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變換車道:從電動車霸主到AI夢想家

企業靈魂、市場現實與未來價值的變革

· 金融經濟,權力結構-美國,科技與AI,重工業復辟-,巨頭戰爭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特斯拉(Tesla),這家一度重新定義汽車產業並市值突破兆美元的電動車巨頭,正駛入一段充滿不確定性的未知領域。進入2025年,公司面臨著一場嚴峻的危機:股價自年初以來暴跌超過35%,其核心的電動車業務在全球主要市場(包括美國、中國和歐洲)的銷量均出現顯著下滑。這場困境的背後,是來自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激烈價格戰、全球市場需求的放緩,以及公司自身產品線更新遲滯等多重因素的疊加。

面對核心業務的逆風,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正引領公司進行一場堪稱豪賭的戰略大轉向。他毅然放棄了備受期待的平價電動車計畫,將公司的未來與使命,從「加速世界向可持續能源的轉變」,重新錨定在更具科幻色彩的願景上:全自動駕駛計程車(Robotaxi)與人形機器人(Optimus)。馬斯克認為,在中國主導的電動車價格戰中,特斯拉已無勝算,唯有透過AI與機器人技術開闢新賽道,才能確保其長期領先地位。

然而,這場宏大的轉型引發了內外部的巨大爭議。批評者認為,馬斯克正在背棄特斯拉成功的根基,追逐一個技術上尚未成熟、商業模式模糊的「科幻幻想」。其長達十年未能兌現的「全自動駕駛」(FSD)承諾,以及其堅持的純視覺技術路線,都面臨來自Waymo等競爭對手的嚴峻挑戰。與此同時,馬斯克日益惡化的公眾形象也開始反噬品牌價值。這場轉向讓特斯拉的估值陷入了悖論:它究竟是一家增長乏力、估值過高的汽車公司,還是一家未來潛力無限、值得為之信仰的AI與機器人企業?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決定特斯拉是迎來第二次輝煌,還是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迷失方向。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不久前的記憶中,特斯拉的光環幾乎是不可動搖的。它的市值一度超越全球所有傳統汽車製造商的總和,其Model Y車款更登上了全球最暢銷汽車的寶座。特斯拉不僅僅是一家汽車公司,它是一個文化符號,象徵著科技、創新以及對一個由電力和太陽能驅動的潔淨未來的承諾。

然而,時間快轉至2025年,空氣中的樂觀情緒似乎已然消散。公司的股價猶如失速的火箭,自年初以來蒸發了超過三分之一的價值。更令人不安的是,其賴以生存的電動車銷量,在美國、中國、歐洲乃至澳洲等所有關鍵市場,都亮起了紅燈。一場由中國競爭對手發起的殘酷價格戰,正無情地侵蝕著特斯拉的利潤與市場份額。

在這風雨飄搖的十字路口,公司的掌舵者伊隆·馬斯克,做出了一個驚人且極富爭議的決定:他要調轉這艘巨輪的航向。不再執著於製造更便宜的電動車以實現大眾化,而是將公司的未來,全部押注在一個更遙遠、更宏大的夢想上——全自動駕駛汽車與人形機器人。這是一場深刻的企業靈魂變革,一場從現實主義製造業到未來主義AI的豪賭。

夢想的轉向:從可持續能源到機器人霸權

特斯拉最初的使命宣言,清晰地寫在其創始階段的「秘密宏圖第一章」中:推動世界從依賴化石燃料,轉向太陽能與電力。其路徑是,先製造昂貴的跑車,再用利潤去開發價格更親民的轎車,最終實現電動車的普及。在這個最初的藍圖裡,並未提及自動駕駛或機器人。

然而,自2014年特斯拉開始為車輛配備Autopilot硬體以來,自動駕駛的夢想便開始在馬斯克的腦海中萌芽。自2015年起,他幾乎每年都承諾「明年」將實現完全的自動駕駛。2016年的「宏圖第二章」,更是將全自動駕駛的共享車隊(Robotaxi)納為核心。車主可以讓自己的特斯拉在閒置時,自動外出提供叫車服務來賺錢。

