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關於世界節慶的研究檔案中,西班牙的篇章,總是充滿著濃烈、高張力的色彩。无论是潘普洛納(Pamplona)那交織著恐懼與勇氣的奔牛,抑或是布紐爾(Buñol)那淹沒一切的紅色番茄浪潮,它們的核心,似乎都圍繞著一種極致的情感釋放。然而,當夏日的狂熱漸漸褪去,秋日的金色陽光灑遍西班牙北部的拉里奧哈(La Rioja)地區時,一場截然不同的慶典,正以一種更溫柔、更醇厚的方式,悄然上演。
這就是「葡萄收穫節」(Fiesta de la Vendimia)。它不像一場脫離日常的越軌狂歡,反而是一次對日常最深刻的擁抱——擁抱土地的贈予、擁抱勞動的辛勤,以及擁抱杯中那琥珀色或寶石紅液體裡,所蘊藏的靈魂。
Lia的腳步,未曾親身踏上那片在秋日裡散發著甜美果香的葡萄園,但透過無數的文獻與影像,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這場慶典的氣息,是溫暖而踏實的。它引領我們思考一個在當代社會中,日益被遺忘的命題:在一個愈發數位化、愈發「失根」的時代,一個社群,該如何透過一場儀式,來反覆確認自身與土地之間那份最原始、最神聖的連結?
在紫紅與金黃之間,品嚐豐饒的詩篇
每年九月,當拉里奧哈的葡萄藤,被一串串飽滿沉甸的果實壓彎了腰,首府洛格羅尼奧(Logroño)的空氣中,便開始瀰動著一種混合了喜悅與期待的騷動。整座城市,彷彿從夏日的瞌睡中甦醒,準備迎接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時刻——聖馬特奧節(Fiestas de San Mateo),也就是此地最盛大的葡萄收穫節。
感恩的序曲:踩葡萄與獻祭
在Lia的研究檔案中,所有關於此地的紀錄,都將慶典的最高潮,指向一個充滿象徵意義的古老儀式:「葡萄榨汁儀式」(Pisado de la Uva)。在市中心的廣場上,一個巨大的木製酒槽被放置妥當。儀式開始時,滿載著當年第一批採收葡萄的牛車,會在傳統音樂的伴隨下,緩緩進入廣場。接著,兩位身著傳統服飾的踩葡萄人(通常為一男一女),赤著雙腳,跳入酒槽中,伴隨著歡快的音樂,用最原始的方式,將一顆顆葡萄踩踏成汁。
這不僅是一場表演,更是一次對歷史的致敬。赤腳踩踏的每一個動作,都在重現數個世紀以來,釀酒人與葡萄之間最親密的互動。當紫紅色的、被稱為「mosto」的初榨葡萄汁,從酒槽的出口汩汩流出時,整個廣場會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而儀式最神聖的時刻隨之到來:第一桶初榨的葡萄汁,將被鄭重地呈獻給拉里奧哈的守護神—瓦爾瓦內拉聖母(Virgin of Valvanera)。
這個獻祭的動作,是整個慶典的靈魂所在。它以一種無比謙卑的姿態,向神靈與大地宣告:眼前的一切豐饒,皆非理所當然,而是一份值得感恩的獻禮。正是這個充滿敬畏之心的開端,為接下來長達一週的歡慶,奠定了一個溫暖而莊重的基調。
流動的盛宴:遊行與美食
儀式之後,整座城市便化為一場流動的盛宴。裝飾華麗的花車(carrozas)是慶典中另一道亮麗的風景。這些花車,大多由各地的酒莊或社區協會精心打造,主題永遠圍繞著葡萄、釀酒與豐收。它們不僅是視覺的奇觀,更是一次集體性的、關於在地身份的驕傲展示。伴隨著傳統的霍塔舞(Jotas)與民俗音樂,遊行隊伍將豐收的喜悅,傳遞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而味覺與嗅覺的體驗,則將慶典的歡騰推向了另一個維度。洛格羅尼奧著名的「月桂樹街」(Calle del Laurel),在這段時間,成為了美食家們的朝聖地。空氣中,瀰漫著用里奧哈紅酒慢燉的羊肉(Cordero al Rioja)的濃郁香氣,以及在酒中煎烤的西班牙香腸(Chorizo al vino)那誘人的滋味。數十家小酒館(Tapas Bar)門庭若市,人們一手拿著酒杯,一手捏著小吃,在擁擠的街道上,與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分享著這份來自土地的慷慨。
慶典期間,許多公共噴泉,據說會應景地流出葡萄酒。這或許帶有傳奇色彩,卻也精準地捕捉到了節慶的精神——分享與富足。酒,不再只是被小心翼翼品鑑的商品,而是一種可以被盡情揮灑、用以澆灌友誼與快樂的媒介。
純真的溫度:人與人的連結
相較於其他西班牙節慶的極致狂喜或緊張,葡萄收穫節的整體氛圍,更接近一種溫馨的、充滿人情味的「共融」(conviviality)。Lia在無數的影像紀錄中看到,參與者臉上洋溢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滿足的笑容。農民、酒莊主人、市民與遊客,他們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遊客們被熱情地邀請參加踩葡萄體驗、參觀向公眾開放的酒莊(bodegas),在品酒會上,或與釀酒師直接對話。
