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在美國總統川普的第二任期初期,其政府以「鑽油吧,寶貝,鑽油吧」(Drill, baby, drill)為核心口號,頒布一系列行政命令,旨在透過大幅增加國內石油與天然氣產量來壓低美國油價。政策工具包括:加速新項目的審批流程、暫停前屆政府的綠色投資、放寬產業法規,並重點開發阿拉斯加等聯邦土地的能源儲備。然而,這項充滿政治決心的能源藍圖,面臨著市場經濟與國際政治的雙重現實檢驗。首先,油價並非由政治人物決定,而是由全球供需市場與華爾街的資本意志所主導。美國頁岩油生產商的損益平衡點約在每桶70美元,在低油價時期,缺乏鑽探新井的商業動機。其次,儘管美國已是全球最大產油國,但其頁岩油產業已顯現「黃昏」跡象,且其煉油廠結構使其仍需進口重質原油,深度嵌入全球市場,無法獨善其身。在地緣政治層面,要求OPEC(特別是沙烏地阿拉伯)增產降價的壓力,與其自身需要高油價以支持國內發展的財政需求背道而馳。此外,擴大液化天然氣(LNG)出口雖能帶來外匯,卻會直接推高美國國內天然氣價格。因此,儘管政府能簡化行政審批,但最終影響消費者支付價格的,仍是全球市場的複雜博弈,而非單純的華盛頓行政命令。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政治的語彙中,鮮少有哪個詞彙能像「能源」一樣,如此深刻地與國家的經濟命脈、家庭的日常開銷,以及領導人的政治承諾緊密相連。2025年,隨著川普重返白宮,一句響亮的口號—「鑽油吧,寶貝,鑽油吧」(Drill, baby, drill)再度成為美國能源政策的主旋律。這不僅僅是一句競選標語,它象徵著一種堅定的信念:透過釋放美國本土的化石燃料潛能,能夠直接且有效地降低美國家庭在加油站的支出。
在其第二任期的首月,一系列旨在實現此目標的行政命令便迅速出台。其核心戰略清晰而直接:增加石油供應、加快新項目的許可審批、暫停拜登政府時期的綠色投資、推動阿拉斯加等地的重大能源項目,並全面放鬆對美國油氣產業的監管。政策制定者的邏輯是,一個「從根本上被破壞」的審批流程,阻礙了美國建設大型基礎設施的能力,而解開這些束縛,是通往能源獨立與價格親民的康莊大道。
然而,政治的號角聲,往往在踏入市場的無形疆域時,顯得單薄。美國家庭支付的油價,從來不是由白宮的法令所設定,而是由一個錯綜複雜的全球市場,以及華爾街 boardroom 裡的冷靜計算所決定。一場宏大的政策實驗,就此在政治意志與經濟現實的碰撞中展開。
市場的「否決權」:當華爾街不願鑽探
川普政府的核心論點是,透過放鬆管制和加速審批,可以激勵油氣公司生產更多石油,從而因供應增加而導致價格下降。但這個邏輯鏈忽略了一個關鍵行動者:資本。現代石油產業,特別是美國的頁岩油革命,是由華爾街的資金所驅動的。投資者們的首要目標是利潤回報,而非產量最大化。
事實上,頁岩油產業正處於其「黃昏時期」—最容易開採、利潤最豐厚的區域大多已被開發。根據2024年的數據,能源生產商的損益平衡價格約在每桶64美元。當美國原油價格在70美元附近徘徊時,大規模投資鑽探新井的商業吸引力便大打折扣。若政府的「增產」政策成功導致全球油價下跌,反而會進一步壓縮生產商的利潤空間,使其更不願意進行資本支出。這形成了一個經濟學上的悖論:為降低價格而採取的措施,可能因削弱了生產動機而無法持續。更多的產量,並不必然意味著更高的利潤。對於油氣公司而言,一個由過度供給導致的低價環境,無異於一場災難。
全球棋局中的美國:能源獨立的迷思
儘管美國已是歷史上產量最高的原油生產國,甚至成為原油和石油產品的淨出口國,但「能源獨立」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迷思。美國經濟體深深嵌入在全球能源市場之中。這種依賴性體現在一個鮮為人知的結構性事實上:美國生產的大多是輕質原油,而其國內許多煉油廠的設計,是為了處理來自加拿大、墨西哥甚至委內瑞拉的重質原油。
這導致了一種看似矛盾的貿易模式:美國大量出口自產的輕質原油,同時又大量進口其煉油廠能夠高效處理的重質原油。這意味著,無論國內產量多高,美國都無法與全球市場脫鉤。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供應中斷或需求激增,都會迅速傳導至全球油價,最終反映在美國消費者的加油收據上。
此外,川普政府試圖向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特別是沙烏地阿拉伯施壓,要求其增產以壓低油價,也面臨著結構性的地緣政治衝突。利雅德有其自身的國內議程—龐大的「願景2030」基礎建設計劃,極度依賴高油價帶來的財政收入。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生產損益平衡點遠高於美國,這使其在增產問題上處於兩難境地。一方面是來自重要盟友的政治壓力,另一方面是維持國家財政穩定的現實需求。這場圍繞油價的博弈,遠非單向的施壓所能解決。
阿拉斯加的誘惑與挑戰:最後的邊疆
在川普政府的能源藍圖中,阿拉斯加被視為一個潛力巨大的未開發寶庫。兩個標誌性項目成為焦點:其一是康菲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在阿拉斯加北部國家石油儲備區的「柳樹計畫」(Willow project),據估計可產出高達6億桶石油;其二是一項耗資440億美元的龐大計畫,旨在將阿拉斯加北坡的天然氣,透過管道輸送至基奈半島,液化後出口至日本、韓國等亞太國家。