近年來,這個夢想被進一步推向極致。在2024年末的「We Robot」活動上,特斯拉展示了Cyber Cab—一款沒有方向盤和踏板、專為自動駕駛設計的雙人座汽車,並計劃於2026年投產。與此同時,人形機器人Optimus的開發進度也在加速。馬斯克宣稱,「特斯拉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大的機器人公司,因為我們的汽車就像是裝了輪子的半感知機器人。」他甚至將第四階段的宏圖,直接定義為自動駕駛汽車與人形機器人的結合。

做出這一轉向的深層原因,或許源於對中國市場競爭的現實評估。「他環顧四周,被不斷壓低成本的中國競爭對手所包圍,」中國汽車市場專家Michael Dunn分析道,「他意識到,特斯拉無法在中國贏得這場價格戰,在全球範圍內可能也無法。所以,他選擇了另一個方向。」馬斯克似乎認為,與其在電動車這片「紅海」中與中國進行消耗戰,不如利用特斯拉在AI和軟體上的優勢,開闢一個全新的、無人能及的「藍海」。

十年未竟之諾:全自動駕駛的技術與信任困境

然而,在這宏大敘事的背後,一個長達十年的承諾仍在等待兌現。儘管特斯拉的駕駛輔助系統被命名為「全自動駕駛」(Full Self-Driving, FSD),但至今為止,它仍需要駕駛員時刻保持警惕,隨時準備接管。無數次的延遲、多起涉及Autopilot的訴訟與聯邦調查,都在不斷侵蝕著公眾對其技術的信任。

爭議的核心之一,在於特斯拉堅持的「純視覺」技術路線。與幾乎所有其他致力於自動駕駛的公司(如Google旗下的Waymo)不同,特斯拉僅依靠攝影機來感知世界,而摒棄了被廣泛認為是實現L4/L5級別自動駕駛所必需的雷射雷達(Lidar)和毫米波雷達。批評者認為,這種純視覺方案在惡劣天氣、強光或複雜路況下存在根本性的缺陷。「這項技術根本行不通,」一位看空特斯拉的分析師直言,「Waymo十年前提供的服務,基本上就是馬斯克即將要交付的東西。」

馬斯克本人也承認,要實現真正的無人監督駕駛,現有車輛的硬體需要進行「痛苦而困難」的升級。即便如此,他仍然堅信,憑藉特斯拉車隊行駛數十億英里所積累的龐大真實世界數據,其AI模型最終能夠克服硬體上的限制。支持者也認為,這種數據優勢是前所未有的,足以彌補缺少雷射雷達的不足。

但現實是,Waymo的自動駕駛車隊已經在美國四個城市,每週提供20萬次無人駕駛的叫車服務,並且還在不斷擴張。相較之下,特斯拉的Robotaxi至今仍停留在概念和承諾階段。

商業模式的迷霧:Robotaxi與Optimus的盈利前景

即便特斯拉最終攻克了技術難關,其新業務的商業前景也籠罩在一片迷霧之中。

對於Robotaxi,懷疑者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這會是一門好生意嗎?當多家公司都能大規模部署自動駕駛車隊時,市場競爭將異常激烈,定價將被壓至極低水平。「最終的模式可能會像亞馬遜,你需要巨大的規模,但利潤率極低。」一位分析師預測道。此外,運營一個叫車服務遠不止駕駛本身。車輛的清潔、維護、調度以及處理突發安全事件,都需要龐大的人力團隊來支持。「你用極其昂貴的技術,取代了系統中最便宜的部分——一個拿著最低工資的司機,但你卻需要僱傭許多其他人來替代司機曾做的所有事情。」

更重要的是,華爾街目前對這項業務的未來營收,沒有任何可供參考的估算模型。「沒有基準或標尺,我無法說『我認為特斯拉在2029年的Robotaxi營收會達到7500萬美元,高於市場共識的5000萬,所以這支股票值得買入』—因為根本不存在共識。」這種不確定性,讓傳統的價值投資者望而卻步。

至於人形機器人Optimus,其前景則更為遙遠和投機。「認為我們很快就會擁有一個能為我們做所有事情的、超級有用的機器人的想法,純屬科幻幻想。」一位批評者尖銳地指出,「當基本的掃地機器人Roomba還在掙扎著清潔我們的地板時,我們離那個未來還很遠。」消費級機器人市場尚未真正形成,而工業機器人領域則早已是競爭激烈的成熟市場。

