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全球汽車產業正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戰略轉向,其目光已從傳統的地面道路延伸至浩瀚的星空。這並非科幻式的空想,而是關乎未來移動主導權的深層佈局。從日本的豐田(Toyota)、本田(Honda),到德國的保時捷控股(Porsche SE),再到中國的吉利控股集團,眾多汽車巨頭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將資金與技術注入火箭製造、衛星導航及太空科技新創公司。
此番跨界投資的動機遠非將汽車送入太空的行銷噱頭。其核心戰略目標在於構建下一代智慧移動的基礎設施。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演進,車輛對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定位導航系統(超越現有GPS)的需求日益迫切;而萬物互聯的車載服務,如即時軟體更新、娛樂系統與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則需要無處不在的衛星網路支援。汽車製造商們深刻體認到,掌握了太空中的數據鏈,就等於掌握了未來汽車產業的命脈與新的高利潤增長點,例如通用汽車(GM)旗下Super Cruise系統所開創的訂閱制服務模式。
更深層次地,這場「上天」的競賽亦是技術與製造能力的雙向賦能。汽車工業成熟的量產經驗與供應鏈管理能力,正為降低太空發射成本提供關鍵助力;而源自航太領域的尖端科技,如光學雷達(Lidar)、3D列印材料與電池管理技術,也正反哺汽車設計與製造,提升其安全性與效率。這場從地面延伸至軌道的競賽,不僅將重新定義「汽車」的概念,更預示著一場圍繞數據、連結與移動權的全球性地緣科技博弈已然展開。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當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數年前將一輛Roadster跑車送入太空軌道時,世人多將其視為一場極具想像力的行銷展演。然而,這場看似離經叛道的行為,卻如同一顆投入湖心的石子,悄然預示了一場席捲全球汽車工業的典範轉移。如今,將目光投向星辰的,早已不僅僅是身兼Tesla與SpaceX執行長的馬斯克。從日本的精密製造車間到德國的工業心臟,一場關乎未來移動生態主導權的太空競賽,正在汽車巨頭之間悄然展開。這不僅僅是一場商業投資,更像是一首寫給未來的序曲,其旋律的核心,是數據、連結與控制權。
日本的焦慮與雄心:從製造強權到太空樞紐
對於日本汽車工業而言,這場轉向太空的行動,交織著技術創新的渴望與國家戰略的深層焦慮。今年一月,豐田汽車(Toyota)透過旗下的移動軟體子公司,向日本本土火箭製造商「星際科技」(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注資4400萬美元。這家成立於2013年的新創公司,正致力於為商業衛星提供低成本的發射服務。
這筆投資的背後,是日本在商業航太發射領域的追趕壓力。數據顯示,2024年,日本僅進行了7次軌道火箭發射,而此數字在美國是145次,在中國則是68次。發射能力的匱乏,意味著日本在構建自主衛星網路、保障未來數據安全方面將受制於人。正如星際科技所言,太空的連結性—從地圖繪製到通訊網路—對汽車工業至關重要,而他們的目標,正是為日本打開這條通往太空的穩定通道。

日本汽車工業的「地外跨越」:豐田與 JAXA的月球探測車
當世人仍將汽車視為地球上的代步工具,日本卻早已讓「車輪」踏出藍色星球,將製造工藝拓展至太空的極限。豐田汽車(Toyota)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自 2019 年起攜手,投入「阿提米斯計畫」中月球軌道平台 Gateway 的配套開發,打造出一款具備封閉式駕駛艙、長距離續航能力的次世代月球探測車—俗稱「月球版 Land Cruiser」,這不僅是移動工具的進化,更象徵日本製造業在地外環境中展現的技術自信。
這款正式名稱為「有人駕駛壓力艙探測車-月面巡洋艦」(Lunar Cruiser),將成為阿提米斯計畫中,太空人登月後的主要行動載具。不同於以往美國阿波羅任務的簡陋「月球車」(Lunar Roving Vehicle, LRV),豐田設計的 Lunar Cruiser 採用密閉式艙體與生命維持系統,能讓兩名太空人脫下太空衣,在車內駐留長達兩週。這種「移動基地」的概念,大幅提升月球表面探索的安全性與科學作業效率。
