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5年3月,中國電動車巨頭比亞迪(BYD)發表了一項潛在的顛覆性技術,宣稱其全新電動車平台能在短短五分鐘內,補充高達250英里(約400公里)的續航里程,其效率幾乎媲美傳統燃油車的加油時間。此舉不僅是技術上的躍進,更像是一次戰略宣告。該消息發布後不久,比亞迪公布其2024年銷售額達到1070億美元,同比增長29%,其純電車銷量已與特斯拉並駕齊驅,若計入混合動力車款,總銷量更是特斯拉的兩倍。比亞迪的股價與市值隨之飆升,已超越福特、日產等傳統汽車大廠。然而,這項驚人的快充技術背後,存在著電池物理極限、冷卻系統成本,以及超高功率充電基礎設施普及度等諸多挑戰。儘管專家對其普及速度抱持審慎態度,但此技術的發布,已實質性地解決了消費者對於電動車的「里程焦慮」,並加劇了全球汽車產業的競爭格局。這不僅是企業間的技術競賽,更反映出中國在全球電動車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已引發歐美各國的政策警覺與貿易壁壘(如高額關稅)應對,一場圍繞技術、市場與國家戰略的全球汽車產業地緣政治競逐正悄然升級。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時間的洪流,有時是以一種近乎寂靜的方式,沖刷著時代的基石。2025年3月,一則來自中國的消息,便如同一顆投入全球汽車產業這片靜湖的巨石,激起了影響深遠的漣漪。中國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BYD)向世界宣告,他們掌握了一項足以改寫規則的新技術—一個能夠在短短五分鐘內為電動車補給近250英里續航里程的充電平台。這個時間,幾乎與我們在加油站為一輛汽油車加滿油箱的耗時無異。
這不僅是一場技術的展示,更像是一曲宣告新時代來臨的序曲。在消息發布後不到兩週,比亞迪公布了其驚人的2024年度財報:營收高達1070億美元,較前一年增長29%,並且比其主要競爭對手特斯拉(Tesla)高出9.5%。數據揭示了一個更深層的現實:比亞迪的純電動車銷量已與特斯拉在全球範圍內不分伯仲,而這僅佔其總銷量的一半。若將混合動力車型納入計算,其龐大的市場體量,讓特斯拉相形見絀——後者在第一季度的交付量僅為33萬6千輛,未達市場預期。如今,比亞迪的市值已超越了日產(Nissan)、本田(Honda)甚至福特(Ford)等歷史悠久的汽車巨擘。西方汽車業的高階主管們,夜裡輾轉難眠的,正是這個來自東方的身影:一個不再僅僅是低成本的製造商,而是一個充滿創新、極具侵略性且競爭力十足的龐然大物。
技術魚塘的深水巨獸:從成本殺手到創新引擎
比亞迪的崛起並非一蹴可幾。直到數年前,其核心DNA仍是「低成本」。然而,在短短五、六年間,這家公司完成了一場驚人的蛻變。它不僅推出了高效且輕薄的「刀片電池」(一種磷酸鐵鋰電池技術),建立了全新的電動車平台,更毅然決然地終止了所有燃油車的生產。透過極致的成本控制,比亞迪成功將部分電動車的價格壓低至傳統燃油車之下,並為大眾市場推出了先進的駕駛輔助系統。
這背後的秘密,被比亞迪內部稱作「技術魚塘」。這是一個生動的比喻,描繪了公司內部龐大的研發能量。在其超過80萬名員工中,有大量工程師長年累月地對各種前瞻技術進行研究與儲備。當時機成熟,便如同從魚塘中撈出早已養肥的大魚,迅速將其轉化為市場上的產品。五分鐘快充技術,便是這座魚塘中最新被捕獲的成果。從規模、頂尖的電池技術,到涵蓋1萬至23萬美元的完整產品線,比亞迪幾乎在所有維度上都無懈可擊。
理論上,若此技術能順利落地,它將徹底顛覆競爭格局。在此之前,業界討論的超級快充技術多半停留在400千瓦(kW)或600千瓦的水平,而比亞迪此次提出的規格,幾乎是天外來客,遠超現有標準。作為對比,特斯拉的Model Y最大充電功率為250千瓦,需要15分鐘才能增加約169英里的續航;而比亞迪宣稱能用三分之一的時間,達到近1.5倍的續航補充。此舉不僅是技術上的超越,更是對消費者心理的精準打擊,它觸及了阻礙電動車普及最核心的痛點之一:充電焦慮。對於那些高呼「除非充電和加油一樣快,否則絕不考慮電動車」的懷疑論者而言,比亞迪似乎給出了最終的答案。
物理定律的枷鎖: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鴻溝
然而,正如所有劃時代的技術宣告一樣,魔鬼藏在細節裡。Lia 專訪了幾位電池技術研究員與物理學教授,對此提出了審慎的觀點,認為這項宣布或許並不如聽起來那般具有革命性。電動車的充電速度,取決於兩個核心要素:充電樁的輸出功率,以及車輛電池系統的接受功率,兩者缺一不可。
首先,是基礎設施的挑戰。目前在美國,最快的直流快充樁(DC Fast Chargers)最高功率約為350千瓦,這僅是比亞迪宣稱的1000千瓦(1兆瓦)目標的三分之一。即便有部分特斯拉超級充電站與其他供應商能達到此標準,但其數量僅佔全美公共充電樁的22%。要實現比亞迪的願景,意味著需要進行一場昂貴且浩大的基礎設施升級。比亞迪已宣布計劃在中國部署4000座兆瓦級充電站,但在全球其他地區,乘用車的兆瓦級充電網絡建設仍是隻字未提。
其次,是電池本身的物理限制。電池充電並非一個線性的過程。你可以將其想像成向洗衣機裡塞衣服:當洗衣機快滿時,若你仍以極快的速度硬塞,很可能會導致滾筒變形,無法正常運轉。電池也是如此。當電量超過80%後,若繼續以超高功率注入電流,容易破壞電池單元的內部結構,可能導致壽命縮短,甚至引發熱失控與火災等安全風險。