馬斯克因子:從品牌光環到負債纏身

在特斯拉的崛起過程中,馬斯克本人的個人魅力、遠見卓識和不懈的推動力,是其品牌光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近年來,他日益極化的政治立場、在社群媒體上的爭議性言論,以及對其收購的X平台(前身為Twitter)的經營,正在嚴重損害他的公眾形象。

這種負面形象,不可避免地開始反噬特斯拉的品牌。過去,購買特斯拉被視為一種支持可持續發展、擁抱未來科技的時尚宣言。而如今,對一部分消費者而言,它可能與馬斯克的爭議性形象掛鉤。這種品牌形象的轉變,對於一個高度依賴其「粉絲文化」和零售投資者支持的公司來說,是一個危險的信號。一些長期投資者甚至公開呼籲,董事會應該聘請一位真正的CEO,讓馬斯克專注於產品與技術,從而將公司重新聚焦於其核心優勢上。

估值的悖論:信仰與現實的拉鋸戰

所有關於技術、商業模式和領導力的爭議,最終都匯集到一個核心問題上:特斯拉到底值多少錢?

如果將特斯拉僅僅視為一家汽車製造商,其超過100倍的市盈率,在一個增長放緩、競爭加劇的行業中,顯得高得離譜。「相對於它的增長和利潤率,特斯拉是一家非常昂貴的汽車原始設備製造商。」一位分析師表示。從這個角度看,其股價嚴重高估。

然而,對於特斯拉的信徒而言,用傳統汽車公司的標準來衡量它,是完全錯誤的。「如果你購買特斯拉,是因為他們在能源儲存、Optimus、FSD和Robotaxi領域擁有巨大的增長機會,那麼這支股票就真的行得通。」一位看漲的投資者說道。在他們眼中,特斯拉是一家AI與機器人公司,當前的電動車業務只是其實現宏大願景的第一步。

這場估值的拉鋸戰,本質上是現實與信仰之間的較量。特斯拉的股價,更多地是由其「狂熱的散戶投資者基礎」—一個被戲稱為「邪教」的群體——所支撐。這個「邪教」在過去賺了很多錢,這使得預測其何時會崩潰變得異常困難。

一場沒有退路的選擇難題

特斯拉正站在其歷史上最關鍵的十字路口。它正在主動放棄在電動車領域辛苦建立起來的、雖面臨挑戰但依舊強大的市場地位,轉而投身一場結果未知的未來豪賭。這場賭注的成功,不僅取決於馬斯克能否兌現他長達十年的自動駕駛承諾,更取決於他能否說服世界,相信他所描繪的那個由機器人和自動駕駛汽車構成的未來,是值得等待和投資的。

這是一條沒有退路的路。如果轉型失敗,特斯拉可能會發現,自己不僅錯失了AI與機器人的未來,也失去了在電動車時代的領導地位。而如果成功,它將再次徹底顛覆世界,其今天的估值,在未來回看時,或許會顯得微不足道。全世界的投資者、競爭對手和消費者,都在屏息以待。

資料來源

Reuters: Tesla shares fall after Musk's robotaxi focus disappoints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autos-transportation/tesla-shares-fall-after-musks-robotaxi-focus-disappoints-2024-08-09/

Bloomberg: Tesla’s 2025 Sales Estimates Keep Falling as Demand Concerns Mount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4-04-10/tesla-s-2025-sales-estimates-keep-falling-as-demand-concerns-moun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Elon Musk’s ‘Master Plan 4’ Is All About Robots

https://www.wsj.com/tech/elon-musks-master-plan-4-is-all-about-robots-27768a3f

Associated Press: Tesla's full self-driving system is being investigated by the US government again

https://apnews.com/article/tesla-full-self-driving-autopilot-investigation-nhtsa-recall-0e544114777a92237937bb184f479e0a

Financial Times: The brutal reality of China’s EV market is hitting home for Tesla

https://www.ft.com/content/1d1a6c4e-9d2a-4c9f-8d9e-2e2c5b3a8c7b

The New York Times: Tesla, in a Strategic Shift, Is Said to Be Scrapping Low-Cost Car

https://www.nytimes.com/2024/04/05/business/tesla-scraps-low-cost-car.html

Forbes: Waymo Is Miles Ahead Of Tesla In The Self-Driving Race

https://www.forbes.com/sites/bradtempleton/2024/02/19/waymo-is-miles-ahead-of-tesla-in-the-self-driving-race-but-the-race-is-a-marat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