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5年9月22日,在聯合國紐約總部一場歷史性的高級別會議上,國際社會對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僵局採取了決定性的一步。由法國總統艾曼紐·馬克宏(Emmanuel Macron)領銜,包括英國、加拿大、澳洲在內的十個國家,共同宣布正式承認獨立的巴勒斯坦國。此舉標誌著一項長達一年的、由聯合國大會授權並由法國與沙烏地阿拉伯共同主持的外交努力達到了頂峰。這場「為和平解決巴勒斯坦問題與落實兩國方案」的高級別國際會議,其最終成果不僅是一份外交聲明,更是對數十年來由美國主導、堅持「最終地位談判」先於「國家承認」的傳統中東和平進程的根本性顛覆。馬克宏總統在會議上發表了關鍵講話,他強調承認巴勒斯坦國並非對任何一方的否定,而是「一種肯定巴勒斯坦人民並非多餘民族的方式」。他明確指出,此舉「絲毫無損於以色列人民的權利」,並將其定位為對哈馬斯等極端勢力的「一次失敗」,因為它將政治議程重新交回到致力於和平建國的巴勒斯坦溫和派手中。這項協同一致的外交行動,被視為是國際社會在目睹了加薩地區超過十九個月的毀滅性衝突後,為挽救瀕臨崩潰的兩國方案所採取的、最具實質意義的干預措施。
這次會議的召開,源於聯合國大會於2024年底通過的決議,旨在繞過因否決權而陷入癱瘓的安全理事會,為實現中東持久和平開闢一條新的、不可逆轉的路徑。在法國與沙烏地阿拉伯的共同領導下,會議從2025年春季開始便進入密集的籌備階段,設立了涵蓋政治、安全、經濟、人道與法律等多個領域的八個工作小組,系統性地為一個獨立、有生存能力的巴勒斯坦國勾勒藍圖。會議的基調在7月舉行的第一階段全體會議中便已確立,當時多位備受尊敬的國際領袖發表了振聾發聵的主旨演講。愛爾蘭前總統瑪麗·羅賓遜(Mary Robinson)警告,國際規範正被拋棄,世界正目睹一場「正在展開的種族滅絕」,並呼籲立即承認巴勒斯坦國是阻止悲劇的「轉型性步驟」。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哥倫比亞前總統胡安·曼努埃爾·桑托斯(Juan Manuel Santos)則進一步闡述,承認國家地位不應成為談判的籌碼或對內部改革的獎勵,而是創造和平的先決條件,用以對抗以色列政府透過非法定居點擴張所推動的「大以色列」議程。
這場外交行動的深遠意涵,在於它試圖從根本上改變衝突雙方的權力動態與政治現實。過去的和平進程,往往因雙方地位的極度不對等而陷入僵局。透過給予巴勒斯坦正式的國家承認,國際社會旨在將其從一個被佔領的實體,提升為一個在國際法上與以色列平等的國家主體。這不僅為未來的談判奠定了更為公平的基礎,也為追究違反國際法行為的責任提供了更清晰的法律框架。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歐·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在會議上重申,兩國方案是「擺脫這場噩夢的唯一途徑」。然而,儘管此次會議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滿挑戰。這項由歐洲主要國家引領的外交轉向,勢必引發以色列政府的強烈反對,並使長期主導中東事務的美國陷入更為孤立的境地。如何將外交上的承認,轉化為結束佔領、實現巴勒斯坦主權獨立的實質性進展,將是考驗國際社會政治意願與集體行動能力的下一道嚴峻課題。但無論如何,2025年9月22日這一天,國際社會選擇了不再等待,而是主動塑造一個更趨向公正的未來。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聯合國大會第80屆會議的莊嚴氛圍中,一場旨在打破中東和平僵局的、精心策劃近一年的外交行動,於2025年9月22日迎來了其決定性的高潮。法國總統艾曼紐·馬克宏站上講台,以一種清晰而堅定的語氣,宣布法國正式承認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他的聲音在會議廳內迴盪,標誌著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點。緊隨其後,來自安道爾、澳洲、比利時、加拿大、盧森堡、馬爾他、摩納哥、葡萄牙和英國等九個國家的代表,也相繼宣布了相同的決定。這場協同一致的行動,不僅是個別國家的政策轉變,而是國際社會,特別是西方世界,對解決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的傳統路徑感到徹底失望後,所採取的一次集體性範式轉移。
這場名為「為和平解決巴勒斯坦問題與落實兩國方案」的高級別國際會議,其成果遠超一份普通的外交公報。它是一次經過深思熟慮的戰略性干預,旨在為瀕臨死亡的兩國方案注入新的生命力。馬克宏總統的講話巧妙地平衡了各方關切,他首先重申2023年10月7日的攻擊事件「仍然是以色列靈魂和我們普世良知上一道未癒的傷口」,並對其予以明確譴責。但他接著話鋒一轉,強調「我們也深知無盡戰爭的危險」。他將承認巴勒斯坦國的決定,定位為對哈馬斯等極端組織的「一次失敗」,因為此舉將和平的希望與政治合法性,重新賦予了致力於建國的巴勒斯坦權力機構。他坦言:「或許有人會說現在承認已經太遲,也有人會說為時過早」,但他斷言:「我們不能再等待了。」這句話,精準地捕捉了驅動此次外交行動的根本動力—一種普遍的共識,即數十年來以談判為前提的和平進程已經徹底失敗,若要挽救和平的可能,就必須創造一個全新的政治現實。

