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2019年8月首次公開提出購買格陵蘭(Greenland)的想法,引發的全球對北極地區戰略價值的重新評估。
當全球氣候變遷的暖流融化格陵蘭的萬年冰層時,地緣政治的寒流正重新席捲這片酷寒之地。格陵蘭,這個擁有5.6萬人口的丹麥自治領地,已從遙遠的冰雪世界,轉變為美、中、俄等強權競逐的戰略樞紐。其價值體現在三大層面:首先,無可替代的軍事地理位置,扼守著控制俄羅斯海軍進入大西洋的GIUK海峽咽喉,並擁有美國彈道飛彈防禦系統的關鍵預警基地。其次,冰層消融下浮現的巨量稀土與關鍵礦產,成為全球科技與國防工業供應鏈的兵家必爭之地。最後,氣候變遷開闢的北極新航道,使其成為未來全球貿易路線上的潛在新節點。在這場冰層下的權力遊戲中,格陵蘭自身的獨立運動與主權意志,亦成為影響未來格局的關鍵變數。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當全球氣候變遷的暖流,正悄然融化覆蓋格陵蘭的萬年冰層時,一股地緣政治的寒流,卻以同樣不可逆轉的趨勢,重新席捲這片酷寒之地。美國前總統川普在2019年提出「購買格陵蘭」的驚人想法,並在近期重申此意圖,甚至不排除使用軍事或經濟手段。這看似荒誕的交易提議,實則揭開了21世紀一場正在北極上演的、無聲卻激烈的「大國博弈」(The Great Game)。
格陵蘭,這座80%土地被冰雪覆蓋、人口僅5.6萬的丹麥自治領地,為何突然躍升為全球棋盤上的關鍵棋子?其價值不僅在於地圖上的一塊土地,更在於其地理位置所代表的軍事控制權、冰層下所蘊藏的戰略資源,以及在一個日漸暖化的世界中所浮現的新經濟動脈。這是一場圍繞著軍事、資源、航道與主權的多維度競賽,而格陵蘭自身的意志,也正試圖在這場巨人的遊戲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不沉的航空母艦:冷戰幽靈與新時代的軍事制高點
從軍事戰略的角度審視地圖,格陵蘭的價值便不言而喻。它是一座永不沉沒的巨大航空母艦,牢牢地錨定在北美防衛的最前線。
首先,它扼守著被稱為「GIUK海峽」(GIUK gap)的戰略咽喉。這條位於格陵蘭(Greenland)、冰島(Iceland)與英國(United Kingdom)之間的海域,是俄羅斯北方艦隊從其位於莫曼斯克(Murmansk)的基地,進入廣闊大西洋的必經之路。在冷戰時期,控制GIUK海峽,就等於切斷了蘇聯海軍投射力量、威脅歐美海上生命線的能力。如今,隨著俄羅斯海軍現代化,特別是其核潛艇與水下作戰能力的持續投入,這片海域的海底活動依然頻繁。對美國及北約而言,格陵蘭是監控並遏制俄羅斯海軍動向的最前沿哨站。
其次,格陵蘭是美國彈道飛彈防禦體系的「千里眼」。根據1951年與丹麥簽訂的防衛條約,美國在格陵蘭北部設有皮圖菲克太空基地(Pituffik Space Base),其前身便是著名的圖勒空軍基地(Thule Air Base)。在冷戰時期,這裡的雷達站是偵測蘇聯轟炸機或飛彈來襲的第一道防線。如今,隨著中國洲際彈道飛彈(ICBM)武庫規模增長三倍,這個基地的戰略重要性不減反增。它能夠為北美(包括美國與加拿大)提供寶貴的早期預警時間,是國家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環。當中國與俄羅斯的影響力向北極擴張時,確保這個基地的絕對安全與運作,成為美國的核心國家利益。
冰層下的寶藏:稀土與關鍵礦產的地緣政治
如果說軍事價值是格陵蘭的「盾」,那麼其蘊藏的豐富自然資源就是它的「矛」。隨著冰層的退縮,一個潛在的礦產寶庫正逐漸展現在世人面前。格陵蘭擁有鈾、鐵礦、鈷、鋅、鋰,甚至紅寶石等珍貴資源。然而,最引人矚目的,是被稱為「稀土元素」(Rare Earths)的關鍵礦產。
稀土是現代科技的「維他命」,從電動車電池、風力渦輪機到智慧型手機,幾乎所有高科技產品都離不開它。更重要的是,稀土在國防工業中扮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現代的坦克、飛彈、戰艦等先進武器系統,其製造過程極度依賴這些礦物。歐盟委員會認定的34種「關鍵原材料」中,有25種在格陵蘭被發現。據估計,格陵蘭的稀土儲量高達150萬噸。
當前,全球稀土的供應鏈,正被中國牢牢掌控。中國不僅擁有全球最大的稀土儲量,其產量更高達全球的60%。近年來,北京已多次將稀土作為外交武器,禁止特定稀土技術與產品的出口。這使得西方國家深刻意識到,在關鍵資源上受制於單一地緣政治對手,是極其危險的。因此,尋找並開發替代供應來源,成為一項國家級的戰略任務。
在這一背景下,格陵蘭的礦產潛力,自然成為中國戰略佈局的目標。中國國有企業曾試圖投資格陵蘭的機場擴建計畫(後在美國壓力下退出),並投入大量資金意圖控制當地的鈾礦資源。對中國而言,即便無法立即開採,僅僅是控制這些礦產的探勘權與開發權,就足以在全球市場上獲得巨大的影響力與定價權。而對美國而言,川普的「購買」論,其背後更深層的邏輯是:如何確保格陵蘭的礦產潛力,是為美國及其盟友的利益服務,並全力阻止中國在格陵蘭建立戰略立足點,進而形成對全球稀土供應的「絞索」。
極地絲路與新航道:氣候變遷下的經濟版圖重塑
