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盾西移:鳳凰城的科技崛起,美國晶片自動化時代的戰略工業

冷戰防禦到晶片法案,政治如何催生亞利桑那州的「矽谷沙漠」

· 權力結構-美國,金融經濟,科技與AI,重工業復辟-,巨頭戰爭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一個傳統上以高爾夫球場、退休社區和酷熱氣候聞名的城市,正迅速轉變為全球科技版圖上一個不可忽視的戰略要地。這場轉型並非偶然,其根源可追溯至二戰後美國為確保國防資產安全而將其內遷的聯邦指令,吸引了摩托羅拉及英特爾等先驅落戶。如今,在全球地緣政治格局劇變及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的催化下,鳳凰城的科技發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其成功的四大支柱包括:對企業友善且監管門檻較低的政策環境、已然成形的產業生態系、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提供的龐大工程人才庫,以及充沛的土地與基礎設施。

這場科技熱潮的核心,是半導體產業的爆炸性增長,其中最關鍵的里程碑無疑是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TSMC)高達650億美元的歷史性投資。為吸引此案,鳳凰城不僅規劃了複製台灣科學園區模式的科技園區,更提供了百年用水計畫與99.9%穩定率的冗餘電力等國家級基礎設施保障。除半導體外,鳳凰城也憑藉其友善的法規和理想的測試環境,成為Waymo等公司的全球最大自動駕駛汽車測試「沙盒」,以及亞馬遜無人機配送服務的首批運營地。然而,這片「矽谷沙漠」的繁榮並非沒有挑戰:極度稀缺的水資源、高階晶片工程師的人才缺口(迫使TSMC從台灣引進專家並建立學徒計畫),都為其長遠發展帶來隱憂。鳳凰城的崛起,不僅是一個城市的經濟成功故事,更是美國在新冷戰格局下,重塑關鍵科技供應鏈、確保國家技術主權的宏大戰略縮影。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沙漠,在人類的集體想像中,常是考驗與淨化的場域,是舊有秩序消融、新生事物孕育的廣袤畫布。在亞利桑那州這片被陽光炙烤的土地上,一個名為鳳凰城的都市,正上演著一場深刻的蛻變。它正從一個傳統印象中悠閒的退休天堂,轉變為全球高科技產業鏈中一個戒備森嚴、至關重要的戰略節點。當亞馬遜的無人機從此地升空,執行首次商業配送;當Waymo的無人駕駛計程車靜默地穿梭於棋盤式的街道;尤其是當台積電(TSMC)那座耗資650億美元的晶圓廠在此拔地而起時,我們所見證的,已不僅僅是一個區域性的經濟奇蹟。

筆者認為,鳳凰城的崛起,是21世紀地緣政治、國家安全與工業政策三股力量交織下的必然產物。它不是另一個矽谷的簡單複製,而是一個被刻意打造的「矽谷沙漠」(Silicon Desert)—一個在國家意志主導下,為應對全球供應鏈脆弱性、確保關鍵技術主權而精心構建的戰略綠洲。這場宏大的工程,其歷史根源深遠,而其未來走向,則將深刻影響全球的科技權力平衡。

戰略縱深—從冷戰遺產到新冷戰前線

鳳凰城的科技基因,並非始於今日。它的種子,早在二戰後的冷戰陰影中就已播下。當時,美國聯邦政府頒布一項指令,要求將敏感的國防與科技資產從易受攻擊的沿海地區向內陸轉移,以建立戰略縱深。正是在這一國家安全考量下,芝加哥的Galvin Electronics遷至此地,最終成長為我們所熟知的摩托羅拉(Motorola),一度成為亞利桑那州最大的雇主之一。1970年代初,同樣的邏輯吸引了當時還是一家小型新創公司的英特爾(Intel)從加州聖塔克拉拉來到這裡。

數十年來,鳳凰城憑藉此一基礎,逐漸發展成為航太與國防工業的重鎮,雷神(Raytheon)、諾格(Northrop Grumman)、波音(Boeing)以及漢威聯合(Honeywell)等巨頭皆在此擁有重要佈局。漢威聯合的航太部門總部設於此地,其軍用及物流無人機部門也在此孕育。

