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陸月球南極:印度的歷史性一觸與俄羅斯的未竟之夢

新太空競賽下的地緣政治與國家意志

· 太空競賽-航太科技,太空競賽-觀測信息,權力結構-印太,權力結構-俄羅斯,科技與AI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3年8月23日,印度「月船三號」(Chandrayaan-3)探測器成功登陸月球南極,成為全球首個達成此創舉的國家,亦是繼美國、前蘇聯與中國後,第四個實現月球軟著陸的國家。此次成功,不僅洗刷了印度2019年「月船二號」失利的陰影,更為其在國際太空探索領域樹立了關鍵的里程碑。此次任務的成功著陸點,對於未來人類建立月球基地至關重要,因科學家普遍預期該區域的永久陰影環形山中,儲存著大量的水冰,可作為未來太空任務的飲用水、氧氣及火箭燃料來源。

印度的勝利,與數日前(8月19日)俄羅斯「月球-25號」(Luna-25)探測器在同一區域的墜毀,形成了強烈對比。作為近半世紀以來俄羅斯首次的探月任務,「月球-25號」的失敗不僅是對其太空實力的重擊,更凸顯了該國在發動烏克蘭戰爭後,因西方制裁所導致的技術孤立與供應鏈困境。這場發生在月球南極的無聲競賽,深刻反映了當代地緣政治的角力。印度的成功被視為其總理莫迪提升國家威望與民族自信的政治成就,並為其低成本、高效率的太空計畫贏得全球矚目,有望在商業發射市場佔據更有利位置。反之,俄羅斯的挫敗則削弱了其作為傳統太空強權的形象,使其在與美國、中國的競爭中更顯被動。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距離地球三十八萬公里的寂靜之上,一道微弱的信號穿越了深邃的宇宙真空,傳回印度班加羅爾的航太指揮中心。空氣凝結,每一個人的目光都緊盯著螢幕上不斷下降的數據。那是承載著十四億人期望的「月船三號」,正在執行它最後、也最關鍵的「十五分鐘恐怖時刻」。當探測器平穩觸及月壤的那一刻,指揮中心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與歡呼,許多科學家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透過視訊連線,揮舞著國旗,向世界宣告:「印度,現在已在月球之上。」

這不僅是一次成功的太空任務,它更是一場關乎國家意志與民族榮光的漫長遠征。2023年8月23日,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達成了人類航太史上的一項非凡成就,使其「月船三號」成為第一個在月球南極—那片充滿未知、崎嶇且長年處於黑暗中的神秘土地——成功軟著陸的探測器。這一刻,不僅讓印度躋身全球僅有的四個登月國家之列,更為其在21世紀激烈的新太空競賽中,贏得了至關重要的戰略地位。

回望這段旅程,始於7月14日的發射。相較於美俄等國採用的高功率火箭直接軌道,ISRO選擇了一條更經濟、也更漫長的路線。探測器先是環繞地球數周,藉由引力彈弓效應逐步提升速度與高度,再精準切入月球軌道。這種被稱為「節儉創新」(frugal innovation)的模式,將此次任務的總成本壓縮至約7500萬美元,甚至低於許多好萊塢科幻電影的製作預算。這不僅展現了印度卓越的工程計算能力,也為全球太空探索提供了一種極具成本效益的可能路徑。這份成功,更是對四年前「月船二號」在最後關頭失聯墜毀的最好告慰。ISRO從失敗中汲取教訓,改進了著陸軟體、強化了探測器的支撐腿、並增加了額外的太陽能板,這種堅韌不拔的科學精神,最終鋪就了通往月球的勝利之路。

然而,就在印度舉國歡騰之際,世界的另一端,俄羅斯航太(Roscosmos)的氣氛卻顯得格外沉重。僅僅在「月船三號」成功登陸的四天前,被寄予厚望的「月球-25號」探測器,在執行著陸前變軌機動時失控,最終撞向月表,為俄羅斯近半個世紀以來的首次重返月球任務,畫上了一個悲劇性的句點。

「月球-25號」的失敗,其意義遠不止於一次技術失誤。它是一面鏡子,折射出一個傳統太空強權在當前地緣政治格局下面臨的深刻困境。自蘇聯時代起,俄羅斯在太空探索領域曾寫下無數輝煌篇章,從第一顆人造衛星到第一位太空人,它曾是與美國並駕齊驅的領航者。然而,此次任務的失敗,卻殘酷地暴露了其航太工業在長年資金不足與人才流失後的技術斷層。更致命的是,自2022年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西方世界對俄羅斯施加了嚴厲的經濟與科技制裁。這使得俄羅斯航太工業無法再像過去一樣,輕易獲取來自歐美的高精度電子元件與技術支援。儘管莫斯科試圖藉由此次探月任務,向世界展示其不受制裁影響、依然強大的「超級大國」形象,但「月球-25號」的墜毀,卻事與願違地成為了其國力與影響力衰退的又一個象徵。