技術層面上,Lunar Cruiser 彙聚了豐田在燃料電池、能源管理、自動駕駛與耐久工程方面的累積成果。它搭載氫燃料電池混合動力系統,在月球稀薄大氣與極端溫差環境下仍能保持穩定供能,續航里程預計可達 10,000 公里;車體結構則考量月塵附著、輻射防護與重力僅為地球六分之一的挑戰。這不僅是「造車」,更是將陸上 SUV、深海潛水艇與太空艙技術融為一體的「地外載具」。
更具象徵意義的是,日本選擇以汽車產業的核心企業來主導這項計畫,傳遞出「汽車不僅限於道路」的理念。當歐美將重點放在火箭與飛船,日本則以「移動技術」作為切入點,率先實現地外移動工具的商品化與系統化設計。對全球汽車產業而言,這意味著未來的競爭不再止於自動駕駛或電動化,而是能否將車輛延伸至極端環境、甚至拓展到地球之外。
Lunar Cruiser 的誕生,不僅是阿提米斯計畫的一部分,更是日本製造業戰略的一環。它將日本汽車技術推向「月球標準」,並為未來火星或更深太空探測奠定基礎。這是一個信號:當世界仍在爭論電動車市場份額時,日本的汽車工程已經為「太空世紀」準備好解決方案。
因此,若說美國以 SpaceX 的星艦領跑火箭時代,那麼日本則以豐田與 JAXA 的 Lunar Cruiser 打開了「地外移動」的新篇章。這不僅是跨越地球的技術實踐,更是一次象徵性的宣示:汽車工業,將不再侷限於地球道路,而是邁向銀白色的月球平原,並最終駛向更廣闊的宇宙。

豐田的參與遠不止於資金。自2020年起,豐田便派遣旗下工程師協助星際科技進行生產流程優化與推進系統的研發。汽車工業百年積澱的精實生產(Lean Manufacturing)與供應鏈管理經驗,恰恰是當前航太產業亟欲引進以降低成本、提高發射頻率的關鍵知識。與此同時,另一巨頭本田(Honda)自2019年起,亦已投入研發自有核心技術的可重複使用火箭,旨在為低軌道衛星提供發射服務,其整合內燃機與自動控制的技術底蘊,成為了這項跨界探索的堅實基礎。
歐洲的深謀遠慮:鞏固工業命脈的「賦能器」
目光轉向歐洲,德國的保時捷控股(Porsche SE)—其核心資產包括保時捷與福斯汽車(Volkswagen)同樣將觸角伸向了太空。他們對慕尼黑的火箭公司Isar Aerospace進行了戰略投資。保時捷控股的董事會成員在2021年宣布投資時,曾精準地指出:進入太空的能力,將成為「傳統工業創新,以及顛覆性新技術與商業模式的關鍵賦能器」。
這段話揭示了歐洲工業巨頭的深層思考。他們看到的,不僅是汽車本身的聯網需求,更是整個工業4.0時代對數據基礎設施的依賴。從物流追蹤、精準農業到智慧城市管理,一個自主可控的衛星網路,是維繫其全球競爭力的戰略資產。汽車,作為未來智慧城市中最活躍的移動數據終端,自然成為了這盤大棋的先行者。
未來汽車的基石:為何衛星網路不可或缺?
然而,星空之上的佈局,其雄心遠不止於此。汽車製造商投資太空的核心驅動力,是為即將到來的全自動駕駛時代鋪設基礎設施。
首先是「超越GPS」的高精度導航。現有的GPS系統雖已普及,但其民用精度與可靠性,尚不足以支撐L4/L5等級自動駕駛所需的安全冗餘。為此,豐田的創投部門早已是加州新創公司Xona Space Systems的早期投資者,後者正致力於打造一個比GPS更精準、更可靠的商業衛星導航系統。中國的吉利控股集團甚至更進一步,已投資超過3.26億美元,著手製造自有品牌的衛星,以全面支持其自動駕駛車隊的建構。當自動駕駛的安全性提升10%或效率提升15%成為核心競爭力時,擁有專屬或更優越的定位服務,將構成難以逾越的技術壁壘。
其次是無縫的網路連接。從車輛作業系統的空中下載(OTA)更新,到高畫質的地圖數據、即時路況與車載娛樂系統,未來的汽車將是吞吐海量數據的移動節點。在蜂巢式網路無法覆蓋的偏遠地區,衛星通訊成為了唯一的解決方案。這種「永遠在線」的能力,不僅是提升用戶體驗的關鍵,更是實現車隊遠程管理與故障診斷的基礎。
新的黃金航道:從賣車到賣服務的商業模式革命
這一切基礎設施的投入,最終都將導向一場深刻的商業模式革命。汽車產業正借鑑智慧型手機的發展路徑,從一次性的硬體銷售,轉向貫穿車輛整個生命週期的服務性收費。
通用汽車(GM)的Super Cruise先進駕駛輔助系統便是絕佳例證。該系統透過整合攝影機、感應器以及來自GPS衛星的即時高精度地圖數據,實現了在特定道路上的自動駕駛。通用汽車明確表示,他們的目標是透過持續的功能升級,將Super Cruise打造成一項不可或缺的訂閱服務,並預計在五年內,僅此一項業務就能帶來近20億美元的年收入。
這條由太空技術賦能的「服務航道」,正成為所有汽車製造商追逐的藍海。據一份產業報告預測,到2030年,聯網汽車每年可能為汽車製造商與供應商創造高達7420億美元的營收機會。從賓士到福特,各大品牌都在競相開發類似的聯網駕駛輔助系統,而其背後,都離不開穩定可靠的衛星數據支持。
技術的雙向奔流:太空與地面的協奏曲
汽車與太空的結合,並非單向的技術索取,而是一場雙向的創新賦能。曾在SpaceX任職多年的電動車充電公司Electric Era創辦人Quincy Edmund Lee,以親身經歷見證了這種協同效應。