然而,真正將鳳凰城推向全球科技舞台中心的,是新世紀的地緣政治劇變。隨著中美科技戰的加劇,以及全球對台灣海峽潛在衝突風險的擔憂,半導體供應鏈的安全成為美國國家安全的核心議題。過去數十年全球化所形成的、高度集中於東亞(特別是台灣)的先進晶片製造格局,被視為美國的「阿基里斯之踵」。在此背景下,《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應運而生,其核心目標正是透過巨額補貼,吸引全球頂尖晶片製造商在美國本土設廠,實現關鍵技術的「再岸化」(Reshoring)。

台積電在鳳凰城的650億美元投資,正是這一宏大國家戰略中最耀眼的成果。這不僅僅是一個商業投資案,更是一次地緣政治性的「矽盾西移」。台積電超過65%的營收來自美國客戶,將其最先進的製程能力部分轉移至美國本土,是其分散風險、鞏固與最重要客戶關係的必然選擇。而鳳凰城,這個擁有深厚半導體歷史、遠離地緣政治前線的內陸城市,便成為了承接這一歷史性轉移的理想之地。從冷戰時期的國防資產內遷,到今日的晶片產能回流,鳳凰城的發展始終與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緊密相連。

「沙盒」治理—以寬鬆監管吸引未來科技

如果說地緣政治為鳳凰城的崛起提供了宏觀背景,那麼其地方政府所奉行的「沙盒」(Sandbox)治理模式,則是吸引創新科技落地生根的微觀催化劑。這種模式的核心在於提供一個相對寬鬆、低門檻的監管環境,允許企業在真實世界中測試和驗證其前沿技術。

這一點在自動駕駛汽車(AV)領域體現得最為淋漓盡盡致。早在2015年,當時的州長道格・杜西(Doug Ducey)便簽署了一系列行政命令,大幅降低了AV公司在公共道路上進行測試的障礙。鳳凰城棋盤式的街道佈局、常年晴朗的天氣,使其成為理想的測試場地。於是,Waymo(前身為Google的自駕車計畫)、Uber和Cruise等行業領先者紛紛將此地作為其主要的測試基地。

Waymo的成功尤其具有指標性。它率先在鳳凰城推出了全球首個商業化的無人駕駛計程車服務,如今運營範圍已覆蓋315平方英里,甚至實現了在全球首個機場(鳳凰城天港國際機場)提供全自動接送服務。鳳凰城的機器人計程車行駛總里數,已遠超其他任何市場。

然而,「沙盒」模式是一把雙面刃。它在加速技術創新的同時,也將一部分風險轉嫁給了公眾。2018年,Uber的一輛自動駕駛測試車在坦佩市(Tempe)發生致命事故,撞死一名行人,為這股熱潮敲響了警鐘。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當時譴責了州和聯邦層面對AV測試監管的缺失。儘管此事件導致Uber暫停測試並最終出售其自駕部門,但並未從根本上改變亞利桑那州的友善政策。

如今,這片「沙盒」正從地面延伸至天空。2024年11月,亞馬遜的Prime Air無人機配送服務獲得監管批准,在鳳凰城西部的托爾森市(Tolleson)正式上線。亞馬遜高層強調:「我們不認為這是一次測試,這是首次與亞馬遜物流中心的整合,我們將從這裡開始大規模擴展。」這背後,同樣是地方政府與企業合作,共同推動監管框架適應新技術的結果。

鑄造矽谷沙漠—台積電生態系的移植與挑戰

台積電的投資,不僅僅是建造幾座工廠,而是一次龐大而複雜的產業生態系統的跨洋移植。為了贏得這個「一個世代僅有一次」的經濟發展項目,大鳳凰城經濟委員會(GPEC)花費了三年時間,向台積電描繪了一個複製台灣科學園區成功模式的藍圖。

1. 基礎設施的國家級保障: 晶圓廠是極度敏感的「吞金巨獸」,對水、電的穩定供應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在亞利桑那這片沙漠地帶,水資源是極其寶貴的商品。為此,鳳凰城提出了「百年用水計畫」,並正在建設一個工業廢水回收中心,目標是實現近乎零排放,最大限度地循環用水。在電力方面,當地的電力公司承諾了99.9%的正常運行時間,因為對於晶圓廠而言,任何停機都可能造成每分鐘數千萬美元的損失。這些承諾,已超越了一般商業談判的範疇,展現了州和市政府將其作為戰略性資產來保障的決心。