從絕望中誕生的外交倡議
這次會議的動力,源自於國際社會對加薩地區長達十九個月的人道災難的集體目睹。聯合國大會主席菲勒蒙·楊(Philémon Yang)在5月的籌備會議上便已指出:「我們在加薩目睹的恐怖景象,應促使我們採取緊急行動,終結以巴衝突。死亡、破壞和流離失所的毀滅性循環絕不能再繼續下去。」正是這種深切的無力感與道德緊迫感,促使聯合國大會於2024年底通過ES-10/24號與79/81號決議,授權召開此次國際會議。此舉本身就是對安全理事會功能失調的一次繞行,因為在安理會,任何旨在推動實質性和平進程的決議,都屢次遭到否決權的阻礙。
會議的領導權交給了法國和沙烏地阿拉伯,這一組合本身就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法國作為歐盟的核心成員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代表了歐洲日益增長的、希望在美國之外扮演更積極角色的外交自主意願。而沙烏地阿拉伯作為阿拉伯世界的領導者與2002年《阿拉伯和平倡議》的發起國,其參與確保了該倡議能獲得廣泛的區域支持。兩國共同設定的目標雄心勃勃:不僅要重申國際社會對兩國方案的共識,更要「催化具體的、有時限的、協調一致的國際行動」,為落實兩國方案繪製一張「不可逆轉的路徑圖」。
為此,會議的架構設計得極為縝密。八個專題工作組分別聚焦於構成一個主權國家的核心要素:「一個主權、統一的巴勒斯坦國」、「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的安全」、「和平的論述」、「巴勒斯坦國的經濟可行性」、「人道行動與重建」、「維護兩國方案」、「促進對國際法的尊重」以及由阿拉伯聯盟和歐盟共同主持的「和平日努力」。這種全面的方法論表明,與會者的目標不僅僅是外交承認的象徵意義,更試圖為一個未來獨立的巴勒斯坦國,提供一套涵蓋政治、經濟、安全與法律層面的可行性藍圖。

奠定道德與法理基礎的聲音
在會議的實質性討論中,三位國際重量級人物在7月的首輪會議上發表的主旨演講,為最終的政治決策奠定了堅實的道德與法理基礎。他們從不同角度,共同構建了一個強有力的論述:即承認巴勒斯坦國,已不再是選項,而是唯一的出路。
愛爾蘭前總統、前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瑪麗·羅賓遜,以其長期的道德權威,發出了最為嚴厲的警告。她譴責了加薩地區發生的「無差別轟炸、強迫流離失所和以飢餓為戰爭武器」的暴行,同時也譴責了哈馬斯的襲擊與劫持人質行為。她痛陳「國際規範與標準正在被拋棄」,並直言不諱地表示:「以我個人之見,我們正在目睹一場在加薩展開的種族滅絕。」在這種背景下,她呼籲立即承認巴勒斯坦國,認為這是一個「轉型性的步驟」,絕不能再拖延,「因為再晚,就真的太遲了。」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哥倫比亞前總統胡安·曼努埃爾·桑托斯,則從政治現實主義的角度,強化了這一呼籲。他強調,承認巴勒斯坦國不應被視為對巴勒斯坦內部改革的獎勵,或必須等到與以色列談判後才能給予的終極獎品。相反,它本身就是創造和平的工具。他指責以色列政府正透過非法定居點的擴張和兼併,公開追求一個「大以色列」議程,這種行為不僅破壞和平,也從根本上威脅到以色列自身的長遠安全。在他看來,一個獲得國際承認的巴勒斯坦國,將能更好地在國際舞台上為其人民的權利發聲,從而削弱極端主義的吸引力。
前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扎伊德·拉阿德·侯賽因親王(Prince Zeid Ra’ad Al Hussein),則從歷史與戰略的層面,剖析了過往和平努力失敗的根源。他警告外界要警惕外交辭令的「模糊性」,強調和平需要的是清晰、可行的願景,而非抽象的宣言。他指出,一個真正的兩國方案,必須包含具體的政策承諾,例如以1967年6月4日邊界為基礎的、一個擁有主權且領土毗連的巴勒斯坦國。他尖銳地指出,當前最大的障礙已不僅僅是極端份子,而是雙方民眾對和平的希望與信念已蕩然無存。他引用了2023年10月7日的事件,認為即便是最先進的軍事防禦工事也未能阻止襲擊,這雄辯地證明了以色列的真正安全—正如其與埃及和約旦之間持久的和平一樣—只能來自於相互尊重和主權平等,而非透過支配、分裂或瓦解UNRWA等機構來實現。
這三場演講,共同為9月22日的集體承認行動提供了理論框架:承認巴勒斯坦國,是一項道德上的迫切需要,一項政治上的明智之舉,以及一項戰略上的必要措施。
範式轉移的深遠影響與未來的挑戰
此次十國集體承認巴勒斯坦國的行動,其最核心的意義在於它標誌著一種外交範式的根本性轉變。數十年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普遍堅持,對巴勒斯坦國的承認,必須是與以色列達成全面和平協議的最終結果。這種模式賦予了衝突中更強大的一方(以色列)事實上的否決權,使得巴勒斯坦建國的前景完全取決於其對手的意願。而此次會議的成果,則是對這一模式的徹底揚棄。與會國所採取的策略,可以被稱為「由外而內」的建國路徑—即國際社會不再被動等待雙方達成協議,而是主動透過外交承認,先在國際法層面確立巴勒斯坦國的主體地位,從而為未來的談判創造一個更為平等的基礎,並為一個公正的解決方案設定清晰的參數。
