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布魯塞爾歐梅崗節

虔誠、歷史與記憶的華麗重演:城市與它的黃金時代

· 觀光-活動祭典,觀光-文化古城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在城市的中心,總有一座廣場。廣場的中央,總有一尊凝視著遠方的銅像。它沉默地佇立著,看著鴿子停駐在它的肩頭,看著孩童在它的基座旁追逐嬉戲,看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從它的腳下川流而過。歷史,對它而言,不是書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日復一日、無聲流淌的時間。它是一位最公正、也最孤獨的見證者,見證著城市的繁榮與衰敗,見證著人們的記憶與遺忘。

那座被譽為「歐洲最美麗客廳」的布魯塞爾大廣場(Grand-Place),在夜色中,被戲劇性的燈光所照亮。數百名身著十六世紀華服的「古人」,正莊嚴地,從廣場的四方,緩步走入。那一刻,廣場上那些早已沉默了數百年的行會大樓,彷彿都重新擁有了呼吸;而那些凝固在歷史中的人物,正試圖從時間的琥珀中,掙脫出來。

Section image

歷史,真的沉睡了嗎?或者,它只是在等待一個被喚醒的契機?而我們,做為後來者,與歷史之間,究竟應該保持一種什麼樣的關係?是將它供奉在博物館的玻璃櫃後,保持一種安全而疏遠的敬意?還是,我們有勇氣,穿上古人的衣袍,走上他們走過的石板路,嘗試著,用自己的身體與情感,去重新觸碰那段早已逝去的時光?歐梅崗節,這場盛大、精準且充滿敬畏的「歷史重演」,便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最華麗,也最複雜的答案。

Section image

歷史與起源—從一尊被盜的聖像,到一場帝國的盛典

在我們驚嘆於今日布魯塞爾歐梅崗節那如同好萊塢史詩電影般的壯麗場面之前,我們必須先學會,將耳朵貼近薩布隆(Sablon)地區那古老的教堂石壁,去傾聽一段跨越了近七個世紀的、從一次虔誠的「偷竊」行為,演變為一場帝國權力展演的漫長傳奇。因為歐梅崗的靈魂,從一開始,就交織著兩種看似矛盾,卻又密不可分的力量—來自民間的、草根的信仰,以及來自頂層的、輝煌的權力。

薩布隆的奇蹟:一則關於信仰與小船的傳說

故事的起點,必須追溯到西元1348年。彼時的布魯塞爾,還不是今日歐洲的政治首都,而是一座在勃艮第公國治下,以手工業與貿易,逐漸興起的繁榮城市。在城牆之外,那片被稱為「薩布隆」(意為「沙地」)的區域,還是一片相對貧瘠的、屬於十字弓手行會的土地。

傳說,就在這一年,一位居住在安特衛普(Antwerp)的、名叫貝亞特麗斯·蘇特肯斯(Beatrijs Soetkens)的虔誠婦人,在夢中,得到了聖母瑪利亞的感召。聖母指示她,前往安特衛普的教堂,將一尊被認為擁有神奇力量的聖母雕像「安特衛普的聖母(Onze-Lieve-Vrouw op ‘t Stocxken)」,用小船,偷運至布魯塞爾的薩布隆教堂。因為在那裡,這尊雕像,將會受到布魯塞爾十字弓手們更崇高的敬意。

你可以想像那幅充滿宗教神秘色彩的畫面:一個平凡的婦人,在夜色的掩護下,划著一艘簡陋的小船,沿著森訥河(Senne),逆流而上。船頭,安放著那尊被視為城市守護神的神聖雕像。河水在船槳下,發出輕柔的、呢喃般的聲響。空氣中,或許還瀰ল漫著河岸邊沼澤的濕氣與植物的氣息。這是一趟充滿風險,卻又被神聖使命感所驅動的旅程。當貝亞特麗斯最終抵達布魯塞爾,並將雕像,成功地交給薩布隆的十字弓手行會時,這起「虔誠的盜竊」,便被詮釋為一樁神聖的「聖蹟」。

為了紀念這尊聖像的到來,也為了向其表達最崇高的敬意,布魯塞爾的十字弓手行會,便決定,在每年聖靈降臨節前的主日,舉行一場盛大的遊行。他們會抬著這尊聖母像,在薩布隆地區,「環繞(Ommegang)」教堂而行。這,便是「歐梅崗」這個詞,最原始的意義—一場以宗教信仰為核心的、屬於特定行會的、地方性的祈福儀式。

