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5年6月10日,對今年五月初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CELAC)論壇成果的深入分析顯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所提出的對拉美 engagement 的「五大支柱」計畫,不僅是一份常規的合作文件,而是一份旨在系統性地、全方位地制度化中國在西半球影響力的戰略路線圖。這份名為《中國—拉共體聯合行動計畫(2025-2027年)》的綱領性文件,為未來三年中國與該地區33國的互動設定了框架。其內容圍繞著「團結、發展、文明、和平、民心相通」五大支柱展開,表面上充滿了相互尊重與合作共贏的外交辭令,但其內在邏輯與具體措施,卻清晰地指向一個更深遠的目標:將中國塑造為美洲事務中一個不可或缺、乃至具有主導性的永久行為體。此一計畫的推出,正值美國對拉丁美洲的援助持續削減、影響力相對下降的背景之下。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拉貿易額在最初八年以年均31%的速度爆炸性增長,2024年已攀升至5180億美元,並預計在2035年超過7000億美元。近年來,儘管中國政府層面的直接貸款有所減少,但由中國企業主導的商業投資,正精準地流向對北京具有高度戰略意義的領域,包括科技、電信、綠色能源、關鍵礦產與電動車。新的《聯合行動計畫》,正是將這種以戰略經濟優先為導向的投資模式,與日益擴張的政治、安全及社會文化聯繫相結合,形成了一套多維度、立體化的總體戰略。
該計畫的第一大支柱「團結」,旨在跨越意識形態界線,鞏固與該地區各國的政治聯繫。其中最具指標性的舉措,是中方承諾在未來三年內,每年邀請300名來自CELAC國家的政黨官員訪華。此舉的深層意涵,遠不止於一般的外交交流,而是一種旨在對沖該地區選舉政治波動性的「政治韌性建設」。拉丁美洲的政治鐘擺效應頻繁,政權更迭迅速。北京深知,僅與當下的執政黨建立良好關係並不足夠。透過系統性地培養與各主要政黨的中高層領導人,包括潛在的未來總統或總理候選人的關係,中國正試圖建立一個無論選舉結果如何,都能確保其在該地區利益與戰略連續性的跨黨派人際網絡。考慮到智利、巴西、阿根廷以及台灣在該地區的重要邦交國瓜地馬拉與巴拉圭,都將在計畫有效期內迎來關鍵選舉,此舉的戰略前瞻性不言而喻。第二大支柱「發展」,則為這份政治藍圖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在中國「全球發展倡議」的框架下,北京承諾提供90億美元的信貸額度,用於支持該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減貧與數位轉型。更值得注意的是,計畫明確推廣「熊貓債券」等人民幣計價的金融工具,意在擴大人民幣在跨境貿易與投資結算中的使用,逐步削弱美元在該地區的傳統主導地位。目前,阿根廷、巴西與玻利維亞已可正式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此外,計畫中一個看似溫和、實則充滿戰略潛台詞的概念是「友好港口」的建設。鑑於中國企業已在秘魯的錢凱港及巴拿馬運河周邊的港口群,取得了關鍵的控制權或重要股權,這一提法引發了外界對其潛在「軍民兩用」目的的高度警惕。
計畫的後續三大支柱,則將中國的影響力,從傳統的政治經濟領域,擴展至安全、文化與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和平」支柱以中國的「全球安全倡議」為指導,深入網路安全、跨國犯罪與公共安全等敏感領域。計畫提議建立國家級「計算機應急響應小組」(CERTs)之間的聯絡機制,這在實踐中可能為中國網路安全部門,提供進入美洲地區數位威脅情報共享網絡的特權管道。同時,計畫提及的警務培訓與行動協調,雖旨在打擊與中國相關的犯罪集團,客觀上也為中國執法力量與標準在該地區的滲透,提供了合法渠道。計畫還強調了在航太領域的合作,特別是推廣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旨在挑戰美國GPS的壟斷地位,並將中國的技術標準嵌入該地區的導航與通訊基礎設施。第四支柱「文明」,是中國在該地區文化與意識形態影響力佈局的集中體現。透過文明對話會議、孔子學院、中文教學獎學金、教材捐贈以及影視節目交流,北京正進行一場精心策劃、日趨專業化的「話語權」建設,旨在拉美的教育與文化空間中,傳播對中國有利的觀點與價值。最後,「民心相通」支柱,則將中國的影響力網絡,下沉至地方政府、友好協會、媒體、學界與體育界等社會基層,透過「由下而上」的方式,建立一個與高層政治互動互補、更具韌性的影響力架構。