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潘普洛納奔牛節

生命在瞬間燃燒:一場獻給勇氣與守護神的信仰狂喜

· 觀光-活動祭典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有這麼一系列的旅遊影像,其視覺張力,幾乎能穿透螢幕,直擊觀者的心臟。
在西班牙潘普洛納(Pamplona)狹窄的鵝卵石街道上,清晨的陽光勾勒出古老建築的輪廓。街道上,是一片由白色與紅色構成的、騷動不安的人潮;而貫穿這片紅白海洋的,是幾頭重達半噸、肌肉賁張、頭頂利角的黑色公牛。人與牛,以一種近乎瘋狂的速度,共同奔赴一個終點。空氣中,似乎凝結著恐懼、汗水,以及一種奇異的、瀕臨極限的狂喜。

Section image

聖費爾明節(Fiesta de San Fermín)中最撼動人心的場景—「Encierro」,奔牛。

自海明威在他的《太陽照常升起》中,將這場慶典的陽剛與激情,烙印在全球的文學地圖上之後,潘普洛納的聖費爾明節,便成為了無數冒險家與文學朝聖者的嚮往之地。然而,若僅將其視為一場追求刺激的極限運動,或是海明威筆下的浪漫符號,那便極大地簡化了其深邃的文化內涵。

Lia的腳步雖未曾親歷那人與牛之間驚心動魄的追逐,但透過無數的歷史文獻、城市文化研究與紀錄影像,一個反覆探問的是核心問題:是什麼樣的文化結構,能讓「對死亡的恐懼」、「對神祇的信仰」與「對生命的狂歡」這三股看似矛盾的力量,在同一時空中完美共存,並凝聚成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集體認同?

在紅白與黑之間,感受九日的神聖與瘋狂

要理解聖費爾明節,必須將時間的尺度從那每日僅有幾分鐘的奔牛,拉長到整整九天九夜。這是一場結構完整、節奏分明的盛大儀式,每一個環節,都承載著不同的意義與情緒。

Section image

開幕的禮炮:Chupinazo

慶典的起點,是7月6日正午,在潘普洛納市政廳廣場上引爆的「Chupinazo」開幕火箭。在Lia所見的影像紀錄中,那一刻的廣場,早已被成千上萬名身穿白衣、高舉紅色領巾(Pañuelo)的民眾擠得水泄不通。當市長或特邀嘉賓在陽台上高喊:「潘普洛納人!聖費爾明節萬歲!」(Pamploneses, Pamplonesas, ¡Viva San Fermín! ¡Gora San Fermín!),並點燃火箭時,整個城市彷彿瞬間被注入了一股巨大的能量。人們將紅領巾繫上脖頸,香檳與紅酒在人群中噴灑,一個持續兩百多個小時的、不眠不休的派對,就此拉開序幕。這是一個從日常秩序,切換至「慶典時間」的神聖開關。

Section image

每日的試煉:Encierro

從7月7日到14日的每一個清晨,慶典的核心—奔牛,準時在八點上演。這是一天中最緊張肅穆的時刻。黎明時分,工作人員用厚重的木板,將長達875公尺的奔牛路線,圍成一條與外界隔絕的通道。身穿紅白「制服」的奔牛者(mozos)聚集在起點,他們的臉上,交織著緊張、興奮與虔誠。在奔跑前,他們會三次向街道旁壁龕裡的聖費爾明神像,用巴斯克語和西班牙語唱起祈禱歌,祈求聖人的庇佑。

八點整,第一聲火箭炮響徹雲霄,牛欄的大門敞開。六頭鬥牛與幾頭導引牛,如黑色的閃電,衝上鵝卵石街道。第二聲火箭,確認所有的公牛都已出欄。此刻,街道上唯一的聲音,是數噸重的血肉之軀奔踏在石板上的沉重蹄聲,以及人群中爆發出的吶喊與驚呼。

這是一場人類的速度、判斷力與勇氣,與野獸的原始力量之間的直接對話。奔牛者必須在極度擁擠的空間裡,緊貼著牛角與龐大的身軀奔跑,既要跑得夠快以免被追上,又要避免摔倒而被踩踏。整個過程,通常在三到四分鐘內結束。當牛群衝進終點的鬥牛場,第三與第四聲火箭宣告奔牛結束時,街道上會瞬間爆發出劫後餘生般的歡呼。人們互相拍打著肩膀,分享著方才的驚險瞬間,臉上洋溢著一種因征服了恐懼而獲得的、純粹的自豪與喜悅。

Section image

白日的虔誠:聖費爾明遊行

與清晨的驚險刺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白日裡莊嚴的宗教遊行。在慶典的核心日子,巨大的聖費爾明雕像,會被抬著緩緩穿過舊城區。伴隨其左右的,是身著傳統服飾的宗教團體、吹奏著古老樂曲的樂隊,以及最受孩子們喜愛的「巨人和大頭娃娃」(Gigantes y Cabezudos)。整個城市,都沉浸在一種對守護神的崇敬與感恩之中。這一環節,是慶典的神聖之心,它提醒著所有人,這場狂歡的根源,是對信仰的傳承。

