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4年2月15日,官方數據確認日本已將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頭銜讓與德國,這一消息為日本長達數十年的經濟緩行提供了一個明確的註腳。外界眼中,日本是新幹線與尖端機器人所代表的創新國度,然而在其現代化的表象之下,一股強大的傳統慣性正深刻地制約著其經濟活力。從合約簽署、銀行開戶到收領包裹,傳統的「判子」(印鑑)文化至今仍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這種對實體印鑑與紙本文件的依賴,連同傳真機、甚至磁碟片在部分政府與企業流程中的持續使用,共同構成了一個低效率的運作體系。日本的勞動生產率僅約為美國的三分之二,德國的四分之三,長期處於已開發國家後段。問題的根源不僅在於過時的技術,更在於一種極度注重流程、精確到近乎僵化的工作文化。當局雖已意識到問題並由數位大臣向「磁碟片」宣戰,但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改變深植人心的、形式優先於內容的思維模式。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當人們談論日本,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兩個相互交織、卻又略顯矛盾的畫面。一面是疾馳如風的新幹線、是能與人對話的精密機器人,是一個在科技前沿不斷探索的創新先驅。另一面,則是在櫻花樹下,身著傳統服飾的匠人,專注地在木材上雕刻著一枚代表個人信用的印鑑(判子)。長久以來,這兩幅畫面和諧共存,共同構建了日本獨特的魅力。然而,在2024年初春,一則冰冷的經濟數據,卻迫使人們重新審視這份和諧背後的代價。
2月15日,日本內閣府的官方報告證實了一個已被廣泛預測的結果:在名目國內生產毛額(GDP)上,日本已被德國超越,從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寶座上滑落至第四。這不僅僅是一個排名的變動,它更像一聲警鐘,迫使日本社會直面一個縈繞數十年的問題:在一個以數位化和效率為核心競爭力的時代,那些被珍視的傳統,有多少正在演變為阻礙國家前進的沉重慣性?
問題的表徵,隨處可見。走進一家日本公司,您很可能會在名片上看到一個在多數國家早已被視為古董的聯絡方式—傳真號碼。在許多辦公室裡,重要的文件依然是透過傳真機而非電子郵件來傳遞。更令人驚訝的是,正如日本數位大臣河野太郎所言,部分政府流程至今仍要求民眾使用磁碟片來提交申請。他為此不得不發起一場對磁碟片的「戰爭」。然而,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判子」文化。
從數百年前開始,這種個人印鑑就是證明身份、確認意志的法律憑證。時至今日,儘管數位簽章技術已然成熟,但在日本,從簽訂商業合約、開設銀行帳戶,到日常生活中收領一個包裹,蓋上那枚朱紅色的印記,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儀式。一位從1992年起就在家族印章店工作的店主荒井秀樹,見證了這項傳統的延續。這枚小小的印章,承載的是一種對形式與程序的極致尊重。
然而,正是這種尊重,在現代商業環境中轉化為了效率的枷鎖。一位長居日本的經濟學家Jesper Koll描繪了一個既美麗又令人惱火的場景:在日本,如果蓋下的印章稍微碰觸到了簽名框的線條,那麼這份文件就可能被視為無效,整個表格都需要重新填寫。這種對形式精確度的偏執,而非內容本身的有效性,是日本工作方式的核心特徵之一。它反映了一種將流程本身視為目的的文化,而非僅僅是達成目的的手段。
這種文化慣性,直接導致了日本經濟一個最主要的結構性問題:長期低迷的勞動生產率。根據數據,日本的生產率水平大約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二,德國的四分之三,數十年來始終在七大工業國集團(G7)中處於末端。這個問題並非源於日本勞動者的懶惰—恰恰相反,日本以其員工的長時間工作而聞名。問題出在勞動力的配置與工作流程的效率上。
一個簡單的例子足以說明。走進一家日本的星巴克,您會發現,同樣是完成點單與製作一杯拿鐵的簡單流程,美國的門市可能只需要兩名員工,而在日本,櫃檯內外至少有五名員工在忙碌。從最基礎的經濟學概念來看,生產率就是產出除以投入,更少的人力完成同樣的工作,意味著更高的效率。日本的模式,呈現出一種深層次的勞動密集型偏好。
