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5年12月12日,在法國巴黎郊區的勒布爾熱會議中心,近兩百個國家的代表以起立鼓掌與歡呼的方式,見證了一個歷史性時刻的誕生。法國外交部長、本次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1次締約方會議(COP21)主席洛朗·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手起槌落,莊嚴宣告《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正式獲得通過。這份文件的誕生,是歷經二十多年艱鉅談判、吸取了無數次失敗教訓後的重大突破,它為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遷設定了航向,旨在引導世界經濟在未來數十年內,完成一場從依賴化石燃料到永續未來的深刻轉型。協定最核心的目標,是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遠低於工業化前水平的攝氏2度之內,並「努力將升溫限制在攝氏1.5度以內」。這不僅是科學界認定的避免氣候災難的關鍵門檻,更是小島嶼國家等脆弱地區的生存底線。
《巴黎協定》的歷史性意義,在於它徹底顛覆了以往全球氣候治理的框架,成功地克服了導致其前身《京都議定書》失靈以及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崩潰的根本性矛盾。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採取了一種「自上而下」的僵硬模式,在已開發國家(附件一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劃下了一道嚴格的防火牆,僅要求前者承擔具有法律約束力的量化減排指標。這種劃分在當時或許有其歷史合理性,但隨著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以及美國因國內政治因素始終拒絕批准該議定書,其有效性與公平性日益受到侵蝕,最終導致全球氣候治理陷入僵局。哥本哈根峰會的失敗,更是將這種富國與窮國、歷史責任與未來發展權之間的深刻對立暴露無遺。正是吸取了這些教訓,《巴黎協定》開創性地建立了一個「自下而上」的、以「國家自定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為基礎的全新體系。在巴黎峰會召開前,已有超過180個國家提交了各自的氣候行動計畫,涵蓋了全球近95%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協定將這些自願性的國家承諾,納入一個具有普遍性與法律約束力的多邊框架之中,首次將所有國家—無論貧富—都納入到共同應對氣候變遷的行動行列。
然而,《巴黎協定》本身並非一蹴可幾的解決方案,而是一個旨在持續提升全球集體雄心的動態框架。協定承認,當前各國提交的NDCs總和,尚不足以實現將升溫控制在攝氏2度內的目標,據科學家估算,其實施結果可能仍會導致約攝氏2.7至3.7度的升溫。為解決這一「雄心差距」,協定設計了關鍵的「棘輪機制」(ratchet mechanism):自2023年起,每五年進行一次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評估集體行動的進展,並以此為基礎,要求各國在提交下一輪的國家自定貢獻時,必須展現出比前一輪更高的企圖心。此外,協定要求已開發國家在2020年後,繼續兌現每年為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氣候資金的承諾,並以此為下限,設定新的集體資金目標。這份協定,是一場精巧的外交妥協藝術的結晶。它以犧牲個別國家減排目標的強制性,換取了全球所有國家的普遍參與,從而避免了重蹈覆轍。它並未立即終結氣候危機,但它成功地向全球的政府、企業與投資者,發出了一個清晰、強烈且不可逆轉的信號:一個低碳的未來,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經歷了兩週緊張的談判、無數個不眠之夜的磋商以及四年的外交穿梭之後,2015年12月12日的巴黎,終於迎來了屬於多邊主義的勝利時刻。在僅比原定日程延長了一天之後,法國外交部長洛朗·法比尤斯以COP21主席的身份,敲響了手中的小木槌,正式宣告《巴黎協定》獲得通過。會議廳內,來自近兩百個國家的談判代表、官員與觀察員們全體起立,掌聲、口哨聲與歡呼聲經久不息。這不僅是對一份文件的認可,更是對一種可能性的肯定:在一個充滿分歧與衝突的世界裡,人類依然能夠為了共同的未來而團結一致。
這份協定的通過,尤其是在巴黎這座一個月前剛剛遭受了殘酷恐怖襲擊的城市,更增添了一層特殊的象徵意義。它向世界表明,面對威脅人類生存的共同挑戰,國際合作是唯一的回應。美國國務卿約翰·凱瑞稱之為「為地球和後代子孫取得的勝利」,美國總統歐巴馬則將其視為其總統任期內一項決定性的政治遺產,是「我們拯救這唯一擁有的星球的最好機會」。這份被譽為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氣候協議,為世界經濟的去碳化轉型設定了明確的長期航標,其核心目標是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人為溫室氣體淨排放的歸零。
告別京都的幽靈:一種全新的治理架構
《巴黎協定》的真正突破,在於它徹底拋棄了過去那種試圖以一份國際條約來強制規定各國減排義務的僵硬模式—那種模式最終因主權爭議與經濟利益衝突而屢屢失敗—轉而創建了一個更具彈性、以國家自主貢獻為基礎並輔以全球定期審議的動態框架。要理解這一轉變的深刻意義,必須回溯至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嘗試以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約來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然而,它在設計上存在一個根本性的缺陷:在已開發國家(附件一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劃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火牆」。它僅為前者設定了強制性的減排目標,而豁免了所有發展中國家,包括像中國、印度、巴西這樣快速工業化的新興經濟體。這種二元劃分,導致了美國參議院以95比0的票數通過了「伯德-哈格爾決議案」,明確表示在主要發展中國家不承擔同等義務的情況下,美國絕不會批准任何限制其經濟發展的氣候條約。美國的缺席,使得《京都議定書》從一開始就成為一個跛腳的巨人。
2009年在哥本哈根舉行的COP15,本應是修正《京都議定書》缺陷、達成一份涵蓋所有國家的後京都協議的歷史性機會。然而,會議最終在混亂、猜忌與相互指責中不歡而散。已開發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在歷史責任、資金支持、減排義務等核心問題上的鴻溝難以彌合,最終僅達成一份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瀕臨崩潰。
