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1年11月3日,一場精心安排卻又充滿原始憤怒的記者會,在澳洲首都坎培拉的國家新聞俱樂部(National Press Club)舉行,將數週以來籠罩在澳洲、法國與美國之間的潛艦協議爭議,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公開對峙。法國駐澳洲大使尚-皮耶・泰博(Jean-Pierre Thebault)在結束因外交抗議而被召回巴黎的任期、重返坎培拉後,首次公開發表演說。他並未選擇傳統外交辭令所慣用的迂迴與模糊,而是以一種近乎宣判的語氣,指控澳洲政府在單方面撕毀與法國海軍集團(Naval Group)價值數百億美元的常規動力潛艦建造合約時,其行為是「蓄意的欺瞞」。泰博大使的言辭異常嚴厲,他將澳洲的行為描述為「背後捅刀」(a stab in the back),並強調這份協議的本質遠不止於軍事採購,它更是一份建立在主權共享與高度機密資料交換基礎上的夥伴關係承諾。因此,澳洲政府處理此事的方式,不僅摧毀了一份商業合約,更侵蝕了兩國之間長期建立的信任根基。這場演說,標誌著法國方面已徹底放棄私下溝通的期望,轉而訴諸公開輿論,意圖將澳洲置於國際道義的審判席上,迫使其為其外交行為的後果承擔責任。
這場外交危機的根源,始於同年9月澳洲、英國與美國共同宣布成立的新三方安全夥伴關係—AUKUS。此協議的核心內容,是由美英兩國協助澳洲建立一支核動力潛艦艦隊,這項技術轉移的深度與敏感性,在國際間極為罕見。然而,AUKUS的誕生,是以澳洲單方面終止與法國在2016年簽訂、旨在建造12艘「攻擊級」(Attack-class)柴電潛艦的「世紀合約」為代價。法國方面的憤怒,不僅源於巨大的商業損失與數千個工作崗位的流失,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過程中感受到的極度羞辱與盟友的背叛。巴黎方面堅稱,在AUKUS協議公開前的最後一刻,他們對此一無所知,澳洲的行為完全違背了盟邦之間應有的坦誠與協商原則。這場爭議迅速升級為嚴峻的外交對峙,法國史無前例地同時召回了駐美國與駐澳洲的大使,此舉在盟友之間極為罕見,凸顯了巴黎感受到的背信程度。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更在稍早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期間,親口對媒體表示,他認為澳洲總理史考特・莫里森(Scott Morrison)對他「說了謊」,將這場國家之間的爭端,烙印上領導人個人誠信的污點。
隨著泰博大使在坎培拉的公開控訴,這場風暴的影響範圍正持續擴大,從外交齟齬蔓延至更具實質影響力的經貿領域。最直接的衝擊體現在澳洲與歐盟懸而未決的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上。在法國的強力施壓下,歐盟已兩度推遲原定的談判議程,歐盟執委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更公開質疑,在此等信任基礎下,歐盟是否仍能與澳洲達成貿易協議。此外,近期澳洲媒體披露的莫里森與馬克宏之間的私人手機簡訊內容,更讓局勢雪上加霜。澳洲政府此舉意在反駁法國「未獲充分警告」的說法,卻引發了外交界對其洩漏國家領導人之間機密通訊的譁然。泰博大使將此行為稱為「前所未見的新低點」(an unprecedented new low),警告此舉破壞了國際領袖之間賴以溝通的根本默契,任何國家的元首未來在與澳洲打交道時,都必須警惕其私人通訊可能被「武器化」。與此同時,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試圖為事件降溫,承認對AUKUS協議的處理過程顯得「笨拙」(clumsy),並表示他原以為法國方面早已被告知,這番言論側面證實了溝通上的重大失誤。這場由潛艦合約引發的信任崩潰,正深刻地考驗著澳洲的國際信譽,並迫使印太地區乃至全球的主要行為者,重新評估在當前複雜國際局勢下,盟友關係的真實重量與承諾的脆弱性。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一場外交風暴的核心,往往不是利益的衝突,而是信任的徹底瓦解。當法國駐澳洲大使尚-皮耶・泰博(Jean-Pierre Thebault)於2021年11月3日站上坎培拉國家新聞俱樂部的講台時,他所代表的,已不僅僅是一個對商業合約被毀感到憤怒的國家,更是一個在情感與戰略上,都感覺遭到最親密盟友背叛的文明古國。他的每一個字詞,都經過精心打磨,旨在穿透外交辭令的虛飾,直指問題的核心:澳洲政府在廢除與法國的潛艦協議,轉而投向美英懷抱的過程中,是否存在著系統性的、故意的欺瞞。