這種偏好,與日本戰後形成的獨特勞動體制緊密相關。終身僱用制與年功序列薪資體系,在經濟高速成長期,為社會提供了巨大的穩定性。員工將職涯奉獻給一家公司,而公司則回報以穩定的工作與隨年資增長的薪酬。然而,在經濟步入停滯的「失落三十年」後,這套體系的弊端便逐漸浮現。它抑制了勞動力的流動,使得企業難以淘汰不具生產力的部門;同時,薪資與個人績效的脫鉤,也削弱了員工提升技能、追求效率的內在動機。這也是為何日本的薪資水平在過去三十年間幾乎沒有成長的主要原因之一。
整個國家的工作文化,也因此傾向於優先考慮集體的一致性,而非個體的效率。長時間待在辦公室,被視為一種忠誠與努力的表現,即便其中大部分時間並未產生實際的價值。這種氛圍,使得任何旨在簡化流程、提高效率的改革,都可能被視為對既有秩序的挑戰,從而遭遇巨大的無形阻力。
當然,改變的契機正在發生。新冠疫情成為了一劑強力的催化劑,它迫使無數企業與政府機構不得不接受遠程辦公,也讓傳統紙本與印鑑流程的低效率暴露無遺。疫情後,日本政府顯著加快了數位化轉型的步伐,在部分領域放寬了對判子的強制要求,允許使用電子簽名作為替代。
引領這場變革的,是更年輕的一代日本人。他們成長於數位時代,對於全球化的工作方式有著更深的理解。他們更願意挑戰傳統的職場規則,追求合理的工作時長,也更勇於承擔風險,投身於新創企業。然而,正如Jesper Koll所指出的,即便有了數位化的替代方案,那種「形式重於內容」的偏執心態,依然是日本快速接納現代科技的最大障礙。如果數位化的結果,只是創造出一套需要同樣繁瑣步驟的電子表格,那麼技術的更迭並未觸及問題的核心。
日本始終在以自己的節奏前行,它在擁抱現代科技的同時,努力保留著自身獨特的文化與魅力。這份堅持,值得尊重。但當經濟的引擎逐漸失速,當國家的地位被競爭者超越,或許正是一個深刻反思的時刻。未來的挑戰,並非是要在現代化與傳統之間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需要更高明的智慧,去審慎地區分哪些傳統是應當被珍視的文化遺產,而哪些只是阻礙發展的歷史包袱。正如那枚小小的判子,它既可以是身份與信用的象徵,也可能是一道阻礙效率的門檻。如何為這些古老的傳統在數位時代找到一個恰當的位置,將決定日本未來數十年的經濟走向。
資料來源
Reuters: Germany overtakes Japan as world's third-biggest economy
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asia/germany-overtakes-japan-worlds-third-biggest-economy-2024-02-15/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is Is Why Japan’s Economy Is Falling Behind
https://www.wsj.com/video/series/in-depth-features/this-is-why-japans-economy-is-falling-behind/7F8335D3-893C-4E1D-967E-103C68361664
Financial Times: Germany overtakes Japan to become world’s third-largest economy
https://www.ft.com/content/0929255a-1a66-43ad-8575-177356263884
The Japan Times: Japan's GDP falls to fourth in world as it slips into recession
https://www.japantimes.co.jp/business/2024/02/15/economy/japan-gdp-falls-germany/
BBC News: Japan unexpectedly slips into recession and loses world's third-largest economy spot
https://www.bbc.com/news/business-68297330
Nikkei Asia: Japan's digital minister vows to 'declare war' on floppy disks
https://asia.nikkei.com/Business/Technology/Japan-s-digital-minister-vows-to-declare-war-on-floppy-disks
The Economist: How to fix Japan Inc.
https://www.economist.com/leaders/2023/04/13/how-to-fix-japan-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