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0年春季,新冠疫情引發全球失業潮,然而各國應對之道卻大相逕庭。以美國為首的經濟體選擇了「拯救工人」的路線,透過直接向個人發放高額失業救濟與一次性補助,容忍了失業率在短期內飆升至大蕭條以來的高點。與此相對,多數歐洲國家及日本則採取了「拯救工作」的策略,由政府大規模補貼企業,使其得以保留員工職位(即「工作保留計畫」),從而維持了較低的表面失業率。這兩種模式的根本差異,反映了不同社會對勞動市場彈性、政府角色及社會契約的深層哲學分野。美國模式賭的是市場的動態調整與快速復甦能力,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社會動盪成本;歐洲模式則優先考慮社會穩定,卻也面臨著財政負擔沉重、以及可能保護了本應被淘汰的「殭屍工作」之風險。這場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危機,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對不同經濟體的結構韌性與治理智慧進行著一場嚴峻的壓力測試。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一場史無前例的全球公共衛生危機,猶如一面稜鏡,不僅折射出各國醫療體系的脆弱,更清晰地映照出其經濟結構與社會契約的本質差異。當新冠病毒席捲全球,企業停擺、需求蒸發,失業浪潮以前所未見的速度衝擊著每一個經濟體。然而,在「如何應對」這個核心問題上,大西洋兩岸的已開發國家卻走向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一邊是美國,其失業率如自由落體般迅速墜落,卻又在短期內出現驚人的反彈;另一邊是歐洲與日本,失業數據在風暴中維持著令人訝異的平穩。這背後,並非偶然的經濟現象,而是一場深思熟慮的政策抉擇,一場關於「拯救工人」與「拯救工作」的路線之爭,更是一場對未來經濟樣貌的巨大賭注。
美國的休克療法:彈性市場的雙重刃
理解美國的應對方式,首先必須理解其「彈性勞動市場」的本質。在美國,企業解僱員工的門檻相對較低,這使得勞動力能夠在不同工作與產業間快速流動。支持者認為,在正常時期,這種彈性有助於維持低失業率,促進經濟活力。相較於德國員工在單一公司的平均任期長達十年,美國的數據僅為4.2年,這反映了一種截然不同的雇傭文化與心態。
然而,當經濟危機來臨時,這種彈性便成為一把雙面刃。由於解僱程序簡便,企業在面臨需求銳減時,會毫不猶豫地裁員以求自保。這正是2020年春天所發生的景象:從1月到4月,美國的失業率飆升了約11個百分點,數千萬人瞬間失去工作。與此同時,同被視為彈性市場的日本,其失業率僅僅微幅增長了0.5個百分點。
巨大的差異,源於政策哲學的根本不同。美國政府並未大規模阻止企業裁員,而是選擇了直接向「失業的工人」提供援助。作為其首輪刺激方案(CARES Act)的一部分,國會不僅向國民發放了1200美元的一次性支票,更為失業救濟金每週額外增加了600美元。這項舉措的潛台詞是:政府接受大規模失業的既成事實,並試圖透過直接的現金挹注來維持個人的基本生計,等待經濟重啟。
這種模式的結果是劇烈的震盪。失業數據的斷崖式下跌與隨後的戲劇性反彈(5月和6月合計增加了約750萬個工作崗位),都體現了其市場的極端不穩定性。這是一場經濟上的休克療法,其邏輯是,與其維護既有的工作結構,不如讓市場力量進行一次痛苦但或許必要的「創造性破壞」。
歐洲的穩定堡壘:社會安定的高昂代價
橫跨大西洋,歐洲國家與日本則描繪了另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他們選擇的道路是「拯救工作」。透過政府大規模的財政補貼,資助企業繼續為員工支付薪資,即便這些員工已處於停工(furlough)狀態。在德國,這被稱為「短時工作制」(Kurzarbeit);在英國,也有類似的「工作保留計畫」。歐盟為此類計畫投入了約1200億美元,而日本政府則撥款近7000億美元用於企業融資,並補貼企業為停工員工支付每日最高約140美元的薪資。
由於這些員工在法律上仍隸屬於公司,並未被解僱,因此他們不會被計入失業人口。這項政策成功地將失業率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避免了美國式的社會恐慌。對於那些擁有永久合約的幸運員工而言,這段時期甚至被形容為「一場假期」,人們有時間從事運動或與朋友會面,其心理體驗與在美國失去工作截然不同。
這種模式的核心,在於將社會穩定置於經濟效率之上。歐洲的決策者們深知,大規模失業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可能引發嚴重社會動盪的政治問題。因此,動用國家的力量,將企業與員工的雇傭關係「冷凍」起來,成為了他們的首選。然而,這座看似穩固的堡壘,其地基之下卻隱藏著巨大的財政壓力與潛在風險。
隱藏的風險:殭屍工作與被遺忘的群體
兩種模式,都伴隨著各自的隱憂。歐洲的「拯救工作」模式,其最直接的挑戰是可持續性。政府可以補貼勞動力成本,但企業仍需支付房租等固定開銷。在收入來源斷絕的情況下,政府的補貼還能持續多久?一旦政府停止輸血,那些僅靠補貼維生的企業,是否會迎來一波遲來的倒閉與裁員潮?