帝國的黃金年代:1549年的權力劇場

在之後的兩百年間,這場遊行,逐漸演變為布魯塞爾最大規模的宗教慶典。城中各大顯赫的行會—織工、屠夫、麵包師、金匠—也相繼加入,使得遊行的隊伍,愈發盛大,成為了展現城市財富與公民榮譽的重要場合。然而,真正將其從一場「地方慶典」,推向一場「國際奇觀」的,是西元1549年,那一次空前絕後的歷史機遇。

彼時的布魯塞爾,早已成為了幅員遼闊的哈布斯堡帝國的心臟,是「日不落帝國」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 V)的出生地與統治中心。這一年,為了向整個歐洲,正式介紹他即將繼承龐大帝國的兒子—未來的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Philip II),查理五世,帶著他的繼承人,進行了一場遍及整個帝國的盛大巡遊。而布魯塞爾,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站。

為了迎接這對帝國的父與子,為了向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炫耀布魯塞爾做為帝都的財富、權力與忠誠,布魯塞爾的市政府,決定,將當年傳統的歐梅崗遊行,擴大為一場前所未見的、集宗教、政治、軍事與藝術於一體的宏偉奇觀。

於是,在1549年的那個夏日,一場足以讓歷史銘記的盛典,在布魯塞爾的街頭上演了。遊行的隊伍,不再僅僅是宗教團體與手工業行會。它變成了一部「活著的帝國百科全書」。你可以想像,那條從皇宮,延伸至大廣場的遊行路線上,是如何的一番景象:走在最前方的,是來自帝國各領地的、身著奇裝異服的使節團;緊隨其後的,是代表著教會權威的、身披金絲祭袍的樞機主教與教士;接著,是布魯塞爾七大貴族家族的騎士,他們身穿閃亮的全身板甲,騎著披掛著家族紋章的駿馬;然後,才是這座城市真正的基石—數十個手工業行會的隊伍,他們高舉著自己行業的旗幟,推著精心製作的花車,驕傲地展示著自己的工藝與財富。隊伍中,還穿插著由民間藝人扮演的、象徵著聖經故事與民間傳說的「巨人」與「神獸」。

而當這條由數千人組成的、流光溢彩的歷史長河,最終匯入那被哥德式與巴洛克式建築環繞的大廣場時,皇帝查理五世與他的繼承人,就坐在市政廳的陽台上,接受著整座城市的致敬。那一刻,歐梅崗,早已超越了它原始的宗教意義。它變成了一場精心編排的「權力劇場」。它的觀眾,不僅僅是布魯塞爾的市民,更是整個歐洲的王室與貴族。它在以一種最直觀、最震撼的方式,宣告著哈布斯堡家族的榮耀,以及布魯塞爾,做為這份榮耀中心的、無可動搖的地位。

歷史的塵封與現代的鄉愁

然而,正如所有帝國的黃金時代一樣,布魯塞爾的輝煌,也並非永恆。隨著查理五世的退位,以及之後數百年間,連綿不絕的宗教戰爭與政治動盪,布魯塞爾,逐漸失去了它帝國中心的地位。而那場曾讓整個歐洲為之驚嘆的歐梅崗盛典,也隨著那段黃金時代的遠去,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規模日漸縮減,甚至一度在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的浪潮中,被徹底禁止。

在整個十九世紀,那場盛典,彷彿只存在於歷史學家的故紙堆,以及老一輩布魯塞爾市民的集體記憶之中。它變成了一種「過去的美好」,一種關於城市榮光的「鄉愁」。

直到1930年,在比利時獨立一百週年的歷史節點上,一群由歷史學家、藝術家與地方名流所組成的市民協會,做出了"一個勇敢的決定。他們認為,在一個充滿了現代性焦慮與不確定性的新時代裡,布魯塞爾,需要重新找回自己的靈魂。而喚醒靈魂最好的方式,就是重新喚醒那段最值得驕傲的歷史記憶。於是,他們決定,以1549年那場迎接查理五世的盛典為藍本,「重演(Re-enact)」歐梅崗。

這一次,「重演」,並非是簡單的複製。它是一次經過嚴謹的歷史考證、並融入了現代劇場美學的「再創作」。他們邀請了最優秀的服裝設計師與舞台美術家,根據歷史文獻,重新設計製作了數百套十六世紀的服裝與道具。他們將遊行的終點,那座輝煌的大廣場,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露天的舞台。他們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懷舊,更是為了向當代的布魯塞爾市民,以及全世界的遊客,進行一場關於「500年前的故事」、最生動的歷史教育。