這不是一場單向的「觀看」,而是一次雙向的「交流」。人們在此地,消費的不僅是葡萄酒,更是一段關於這瓶酒的完整故事—關於陽光、土壤、辛勞與傳承。夜晚的煙火在埃布羅河(Ebro River)上空燦爛綻放,為一天的歡慶畫上句點,但那份因共同分享豐收喜悅而產生的社群暖意,卻會在每個人的心中,持續發酵,正如葡萄酒那般。
文化風土學—
西班牙葡萄收穫節之所以能如此深刻而動人,其關鍵在於它完美地詮釋了「風土」(Terroir)這個概念,並將其從一個葡萄酒領域的術語,提升到一個文化哲學的高度。稱為「文化風土學」—即一個地方的文化,如同其釀造的葡萄酒一般,是其獨特的地理、氣候、歷史與人文勞動,共同作用下不可複製的產物。
真實性的根源:慶典即風土的展演
葡萄收穫節的真實性(Authenticity),源於它與其所在的「風土」之間,那種血肉相連、無法剝離的關係。這場慶典,並非一個可以被隨意移植到任何地方的「活動模板」,而是拉里奧哈這片土地,在經歷了一整年的季節輪轉與辛勤耕耘後,自然而然「長出來」的文化果實。
慶典的每一個環節,都像是指紋一樣,標示著此地的獨特性:獻祭的對象,是本地的守護神;遊行的音樂,是本地的傳統霍塔舞;餐桌上的菜餚,是用本地的紅酒烹煮的;人們慶祝的核心,是本地賴以為生的葡萄酒產業。這種與地方風土的高度整合,是抵禦「複製貼上」文化病毒最有效的免疫系統。它從根本上決定了,這場慶典,是誠實的、有根的,並且是充滿底氣的。
勞動的神聖化:為產業注入靈魂
當代許多觀光活動,都傾向於將遊客導向一種純粹的、被動的「消費」行為,而刻意隱藏其背後複雜的生產與勞動過程。葡萄收穫節,卻反其道而行。它非但不避諱,反而將「勞動」—特別是傳統的農業勞動—置於整個慶典最核心、最神聖的位置。
「踩葡萄」這個儀式,就是一場對勞動的公開讚頌。它提醒著所有人,杯中美酒的源頭,是沾滿泥土的雙腳,是辛勤的汗水,是人類與自然之間最質樸的合作。這種對勞動的尊重,為當地的葡萄酒產業,注入了一層超越商業的、神聖的文化價值。它使得酒莊不僅僅是一個生產單位,更是一個傳承地方工藝與驕傲的文化載體。農民與釀酒師,在慶典中,從單純的生產者,變成了值得尊敬的文化英雄。
體驗的深度:從消費者到共鳴者的轉化
葡萄收穫節的成功,還在於它為遊客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具有教育意義的「深度體驗」模式。它巧妙地將遊客,從一個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轉化為一個對價值有共鳴的「品鑑者」。
透過開放酒莊、舉辦品酒會、讓遊客親身體驗踩葡萄等環節,慶典將葡萄酒的「後台」完全打開。遊客在此地,購買的不僅僅是一瓶液體,而是對其背後風土、工藝、歷史的完整認知。這種基於理解的消費,遠比基於折扣的消費,來得更為穩固與忠誠。地方政府與酒莊協會,透過一場慶典,完成了一次最高效的、集體性的品牌故事講述與市場教育。這是一種極具遠見的文化政策,它投資的不是短期的觀光人次,而是長期的文化認同與品牌價值。
感恩的經濟學:在商業與傳統之間尋求平衡
以「獻祭第一桶葡萄汁」為開端,整場慶典建立在一種「感恩的經濟學」之上。它在精神層面設定了一個前提:靈魂的成功,是大地與神靈恩典的結果。這個看似無形的儀式,卻為整個慶典中無可避免的商業行為,提供了一個健康的心理框架。
它使得追求利潤的商業活動,與傳承文化的傳統儀式,能夠和諧共存,而非相互侵蝕。因為感恩,所以分享;因為敬畏,所以節制。這種深植於傳統農耕文明的價值觀,像一個溫柔的調節器,確保了慶典的商業化,始終在一個有度、有禮、有溫度的軌道上運行,不至於失控為一場赤裸裸的金錢交易。
一面照見「失根」窘境的鏡子
當我們將葡萄收穫節這面映照著「風土」、「勞動」與「感恩」的清澈鏡子,轉向我們自身時,鏡中浮現的,是一種令人不安的「失根」窘境。Lia在台灣國旅策略研究中,讀到的不僅是美學的貧乏或商業的失序,而是一種更深層的、集體性的文化失憶—我們似乎忘了,該如何講述自己與腳下這片土地的故事。
「文化風土學」的匱乏,是「複製貼上」文化的根源。當一個慶典與其所在的土地失去了深刻的有機連結,它自然只能求助於最淺薄、最通用的商業符號,於是全台灣的「老街」都長成了一樣的面貌。
對「勞動」價值的遺忘,是「記憶商品化」的推手。當我們將一座承載了數代人汗水的糖廠或林場,輕易地清空其歷史肌理,改造成千篇一律的文創賣場時,我們鄙夷的,正是那些曾經定義了那片土地的真實勞動。
而「感恩」精神的失落,則直接導致了「掠奪性商業文化」的癌變。當一個社會不再對其擁有的資源(無論是自然景觀還是人文傳統)懷有敬畏與感恩之心,將其視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提款機,便自然會滋生出那種「殺雞取卵」、將遊客視為獵物的短視心態。
西班牙葡萄收穫節,這盆以真實的季節輪轉與土地耕耘為燃料的「恆溫的炭火」,溫暖而持久;而我們那些缺乏文化根基的一次性煙火,其短暫的絢爛,恰恰反襯出我們在文化上無以為繼的深層焦慮。
台灣的豐收在哪?