這一轉變的潛在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它極大地增強了巴勒斯坦在國際舞台上的法律和政治地位。作為一個被廣泛承認的國家,巴勒斯坦將能更有效地利用國際刑事法院、國際法院等機制,來挑戰以色列的佔領政策。其次,它對以色列內部的政治動態構成了巨大壓力,挑戰了其國內強硬派那種可以無限期維持現狀、同時蠶食巴勒斯坦土地的觀念。再次,它使得長期以來在該問題上與其歐洲盟友步調不一的美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外交孤立。
然而,外交上的勝利並不等同於實地局勢的改變。前方的道路依然崎嶇。以色列政府幾乎肯定會對此舉予以猛烈抨擊,視其為對恐怖主義的獎勵和對其國家安全的威脅。如何將超過150個國家的外交承認,轉化為結束軍事佔領、移除非法定居點、實現巴勒斯坦人民自決權的具體步驟,將是下一階段最艱鉅的任務。這需要國際社會持續、協調且強有力的壓力,包括可能的經濟制裁和更嚴格的法律問責。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會議閉幕時的發言,為這場外交突破的未來指明了方向,也點出了其脆弱性。他再次呼籲立即實現永久停火、無條件釋放所有人質以及無阻礙的人道准入。他的話提醒著世界,無論在紐約的外交舞台上取得了多大的進展,加薩的噩夢仍在繼續。9月22日的決定,為這場噩夢的終結打開了一扇門,但要真正走過這扇門,還需要國際社會拿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堅定的決心與行動力。
資料來源
United Nations: High-leve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the Peaceful Settlement of the Question of Palestin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wo-State Solution
https://www.un.org/unispal/conference/high-level-international-conference-for-the-peaceful-settlement-of-the-question-of-palestine-and-the-implementation-of-the-two-state-solution/
UN News: In historic move, 10 nations recognise State of Palestine at UN conference https://news.un.org/en/story/2025/09/1160123
France 24: Led by France, 10 countries including UK, Canada, Australia recognise Palestinian state https://www.france24.com/en/middle-east/20250922-led-by-france-10-countries-including-uk-canada-australia-recognise-palestinian-state
Reuters: France leads European nations in recognizing Palestinian state https://www.reuters.com/world/middle-east/france-leads-european-nations-recognizing-palestinian-state-2025-09-22/
The Guardian: UK joins France, Canada and Australia in recognising Palestinian statehood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5/sep/22/uk-joins-france-canada-and-australia-in-recognising-palestinian-statehood
Le Monde: Emmanuel Macron announces that France recognizes the State of Palestine https://www.lemonde.fr/en/international/article/2025/09/22/emmanuel-macron-announces-that-france-recognizes-the-state-of-palestine_6331024_4.html
Arab News: Saudi Arabia welcomes recognition of Palestine by 10 states at UN conference https://www.arabnews.com/node/2689126/saudi-arab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