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擴散:白領工作性質的轉變與勞動市場的應對

企業策略調整與好萊塢編劇罷工的啟示

· 科技與AI,人權社會-數位人權,金融經濟,巨頭戰爭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3年5月2日,美國編劇工會(Writers Guild of America, WGA)正式發起罷工行動,這場勞資糾紛的核心,除了傳統的薪酬與福利議題外,一個前所未見的變數被推上了談判桌的中心—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的應用規範。此一事件,標誌著關於人工智慧取代人類工作的討論,已從抽象的未來學預測,演變為具體的、正在發生的勞動權益衝突。以ChatGPT等工具為代表的生成式AI,其快速發展的軟體能力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滲透至白領階級的工作場域,自動化執行過去被認為需要人類認知能力才能完成的任務,從草擬文件、製作簡報,到生成圖像與產品設計。根據高盛(Goldman Sachs)的研究報告,僅在美國,現有約25%的工作任務具備被AI自動化的潛力。這場由好萊塢編劇發起的抗爭,成為全球第一個由主要工會將AI應用置於勞動條件談判核心的案例,預示著一場更廣泛的、關於未來工作模式的社會性協商已然展開。

企業界對於AI技術的反應,呈現出效率追求與人力調整並存的複雜面向。部分企業已開始利用生成式AI顯著降低生產成本,例如廣告業中,AI生成圖像的成本僅為傳統方法的十分之一。在金融等高度監管的領域,Alphabet等科技公司正利用AI運行反洗錢監控程序,聲稱能夠減少人為錯誤。然而,這種技術導入的另一面,則是對現有勞動力的直接衝擊。一份2023年5月發布的報告指出,科技業已有近四千個工作崗位因AI而被裁撤。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的執行長更公開表示,公司預計在未來五年內,將有約30%的重複性文職工作(約7,800個職位)可能被AI所取代。企業的考量不僅是替換現有員工,更開始根據AI的預期能力,來重新評估未來的招聘計畫。

然而,AI與就業之間的關係並非單純的線性取代。部分企業的裁員,是為了進行策略性的資源重新配置。例如,雲端儲存公司Dropbox在4月份宣布裁員16%,其目的並非直接用AI填補空缺,而是為了削減其他領域的開支,以便將更多資金與人才投入到AI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上。這種「為AI而裁員」的邏輯,顯示企業正將AI視為未來競爭力的核心,並為此進行組織性的調整。與此同時,也有觀點認為AI的發展反而會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OpenAI的高層主管便提出,要將AI技術的生產力發揮至極致,實際上可能需要投入比想像中更多的「工時」,以進行系統的開發、管理與優化。這種觀點認為,AI將作為一種輔助工具,提升而非取代人類的生產力。好萊塢編劇工會的擔憂,正是在於資方可能利用AI將編劇從創作的核心角色,降格為機器的輔助操作員,從而削弱其專業價值與議價能力。他們的核心訴求,並非禁止AI,而是要建立一套明確的規則,確保AI始終是作為人類創作者的工具,而非取代者。這場罷工的結果,將對其他行業的勞資關係,產生重要的示範效應。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當好萊塢的編劇們在2023年5月2日放下手中的筆、走上街頭時,他們所抗議的對象,不僅是電影公司與串流平台這些傳統的談判對手,更是一個無形的、正在迅速崛起的技術力量: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這場由美國編劇工會(WGA)發起的罷工,將AI在創意產業中的應用,從一個科技圈的討論話題,正式轉變為一場攸關數萬人職業前景與創作尊嚴的勞資鬥爭。這不僅是好萊塢的內部紛爭,更是一個重要的象徵性事件,它預示著全球白領勞動市場,即將迎來一場由AI驅動的、影響深遠的結構性變革。

過去,關於機器人取代人類工作的想像,多半集中在製造業的自動化生產線上。然而,當前引發白領工作者憂慮的,並非實體的硬體設備,而是以ChatGPT等大型語言模型為代表的先進軟體。這些工具跨越了簡單的自動化指令,具備了生成文本、圖像、程式碼乃至複雜設計草案的能力。它們能夠在幾秒鐘內完成過去需要數小時甚至數日才能完成的認知性任務。根據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在2023年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在美國與歐洲,現有約四分之一的工作任務,其核心內容可以被生成式AI所自動化。這項預測,為社會中產階級的未來,蒙上了一層不確定的陰影。

企業對於這項新技術的接納速度,遠超外界預期,其背後的核心驅動力,是對於營運效率與成本控制的極致追求。在廣告創意領域,已有公司利用AI圖像生成工具,以僅為傳統攝影與設計方法十分之一的成本,製作出商業廣告。在金融服務業,Alphabet等科技巨頭正將AI應用於銀行的反洗錢(AML)監控系統,利用機器學習模型分析海量的交易數據,以識別不斷變化的非法行為模式,並宣稱此舉能有效剔除人為的疏忽與錯誤。AI的能力,已從輔助性工作,延伸至需要高度專業知識與判斷力的領域。