更深層的風險在於,這種模式可能在保護「殭屍工作」。疫情將永久性地改變全球經濟結構,某些產業(如航空業、傳統燃油車製造業)的需求可能永遠無法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政府的補貼,可能只是在延緩這些本應被市場淘汰的職位的死亡。當疫情結束後,歐洲經濟是否會因為保留了過多不合時宜的工作崗位,而失去結構調整的機會與未來的競爭力?
此外,歐洲模式的穩定,是以犧牲特定群體為代價的。這些計畫主要保護的是擁有永久合約的核心勞動力,而對於年輕人、臨時工以及零工經濟的從業者,他們往往被排除在這張安全網之外,成為失業統計中被掩蓋的受害者。
反觀美國模式,其風險則更為顯性。大規模失業對個人與家庭造成的創傷是真實而巨大的。經濟的復甦高度依賴於充滿政治爭議的紓困方案能否持續。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當時預測,即便失業率持續下降,也需要超過十年的時間才能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這種不確定性,為整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對未來的下注:動態調整 vs. 結構慣性
從2020年秋季的時間點來看,歐美之間的分歧,實質上是對未來截然不同的兩場豪賭。
美國賭的是其經濟的內在活力。它相信,雖然短期陣痛劇烈,但靈活的勞動力市場能夠更快速地將資源從衰退的產業重新配置到新興的增長領域。疫情期間,美國大型科技公司的優異表現,以及美股相對於歐股、日股的強勢,似乎為這種樂觀提供了部分佐證。市場寄望於那些在疫情中表現良好的公司,能夠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引領經濟復甦。
歐洲則賭的是穩定與延續。它希望疫情只是一次短暫的外部衝擊,經濟結構最終能夠大致恢復原狀。透過保護既有的工作崗位與企業,歐洲試圖以最小的社會摩擦成本渡過危機。德國甚至已將其工作支持計畫延長至2021年底,顯示其決心之堅定。
最終的帳本,或許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完全攤開。屆時,我們才能真正評估,究竟是美國的「長痛不如短痛」更具遠見,還是歐洲的「穩定壓倒一切」更為明智。這場疫情,不僅是一場公共衛生的考驗,更是一場關於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應如何運作的全球性實驗。而實驗的結果,將重新定義我們對勞動市場、政府責任以及經濟韌性的理解。
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hy the U.S. Unemployment Rate Rebounded So Quickl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T5335a3d7M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An Update to the Economic Outlook: 2020 to 2030
https://www.cbo.gov/publication/56442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ld Economic Outlook Update, June 2020
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WEO/Issues/2020/06/24/WEOUpdateJune2020
Reuters: Germany to extend coronavirus crisis job protection scheme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idUSKBN25L0O8/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The CARES Act works: How the US can protect workers and the economy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the-cares-act-works-how-the-us-can-protect-workers-and-the-economy/
European Central Bank: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the euro area
https://www.ecb.europa.eu/pub/economic-bulletin/articles/2020/html/ecb.ebart202005_01~e992c3952b.en.html
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Job retention schemes during the COVID-19 lockdown and beyond
https://www.oecd.org/coronavirus/policy-responses/job-retention-schemes-during-the-covid-19-lockdown-and-beyond-0853ba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