裁案自始至終就是一場「披著法律外衣的政治鬧劇」,裁決結果「是無效的,沒有拘束力」。為了支撐其立場,北京在裁決前夕發動了大規模的國際輿論與外交攻勢,不僅在《華盛頓郵報》、《每日電訊報》等西方主流媒體上刊登廣告與評論,闡述自身立場,更宣稱獲得了全球多達60個國家的支持—儘管經獨立機構查證,公開表態支持的國家僅有約10個,且多為經濟上依賴中國的發展中國家—這種拒絕參與法律程序,卻在場外竭力動員政治支持的做法,反映了北京應對國際爭端時結合法律、輿論與實力壓制的複合型策略。

裁決對中國而言,不僅是外交上的挫敗,更是對其「和平崛起」形象的一次重擊。長期以來,中國官方宣稱其南海政策完全符合國際法。然而,仲裁庭的裁決,由五位資深國際法學家組成的專家小組做出,其權威性與程序的嚴謹性,使得北京簡單將其斥為「政治陰謀」的說法在國際法社群中難以立足。這使得中國陷入了 adherence to international law is optional 的尷尬境地,即國際法的遵守與否取決於國家利益,這與其試圖扮演負責任大國的形象產生了尖銳矛盾。更深層的影響在於,若中國最終選擇以實力徹底無視裁決,將會嚴重削弱《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作為全球海洋治理憲章的地位,並向世界傳遞一個危險的信號:在缺乏有效執行機制的國際法領域,強權的意志終將凌駕於法律條文之上。

對於發起仲裁的菲律賓,這份裁決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法律勝利,但新上任的杜特蒂政府卻面臨著如何將法律成果轉化為實際利益的難題。與前任艾奎諾三世政府的強硬立場不同,杜特蒂在競選期間及上任初期,對華政策釋放了極其混亂的信號。他時而聲稱要親自駕著水上摩托車登上爭議島嶼插旗,時而又表示願意為了經濟合作而擱置爭議,甚至與中國共同開發資源。裁決公布後,菲律賓外交部的聲明異常謹慎,僅呼籲「相關各方保持克制與冷靜」,並表示將「努力尋求和平解決與管理南海爭議」。這種低調的回應,反映了馬尼拉在新舊政府交替之際的務實考量:一方面,裁決提供了與中國談判的有力籌碼;另一方面,過於激進的慶祝或施壓,可能招致北京的經濟報復與軍事反制,重演2012年黃岩島對峙後菲律賓香蕉出口遭禁的困境。

作為亞太區域秩序的主導者,美國的立場至關重要。華盛頓雖非南海主權聲索國,也未批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但長期以來堅持維護航行與飛越自由,並倡導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美國國務院在裁決後發表聲明,稱裁決對「和平解決南海爭端」做出了重要貢獻,具有法律約束力,並敦促各方避免挑釁行為。然而,美國也面臨挑戰:如何有效支持裁決結果,同時避免與中國發生直接的軍事衝突。預計美國海軍將持續在南海實施「航行自由行動」(FONOPs),挑戰中國過度的海洋主張,並以軍事存在向盟友提供安全保證。但這種行動的力度與頻率,將在安撫盟友與管控危機之間走著微妙的鋼索。

裁決的真正考驗在於其長期的執行力。由於仲裁庭並無強制執行的權力,裁決的效力最終取決於國際社會的集體意願。北京很可能透過一系列強硬行動來「創造新的事實」,以抵銷裁決帶來的負面影響。潛在的選項包括:在距離菲律賓本土僅約230公里的黃岩島進行填海造陸,完成其在南海的「戰略三角」部署,從而能有效監控整個南海水道;或是在南海劃設「防空識別區」(ADIZ),要求飛越空域的民用與軍用航空器向其通報,進一步強化其行政與軍事管控;此外,加強海警船與海上民兵的騷擾行動,排擠菲律賓及其他國家的漁船,也是可預見的手段。這些行動中的任何一項,都可能成為引爆區域衝突的導火線。此裁決,非但未能終結爭議,反而可能開啟了南海新一輪軍事化與緊張對峙的序幕。國際法在此刻展現了它的力量,也暴露了它的脆弱。

資料來源

Reuters: Timelin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idUSKCN0ZS03L/

The Guardian: South China Sea: Hague court rules in favour of Philippines over China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6/jul/12/philippines-wins-south-china-sea-case-against-china

The New York Times: Tribunal Rejects Beijing’s Claims in South China Sea
https://www.nytimes.com/2016/07/13/world/asia/south-china-sea-hague-ruling-philippines.html

BBC News: Why is the South China Sea contentious?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pacific-13748349

U.S. Department of State: U.S. Position on the South China Sea
https://2009-2017.state.gov/r/pa/prs/ps/2016/07/259588.htm

The Diplomat: It’s Official: The South China Sea Ruling Is In
https://thediplomat.com/2016/07/its-official-the-south-china-sea-ruling-is-i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China’s Maritime Disputes
https://www.cfr.org/global-conflict-tracker/conflict/chinas-maritime-dispu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