這種技術的快速導入,不可避免地對勞動市場產生了直接的衝擊。2023年5月的一份報告顯示,僅在科技行業,就有近四千名員工的失業,被直接歸因於人工智慧的興起。更引發廣泛關注的,是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執行長阿爾溫德·克里希納(Arvind Krishna)的公開表態。他預測,在未來五年內,公司內部約30%的後勤與人力資源等重複性較高的文職工作,將可能被AI與自動化系統所取代。這相當於約7,800個工作崗位。此番言論的影響,不僅在於其預測的規模,更在於它揭示了一種新的企業管理思維:企業不僅在考慮用AI替換現有員工,更開始依據對AI未來能力的預期,來規劃未來的招聘藍圖,從而預先性地凍結或削減某些職位的招聘。

然而,將企業裁員的動機完全歸咎於AI的直接取代,可能過於簡化。分析指出,在某些情況下,AI的崛起,更多是作為企業進行早已規劃好的組織重整或成本削減計畫時的一個「合理化藉口」。換言之,AI的出現,為那些本就希望精簡人力的企業,提供了一個具有說服力的公開理由。此外,AI對就業市場的影響,也呈現出更為複雜的「資源重新配置」模式。雲端儲存服務商Dropbox在2023年4月宣布裁員16%,約500名員工。但該公司執行長德魯·休斯頓(Drew Houston)在聲明中明確指出,此次裁員並非為了用AI來填補這些崗位,而是公司策略重心的轉移。公司需要削減在傳統業務領域的人力成本,以便將釋放出的資金與資源,投入到對AI新產品的研發,並招聘具備相關技能的新型人才。這種「為AI而裁員」的現象,反映了企業正在進行一場深刻的內部轉型,以適應由AI定義的下一代技術競爭。

在這場關於工作未來的辯論中,也存在著相對樂觀的聲音。開發出ChatGPT的OpenAI公司高層主管認為,要將AI這類強大的技術轉化為真正的生產力,並在全球範圍內提升生產力曲線,實際上需要投入比人們想像中更多的「工時」。這些新增的工作,將圍繞著AI系統的開發、部署、維護、監督與優化展開。從這個角度看,AI更像是一次技術革命,它在淘汰舊有工作模式的同時,也將催生出全新的職業與技能需求,其最終對就業的淨影響,目前尚難有定論。

正是在這樣一個充滿變數與矛盾預期的背景下,美國編劇工會的罷工,顯得尤為重要。他們是第一批有組織地、正面應對生成式AI衝擊的白領專業人士。根據工會成員的說法,他們在與電影公司的初步談判中,已能察覺到資方有意利用AI大幅改變內容創作的流程。編劇們最深層的恐懼,是一種被稱為「一人一室,兩台機器」的未來—電影公司可能僅僅聘用一位人類編劇,利用AI生成大量的劇本初稿,再由這位編劇進行修改與潤飾。在這種模式下,編劇的定位將從原創性的「作者」,降格為AI生成內容的「編輯」,其創作價值、勞動報酬與工作機會都將受到嚴重侵蝕。

因此,WGA的核心訴求,並非全面禁止AI的使用,而是為其應用劃定明確的界線。他們要求在合約中載明,AI不能被用來撰寫或改寫文學材料,不能被用作源材料,也不能利用編劇的作品來訓練AI模型。其根本目的,是要確保AI始終被定義為一種輔助人類創作的「工具」,而不是可以取代人類創作的「作者」。這場罷工,實質上是一場關於「人機關係」定義權的爭奪。編劇們的行動,為其他可能受到AI影響的行業—從新聞、法律、設計到程式開發—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先例。它證明了勞動者可以透過集體行動,積極參與到新技術應用規則的制定過程中,而不是被動地等待技術發展的結果。

這場由AI引發的勞動市場變革,才剛剛拉開序幕。未來的發展,將取決於一場複雜的多方互動,參與者包括追求效率的企業、尋求保障的勞動者,以及需要制定監管框架的政府。當前最重要的,或許是為這場圍繞AI部署的公共對話,保留出足夠的空間,以確保技術的發展,能夠同時符合雇主、勞動者與更廣泛的公共利益。好萊塢的星光大道上響起的罷工口號,可能正是這場關鍵對話的開端。

資料來源

The New York Times: Hollywood Writers Go on Strike, Seeking Protections From A.I.
https://www.nytimes.com/2023/05/01/business/media/hollywood-writers-strike.html

Reuters: IBM to pause hiring for roles that AI could replace
https://www.reuters.com/technology/ibm-pause-hiring-roles-that-ai-could-replace-2023-05-01/

Bloomberg: Hollywood Writers Strike Over Pay, Job Security in Streaming Era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3-05-02/hollywood-writers-to-strike-for-first-time-in-15-year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riters Strike Is Latest Flashpoint in Hollywood’s A.I. Anxiety
https://www.wsj.com/articles/writers-strike-is-latest-flashpoint-in-hollywoods-a-i-anxiety-1d1136b0

Financial Times: ‘A crisis for the entire workforce’: will AI take your job?
https://www.ft.com/content/12362742-5353-4f9b-98b3-7d08f45037d2

Associated Press: Hollywood screenwriters strike over streaming pay, AI
https://apnews.com/article/writers-strike-hollywood-wga-ai-streaming-c2200a4e9a116f18320146747d7c6b90

Variety: ‘We’re Being Devalued’: Scribes Hit the Picket Lines for WGA Strike
https://variety.com/2023/biz/news/wga-strike-picket-lines-writers-12356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