正是哥本哈根的慘痛失敗,促使各國外交官與決策者意識到,任何試圖將一套統一的、自上而下的減排指標強加於所有國家的努力都注定會失敗。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務實、更具包容性的「自下而上」的路徑。這便是《巴黎協定》的核心創新:「國家自定貢獻」(NDCs)。各國根據自身國情、發展階段與能力,自主決定其應對氣候變遷的目標與行動,並將其作為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這種模式極大地尊重了國家主權,從而成功地吸引了包括美國與中國在內的所有主要排放國的積極參與。在巴黎峰會召開之前,已有187個國家提交了各自的NDCs,覆蓋了全球超過95%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這為峰會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協定的核心機制:雄心、透明與支持
《巴黎協定》不僅僅是各國NDCs的簡單彙編,它巧妙地將這些自願承諾,嵌入到一個具有長期目標、透明度要求和定期審查機制的法律框架之中。
長期溫度目標: 協定第二條明確規定,目標是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遠低於」工業化前水平攝氏2度之內,並「努力追求」將升溫限制在攝氏1.5度以內。1.5度目標的寫入,被視為由小島嶼國家、最不發達國家以及歐盟、美國等組成的「高企圖心聯盟」(High Ambition Coalition)在談判最後階段取得的重大外交勝利。對於那些面臨海平面上升而有亡國之虞的國家而言,這條看似微小的溫度界線,是攸關其國家存續的生命線。
全球盤點與棘輪機制: 協定承認,當前所有國家提交的NDCs尚不足以實現2度甚至1.5度的目標。為此,協定第十四條設立了「全球盤點」機制。從2023年開始,每五年對協定的執行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的評估,盤點全球在減排、適應和資金支持方面的集體進展。盤點的結果,將為各國在制定下一輪NDCs時提供科學依據,並要求各國的下一個目標必須比前一個更具雄心。這一「只能進、不能退」的棘輪設計,是協定不斷提升力度的核心引擎。
資金與技術支持: 協定重申了已開發國家應對氣候變遷的歷史責任,要求其繼續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持。協定規定,在2020年後,每年1000億美元的氣候資金將作為一個「下限」,並將在2025年前設定一個新的、更高的集體資金目標。這為發展中國家進行能源轉型、適應氣候變遷的衝擊提供了必要的確定性與可預測性。
一份不完美的勝利:挑戰與展望
儘管被譽為歷史性的勝利,《巴黎協定》也絕非完美無瑕。它是一份充滿妥協的產物,其成功與否,高度依賴於未來的政治意願與持續行動。
最主要的批評集中在其缺乏強制執行力。與《京都議定書》不同,《巴黎協定》中各國的減排目標本身並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如果一個國家未能實現其NDC目標,協定並未設定任何懲罰機制。其約束力更多地來自於國際社會的道義壓力、同儕審議以及國內法律的落實。這種設計,是為了確保美國能夠在無需國會批准的情況下加入協定,但也使其有效性面臨著國內政治變遷的風險。許多觀察家擔憂,一旦美國下屆政府更迭,其氣候政策可能會出現反覆。
此外,協定所設定的長期目標與當前各國的短期行動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雄心差距」。要將全球升溫限制在1.5度以內,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需要在2030年前減少約45%,並在2050年左右達到淨零。這要求全球經濟進行一場前所未有的、急速的系統性轉型。然而,當前的NDCs所描繪的路徑,遠遠不夠陡峭。
儘管如此,這些缺陷不應掩蓋《巴黎協定》的劃時代意義。它成功地重建了在哥本哈根廢墟之上幾乎喪失殆盡的全球互信。它向全球市場、投資者、企業家和公民發出了一個最強有力的信號:由化石燃料驅動的經濟模式正在走向終結,向清潔能源和永續經濟的轉型已不可逆轉。正如消費品巨頭聯合利華的首席執行官保羅·波爾曼所言,這份協定「為在當今許多在世者的有生之年內實現全球經濟的去碳化,確立了一條清晰的路徑」,它將「在實體經濟中驅動真正的變革」。
《巴黎協定》並非終點線,而是發令槍。它提供了一個框架,一個起點。未來數十年的挑戰,將是如何將紙上的承諾,轉化為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實際下降。正如歐洲氣候專員米格爾·阿里亞斯·卡內特所說:「今天我們慶祝達成共識,明天我們必須開始為之努力。」
資料來源
Reuters: With landmark climate accord, world marks turn from fossil fuels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climatechange-summit-idUSKBN0TV04L20151212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The Paris Agreement
https://unfccc.int/process-and-meetings/the-paris-agreement
The New York Times: Nations Approve Landmark Climate Accord in Paris
https://www.nytimes.com/2015/12/13/world/europe/climate-change-accord-paris.html
The Guardian: Paris climate deal: 'a major leap for mankind'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15/dec/12/paris-climate-deal-a-major-leap-for-mankind
BBC News: Paris climate deal: A 'historic' turning point?
https://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35084379
Center for Climate and Energy Solutions (C2ES): Key Provisions of the Paris Agreement
https://www.c2es.org/content/key-provisions-of-the-paris-agreement/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WRI): The Paris Agreement: A Turning Point for a Climate-Safe Future
https://www.wri.org/insights/paris-agreement-turning-point-climate-safe-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