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5年12月31日,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根據其秘書處發布的官方文件,以2007年《東協經濟共同體(AEC)藍圖》為指導的區域一體化進程,在這一天正式迎來了其里程碑式的節點—「東協經濟共同體」(AEC)宣告成立。這不僅僅是一個象徵性的政治宣言,它更是一個擁有六點二二億人口、合計國內生產總值高達二點六萬億美元的龐大經濟板塊,在歷經數十年努力後,向世界宣告其集體力量崛起的標誌。根據官方數據,在2014年,東協已是世界第七大、亞洲第三大經濟體,並且是全球第三大市場,僅次於中國與印度。從2007年到2014年,東協的總貿易額增長了近一萬億美元,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在全球佔比,從5%翻倍至11%,達到了1360億美元。這些成就,是東協在過去八年中,致力於實現其「單一市場與生產基地」目標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AEC藍圖》的成功,主要體現在其四大支柱的建設上。第一支柱,即建立「單一市場與生產基地」,其最顯著的成就便是「區內進口關稅已基本消除」,極大地促進了貨物在成員國之間的自由流動。同時,透過簡化海關程序、協調技術法規等措施,顯著降低了跨境貿易成本。第二支柱,旨在打造「一個高度競爭的經濟區域」,透過在競爭政策、智慧財產權、消費者保護等領域採納共同框架,營造了一個更友善的商業與創新生態。第三支柱,則致力於實現「一個公平經濟發展的區域」,透過扶持中小企業、加強對柬埔寨、寮國、緬甸、越南等較新成員國的能力建設,來縮小區域內的發展差距。第四支柱,則透過一系列自由貿易協定與經濟夥伴關係,推動東協「完全融入全球經濟」。
然而,東協官方也清醒地認識到,2015年AEC的正式成立,並非一個「靜態的終極目標,而是一個需要不斷重塑的動態過程」。為此,一份指導2016至2025年經濟一體化進程的《AEC藍圖2025》,已被正式採納。這份新的藍圖,以一種更具雄心也更為細緻的語言,描繪了一個更強大的AEC願景,其五大特徵包括:「一個高度整合和有凝聚力的經濟體」、「一個有競爭力、創新和充滿活力的東協」、「強化的互聯互通和部門合作」、「一個有韌性、包容、以人為本的東協」以及「一個全球化的東協」。這份新藍圖的存在,本身就是對AEC 2015「未竟議程」的坦誠承認。它預示著,在完成了關稅削減等相對容易的「第一階段」任務後,東協一體化的下一程,將進入一個更為艱鉅的、旨在拆除深層次非關稅壁壘、統一標準、並促進服務與人員流動的「深水區」。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一個里程碑的時刻
2015年12月31日,對於東南亞地區而言,是一個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日子。這一天,醞釀已久、歷經八年艱辛建設的「東協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AEC)正式宣告成立。這標誌著一個由十個主權國家、超過六億人口組成的龐大市場,在法律與制度層面上,邁向了前所未有的經濟一體化。
根據東協秘書處發布的官方文件,這一成就,是自2007年11月各國領導人簽署第一份《AEC藍圖》以來,持續努力的結晶。這份藍圖,為這個多元化的區域,提供了一份清晰的、共同的行動綱領。其宏大的願景,是將東南亞轉型為一個擁有四大特徵的經濟共同體:一個單一的市場與生產基地;一個高度競爭的經濟區域;一個公平經濟發展的區域;以及一個完全融入全球經濟的區域。
從宏觀數據上看,這份藍圖的實施,無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官方數據顯示,在藍圖實施期間(2007-2014年),東協的合併國內生產總值(GDP)在2014年已達到二點六萬億美元,使其成為世界第七大經濟體。其六點二二億的人口,則構成了僅次於中國與印度的全球第三大市場。在此期間,東協的總貿易額增長了近一萬億美元,而其所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在全球總量中的佔比,更是從2007年的5%,躍升至2014年的11%,達到了1360億美元。
這些數字,不僅僅是冰冷的統計,它們是東南亞地區經濟活力與吸引力日益增強的有力證明。AEC的成立,正是對這一趨勢的最高肯定。然而,在這場值得慶祝的歷史性時刻背後,我們也必須以一種更為審慎和分析性的眼光,去審視這份成就的真實成色,以及其在前進道路上,依然面臨的深刻挑戰。
藍圖的成就—看得見的整合碩果