「欺騙是故意的。」泰博大使的聲音清晰而堅定,迴盪在澳洲政治新聞的殿堂。他接著說:「這遠不只是提供潛艦的問題,因為這是一項關於主權的共同協議,是以高度機密資料的傳輸作為封印的。它的處理方式,就是背後捅刀。」這番話語,為持續了近兩個月的潛艦危機,提供了一個來自法方的、毫不含糊的官方定性。這場爭議不再是關於柴電動力與核動力潛艦的技術優劣之辯,也不是關於成本效益的商業計算,而是一場關於國家誠信與盟友道義的公開審判。
這場危機的序幕,在同年9月15日拉開。澳洲總理史考特・莫里森、時任英國首相鮑里斯・強森(Boris Johnson)以及美國總統喬・拜登,透過三方視訊會議,共同宣布成立一個全新的印太安全聯盟—AUKUS。該聯盟的首要目標,便是由英美兩國提供尖端技術,協助澳洲皇家海軍打造至少八艘核動力攻擊潛艦。此舉被視為是西方世界應對中國在印太地區日益增長的軍事影響力,所採取的關鍵一步。然而,這個歷史性聯盟的誕生,卻是以犧牲另一個歷史性協議為代價:澳洲與法國海軍集團在2016年簽訂,總價值高達900億澳元的12艘「攻擊級」柴電潛艦建造計畫,被澳洲方面單方面、且幾乎是毫無預警地宣告終止。
對法國而言,這不僅僅是一筆商業訂單的損失。這份被譽為「世紀合約」的計畫,是法國總統馬克宏推動其「印太戰略」的核心支柱。法國作為在太平洋擁有新喀里多尼亞、法屬玻里尼西亞等海外領土的國家,自詡為「印太常駐強權」。與澳洲建立深度的國防工業合作,是法國維持其在該地區戰略影響力的重要途徑。這份合約的本質,是兩個共享民主價值觀的太平洋國家,共同面對未來安全挑戰的長期承諾。因此,當莫里森政府以一紙冰冷的聲明宣告其終結時,對巴黎造成的衝擊,是戰略性與情感上的雙重打擊。法國外交部長讓-伊夫・勒德里安(Jean-Yves Le Drian)當時使用了極其罕見的激烈措辭,稱澳洲的行為「令人無法接受」,是「盟友和夥伴之間不該有的行為」,並怒斥這完全是「川普式的單邊、粗暴且不可預測的決定」。
為了表達最嚴正的抗議,法國採取了自1778年與美國建交以來,史無前例的外交行動—同時召回駐美國與駐澳洲的大使。這一舉動的象徵意義極其強烈,它清晰地表明,在法國看來,這次事件的責任方不僅僅是毀約的澳洲,更是幕後促成此事的美國。對於這個法國最古老的盟友,勒德里安同樣毫不留情地批評其行為「缺乏連貫性」,深深傷害了跨大西洋夥伴關係。
在二十國集團羅馬峰會的場邊,當媒體直接向法國總統馬克宏提問,他是否認為莫里森對他撒了謊時,馬克宏的回答簡潔而致命:「我不是認為,是知道。」(I don't think, I know.)這句斷言,將國家之間的政策分歧,瞬間轉化為領導人之間個人誠信的破產。莫里森隨後在杜拜轉機途中,對媒體極力否認,堅稱他早已向馬克宏明確表示,法國製造的常規潛艦已無法滿足澳洲變動中的戰略需求。然而,這樣的辯解,在法國看來,顯然蒼白無力。巴黎方面認為,即便澳洲有更換選項的考量,也應當透過正式的外交管道,與法國進行坦誠的溝通與協商,而非在背地裡與美英進行了長達數月的秘密談判後,才在公開宣布前幾個小時,以一通電話草草告知。
而讓這場信任危機進一步惡化的,則是澳洲媒體隨後披露的,在AUKUS宣布前兩天,莫里森與馬克宏之間的私人手機簡訊。據報導,馬克宏曾發訊息詢問:「關於我們的潛艦雄心,我應該期待好消息還是壞消息?」莫里森的團隊選擇性地將此訊息洩漏給媒體,試圖證明莫里森並未欺騙馬克宏,因為馬克宏當時似乎已經對合約的未來產生了疑慮。然而,此舉在國際外交界引發了更大的風暴。洩漏領袖間的私人通訊—此舉在外交領域被視為打破了最基本的信任基石—無疑是將本已緊張的關係推向了無法挽回的境地。泰博大使在他的演說中,將此行為斥為「前所未見的新低點」,並警告說,這等於向全世界的領導人發出了一個危險的信號:任何與澳洲政府的私下溝通,未來都可能被斷章取義地用作政治武器。這種做法對澳洲國際聲譽的長期損害,可能遠超過其從核潛艦技術中所能獲得的任何短期戰略利益。
面對法國的滔天怒火與國際輿論的質疑,美國方面開始試圖進行損害控制。總統拜登在羅馬與馬克宏會面時,採取了相對懷柔的姿態。他公開承認,AUKUS協議的處理過程「很笨拙」(was clumsy),並表示「我的印象是,法國方面在很久以前就已經獲悉該交易不會繼續下去」。這番話語雖然意在安撫法國,卻也間接證實了整個聯盟在對法溝通上,存在著嚴重的協調失誤與資訊落差。拜登的表態,可以被解讀為華盛頓試圖將主要責任歸咎於坎培拉,以求盡快修復與其最重要歐洲盟友之間的關係。然而,對於澳洲而言,這無疑使其在外交舞台上顯得更加孤立。