於是,從1930年起,那條沉寂了數百年的歷史長河,再次在布魯塞爾的街頭,流淌起來。它承載的,不再是向皇帝獻媚的政治意圖,而是一種更純粹的、來自市民內心的、對自身黃金時代的溫情與敬意。

Section image

當黃金時代的幽靈,在廣場上漫步

當歷史的帷幕落下,現實的燈光則以一種更璀璨、更具戲劇性的方式,在每年七月初的布魯塞爾夏夜,正式亮起。若說第一幕是閱讀一封來自過去的、泛黃的信件,那麼這一幕,便是要親手推開那扇通往黃金時代的大門,讓我們的感官,都沉浸在那場被精心喚醒的、流動的歷史幻境之中。那場跨越了五個世紀的、人與幽靈共舞的盛宴。

Section image

薩布隆的市集:在歷史的入口,預演一場文藝復興的夢

在盛大的遊行開始之前,整場慶典的序曲,是在其精神的發源地—薩布隆地區,悄然奏響的。在薩布隆聖母教堂(Church of Our Blessed Lady of the Sablon)那哥德式的尖頂之下,一片充滿中世紀風情的文藝復興市集與村落,會悄然出現。

Section image

想像你漫步其中,腳下,不再是現代的柏油路,而是鋪著稻草的泥土。空氣中,瀰漫著一種複雜而溫暖的氣味:鐵匠鋪裡,燒紅的鐵塊被敲打時,所散發出的、帶著火星的焦糊味;皮革匠的攤位上,鞣製過的皮革所特有的、濃郁的動物油脂味;以及那些販賣著傳統食物的攤位上,飄散出的、混合著香料、烤肉與啤酒花的、令人垂涎的香氣。你的耳邊,傳來的,是魯特琴與風笛所演奏的、悠揚而古老的旋律,是小販們用略帶戲劇性的、模仿著古老腔調的叫賣聲,以及孩子們看到那些穿著奇裝異服的雜耍藝人時,所發出的、清脆的驚嘆聲。

Section image

這裡,是通往幻境的入口。你可以看到,那些即將參與遊行的演員與志工們,早已換上了他們的服裝。一位身披天鵝絨斗篷的「貴族」,正與一位身穿粗布圍裙的「麵包師」,在一個啤酒攤前,用木製的酒杯,談笑風生。這是一場溫柔的「時空錯亂」,一個讓所有參與者與觀賞者,都預先沉浸入十六世紀氛圍的、巨大的暖場儀式。

Section image

十字弓的榮耀:一場決定遊行順位的古老競賽

在市集的喧囂中,一場莊嚴而緊張的儀式,正在薩布隆教堂前,悄然舉行。這,正是為了向歐梅崗最古老的創始者——十字弓手行會——致敬的年度競賽。來自布魯塞爾最古老的兩個十字弓公會—「大誓言(Grand Serment)」與「聖喬治誓言(Serment de Saint-Georges)」—的神射手們,會在這裡,一決高下。

Section image

他們的目標,是射中遠處一支被稱為「鳥(bird)」的靶子。勝者,將會獲得一支象徵著至高榮譽的金箭,更重要的,他所屬的公會,將會在之後的遊行中,獲得優先入場的權利。這場競技的勝負,不僅僅關乎個人的技藝,更關乎整個行會的集體榮譽。它在以一種最古典的方式,提醒著所有人:儘管今日的歐梅崗,已成為一場全民的盛典,但我們永遠不能忘記,那最初點燃這份榮耀之火的,是誰。

Section image

歷史的長河:一場從皇宮,流向廣場的盛大遊行

夜幕低垂,當薩布龍市集的燭火,逐漸取代了白日的陽光,整場慶典,便迎來了它最核心的、流動的篇章—大遊行。遊行的隊伍,會在傍晚時分,從昔日的皇宮所在地區域(皇家公園)集結出發,途經皇家廣場、皇家街,一路蜿蜒,穿過薩布隆區,最終,匯入那片燈火輝煌的終點—大廣場。