總體而言,這五大支柱共同構成了一套精密、複雜且環環相扣的長期戰略,其最終目標,是在西半球建立一個有利於中國崛起、挑戰美國傳統地位的戰略環境。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2025年五月,北京的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CELAC)論壇,不再僅僅是例行的外交盛會,而成為中國對其西半球戰略進行全面升級與制度化的歷史性節點。習近平主席在會上公佈的、指導未來三年中拉關係的「五大支柱」計畫,被正式納入《中國—拉共體聯合行動計畫(2025-2027年)》,這份文件以其驚人的廣度與深度,詳盡地勾勒出北京如何試圖將其經濟實力,轉化為在美洲大陸持久的、跨越所有領域的戰略存在。
這套以「團結、發展、和平、文明、民心相通」為名的五 pillar 框架,標誌著中國對拉美政策的成熟與演進。它超越了過去二十年以貿易與基礎設施貸款為主的單線模式,發展為一套涵蓋政治滲透、金融整合、安全協作、文化傳播與社會動員的立體化、網格化戰略。其每一個支柱,都經過精心設計,旨在應對特定挑戰、達成特定目標,並最終服務於將中國塑造為美洲事務主導者的總體願景。
第一支柱:「團結」— 旨在建立跨越選舉週期的政治韌性。拉丁美洲民主政治的選舉鐘擺效應,是任何外部行為體都必須面對的巨大不確定性。北京對此開出的藥方,是每年邀請300名、三年共計900名來自CELAC國家的各級政黨官員訪華。這一舉措的核心,是進行「政治風險對沖」。它不再將賭注僅僅押在當前的執政精英身上,而是透過大規模、系統性的交流與培訓,將影響力滲透至各主要政黨(包括執政黨與反對黨)的中高層梯隊。其目標是在這些未來的國家領導人、國會議員與政策制定者中,培養一批「知華、友華」的力量,從而確保無論未來哪個政黨上台,中國在該國的核心利益都能得到保障。鑑於未來三年,包括巴西、阿根廷、智利,以及台灣僅存的兩個中南美洲邦交國瓜地馬拉與巴拉圭在內的多個國家,都將舉行大選,這項佈局的戰略前瞻性顯而易見。
第二支柱:「發展」— 經濟工具的戰略化應用。在此支柱下,90億美元的信貸額度與300個「小而美」的援助項目,是吸引眼球的數字,但其背後隱藏的金融與基礎設施戰略,則更具深意。計畫明確提出推廣「熊貓債券」,並支持擴大本幣互換規模,其直接目標是在中拉貿易與投資中,逐步以人民幣取代美元,侵蝕美元在西半球的貨幣霸權。同時,計畫倡導建立雙邊的爭端解決機制,這是在含蓄地挑戰由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主導的、以華盛頓共識為基礎的多邊金融規範。
然而,發展支柱中最具爭議性的部分,是「友好港口」的建設。這一看似溫和的提法,無法掩蓋其背後潛藏的重大安全隱患。中國國有企業近年來已透過直接投資或併購,取得了對秘魯錢凱(Chancay)深水港的絕對控制權,並在巴拿馬運河兩端的港口群中,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友好港口」的概念—一個在商業合作語彙下,巧妙包裝了對具有潛在軍事或情報價值的關鍵海上基礎設施進行控制的戰略意圖—引發了外界對其「軍民兩用」可能性的高度關切。分析人士擔憂,在和平時期,這些港口將為中國的全球海運與供應鏈提供便利;但在衝突時期,它們完全有可能被用於支持中國海軍的後勤補給、情報蒐集乃至軍事行動,從而根本性地改變西半球的戰略平衡。
第三支柱:「和平」— 從網路到太空的安全足跡擴張。在「全球安全倡議」的框架下,北京正將其安全合作的觸角,伸向美洲的核心領域。計畫提議建立一個連結各國「計算機應急響應小組」(CERTs)的聯絡機制。考慮到中國本身就是全球最主要的網路攻擊發起國之一,此舉無異於邀請駭客進入區域性的網路安全聯防系統,其潛在風險不言而喻。計畫中提及的警務合作,旨在打擊日益猖獗的、與中國相關的跨國有組織犯罪(如洗錢、非法採礦、人口販運等)。這一合作為拉美國家應對棘手的國內安全問題提供了誘因,但同時也為中國的執法機構與人員,在該地區的活動提供了合法性,並可能伴隨著監控技術與維穩模式的輸出。
更令人矚目的是航太領域的合作。計畫明確提出要建立「北斗合作論壇」與「北斗應用發展中心」。北斗作為中國自主研發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其定位是直接挑戰美國GPS的全球壟斷地位。透過在拉美地區建立地面站、推廣應用標準,中國不僅在為其軍事與民用導航系統爭取市場,更是在將其自身的技術標準,嵌入該地區未來數位化與通信基礎設施的底層架構。此外,計畫重申了對南極的科研合作興趣,這與中國近年來在靠近麥哲倫海峽這一全球關鍵航道地區日益增長的戰略存在相呼應,反映了其在極地治理與全球觀測領域的長遠企圖。
