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ASEAN2017馬尼拉峰會刻意迴避,羅興亞人道危機淪為外交禁語

「不干涉原則」的道德困境與制度失靈

· 國際組織-東南亞國家協會,印太局勢-太平洋諸國,戰災創傷-種族屠殺,領袖心理-翁山蘇姬,外交戰略-外交官們的武器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7年11月13日,於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高峰會上,一份外流的聯合公報草案,揭示了該區域組織在面對一場大規模人道災難時的集體沉默。草案全文對緬甸若開邦(Rakhine State)超過六十萬羅興亞(Rohingya)穆斯林因軍事鎮壓而大規模逃亡的事件隻字未提,聯合國已將此定性為「種族清洗」。草案中唯一間接的提及,是將其與越南的風災、菲律賓南部的反恐戰事並列,含糊地表達對若開邦北部「受影響社群」的人道主義關懷。這種精心設計的措辭,由本屆東協輪值主席國菲律賓起草,不僅迴避使用「羅興亞」這個不被緬甸奈比多當局承認的稱謂,更將一場由國家機器主導的暴力清洗,降格為一場與天災及恐怖主義活動同級的普通人道狀況,徹底抹去了事件的政治與道德維度。

東協的沉默,根植於其奉行數十年的「不干涉內政原則」。此原則在歷史上是為了維護成員國主權、避免內部衝突而設,但在羅興亞危機中,卻顯露出其作為道德與外交盾牌的負面效應。它使得緬甸政府,特別是其國務資政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能夠有效利用東協的組織框架,將國際社會的譴責與壓力阻擋在外。諷刺的是,翁山蘇姬本人曾在1999年,當她仍是受軍政府軟禁的民主鬥士時,於泰國媒體撰文尖銳批評東協的「不干涉原則」,稱其「不過是見死不救的藉口」。如今,身份的轉變使其立場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逆轉,從原則的批判者變為其最大的受益者與捍衛者。這種轉變不僅使其個人長期建立的民主人權光環迅速黯淡,也讓東協所謂「以人為本」的共同體願景顯得蒼白無力。

此次峰會的沉默並非全無雜音。以穆斯林人口為主的馬來西亞,先前便曾公開反對由菲律賓代表東協發表的聲明,批評其未能點名羅興亞人為受害者,是「歪曲事實」。然而,在峰會的正式議程中,這種異議最終被組織的共識壓力所淹沒。這場危機的處理方式,深刻地暴露了東協在面對成員國內部發生嚴重人權侵犯時的制度性缺陷與政治意志的匱乏。當一個區域組織選擇用程序性的外交默契,來掩蓋一場波及數十萬人的悲劇時—這不僅是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更嚴重侵蝕了東協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區域行動者的國際信譽。羅興亞危機因此成為一面鏡子,映照出東協在國家主權與普世人權價值之間的掙扎,以及其在強權政治現實面前的脆弱與妥協。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馬尼拉的沉默:東協峰會對羅興亞悲劇的集體失語

在2017年11月13日的馬尼拉,東南亞各國領導人與世界強權代表齊聚一堂,在閃光燈與官方禮賓的簇擁下,召開第31屆東南亞國家協會高峰會。會議議程涵蓋了經濟整合、反恐合作與區域安全等議題,然而,在正式的討論與公開的聲明背後,一個巨大的陰影籠罩著會場:一場被聯合國稱為「教科書級別種族清洗」的人道災難,正在成員國緬甸的若開邦境內上演。超過六十萬羅興亞穆斯林為躲避緬甸軍方的殘酷鎮壓,被迫越過邊境逃往孟加拉,他們的故事充滿了血腥、恐懼與無盡的苦難。然而,這場悲劇在馬尼拉的外交舞台上,卻淪為一個不能被言說的禁忌。

一份由路透社披露的峰會聯合公報草案,以其刻意的遺漏,精準地勾勒出東協的官方立場。在這份由輪值主席國菲律賓主導撰寫的文件中,完全找不到「羅興亞」一詞,更沒有提及任何關於「大規模流亡」或「軍事鎮壓」的字眼。草案中唯一與若開邦相關的段落,是將當地「受影響的社群」與越南的自然災害、菲律賓馬拉威市的反恐戰事並列,輕描淡寫地提及提供人道救援的重要性。這種措辭的選擇,是一種經過縝密計算的外交操作。它首先順應了緬甸政府的官方口徑——即羅興亞人是來自孟加拉的「非法移民」,因此「羅興亞」這個族群稱謂本身不具合法性。其次,它將一場由國家暴力引發的人為災難,與天災和恐怖攻擊混為一談,從而剝離了緬甸政府在此事件中應負的國家責任。這份草案不僅僅是一份外交文件,它更像是一份集體性的道德棄權聲明,標誌著東協選擇以組織的團結與和諧,凌駕於數十萬人的基本生存權利之上。