Section image

這是一條由一千四百多名「古人」所構成的、活生生的歷史長河。每一個方陣,都是一個獨立的、值得細細品讀的歷史章節。走在隊伍前列的,往往是代表著教會威儀的隊伍,他們手持著巨大的十字架與宗教旗幟。緊接著,便是歐梅崗的靈魂—數百名來自不同行會的成員,他們高舉著自己行業的徽章,身穿著能代表自己職業身份的、色彩斑斕的傳統服飾。你會看到麵包師傅們,戴著白色的高帽;屠夫們,身披著血紅色的圍裙;而金匠與織工們,則穿著最華麗的、繡著金線的天鵝絨禮服,驕傲地,向路旁的市民,展示著自己行業的富庶與尊嚴。

Section image

隊伍中,最吸引孩子們目光的,無疑是那些由巨人和神話動物所組成的方陣。數公尺高的、被稱為「巨人(Giants)」的巨大木偶,在數名操作者的合力推動下,以一種莊嚴而略顯笨拙的姿態,在人群中緩緩前行。他們象徵著布魯塞爾傳說中的英雄與聖徒。而那些由真人扮演的、踩著高蹺的「弄臣」,則以其滑稽的舞步與誇張的表情,與周遭的觀眾,進行著友善的互動。

Section image

而當代表著七大貴族家族的騎士團出現時,整個遊行的氣氛,便會被推向高潮。數百名騎士,身穿著在火炬光芒下,閃爍著寒光的、貨真價實的全身板甲,騎著高大的、披掛著華麗鞍具的駿馬。馬蹄,敲擊在石板路上,發出清脆而有力的「嗒嗒」聲。他們的神情,莊重而肅穆,彷彿他們並非是在參與一場表演,而是正準備隨他們的君主,奔赴一場捍衛榮譽的戰爭。這一切,都伴隨著由銅管與鼓樂所組成的樂隊,所演奏的、充滿了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雄壯而高亢的樂曲。

Section image

大廣場的奇蹟之夜:當整個城市,都變成一座舞台

當這條漫長的、流光溢彩的歷史長-河,最終,從市政廳旁那狹窄的巷口,湧入大廣場時,所有在場的觀眾,都會發出一聲情不自禁的讚嘆。因為此刻的大廣場,早已不再是我們日常所見的那個模樣。

在現代燈光技術的巧妙運用下,廣場四周那些被譽為「歐洲最華麗的哥德式建築群」的行會大樓與市政廳,都被賦予了生命。金色的燈光,勾勒出它們複雜而精美的建築輪廓;變幻的色彩,投射在古老的石雕外牆上,彷彿在訴說著它們數百年來的滄桑。整座大廣場,變成了一個四面合圍的、全世界最華麗的、露天的巴洛克劇場。

Section image

遊行的隊伍,會在這裡,進行最後的、也最精華的展演。他們會重新排列組合,在廣場的中央,重現1549年,查理五世,接見帝國使節、冊封騎士、觀看比武的歷史場景。旗手們,會在這裡,進行一場令人眼花撩亂的拋旗表演;騎士們,會進行一場象徵性的騎術競技。而當扮演查理五世的演員,在陽台上,向全場致意時,絢爛的煙火,會從市政廳的尖塔旁,猛然升起,將整個夜空,照耀得如同白晝。在那一刻,歷史與現實、過去與現在、夢境與真實之間的界線,被徹底打破了。所有在場的人,都彷彿真的被邀請,參加了一場五百年前的、帝國的宮廷盛宴。

Section image

一場關於「真實」的、最高明的共謀

當那場帝國盛宴的煙火,在我的研究檔案中,逐漸冷卻下來,我看到的,是一場極其高明的、近乎完美的、關於「文化真實性」的辯證與實踐。歐梅崗節,以其對「歷史重演」的極致追求,為我們這些生活在後現代社會的、對「真實」與「虛假」感到日益困惑的觀察者們,提供了一個深刻而複雜的思考範本。它在以一種最華麗的方式,向我們提問:一場被精心「扮演」出來的歷史,是否,也能擁有另一種層面的「真實」?