2. 科學園區的生態移植: 台積電在台灣的成功,高度依賴其與供應商、供應商和工程公司緊密聚集的科學園區模式。為此,鳳凰城規劃了一個佔地超過千英畝的科技園區,預計於2025年初動工。這個園區將允許中小型供應商租用空間,「即插即用」,而無需自行承擔購買土地和建設基礎設施的巨大成本。目前,已有超過40家來自亞洲和歐洲的供應商跟隨台積電的腳步來到鳳凰城,進行了數十億美元的額外投資,創造了數千個就業機會。

3. 人才缺口的缺點: 然而,這場宏大的移植計畫面臨著一個最嚴峻的挑戰:人才。美國雖然曾是半導體產業的領導者,但在過去幾十年中,製造重心外移導致了高階晶片工程師和技術員的嚴重斷層。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預計最終需要近兩萬名專業人力,而尋找足夠的熟練工人已成為一大難題。為解決此問題,台積電被迫採取多種措施:它已將約600名美國工程師送往台灣進行培訓,並從台灣總部派遣了數百名專家,持為期三年的臨時簽證前來支援。同時,它與當地社區大學合作,創立了美國首個註冊的半導體技術員學徒培訓計畫。這個人才缺口,不僅是台積電一家的問題,更是美國半導體製造業回流戰略能否成功的核心變數。

新沙漠經濟的榮景與代價

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為鳳凰城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2014年,該地區的平均工作薪資約為3萬美元;到2023年底,這個數字已飆升至8.4萬美元。對工程師的巨大需求,也極大地推動了當地大學的發展。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SU)如今擁有三萬名在校工程專業學生,每年培養超過7500名工程師,成為全美最大的工程師搖籃之一。

然而,在繁榮的表象之下,也潛藏著挑戰與代價。高薪科技工作的湧入,不可避免地推高了當地的生活成本,特別是住房價格,對原有居民造成壓力。對水資源的極度依賴,儘管有百年計畫的保障,但在氣候變遷導致長期乾旱的宏觀背景下,依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長期風險。州政府近期因地下水供應萎縮而限制鳳凰城地區的住房開發,便是一個明確的警訊。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文化與社會的融合。數百甚至數千名台灣工程師及其家屬的到來,以及未來可能更多的國際人才,將如何與當地社區融合?工作文化的差異、語言障礙以及對公共服務(如教育、醫療)的需求,都將是這個快速成長的城市需要面對的新課題。

鳳凰城的轉型,是一個關於選擇與權衡的故事。它選擇了擁抱高科技產業作為未來的引擎,並為此付出了巨大的政策、財政和資源投入。這條路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也伴隨著複雜的社會與環境挑戰。這片昔日寧靜的沙漠,如今正因全球的資本與人才的湧入而變得喧囂,它的未來,將取決於其能否在高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之間,找到一個精巧的平衡點。這不僅是對鳳凰城治理能力的考驗,也是對美國整個科技回流戰略能否實現軟著陸的觀察窗口。

資料來源

The New York Times: A U.S. Comeback in Chips? The Price Tag Is Enormous.
https://www.nytimes.com/2024/04/08/technology/tsmc-chips-act-arizona.html

Bloomberg: TSMC to Get Up to $11.6 Billion in US Grants, Loans for Three Arizona Chip Fabs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4-04-08/tsmc-to-get-up-to-11-6-billion-in-us-grants-loans-for-arizona-chip-fabs

WIRED: The US Is Building a Chipmaking Empire—With or Without a Workforce
https://www.wired.com/story/us-chipmaking-empire-workforce-tsmc-intel/

Reuters: Waymo to offer robotaxi services to public in Los Angeles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autos-transportation/waymo-offer-robotaxi-services-public-los-angeles-2024-03-14/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mpany in the World That You’ve Never Heard Of
https://www.wsj.com/tech/this-is-the-most-important-company-in-the-world-that-youve-never-heard-of-b495c730

Forbes: How Phoenix Became A Hub For Cutting-Edge Technology
https://www.forbes.com/sites/paularosenblum/2024/03/12/how-phoenix-became-a-hub-for-cutting-edge-technology/

Associated Press: Amazon drone deliveries are coming to the Phoenix area. Here's what to know
https://apnews.com/article/amazon-drone-delivery-phoenix-arizona-e3b97b10298a44b8b603a1198f121a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