第四、第五支柱:「文明」與「民心相通」— 一場精心策劃的影響力工程。這兩大支柱共同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從上至下與從下至上相結合的影響力建構體系。在高層,「文明對話會議」與哥倫比亞總統裴卓的提議遙相呼應,試圖建構一套不同於西方價值觀的、關於全球治理與文明秩序的論述。在中層,透過向CELAC國家提供500個國際中文教師獎學金、1000個「漢語橋」交流名額與3萬冊中文教材,並將孔子學院進一步整合進區域教育體系,北京正試圖影響該地區下一代的知識精英與公眾輿論。在基層,透過地方政府論壇、友好協會、體育交流以及對500名學者與記者的培訓,中國的影響力網絡正滲透到社會的毛細血管。每年翻譯10部新的中國電視劇,更是旨在透過流行文化,以一種更潛移默化的方式,塑造中國在拉美民眾心中的形象。這整套組合拳,遠非傳統意義上的文化交流,而是一場目標明確、資源充足、手段專業的「話語權」競逐,旨在為中國在該地區的經濟與政治存在,提供堅實的社會與民意基礎。
總體而言,這份《聯合行動計畫》是一份雄心勃勃的戰略宣言。它向拉丁美洲與加勒比地區的國家,提供了一份看似誘人的發展合作包裹,但包裹的每一層,都纏繞著關於主權、自主與長期依賴的棘手問題。對美國而言,這份計畫則是一記清晰的警鐘。它表明中國對西半球的挑戰,不再是零敲碎打的商業交易,而是一場全方位的、長期的、制度性的戰略競爭。如果華盛頓及其盟友無法提供一套在規模、範圍與持續性上,能夠與中國方案相匹敵的替代性選擇,那麼未來數年,美洲的戰略天平,將可能發生不可逆轉的傾斜。
資料來源
Foreign Policy:How China Is Seeking Dominance in Latin America
https://foreignpolicy.com/2025/06/10/china-latin-america-celac-summit-xi-jinping-dominance/
Xinhua News Agency:Xi Jinping Attends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China-CELAC Forum and Delivers a Keynote Speech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1/08/c_1113942369.htm
The Dialogue:China’s Evolving Toolkit for Influence in the Region
https://www.thedialogue.org/analysis/chinas-evolving-toolkit-for-influence-in-the-region/
Reuters:China's trade with Latin America to hit $700 billion by 2035, says bank
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chinas-trade-with-latin-america-hit-700-bln-by-2035-says-bank-2023-11-22/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The Strategic Relevance of China’s Commercial Port Facilities in Latin America
https://www.csis.org/analysis/strategic-relevance-chinas-commercial-port-facilities-latin-america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China’s Engagement with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https://www.uscc.gov/research/chinas-engagement-latin-america-and-caribbean
The Atlantic Council:China’s Beidou is a growing challenge to the GPS monopoly
https://www.atlanticcouncil.org/blogs/geotech-cues/chinas-beidou-is-a-growing-challenge-to-the-gps-monopo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