在Lia 所熟悉的城市觀光學理論中,布魯塞爾歐梅崗節,無疑是「舞台化真實(Staged Authenticity)」的最佳案例。是的,這整場活動,沒有任何一個環節,是「原始的」。它不是布魯塞爾市民的「日常生活實踐」,而是一場被精確到分鐘、被寫入劇本的「文化表演」。它的服裝、音樂、流程,都是為了滿足當代觀眾(包括遊客與本地人)對於「十六世紀黃金時代」的想像而精心設計的。然而,歐梅崗的高明之處,正在於它非但不試圖掩蓋自己的「舞台化」屬性,反而將其推向了極致。

Section image

它彷彿在對全世界說:是的,我們就是在「扮演」我們的祖先,但我們是以最嚴肅、最虔誠、最投入的態度在扮演。這場「扮演」,本身,就已經成為了我們當代布魯塞爾人,一項全新的、持續了近百年的「文化傳統」。於是,一種奇妙的轉化發生了:「對歷史的真實扮演」,本身,就構成了一種「當代的文化真實」。它的真實性,不再來源於它是否百分之百還原了1549年的歷史細節,而是來源於那一千四百多名演出者,發自內心的、對自身城市歷史的認同與驕傲。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真實,一種精神上的、而非物質上的真實。

而這種以「文化傳承」為最高目標的定位,也讓歐梅崗節,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永續與責任觀光(Sustainable / Responsible Tourism)」的典範。這場盛典,並非由某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商業集團所主導,而是由一個名為「Ommegang Oppidi Bruxellensis」的非營利協會,與布魯塞爾市政府,共同協作組織的。其絕大部分的參與者,都是不領取任何報酬的志工。他們之所以願意耗費數月的時間,去排練、去製作道具,其唯一的動機,就是對這項傳統的熱愛與責任感。

Section image

這確保了節慶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能夠最大限度地,回饋到本地的文化生態之中—資金,被用來維護與製作那些精美的服裝與道具;觀光收入,則支持了本地的工匠、藝術家與餐飲業者。更重要的,是它在社會層面,所產生的巨大效益。它強化了市民的城市認同感,鞏固了社群的連結,並以一種最生動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了布魯塞爾獨一無二的文化名片。它完美地兼顧了經濟效益、環境保護(活動結束後,廣場會被迅速清理乾淨)與社會公平。

Section image

而這一切的舞台,最終,都依靠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接手演出,正如同五百年來傳遞,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重演」來留下歷史。歐梅崗節的傳承機制,正是我認為其最溫柔,也最充滿遠見的部分。

在這場看似只屬於「成人」的歷史劇中,主辦方,為孩子們,留出了無數溫柔的、可以被安放的位置。在文藝復興市集裡,有專門為孩子們設立的、可以體驗中世紀手工藝的工作坊。在遊行的隊伍中,孩子們,會扮演成貴族的侍童、行會的學徒,或是跟在巨人身後的小精靈。我看到影像中,一個大約七、八歲的小男孩,穿著迷你版的騎士盔甲,努力地,想跟上他父親那匹高頭大馬的步伐。他的臉上,沒有絲毫不耐,而是充滿了一種超越其年齡的、莊嚴的使命感。那一刻,他不是在參加一場遊行,他是在守護他的家族榮譽。

Section image

這就是歐梅崗的教育。它不是在歷史課本上,劃出查理五世的生卒年份。它是讓一個孩子,親身感受到那身天鵝絨禮服的重量;是讓他的耳膜,親自被那來自十六世紀的號角聲所震動;是讓他的眼睛,親眼看到,書本上的「黃金時代」,是如何,在他的城市,最美麗的廣場上,「復活」的。這種沉浸式的、以整個城市為教室的「活態歷史教育」,是一種任何現代科技都無法取代的、最深刻的文化扎根。

Section image

它在告訴每一個布魯塞爾的孩子:你,不是一個孤單的個體,你的血脈,與這座城市的輝煌歷史,緊密相連,這座城市,永遠屬於你的榮耀

Section image

信念的重量,與淚水的輕浮

當Lia 的思緒,從布魯塞爾那座由整個城市,共同守護了近一個世紀的歷史劇場中抽離,我的心中,浮現出一種深沉的感慨。歐梅崗節,以其500年來近乎偏執的嚴謹與投入,向我們展示了一種長久信念的力量。那是一種「我們相信我們的城市擁有偉大的過去,並且我們有責任將這份偉大,以最莊嚴的方式,親身演繹給我們的後代看」的集體信念。這份信念,沉重、珍貴,且不容妥協。

而我們,卻似乎越來越滿足於,為我們的觀眾,製造一場又一場的暫時淚水。我們那些充滿了速食化感動的節慶—一場鶯歌燕舞的擺動、一首流行國際的電子舞曲、一個被網紅炒作起來的、稍縱即逝的打卡景點—它們或許,也能在短時間內,賺取到觀眾的歡呼與掌聲。但那份掌聲,是輕浮的,缺乏了那份重量。它來自於一種淺層的的感官刺激,而非來自於一種深刻的、需要被長期培養的文化認同。當掌聲停止,激情退去,留下的,除了空虛,什麼也沒有。我們用廉價的感動,取代了厚重的信念。

台灣敢於直視歷史的鏡子嗎?

