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買後付」模式重塑消費金融,傳統銀行面臨挑戰

數位便利性背後的信用黑洞:一場關於金融普惠、消費者債務與監管真空

· 金融經濟,權力結構-美國,人權社會-數位人權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 BNPL)服務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美國,預計2025年用戶數將突破9,150萬。這種提供短期、免息分期付款的金融工具,因其高核准率與便利性,深受年輕世代及厭惡傳統信用卡的消費者青睞,但也對以利息收入為核心的信用卡產業構成巨大威脅。然而,BNPL的爆炸性成長背後,隱藏著一個巨大的「信用黑洞」:由於多數BNPL貸款無須向信用局報告,傳統貸方無法評估消費者的真實負債狀況,引發了系統性風險的擔憂。在監管機構與信用評分公司努力追趕創新的同時,BNPL究竟是普惠金融的福音,還是新型的債務陷阱,已成為一場迫在眉睫的深刻辯論。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 11 日報導

在數位時代的消費主義浪潮中,一種新興的金融工具正巧妙地叩問著人們內心深處的渴望與恐懼:既滿足立即擁有的慾望,又迴避傳統信用卡所帶來的「債務原罪」感。這就是「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 BNPL),一場正在無聲重塑全球消費習慣的金融革命。

從線上購物的結帳頁面到實體商店的收銀台, Affirm、Klarna、Afterpay等BNPL服務商的標誌已無處不在。其核心模式——將一筆消費拆分為四期、每兩週支付一次的免息分期—為消費者提供了一種看似更輕盈、更可控的支付選擇。數據顯示,這股浪潮正以驚人的速度擴張:由五大主要供應商發起的BNPL貸款數量,從2019年的1,680萬筆,飆升至2021年的1.8億筆,增幅高達970%。近半數的美國人至少使用過一次BNPL,而這股趨勢在4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中尤為盛行。

Lia 認為,BNPL的崛起,不僅僅是技術創新,更是一場深刻的消費心理學實踐。它成功抓住了兩類核心客群:一是無法或不願使用傳統信用卡的年輕人,BNPL高達80%的即時核准率為他們打開了信貸的大門;另一類,則是對信用卡循環利息心有餘悸的「自覺迴避者」。這群人收入尚可,但因過往的負債經驗而視信用卡為「魔鬼的產物」。對他們而言,BNPL固定、透明、零利率的分期模式,提供了一種清晰的預算工具,帶來了傳統信用卡無法給予的確定性與掌控感。

零售商們則樂見其成。BNPL顯著提高了客單價與結帳轉換率,因為分期支付的選項,在心理上降低了高價商品的購買門檻,讓消費者更容易做出超出原先預算的購買決策。

然而,這場消費者的盛宴,卻是傳統金融機構的噩夢。BNPL的每一次交易,都意味著信用卡公司失去了一筆潛在的刷卡額與利息收入。在美國,信用卡公司約80%的利潤來自利息,2022年,他們向消費者收取了創紀錄的1,300億美元利息與費用。BNPL的出現,正直接侵蝕這座利潤豐厚的金山。為此,摩根大通、花旗和美國運通等巨頭已紛紛推出自己的BNPL產品,試圖在這場變革中守住疆土。

在這場金融典範轉移的背後,一個更為嚴峻的系統性風險正悄然浮現—一個巨大的「信用黑洞」。由於絕大多數BNPL的申請與還款活動,並未被納入傳統的三大信用局報告體系,這意味著當銀行在評估一筆新的貸款申請時,他們無法看到申請人可能背負的多筆BNPL債務。貸方正在一個資訊不對稱的環境中「盲飛」,難以準確評估消費者的真實財務健康狀況與總負債水平。

這將導致兩種可能的負面後果:一是銀行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向過度負債的消費者發放貸款,增加自身的壞帳風險;二是為了規避這種未知風險,銀行可能選擇變得更加保守,全面收緊信貸標準、降低額度或提高利率,最終傷害到所有需要信貸的消費者。

對消費者而言,BNPL亦是一把雙面刃。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FPB)的報告指出,BNPL用戶往往比非用戶擁有更低的信用分數和更高的信用卡債務,財務狀況更為脆弱。數據顯示,BNPL用戶的逾期還款率正在上升,過去一年中有41%的人承認至少有一次遲繳記錄。這表明,這個被設計為理財工具的產品,對部分用戶而言,可能正演變為通往過度消費與債務陷阱的新路徑。

為填補此一監管真空,整個金融體系正努力追趕。信用評分巨頭FICO已宣布,將在今年秋季推出新的評分模型,以更準確地納入BNPL的還款數據。Affirm等領先業者也已開始主動與信用局共享數據。然而,挑戰依然存在:現有的信用評分模型更適用於長期、循環的信貸產品,如何公正地評估短期、多筆的BNPL行為,避免懲罰負責任的用戶,同時又能有效識別風險,仍是待解的難題。

BNPL的未來,將是一場在創新、普惠、風險與監管之間的持續博弈。它揭示了傳統金融服務的僵化,也暴露了新興模式潛在的脆弱性。最終,消費者是會迎來一個更多元、更公平的支付選擇時代,還是陷入一個更 fragmented(碎片化)、更隱蔽的債務迷宮,答案將取決於監管的智慧,以及科技向善的最終抉擇。

資料來源

BBC. "The Rise of 'Buy Now, Pay Later' and the Threat to Credit Cards."https://www.bbc.com/

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 (CFPB). "Buy Now, Pay Later: Market trends and Consumer Impacts." (September 2022)https://www.consumerfinance.gov/

LendingTree. "Nearly Half of Americans Have Used Buy Now, Pay Later." (June 2023)https://www.lendingtree.com/

FICO. "FICO Score 10 T and the Inclusion of BNPL Data."https://www.fic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