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9年10月29日,在第35屆東協峰會即將於曼谷召開前夕,全球的目光不僅僅聚焦於東南亞國家內部的議程,更投向了一場歷時七年、牽動全球近半人口的超級貿易談判—《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這份由東協十國發起,並包含中國、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與印度的貿易協定,正處於其漫長談判歷程的「最後衝刺」階段。然而,推動這場談判的最終動能,並非源於成員國內部經濟整合的自然熟成,而更多是來自一場席捲全球的外部風暴:中美之間持續升級的貿易戰。華盛頓與北京之間的緊張關係,如同一劑強效催化劑,不僅加劇了亞洲各國對經濟增長放緩的憂慮,更深刻地動搖了過去數十年來以美國為核心的區域安全與經濟秩序的基石。在這種背景下,RCEP的意義已遠遠超出一份傳統的自由貿易協定。它被視為亞洲國家在超級大國對抗下,尋求自保、強化區域供應鏈韌性、並建構一個獨立經濟平台的集體嘗試。這場在曼谷上演的最後談判,因此成為一次關鍵的壓力觀測,檢驗著亞洲國家能否在巨大的外部壓力下,擱置彼此間長久以來的分歧,共同塑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經濟未來。
談判桌上的氣氛充滿了矛盾的張力。一方面,是前所未有的政治意願。從東協輪值主席國泰國,到急於穩定外貿環境的中國,再到尋求戰略對沖的日本與韓國,各方都展現出希望在曼谷峰會上宣布談判取得重大進展、甚至最終完成的強烈動機。分析人士普遍認為,「隧道盡頭的光芒」已經出現。據泰國方面透露,市場准入談判已完成超過八成,二十個章節中已有十四個達成共識。這種加速的背後,是各國對美國川普政府貿易政策不可預測性的集體不安。華盛頓動輒揮舞關稅大棒,甚至對泰國等傳統盟友撤銷貿易優惠待遇的行為,讓亞洲國家意識到,過度依賴單一市場與單一強權的時代已經過去。RCEP因此被賦予了濃厚的象徵意義,它代表了一種對多邊主義和開放區域主義的堅持,是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的直接回應。中國商務部官員稱談判進入「最後衝刺」,正是希望藉此向世界傳達,即使在貿易戰的寒冬中,亞洲的經濟整合引擎依然在高速運轉。
然而,另一方面,橫亙在談判終點線前的最大障礙依然頑固—印度的保留態度。作為RCEP十六國中經濟體量龐大、但貿易保護壁壘也相對較高的國家,印度的立場至關重要。新德里長久以來的核心憂慮在於,一旦全面開放市場,來自中國的廉價工業製成品將如洪水般湧入,徹底摧毀其羽翼未豐的製造業,這與莫迪政府力推的「印度製造」國家戰略背道而馳。此外,其農業與乳製品行業也對來自澳洲和紐西蘭的競爭充滿戒心。這種深層次的經濟焦慮,疊加了國內政治的巨大壓力,使得印度在服務貿易、投資規則與原產地原則等關鍵議題上始終難以妥協。因此,曼谷峰會的成敗,幾乎完全繫於其他十五國能否提出一個足以安撫印度疑慮的最終方案。這不僅是一場關於關稅減讓的技術性談判,更是一次對亞洲未來經濟版圖的政治決斷。RCEP最終能否以十六國的完整形態誕生,抑或是在最後一刻出現戲劇性的變數,全世界都在屏息以待。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2019年秋末的曼谷,空氣中瀰漫著季節變換的濕熱,也交織著國際政治格局劇變的緊張氣息。當各國工作人員為即將到來的第35屆東協(ASEAN)峰會懸掛起歡迎標語時,一場決定亞洲未來數十年經濟走向的關鍵談判,也正進入倒數計時。這就是歷時七年之久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這份旨在打造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的協定,囊括了東協十國以及中國、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和印度,其成員國總人口佔全球近半,GDP總量則佔全球約三分之一。
自2012年啟動談判以來,RCEP的進程始終磕磕絆絆,成員國之間在市場開放程度、關稅減讓清單、服務貿易規則等議題上分歧重重。然而,進入2019年,談判的節奏顯著加快。其背後最強大的驅動力,並非來自談判桌本身,而是源於太平洋彼岸掀起的滔天巨浪—由美國總統川普發動的對華貿易戰。這場曠日持久的貿易爭端,如同一場強烈的地震,不僅衝擊了全球供應鏈,也深刻動搖了亞洲各國長期以來賴以生存的經濟與安全秩序,迫使它們重新評估自身的處境與未來。
貿易戰的催化效應:從外部壓力到內部團結