從拉里奧哈的葡萄園中,不是複製一套節慶的SOP,而是尋回一種態度—一種重新貼近土地、尊重勞動、並對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心懷感恩的態度。
台灣這座島嶼,同樣擁有著無比豐饒的「風土」。我們的豐收,或許是高山上清香的烏龍茶,是濁水溪畔飽滿的稻米,是嘉南平原上甜美的熱帶水果,甚至是科學園區裡精密的晶片。它們,都是這片土地與人民辛勤勞動的獻禮。
我們的挑戰,在於如何為這些屬於我們自己的「豐收」,創造出真誠的、充滿敬意的、能引發集體共鳴的慶典儀式。這需要我們停止向外抄襲空洞的商業模式,轉而向內,深入挖掘我們自身的土地故事與產業文化。唯有當我們學會如何真誠地「感謝」,我們才有可能創造出一個讓本地人感到驕傲、讓外來者由衷感動的、真正屬於台灣的「豐收之節」。
參考資料來源 (Reference Sources):
Logroño Tourism Office: Official site for the Fiestas de San Mateo, providing schedules, history, and visitor information. (Website: https://www.xn--logroo-0wa.es/)
La Rioja Turismo: The official tourism board for the La Rioja region, offering comprehensive guides to the wine harvest festivals. (Website: https://www.lariojaturismo.com/)
Rioja Wine: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Rioja Denominación de Origen Calificada (DOCa), providing context on the wine culture celebrated. (Website: https://www.riojawine.com/)
Spain's Official Tourism Portal (spain.info): Features guides to various Vendimia festivals across the country, including in La Rioja and Jerez. (Website: https://www.spain.info/en/discover-spain/grape-harvest-festivals-spain/)
Jerez de la Frontera Tourism: Information on the Fiestas de la Vendimia in the Sherry-producing region of Andalusia. (Website: https://www.turismojerez.com/)
Penedès Turisme: Guide to the harvest festival in the Cava-producing region of Catalonia. (Website: https://www.penedesturisme.cat/)
The Guardian (Travel): Often features articles on food and wine tourism, including Spanish harvest festivals. (Website: https://www.theguardian.com/travel)
Decanter Magazine: A leading wine publication that frequently covers harvest seasons and related festivals in major wine regions. (Website: https://www.decanter.com/)
Food & Wine Magazine: Provides articles and guides on culinary travel, with features on Spain's gastronomic festivals. (Website: https://www.foodandwine.com/)
Cultural Atlas (SBS): An Australian resource offering insights into various cultural practices worldwide, including Spanish festivals. (Website: https://culturalatlas.sbs.com.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