布魯塞爾的市民,以其近五個世紀的堅持,為我們提供了一面清澈的、卻也無比沉重的鏡子。它迫使我們去反思:我們與我們自己的歷史之間,究竟是何種關係?我們是否,也擁有那樣一段,值得我們整個城市,傾盡全力,去「重演」一次的黃金時代?或者,在我們那充滿了殖民、戰爭與身份掙扎的、破碎的歷史記憶中,我們是否,缺乏那樣一段足以凝聚所有人的、共同的驕傲?

或許,我們真正缺乏的,不是歷史,而是敢於「直視」歷史的勇氣,以及願意「詮釋」歷史的智慧。一場成功的「歷史重演」,其目的,從來都不是為了回到過去,而是為了從過去中,汲取力量,去定義「過去」,以及「我們的未來」。

在我們急於創造更多「未來感」的奇觀之前,或許,我們應該先回過頭,勇敢地,走入我們自己那充滿了迷霧的歷史深處,去尋找,那面能夠映照出我們真實樣貌的、屬於我們自己的鏡子。

參考資料 (References)

學術文獻 (Academic Sources):

Van Bruaene, A. (2004). Omgang en processie: religieus en wereldlijk ceremonieel in het laatmiddeleeuwse en vroegmoderne Brussel. In: De Geschiedenis van Brussel. Davidsfonds.

Solymosy, S. (1935). Le folklore de la Belgique. C. Beyaert. (Provides historical context on Belgian folklore).

Closson, H. (1930). L'Ommegang de 1930. Vromant. (A contemporary account of the modern revival of the Ommegang).

Ryckewaert, S. (2012). The Ommegang of Brussels: A Tale of a City. The Low Countries: Arts and Society in Flanders and the Netherlands, 20, 160-169.

Arblaster, P. (2006). A History of the Low Countries. Palgrave Macmillan. (Provides broad historical context for the 16th-century event).

Parker, G. (2014). Emperor: A New Life of Charles V. Yale University Press. (Details the life and travels of Charles V, including his time in Brussels).

Elliott, J. H. (2002). Imperial Spain, 1469-1716. Penguin Books. (Offers background on the Spanish context of the Habsburg Empire).

Getz, D. (2013). Event Studies: Theory, Research and Policy for Planned Events. Routledge.

Richards, G. (2007). Cultural Tourism: Global and Local Perspectives. Haworth Press.

Turner, V. (1982). From Ritual to Theatre: The Human Seriousness of Play. PAJ Publications. (His work is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performative aspects of Ommegang).

Hobsbawm, E., & Ranger, T. (Eds.). (1983).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 critical text for analyzing the 1930 revival of the Ommegang).

Lowenthal, D. (1985). 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iscusses how societies engage with and alter their past).

Kirschenblatt-Gimblett, B. (1998). Destination Culture: Tourism, Museums, and Herita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acCannell, D. (1973). Staged Authenticity: 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9(3), 589-603.

Urry, J., & Larsen, J. (2011). The Tourist Gaze 3.0. Sage Publications.

旅遊參考網站 (Travel Reference Websites):

Ommegang Brussels Official Website: The primary source for tickets, schedules, and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event, run by the organizing association.https://www.ommegang.be/

Visit Brussels - Ommegang: The official tourism portal for the city of Brussels, featuring a dedicated page for the Ommegang.https://www.visit.brussels/en/visitors/what-to-do/ommegang

UNESCO - Brussels, Grand-Place: The UNESCO World Heritage page for the Grand-Place, the main stage for the Ommegang's finale.https://whc.unesco.org/en/list/857

The Belgian Monarchy - The Ommegang: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Belgian Royal Family, who are often patrons and attendees of the event, highlighting its national importance.https://www.monarchie.be/en/heritage/ommegang

Brussels.be - Ommegang: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City of Brussels, providing information on the event's logistics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the city.https://www.brussels.be/ommeg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