氣候變遷為北極帶來了災難,但也意外地開啟了新的經濟機遇——北極航道。隨著海冰融化,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的「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正變得日益可行。相比傳統航線,北極航道能大幅縮短航程,節省時間與運輸成本。格陵蘭恰好處於這條未來航道的關鍵位置。
中國對此早已洞若觀火,於2018年宣布要建設一條經由北冰洋連接中國與歐洲的「冰上絲綢之路」(Polar Silk Road)。這與俄羅斯積極經營的「北海航道」(Northern Sea Route)相互呼應,共同構成了挑戰傳統海權格局的新興動脈。格陵蘭,作為這盤大棋局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其港口與基礎設施的控制權,將直接影響未來全球貿易的流向。
格陵蘭的自主意志:在巨人間尋求主權之路
在這場由大國主導的博弈中,最容易被忽視、卻也最為關鍵的角色,是格陵蘭人民自身的意志。格陵蘭總理已明確表示:「格陵蘭是非賣品,過去不是,未來也永遠不是。」島內日益高漲的獨立聲浪,正成為影響未來走向的核心變數。
然而,獨立之路充滿挑戰。格陵蘭的經濟高度依賴丹麥每年約5.11億美元的財政補貼,這筆款項佔其GDP的20%,更佔其公共預算的一半以上。若要獨立,這筆巨大的財政缺口必須被填補。這就為外部力量的介入提供了空間,也讓格陵蘭的未來充滿了多種可能性:
與美國建立自由聯合關係:類似美國與部分太平洋島國的《自由聯合協定》(Compact of Free Association),格陵蘭可以在享有地方自治的同時,將國防與國家安全委託給美國,並換取經濟援助。
向歐盟靠攏:歐盟可能介入,提供額外資源,說服格陵蘭在丹麥王國的框架內,重新考慮與歐盟的關係,以換取最大限度的自治。
在大國間維持平衡:一個獨立的格陵蘭,也可能選擇在美、中、歐之間採取一種微妙的平衡外交,利用自身的戰略價值,為國家謀求最大利益。
北極冰層上的未來縮影
川普的「格陵蘭收購案」,無論最終是否成真,都已成功地將世界的目光聚焦於這片冰封的大地。它迫使我們認識到,在一個全球化與地緣政治衝突交織、氣候變遷與資源競爭並存的時代,沒有任何角落是真正遙遠的。
格陵蘭的未來,將成為一個重要的指標,預示著21世紀國際關係的新常態。這不僅是一個關於領土與資源的傳統故事,更是一個關於小國如何在強權夾縫中生存、人類社會如何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地緣格局重塑的未來縮影。這場在冰層下展開的權力遊戲,才剛剛開始。
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President Trump Eyes a New Real-Estate Purchase: Greenland
https://www.wsj.com/articles/trump-eyes-a-new-real-estate-purchase-greenland-11565904223
U.S. Space Force: Pituffik Space Base
https://www.spacebasedelta1.spaceforce.mil/About-Us/Fact-Sheets/Article/3667115/pituffik-space-bas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China’s Arctic Ambitions and the Polar Silk Road
https://www.cfr.org/backgrounder/chinas-arctic-ambitions-and-polar-silk-road
Reuters: Putin's Russia in biggest Arctic military push since Soviet fall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idUSKBN15A0S6/
U.S. Geological Survey (USGS): Rare Earth Elements—Critical Resources for High Technology
https://pubs.usgs.gov/fs/2002/fs087-02/
The Arctic Institute: Greenland’s Grand Strategy? The Arctic Island’s Effort to Balance Relations with the US and China
https://www.thearcticinstitute.org/greenland-grand-strategy-arctic-island-effort-balance-relations-us-china/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 The GIUK Gap and the New Atlantic Battle
https://www.csis.org/analysis/giuk-gap-and-new-atlantic-bat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