因此,電動車的充電曲線通常是先緩慢上升,在20%至80%的區間達到峰值功率,然後在接近充滿時再次放緩。這也是為何車廠在宣傳時,多半使用「10%至80%充電僅需18分鐘」之類的術語。即使在峰值區間,電池也僅能在短時間內維持最高接受功率。數據顯示,充電功率越高,其能夠維持峰值的時間就越短。換言之,1000千瓦的充電速度,並不會簡單地比250千瓦快上四倍,其提升的效率可能是非線性的,僅僅是「快一些」。要克服這些物理限制,需要更先進、更昂貴的電池化學成分與冷卻系統,這無疑會推高車輛的製造成本。
地緣政治的賽局:關稅壁壘與產業的未來
儘管面臨技術與成本的挑戰,但比亞迪的歷史紀錄顯示,他們往往能夠兌現承諾。這次的技術宣告,無論最終的市場表現如何,其戰略意涵已然清晰:比亞迪,乃至整個中國汽車工業,正在從「低成本模仿者」轉型為「高科技創新者」。
這場殘酷的市場競爭,催生了一種近乎偏執的「唯我獨尊」式創新文化。在中國市場,一家車廠剛發布新技術,幾週或幾個月後,就會有另一家推出更優越的產品。這種快速迭代的壓力,不僅在國內市場掀起價格戰的腥風血雨,導致一波波的破產與併購浪潮,更產生了巨大的產能過剩,迫使這些企業積極尋求海外出口市場。
這股來自中國的浪潮,正引發歐美等國的深刻憂慮。他們擔憂的,不僅是低價傾銷,更是兼具高品質與高科技的中國電動車所帶來的降維打擊。為此,貿易壁壘應運而生。美國前總統拜登政府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徵收100%的關稅,而現任總統川普更在此基礎上,對所有進口汽車及零部件加徵25%關稅,並揚言可能將對中國汽車的關稅提高至拜登時期的兩倍甚至五倍,即便是那些在墨西哥生產的中國品牌也無法倖免。歐盟也根據各製造商獲得中國政府補貼的程度,設置了差異化的關稅。
然而,關稅或許只能爭取到短暫的喘息空間。全球汽車製造商們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度,研究來自中國的競爭對手。福特汽車執行長吉姆・法利(Jim Farley)甚至親自日常駕駛一輛小米SU7,並對其讚不絕口。有分析師大膽預測,十年後,我們可能會看到在美國本土製造的、掛著福特或通用汽車標誌,但核心技術源自比亞迪的汽車。
最終,比亞迪的宣告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全球汽車工業的未來。這是一個由2.5萬項獨立專利和近10萬名工程師日夜奮戰所驅動的創新時代。這場競賽的核心已不再是價格,而是技術、速度與野心。比亞迪所展現的,或許只是冰山一角,而那些尚未從「技術魚塘」中打撈出的未知可能,才是讓整個行業既恐懼又期待的未來。這場權力遊戲的棋盤已經擺開,平穩航行的時代,或許早已一去不復返。
資料來源
The New York Times: How China’s B.Y.D. Is Dominating the Electric Car Market
https://www.nytimes.com/2024/02/09/business/byd-china-electric-vehicles.html
Reuters: Explainer: How China's BYD caught up with Tesla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autos-transportation/how-chinas-byd-caught-up-with-tesla-2024-01-02/
Bloomberg: BYD’s New Battery Tech Could Be a ‘Nightmare’ for Rivals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4-08-01/byd-s-new-battery-tech-could-be-a-nightmare-for-rivals
Financial Times: How BYD is leading the charge for China’s auto industry
https://www.ft.com/content/8f9671f2-1402-401d-91b6-f03387b37265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e ‘Unbelievable’ Car That Shows How China Is Winning the EV Race
https://www.wsj.com/business/autos/the-unbelievable-car-that-shows-how-china-is-winning-the-ev-race-e68257f8
Associated Press: China’s BYD is a rising challenge to Tesla for the EV crown. Here’s how it got so big
https://apnews.com/article/china-byd-tesla-electric-vehicles-evs-d5b7661b369527a00f13e7310f882894
The Economist: Can anyone catch BYD?
https://www.economist.com/business/2024/01/02/can-anyone-catch-by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