中美貿易戰對亞洲經濟體的影響是直接而深遠的。儘管部分製造業訂單因供應鏈轉移而從中國流向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但整體而言,全球貿易環境的惡化與不確定性的急劇增加,對高度依賴出口的亞洲經濟體造成了普遍衝擊。國際貨幣基金(IMF)的預測 starkly 說明了這一點,預計東協五大經濟體的增長率將從2018年的5.3%放緩至4.8%,而印度的增長預期也從6.8%下調至6.1%。經濟增長的壓力,轉化為各國政府尋求穩定外部市場、降低貿易壁壘的政治動力。
更重要的是,川普政府奉行的「美國優先」原則及其對多邊貿易體制的頻繁攻擊,讓亞洲國家產生了深刻的戰略不安全感。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是這一趨勢的標誌性事件。過去,亞洲國家,特別是東協成員國,習慣於在美中兩大國之間扮演平衡者的角色,將美國視為制衡中國區域影響力不斷擴大的重要力量。然而,川普政府的行為模式讓這種戰略失去了依託。華盛頓不僅將貿易矛頭對準中國,也同樣對日本、韓國、印度甚至泰國等盟友和夥伴的貿易順差表示不滿。峰會前夕,美國宣布因勞工權益問題,取消對價值13億美元泰國商品的貿易優惠待遇,此舉被廣泛解讀為對東協輪值主席國的「警告」。
新加坡亞洲貿易中心的執行董事黛博拉·埃爾姆斯(Deborah Elms)一針見血地指出:「貿易緊張局勢應該是最後的警鐘,提醒亞洲需要一個集體平台來處理經濟問題。」在這種氛圍下,由東協主導、中國積極推動的RCEP,其戰略價值被空前放大。它不再僅僅是一個經濟合作項目,而被視為亞洲國家在外部環境惡化時抱團取暖的「避風港」。完成RCEP談判,意味著向世界宣告,即使在保護主義逆風中,亞洲依然是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堅定支持者。這為各國領導人提供了強大的政治動機,去克服長期存在的技術性分歧,力求在曼谷峰會上取得歷史性突破。
印度的困境:國家利益與區域整合的艱難平衡
然而,在這股趨向整合的洪流中,印度成為了一個巨大的、猶豫不決的身影。作為RCEP十六國中唯一的「搖擺者」,新德里的立場成為談判成敗的最後關鍵。印度的顧慮根植於其國內複雜的經濟結構與政治現實。
首先,是長期以來對華巨大的貿易逆差。印度商界與政界普遍擔憂,一旦根據RCEP的條款向中國商品敞開大門,本已脆弱的國內製造業將受到毀滅性衝擊。從鋼鐵、電子產品到紡織品,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是印度企業難以匹敵的。這與總理莫迪自2014年上台以來力推的「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國家戰略構想完全背道而馳。反對黨與國內產業團體不斷向政府施壓,警告簽署RCEP無異於「引狼入室」,將扼殺數百萬個就業機會。
其次,農業與服務業的敏感性。RCEP的成員國中,澳洲與紐西蘭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農產品與乳製品出口國。印度數以億計的農民擔心,市場開放將導致廉價的進口農產品與乳製品衝擊其生計,這在一個農業人口佔據半壁江山的國家,是任何政府都無法忽視的政治風險。同時,雖然印度在資訊技術等服務業領域具有全球競爭力,但RCEP談判在服務貿易自由化方面的進展,並未達到能讓印度感到其優勢足以抵銷在商品貿易方面損失的程度。
最後,是更深層次的戰略疑慮。印度始終將自身定位為一個獨立的亞洲大國,對於加入一個被外界普遍認為由中國主導的經濟集團抱持著天然的警惕。在印度看來—這是一個關乎其未來數十年經濟主權的重大決定—一旦鎖定在RCEP的框架內,其在經濟上對中國的依賴將進一步加深,從而削弱其在政治與安全領域的戰略自主性。因此,印度在談判中堅持要求更嚴格的原產地規則,以防止中國商品經由第三國轉口進入印度市場;要求建立更有效的貿易救濟機制;並希望在協定中加入某種形式的自動觸發機制,即當來自某個國家的進口激增時,可以自動恢復關稅。這些要求,在其他渴望盡快達成協議的成員國看來,顯得過於嚴苛,成為談判的最後癥結。
RCEP的雙重面貌:經濟機遇與戰略重組
拋開印度的變數,對於其他十五個成員國而言,RCEP的吸引力是顯而易見的。它被廣泛視為對美國退出後由日本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一種補充,甚至是替代方案。儘管RCEP在勞工權利、環境保護、國有企業透明度等方面的標準不如CPTPP嚴格,被認為是一個「廣度有餘,深度不足」的協定,但其巨大的市場規模本身就構成了無可比擬的優勢。
對東協國家而言,RCEP的成功簽署將是其「中心性」原則的一次重大勝利,證明其有能力引領和協調亞太地區的重大經濟議程。統一的原產地規則將極大便利區域內供應鏈的整合,企業只需滿足一套標準,其產品便可在十六個成員國市場內享受優惠關稅,這將顯著降低貿易成本,提升區域整體的競爭力。