這些計畫的誘惑是巨大的,但其面臨的挑戰同樣艱鉅。阿拉斯加惡劣的氣候、脆弱的生態系統,以及因全球暖化導致的永凍土融化,都為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帶來了巨大的技術、後勤與成本挑戰。這類項目極易超出預算,且建設週期長達十年之久,遠水難救近火。
與此同時,對環境法規的鬆綁,特別是針對1970年代訂立的《國家環境政策法》(NEPA),成為了政策推行的核心。在支持者看來,NEPA的審查流程在過去幾十年中被濫用,從最初的幾個月演變為長達數年的官僚程序,嚴重拖累了項目進度。然而,在反對者眼中,NEPA是保護國家自然環境和公眾利益的基石。放鬆NEPA,或許能換來短期的開發效率,但其長期累積的環境成本,將由未來世代承擔。
政治承諾的邊界
川普政府的能源政策,是一次以政治意志對抗市場規律和地緣政治現實的嘗試。其降低油價的承諾,在選民中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因為能源價格直接觸動著每個家庭的經濟痛感。然而,從加速審批到向OPEC施壓,這些政策工具的效力,在一個全球化、資本化且地質條件日益嚴苛的能源市場中,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最終,美國加油站的價格牌,將繼續由多重力量共同書寫:利雅德的財政需求、華爾街的投資回報率、德州頁岩油井的產量遞減率,以及全球經濟的整體健康狀況。白宮的行政命令可以清除一些國內的行政障礙,卻無法指揮全球市場的潮汐。這場政策實驗最終揭示的,或許是政治承諾在面對複雜經濟體系時,那條清晰而堅硬的邊界。
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U.S. Crude-Oil Production Hits Record, but Shale’s Best Days Are Over
https://www.wsj.com/business/energy-oil/u-s-crude-oil-production-hits-record-but-shales-best-days-are-over-52a12224
Reuters: US drillers cut oil and gas rigs for third week in a row - Baker Hughes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ergy/us-drillers-cut-oil-gas-rigs-third-week-row-baker-hughes-2024-05-31/
The Economist: What a second Trump term would mean for energy and climate
https://www.economist.com/united-states/2024/02/27/what-a-second-trump-term-would-mean-for-energy-and-climate
Associated Press: The US is now the world’s top producer of oil and gas. Here’s how it happened and what it means
https://apnews.com/article/oil-gas-production-record-climate-cop28-98a72b49c7161b47434a9d2ea068f18b
Bloomberg: Trump’s Pledge to ‘Drill, Baby, Drill’ Runs Into a Wall of Indifferent Oil Executives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4-05-10/trump-s-drill-baby-drill-pledge-runs-into-wall-of-indifferent-oil-executives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EIA): U.S. crude oil and natural gas production reached new records in 2023
https://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php?id=61464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What Is OPEC and What Does It Do?
https://www.cfr.org/backgrounder/what-opec-and-what-does-it-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