SpaceX借鑑了Tesla在費利蒙工廠的生產最佳實踐,以提升火箭製造的效率;而雙方在電池化學、太陽能電池板技術上的交流,也加速了彼此的研發進程。反之,源於航太工業的技術也正逐步滲透汽車產業。例如,為太空飛行器在月球或火星安全著陸而開發的光學雷達(Lidar)技術,如今已成為自動駕駛汽車感知周遭環境的核心感測器。同樣,過去用於製造火箭輕量化、高強度零件的3D列印(積層製造)技術,現在已被保時捷等車廠用於生產經典車款的稀有備件,甚至是現行車款的高性能活塞與客製化座椅。
甚至在看似遙遠的電動車充電領域,太空技術也能發揮作用。Lee的公司正計畫為其所有充電站配備Starlink衛星網路終端,以解決在數據訊號微弱地區進行遠程故障排除和軟體更新的難題。
Lia 認為,汽車製造商當前對太空領域數億乃至數百億美元的投資,相較於其龐大的研發預算,或許仍只是九牛一毛。但這些看似微小的投資,卻是極具戰略遠見的落子。
它們的目的,不在於短期財報上的回報,而在於確保在下一個移動時代,不會因錯失對天空的掌控權而失去地面的疆土。這是一場關乎未來的深遠佈局,告訴我們,未來汽車的行駛軌跡,或許不僅僅被書寫在柏油路上,更將被銘刻在群星之間。
看著台灣的造車體系,依然小家子氣的龜縮在保護主義,像吸血鬼般貪婪的吸吮著國家的稅收與人民的資本,卻從未直視過祭上的開拓者,或許,這窮途末路的慘況正是我們自己-台灣政府與利益財團的鳩由自取。
資料來源
Nikkei Asia: Toyota unit invests in Japanese rocket startup for satellite launches
https://asia.nikkei.com/Business/Aerospace-Defense/Toyota-unit-invests-in-Japanese-rocket-startup-for-satellite-launches
Reuters: Porsche SE says it is investing in German rocket company Isar Aerospace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aerospace-defense/porsche-se-says-it-is-investing-german-rocket-company-isar-aerospace-2021-07-28/
Honda Global: Towar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3D Mobility” Vision for the Sky - Taking on the Challenge of Developing the Honda eVTOL and the Honda Avatar Robot with a Goal of Expanding the Sphere of Human Endeavor
https://global.honda/newsroom/news/2021/c210930eng.html
TechCrunch: Toyota Ventures is an early investor in Xona’s high-accuracy GPS alternative
https://techcrunch.com/2022/09/20/toyota-ventures-is-an-early-investor-in-xonas-high-accuracy-gps-alternative/
Via Satellite: Geely to Launch Second Set of Satellites for Connected Cars This Year
https://www.satellitetoday.com/mobility/2023/04/13/geely-to-launch-second-set-of-satellites-for-connected-cars-this-year/
The New York Times: G.M. to Offer Hands-Free Driving on Most Models
https://www.nytimes.com/2021/04/08/business/gm-super-cruise-hands-free-driving.html
Forbes: The Final Frontier: Why Automakers Are Reaching For The Stars
https://www.forbes.com/sites/samabuelsamid/2024/02/09/the-final-frontier-why-automakers-are-reaching-for-the-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