對中國而言,RCEP的戰略意義更為重大。在面臨美國關稅壁壘和技術封鎖的背景下,RCEP提供了一個穩定且廣闊的出口市場,有助於其分散貿易風險。更重要的是,主導並促成RCEP,是中國在亞洲地區塑造有利於自身的經濟秩序、推廣自身標準的關鍵一步。它與「一帶一路」倡議相互呼應,共同構成了中國經濟外交的兩大支柱。在北京的官方話語中,儘快完成RCEP談判「對本地區的長期穩定、繁榮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句話的背後,是其運用經濟實力來鞏固其區域領導地位的清晰意圖。
對於日本、韓國、澳洲等美國的傳統盟友來說,參與RCEP則是一次精密的戰略對沖。在美國盟友體系的可信度受到質疑之際,深化與亞洲鄰國的經濟捆綁,是確保自身經濟安全、增加外交政策選項的理性選擇。這並不意味著它們會放棄與美國的同盟關係,但它們正以更務實的態度,建構一個更多元、更有韌性的對外關係網絡。
曼谷的抉擇與亞洲的未來
當各國領導人陸續抵達曼谷時,所有壓力都匯集到了最後的閉門談判中。外界普遍預期,峰會至少會宣布RCEP談判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以維持來之不易的政治勢頭。然而,真正的懸念在於,這份進展是否會包含印度。一個沒有印度的RCEP,雖然在規模上有所縮減,但仍將是一個覆蓋超過20億人口的巨大市場。但對於協定的發起者而言,缺少了印度這個潛力巨大的新興經濟體,無疑將是巨大的遺憾。
最終,這場在曼谷的衝刺,不僅僅是一場貿易談判。它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一個正在被深刻重塑的亞洲。舊的秩序正在鬆動,新的格局尚未成型。亞洲國家正被迫在經濟務實主義與國家戰略安全之間做出艱難的選擇。RCEP的最終文本,無論其形態如何,都將成為這個轉型時代一份重要的歷史註腳,記錄下亞洲國家在全球權力轉移的關鍵時刻,所做出的集體回應。
資料來源
Financial Times: Asean summit seeks breakthrough on world’s biggest trade deal
https://www.ft.com/content/88b693e8-fa76-11e9-a354-36acbbb0d9b6
The Straits Times: RCEP trade pact: What are the sticking points?
https://www.straitstimes.com/asia/se-asia/what-are-the-sticking-points
Nikkei Asia: India's intransigence threatens to sink RCEP trade pact
https://asia.nikkei.com/Spotlight/RCEP/India-s-intransigence-threatens-to-sink-RCEP-trade-pact
Reuters: Explainer: What is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asean-summit-rcep-explainer/explainer-what-is-the-regional-comprehensive-economic-partnership-rcep-idUSKBN1XB0GS
The Economist: A huge trade deal is delayed by a reluctant India
https://www.economist.com/asia/2019/11/07/a-huge-trade-deal-is-delayed-by-a-reluctant-india
The Hindu: RCEP deal should not harm India’s interests, says Piyush Goyal
https://www.thehindu.com/business/rcep-deal-should-not-harm-indias-interests-says-piyush-goyal/article29948013.ec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China pushes for RCEP trade deal as US sends lower-level team to Asean summit
https://www.scmp.com/news/china/diplomacy/article/3035342/china-pushes-rcep-trade-deal-us-sends-lower-level-team-as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