這場在月球南極上演的競賽,本質上是兩種國家發展模式與戰略路徑的直接碰撞。印度,作為一個新興的民主大國,正試圖透過科技實力與低成本創新,在全球舞台上開闢自己的道路。此次登月成功,極大地提升了莫迪總理的國內聲望,為其在即將到來的選舉中增添了極具說服力的政績。同時,這也將吸引更多國際合作與商業衛星發射訂單,為印度的太空經濟注入強勁動力。印度不僅是《阿提米絲協定》(Artemis Accords)的簽署國之一,積極參與美國主導的國際月球探索框架,同時也維持其在多邊舞台上的戰略自主性。印度的成功,使其在亞洲的太空競賽中,穩固了領先日、韓等國的地位,並成為制衡中國太空野心的重要力量。

反觀俄羅斯,其太空計畫如今更像是一種服務於政治宣傳、試圖重現昔日榮光的工具。在被西方孤立的背景下,俄羅斯正加速向中國靠攏,計畫共同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以抗衡美國的「阿提米絲計畫」。然而,「月球-25號」的失敗,無疑削弱了其在與中國合作中的談判籌碼,使其可能從一個平等的合作夥伴,淪為依賴中國技術與資金的次要角色。這場挫敗所揭示的,是一個國家在窮兵黷武的同時,其高科技發展根基如何被侵蝕的現實。

這場競賽的終極目標,直指月球南極蘊藏的巨大戰略資源——水冰。科學家相信,該地區的永久陰影坑中儲存著數十億噸以冰凍形態存在的水。這些水不僅能為未來的月球基地提供飲用水與可呼吸的氧氣,更可以透過電解,分離出氫和氧,製成高效能的火箭燃料。這意味著,月球將不再僅僅是科學觀測的哨站,而可能成為人類探索火星乃至更遙遠深空的「補給站」與「加油港」。誰能率先掌握月球水冰的開採與利用技術,誰就將在未來的太空地緣政治中,佔據無可比擬的優勢。

因此,「月船三號」的成功著陸,不僅是印度科學的勝利,更是人類開啟月球資源利用時代的一聲號角。它所攜帶的「夏克提」號(Vikram)著陸器與「普拉岡」號(Pragyan)月球車,將對月表元素成分、水冰分布及月震活動進行實地勘測,這些第一手數據,將為全人類的下一步探月計畫提供寶貴的參考。

當「普拉岡」號月球車緩緩駛離著陸器,在月壤上印下印度的國徽與ISRO的標誌時,它所標記的,不僅是一個國家抵達的新疆域,也是全球權力格局在太空中微妙變化的新起點。印度的崛起,俄羅斯的掙扎,以及背後美、中兩國更為宏大的佈局,共同構成了一幅複雜而動態的21世紀太空探索全景圖。月球,這顆自古以來啟發了無數詩人與夢想家的星球,如今正不可逆轉地成為大國博弈的前沿。而人類將帶往那片星空的,究竟是合作共贏的願景,還是地球上衝突紛爭的延伸,答案仍懸而未決。

資料來源

Reuters: India lands spacecraft near moon's south pole in historic first
https://www.reuters.com/science/space/indias-moon-lander-set-touch-down-uncharted-south-pole-2023-08-23/

Associated Press: India makes historic moon landing, becoming the fourth country to reach the lunar surface
https://apnews.com/article/india-moon-landing-chandrayaan-3-64214f2ef5966b4209559598c11f7a35

BBC News: Chandrayaan-3: India makes historic landing near Moon's south pole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india-66594520

The New York Times: India Is on the Moon! Chandrayaan-3 Lands on the Lunar South Pole
https://www.nytimes.com/2023/08/23/science/india-moon-landing-chandrayaan-3.html

The Guardian: India lands spacecraft on south pole of moon in historic first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23/aug/23/india-chandrayaan-3-moon-landing-mission

Al Jazeera: ‘India is on the moon’: Chandrayaan-3 spacecraft lands on south pole
https://www.aljazeera.com/news/2023/8/23/india-is-on-the-moon-chandrayaan-3-spacecraft-lands-on-south-pole

Nature: India is on the Moon! Historic landing seen as huge win for scien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26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