Section image

夜晚的縱情:無盡的街頭派對

當夜幕降臨,白日的緊張與莊嚴,便溶解在無盡的音樂、美酒與舞蹈之中。潘普洛納的每一條街道,都變成了露天的派對現場。空氣中,瀰漫著烤肉、吉拿棒(Churros)的甜香,以及當地里奧哈(Rioja)紅酒和桑格利亞(Sangría)調酒的馥郁氣息。無論是當地居民還是外來遊客,都在音樂的催化下,放下所有矜持,縱情狂歡。燉牛尾(Rabo de Toro)、血腸(Morcilla)等傳統菜餚,在小酒館裡,伴隨著人們的高談闊論,成為對一天冒險的犒賞。

閉幕的詠嘆:Pobre de Mí

7月14日的午夜,當狂歡持續了整整九天之後,慶典迎來了它溫柔而傷感的結尾。人們再次聚集在市政廳廣場,但此刻,他們手中拿的不是酒杯,而是點燃的蠟燭。在市長宣布慶典結束後,所有人會摘下脖子上的紅領巾,齊聲唱起那首名為「Pobre de Mí」(可憐的我)的傳統歌曲,感嘆聖費爾明節的逝去,並開始倒數下一個節日的到來。這是一個充滿詩意的結尾,它為一場極致的瘋狂,畫上了一個帶有反思與期盼的、溫柔的休止符。

從開幕的爆炸性狂喜,到每日的生死競速,再到白日的宗教巡遊、夜晚的縱情酒宴,最後以一首憂傷的詠嘆調作結。聖費爾明節,是一部結構完整的、關於生與死、神聖與世俗、狂喜與憂傷的宏大歌劇。

Section image

文化共生體

潘普洛納的聖費爾明節,能在全球化的衝擊下,依舊維持其強大的文化磁場與內在的真實性(Authenticity),其關鍵在於它內部形成了一種極其穩固的「文化共生體」。在這個生態系統中,幾個核心元素相互依存、彼此強化,共同構建了慶典的靈魂。

神聖與世俗的完美融合:慶典的精神龍骨

這是聖費爾明節最核心的文化基因。與台灣許多宗教活動中,「神聖」被「世俗」的電子花車與商業叫賣所稀釋、甚至取代的「庸俗化」現象截然不同,潘普洛納建立了一種神聖與世俗的「共生」關係。清晨奔牛的極度世俗與 profane(瀆神),被白日莊嚴的聖費爾明遊行所「平衡」與「註解」。

從臨床心理學的角度看,奔牛是一場直面「死亡驅力」(death drive)的儀式,它釋放了人類內心深處最原始的恐懼與攻擊性。然而,如果沒有神聖性的框架,這種釋放很可能演變為純粹的暴力或虛無的感官刺激。而聖費爾明遊行的存在,為這場世俗的冒險,提供了一個神聖的敘事——人們的勇氣,是為了向殉道的聖人致敬。信仰,為這場危險的遊戲,注入了意義與尊嚴。神聖性,成為了支撐這場極致狂歡不至崩塌的精神龍骨。

Section image

儀式化的原始衝動

為何人們甘願冒著受傷甚至死亡的風險去奔牛?社會學家涂爾幹(Émile Durkheim)提出的「集體沸騰」(collective effervescence)理論,或可提供部分解釋。當一個群體共同參與一場充滿強烈情感的儀式時,個體的界線會暫時消融,形成一種強大的集體意識與情感共鳴。

聖費爾明節的奔牛,正是這樣一場極致的「集體沸騰」。它透過一種「儀式化的危險」,將所有參與者置於一種平等的、脆弱的(vulnerable)境地。在奔騰的公牛面前,你的財富、地位、國籍都失去了意義,唯一重要的是你身邊的人。這種共同面對死亡威脅的經歷,形成了一種無比強韌的情感連結,是一種用生命書寫的「信任契約」。它像一把鐵鎚,將個體鍛造成一個緊密的社群。這正是許多現代節慶所缺乏的—一種能觸及靈魂深處的、具有轉化力量的共同體驗。

Section image

統一美學的符號力量:從服裝到身份的認同

如同前文分析過的西班牙節慶,聖費爾明節再次向我們展示了「統一美學」的巨大力量。那身「白衣紅巾」的裝扮,其意義遠超一件普通的服裝。從符號學上看,「白色」象徵著純潔,也可能是聖費爾明的白色祭袍;「紅色」則直接指向聖人殉道時流下的鮮血,同時也代表著節日的激情與鬥牛的顏色。