AEC 2015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於其在拆除傳統貿易壁壘方面所取得的決定性進展。
單一市場的基石:關稅的消除
AEC的第一大支柱,即建立「單一市場與生產基地」,其最核心的目標,是實現貨物、服務、投資、技術勞工的自由流動,以及更自由的資本流動。在這其中,貨物貿易的自由化,無疑是進展最快、也最成功的領域。官方文件自豪地宣稱,「區內進口關稅已基本消除」。對於東協六個較早的成員國(汶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這一目標在2010年就已基本達成。而對於柬埔寨、寮國、緬甸、越南這四個較新的成員國,絕大部分產品的關稅,也已在2015年降至零。
關稅壁壘的倒塌,極大地刺激了區域內的貿易往來。數據顯示,在2007年至2014年間,東協內部貿易(intra-ASEAN trade),始終是其按夥伴劃分的總貿易中,佔比最大的一部分。這意味著,成員國之間的經濟聯繫,日益緊密,一個統一的區域市場,正在逐步形成。
投資環境的優化
與貿易自由化並行推進的,是投資環境的改善。《東協全面投資協定》(ACIA)的實施,為區域內外的投資者,提供了一個更為開放、透明和可預測的法律框架。該協定給予所有東協投資者以「國民待遇」,並承諾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這極大地增強了東協作為「一個世界級投資目的地」的吸引力。2014年高達1360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便是對其投資環境改善的最好肯定。
互聯互通的進展
除了制度上的建設,AEC藍圖也強調了物理上的互聯互通。官方文件指出,「交通運輸和其他基礎設施網絡的物理改善」,有效地促進了跨境運輸,降低了整體的營商成本。在這一時期,東協的旅遊業也迎來了爆發式增長,年度遊客總數從2007年的六千二百萬人次,增長至2014年的一點零五億人次,其中近一半來自東協內部。各機場為東協國家公民設立的「東協通道」,也成為了區域一體化在民眾日常生活中最直觀的體現之一。
未竟的議程—在深水區的艱難跋涉
儘管AEC 2015取得了上述顯著成就,但東協自身也清醒地認識到,2015年12月31日,遠非一體化征程的終點。官方文件坦率地承認,AEC的建立是一個「動態過程」,並為此制定了指導未來十年(2016-2025)的《AEC藍圖2025》。這份新藍圖的存在本身,以及其所設定的更為複雜的目標,都從側面反映出,在第一階段的衝刺之後,東協的經濟一體化,正進入一個更為艱鉅的「深水區」。
無形的壁壘:非關稅措施的挑戰
當有形的關稅壁壘基本消失後,那些無形的、更為隱蔽的非關稅壁壘(NTBs),便成為了阻礙區域內貿易自由流動的最大絆腳石。這些壁壘形式多樣,包括:
複雜的海關程序:各國海關在清關流程、文件要求、查驗標準上的不統一,大大增加了企業的時間與金錢成本。
保護主義的國家標準:各國往往會以保障國民健康、安全或環境為由,制定一些獨特的、高於國際通用標準的技術法規與產品標準,這些標準常常被用作將外國競爭者排除在外的工具。
繁瑣的進口許可:對於某些敏感產品,進口商需要申請繁瑣的許可證,其審批過程往往不透明且耗時漫長。
要消除這些非關稅壁壘,遠比降低關稅要困難得多。因為它不僅僅是簽署一份協議,而是需要各成員國進行深刻的國內法律法規改革,並建立起一套高效、透明的協調與監督機制。這直接觸及到了各國的行政主權與國內特定利益集團的保護,是AEC 2025所面臨的最核心挑戰。
服務業的「淺灘」
AEC 2015藍圖曾雄心勃勃地提出要實現「服務的自由流動」。然而,官方文件在總結成就時,僅謹慎地表示,服務業的「正式限制被逐步取消」。這暗示了該領域的進展,遠不如貨物貿易那般順利。
金融、電信、法律、會計、醫療等現代服務業,在大多數東協國家,都被視為關乎國家經濟命脈的戰略性或敏感性行業,受到高度的政府保護。儘管東協透過《服務業框架協定》(AFAS)進行了多輪談判,但其開放的程度與廣度,依然非常有限。一個新加坡的銀行,或是一個馬來西亞的律師事務所,想要在印尼或越南無差別地開展業務,依然面臨著重重法律與行政障礙。
有限的人員流動
藍圖中關於「技術勞工的自由流動」的願景,在現實中同樣大打折扣。官方文件中,這一目標的實現情況被描述為「技術人員和專業人士的跨境流動得到了便利」。這與真正的「自由流動」,顯然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實際上,東協所達成的所謂「人員流動」,僅僅是透過「相互承認協議」(MRAs),為工程師、護士、建築師、測量師、會計師、牙醫、醫生和旅遊專業人士這八類專業人員的跨境執業,提供了一定的便利。然而,即便在這八個領域,各國在學歷認證、資格考試、語言要求、工作簽證等方面的國家級壁壘,依然高聳。這種被嚴格限制的流動性—它與一個真正的單一市場中人員的無縫流動相去甚遠—凸顯了東協在讓渡國家勞動力市場主權這一核心問題上根深蒂固的猶豫,這也是其深化一體化的核心挑戰。