這種集體失語的核心,源自於東協自成立以來便奉為圭臬的「不干涉內政原則」。這一原則在冷戰時期,對於保護新興獨立的東南亞國家免受外部勢力干預、維持區域穩定,確實扮演了關鍵角色。然而,時至今日,當成員國內部發生系統性、大規模的人權侵害時,這項原則卻異化為一個阻止外部監督與干預的保護傘,使得犯下暴行的政權得以在「主權」的大旗下有恃無恐。緬甸的羅興亞危機,成為對此原則最嚴峻的一次考驗。緬甸國務資政,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這位曾經的民主偶像,如今卻成為「不干涉原則」最堅定的辯護者。她在抵達馬尼拉後發表的演說中,對羅興亞危機一字不提,並持續透過外交渠道,要求各國領袖避免使用「羅興ya」一詞。

翁山蘇姬的立場轉變,充滿了深刻的歷史諷刺。1999年,當她仍被緬甸軍政府軟禁時,曾為泰國《民族報》撰寫評論,文章中她毫不留情地抨擊東協的「不干涉」政策,她寫道:「這種不干涉政策,只是見死不救的藉口。在今日的世界,你無法避免干涉他國內政。」這段話在今天看來,彷彿是對她自身執政姿態的一種預言式批判。從一個人權的倡導者,轉變為一個為國家軍隊暴行辯護的政治領袖,她的轉變反映了緬甸國內複雜的軍文關係與權力結構。為了鞏固其脆弱的文人政府,她選擇與曾經囚禁她的將軍們站在一起,共同應對國際壓力。然而,這種政治上的權宜之計,卻是以犧牲其奮鬥一生所累積的道德資本為代價。菲律賓前外交部長羅伯托·羅慕洛(Roberto Romulo)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不諱地指出,東協峰會似乎完全沒有討論羅興亞問題,「他們正以極大的尊重,對待一位聲名掃地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然而,東協內部並非鐵板一塊。以馬來西亞為首的穆斯林國家,對羅興亞同胞的苦難表達了更為強烈的關切。早在2017年9月,馬來西亞就曾公開否定一份由菲律賓代表東協外長發布的聲明,指責該聲明未明確指出羅興亞人是受害者,從而「歪曲了事實」。這顯示出,在宗教與人道情感的驅動下,部分成員國對於完全遵循「不干涉原則」存有疑慮。但在東協以「共識決」為基礎的決策機制下,任何一個成員國—尤其是當事國緬甸—的反對,都足以讓整個組織的行動陷入癱瘓。最終,對緬甸的尊重,或者說對維持組織表面和諧的渴望,壓倒了採取實質行動的呼聲。

國際特赦組織的代表因此批評,東協領袖們寧願談論「恐怖主義與和平秩序」,卻對房間裡真正龐大的「大象」—即迫在眉睫的人道主義危機視而不見。這場沉默,其後果是深遠的。它不僅讓數十萬流離失所的羅興亞人感到被世界遺棄,更向國際社會傳遞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信號:東協作為一個區域共同體,缺乏應對其成員國內部重大危機的政治意願與有效機制。當一個組織的最高原則,成為保護種族清洗行為的擋箭牌時,其存在的合法性與道德基礎,都將受到最嚴峻的挑戰。馬尼拉峰會的最終公報或許會充滿關於合作與發展的華麗辭藻,但歷史將會記住,這份文件是用對一整個族群苦難的沉默所寫成的。

資料來源

Reuters: Southeast Asia summit draft statement skips over Rohingya crisis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asean-summit/southeast-asia-summit-draft-statement-skips-over-rohingya-crisis-idUSKBN1DD095

The Guardian: Asean summit: draft statement ignores Rohingya crisis in Myanmar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7/nov/13/asean-summit-draft-statement-ignores-rohingya-crisis-in-myanmar

The New York Times: At Asian Summit, Trump and Duterte Are All Smiles
https://www.nytimes.com/2017/11/13/world/asia/trump-duterte-philippines.html

Al Jazeera: ASEAN 'silent' on Rohingya crisis at Manila summit
https://www.aljazeera.com/news/2017/11/13/asean-silent-on-rohingya-crisis-at-manila-summit

Associated Press: Draft ASEAN statement makes no mention of Rohingya crisis
https://apnews.com/article/8e119d854e4f48868846c27635de011e

Human Rights Watch: ASEAN: Don’t Ignore Rohingya Crisis
https://www.hrw.org/news/2017/11/09/asean-dont-ignore-rohingya-crisis

The Diplomat: ASEAN’s Shameful Silence on the Rohingya
https://thediplomat.com/2017/11/aseans-shameful-silence-on-the-rohing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