這場外交爭端的實質性影響,正迅速浮現。最直接的報復來自歐盟。在法國的強力遊說下,原定於10月舉行的第12輪澳洲-歐盟自由貿易協定談判被無限期推遲。法國歐洲事務部長克萊門・波恩(Clément Beaune)明確表示:「信守承諾是信任的條件,而信任是進行貿易談判的條件。」這清楚地表明,法國正動用其在歐盟內部的巨大影響力,將商業議題與外交爭端掛鉤,對澳洲施加實質性的經濟壓力。對於亟欲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背景下,實現市場多元化的澳洲而言,與歐munder這個巨大經濟體的貿易協定受阻,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回顧整起事件,澳洲政府的決策邏輯,根植於對其國家安全環境的重新評估。坎培拉認為,隨著中國軍力的快速現代化及其在南海等區域的強勢行為,傳統的柴電潛艦在續航力、隱蔽性與威懾力上,已難以應對未來的挑戰。核動力潛艦所具備的近乎無限的續航能力與更卓越的靜音性能,被視為是維持澳洲在廣闊印太海域戰略優勢的必要條件。從純粹的軍事角度看,轉向核潛艦的選擇具有其內在的合理性。
然而,這次危機的教訓在於,國際關係的運作,遠非冷冰冰的軍事計算所能涵蓋。外交的藝術,在於如何在追求本國利益的同時,兼顧盟友的尊嚴與信任。澳洲在此次事件中所犯下的最大錯誤,並非其選擇核潛艦的戰略決策本身,而是其執行這一決策的方式。那種近乎「不告而別」的處理手法,讓一個長期的盟友與夥伴,感受到了被輕視、被排除在外的羞辱。信任的建立需要數十年如一日的耕耘,而其崩塌,卻可能只在朝夕之間。莫里森政府或許為澳洲贏得了一項先進的軍事技術,但卻可能為此付出了更為寶貴的代價—國家的信譽。當一個國家被其最親密的盟友公開指責為「騙子」時,其在國際舞台上的道德資本,無疑已遭受重創。這場由潛艦引發的風暴,不僅是澳洲外交政策的一次重大考驗,也為所有在當今複雜世界中航行的國家,上了一堂關於信任、尊重與盟友關係真諦的沉重一課。
資料來源
Reuters: French ambassador accuses Australia of deceit over submarine deal
https://www.reuters.com/world/french-ambassador-accuses-australia-deceit-over-submarine-deal-2021-11-03/
The Guardian: ‘I don’t think, I know’: Macron accuses Scott Morrison of lying to him over submarine deal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1/oct/31/i-dont-think-i-know-macron-accuses-scott-morrison-of-lying-to-him-over-submarine-deal
BBC News: Aukus: Leaked texts show Morrison and Macron's tense exchange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ustralia-59127598
Politico: In wake of submarine row, EU postpones Australia trade talks
https://www.politico.eu/article/eu-postpones-australia-trade-talks-aukus-submarine-row/
AP News: Biden tells Macron US was ‘clumsy’ in submarine deal
https://apnews.com/article/joe-biden-emmanuel-macron-business-france-europe-b9b5120530755543088b77a79a831e13
France 24: French ambassador says Australia's leaking of Macron's text message a 'new low'
https://www.france24.com/en/asia-pacific/20211103-french-ambassador-says-australia-s-leaking-of-macron-s-text-message-a-new-low
Sydney Morning Herald: Barnaby Joyce defends Scott Morrison, says you can’t call the Prime Minister of Australia a liar
https://www.smh.com.au/politics/federal/barnaby-joyce-defends-scott-morrison-says-you-can-t-call-the-prime-minister-of-australia-a-liar-20211103-p595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