這身「制服」,首先創造了一種強烈的視覺奇觀與身份認同。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高效的「社群催化劑」。它消除了參與者之間外在的差異,讓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能夠在瞬間融入這場慶典,從一個「旁觀者」,變成一個「局內人」。這種由視覺統一帶來的歸屬感,是培養文化認同、對抗商業化所帶來的疏離感的絕佳策略。它不像我們許多「文創園區」那樣,提供一堆同質化的商品讓你消費,而是提供一套符號讓你「成為」節慶的一部分。

Section image

對真實性的管理:在開放與傳承之間取得平衡

面對因海明威而來的巨大觀光壓力,潘普洛納展現了一種成熟的「真實性管理」智慧。它成功地區分了哪些是「可以商品化的周邊」,哪些是「不可妥協的核心」。

旅館、餐飲、紀念品、鬥牛表演門票,這些都可以遵循市場邏輯。但是,慶典的核心儀式——Chupinazo的傳統、奔牛的規則與路線、聖費爾明遊行的莊嚴、Pobre de Mí的結束曲——這些文化「軟體」被嚴格地守護著,不因遊客的偏好而改變。遊客被歡迎,但前提是必須尊重並融入在地的規則。這種「以我為主」的文化自信,確保了慶典的靈魂不會在商業化的浪潮中被稀釋。市政府的角色,是安全的守護者與秩序的維護者,而文化的詮釋權,則始終牢牢掌握在當地社群與宗教團體手中。

一面照見靈魂空洞的鏡子

當聖費爾明節這面鏡子,映照著其內部豐富、飽滿、層次分明的文化結構時,它也毫不留情地照出了我們自身在文化實踐上的靈魂空洞。潘普洛納的慶典之所以撼動人心,是因為它擁有一個強大而自洽的「文化母體」——關於信仰、犧牲、勇氣與社群的故事。所有的活動,都是從這個母體中有機地生長出來的枝葉。然而,在台灣,我們太多的節慶,都像是一場缺乏母體的「複製貼上」工程,只有一些零散的、與在地精神毫無關聯的商業活動拼湊。這導致了美學的貧乏,以及一種無法在人們心中生根的、一次性的體驗。潘普洛納的聖費爾明節,是一團燃燒了數百年的、熾熱的文化篝火,有著源源不絕的精神燃料;而我們的一次性煙火,雖有瞬間的亮光,卻在煙消雲散後,留下一片冰冷的、有待填補的巨大空虛。

Section image

尋找我們自己的「公牛」

我們從潘普洛納學到的,絕不是要去複製一場危險的奔牛。我們需要尋找的,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公牛」——那些能夠激發我們集體情感、考驗我們社群勇氣、連結我們共同記憶的文化核心。

它可能是一段被遺忘的歷史,一個地方守護神的傳說,或是一種值得我們共同守護的、瀕臨消失的傳統技藝。聖費爾明節的真正價值,在於它敢於直面人性中最深刻的恐懼與激情,並將其轉化為一場具有神聖意義的集體儀式。它提醒我們,一場偉大的慶典,從不迴避複雜與深刻,從不懼怕觸及生死與信仰的終極命題。

或許,我們也該停止製造那些安全、舒適、卻也蒼白無力的活動。是時候鼓起勇氣,去挖掘那些真正能讓我們心跳加速、讓我們感受到「活著」的文化敘事。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停止燃放空洞的煙火,轉而生起一盆真正能溫暖人心、傳承世代的、屬於我們自己的熊熊營火。

參考資料來源 (Reference Sources):

Pamplona Town Hall (Ayuntamiento de Pamplona): Official source for the San Fermín festival program, safety regulations, and historical information. (Website: https://www.pamplona.es/sanfermin/)

Navarra Tourism Board: Provides comprehensive trave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for the entire Navarra region, including the festival. (Website: https://www.turismo.navarra.es/)

Spain's Official Tourism Portal (spain.info): Features detailed guides and articles on the San Fermín festival as a major international tourist attraction. (Website: https://www.spain.info/en/calendar/san-fermin-fiestas/)

Sanfermin.com: A dedicated news and information portal run by local experts, offering daily updates, historical archives, and tips for runners. (Website: https://www.sanfermin.com/en/)

The Ernest Hemingway Collection at the JFK Library: An academic resource for understanding Hemingway's connection to Pamplona and its influence on his work. (Website: https://www.jfklibrary.org/hemingway)

National Geographic: Has produced numerous documentaries, articles, and photo essays on the cultural and anthropological aspects of the Running of the Bulls. (Website: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

The Guardian (Travel & World News): Offers extensive coverage, including first-person accounts from runners and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event. (Website: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san-fermin)

Associated Press (AP): Another major news wire service offering in-depth reporting and multimedia content on the festival each year. (Website: https://apnews.com/)

Britannica: Offers a concise encyclopedia entry on the histor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an Fermín festival. (Website: https://www.britannica.com/sports/Running-of-the-Bu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