邁向2025—更現實的雄心
正是基於對上述「未竟議程」的清醒認知,《AEC藍圖2025》應運而生。這份新的藍圖,其措辭與目標設定,都反映出東協在經歷了第一階段的實踐後,對一體化複雜性的更深刻理解。
新藍圖提出了五個新的特徵,其用詞的變化值得玩味。例如,從「高度競爭的經濟區域」變為「有競爭力、創新和充滿活力的東協」;從「公平經濟發展的區域」變為「一個有韌性、包容、以人為本的東協」。這些變化,顯示出東協的關注重點,正從單純的宏觀經濟指標,擴展到創新生態、社會包容性與發展韌性等更具質感的領域。
更重要的是,新藍圖明確承認,「高效的機構、充足的資源以及有效的規劃和監督,對於確保2015年AEC成立後的社群建設進程取得成功,是至關重要的」。這含蓄地指出了東協模式的一個核心弱點:一個權力與資源都相對有限的秘書處,以及一個依賴全體共識、有時會導致行動遲緩的決策機制。強化機構能力,將是AEC 2025能否成功的關鍵。
東協經濟共同體的正式成立,是東南亞區域主義的一次歷史性勝利。它在一個充滿了文化、語言、宗教與政治體制差異的多元化區域,成功地建立起了一個以規則為基礎的、日益緊密的經濟合作框架。這不僅為區域內的六億多民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也極大地提升了東協作為一個整體,在全球舞台上的份量。然而,2015年12月31日,不應被視為慶功的終點,而應被看作是更艱鉅征程的起點。第一階段的藍圖,成功地拆除了國與國之間高聳的關稅圍牆;而第二階段的藍圖,則需要深入到各國經濟的內部,去疏通那些盤根錯節的、阻礙流動的「毛細血管」。這將是一項更為艱鉅、也更為漫長的任務,它將深刻地考驗東協十國領導人的政治意願、遠見與妥協精神。
資料來源
ASEAN: Fact Sheet – 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https://asean.org/wp-content/uploads/2021/08/AEC-Fact-Sheet-Final.pdf
Reuters: ASEAN launches economic community, but free movement of labour years off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idUSKBN0UA08A/
The Guardian: 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launches, but free trade remains a distant dream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5/dec/31/asean-economic-community-launches-but-free-trade-remains-a-distant-dream
World Bank: The 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A Work in Progress
https://www.worldbank.org/en/news/feature/2016/04/04/the-asean-economic-community-a-work-in-progress
The Diplomat: The 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What's Next After 2015?
https://thediplomat.com/2016/01/the-asean-economic-community-whats-next-after-2015/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The 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A Work in Progress
https://www.cfr.org/backgrounder/asean-economic-community-work-progress
East Asia Forum: Making the 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a reality
https://www.eastasiaforum.org/2016/01/01/making-the-asean-economic-community-a-re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