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7年9月11日,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扎伊德·拉阿德·侯賽因(Zeid Ra'ad al-Hussein)在日內瓦向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發表了措辭異常嚴厲的講話,將緬甸政府對其境內羅興亞穆斯林所採取的軍事行動,直斥為「種族清洗的教科書式案例」。這一極具份量的定性,是國際社會迄今為止對這場迅速惡化的人道主義危機所做出的最强烈官方譴責。扎伊德指出,聯合國已掌握大量關於緬甸安全部隊與地方民兵焚燒羅興亞村莊的衛星影像與報告,並收到無數關於法外處決,包括射殺逃難平民的一致性證詞。他敦促緬甸政府「結束其當前殘酷的軍事行動」,並追究所有侵權行為的責任。這番講話的背景,是自同年8月25日衝突爆發以來的短短兩週多時間裡,逃往鄰國孟加拉的羅興亞難民人數已暴增至超過三十萬人,一場大規模的人道災難正在孟緬邊境上演。
這場危機的直接導火線,是8月25日「若開羅興亞救世軍」(ARSA)對緬甸若開邦北部的數十個警察哨所與一個軍事基地發動的協同攻擊。然而,緬甸軍方(通稱「塔瑪都」,Tatmadaw)隨後展開的所謂「清剿行動」,其規模、強度與針對性,遠遠超出了合理的反恐範疇,呈現出一種系統性驅逐平民的清晰意圖。倖存的羅興亞難民描述了軍隊與若開邦佛教徒民兵一同進入村莊,進行無差別射殺、強暴,並縱火焚燒房屋、農田與清真寺的恐怖場景。緬甸政府對此則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說法,堅稱其安全部隊是在打擊被其定性為恐怖組織的ARSA,並反覆宣稱是羅興亞人自己焚燒村莊,意圖博取國際社會的同情。扎伊德在講話中對此予以駁斥,稱緬甸政府應「停止假裝」羅興亞人自焚家園,這種「對現實的全然否認」正在嚴重損害其國際信譽。
這場被聯合國官員定性為「種族清洗」的行動,並非孤立事件,而是緬甸數十年來對羅興亞人進行制度性歧視與迫害的暴力高潮。羅興亞人在緬甸約有一百萬人口,但1982年頒布的《公民法》剝奪了他們中絕大多數人的國籍,使他們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無國籍群體之一。在法律上,他們被視為來自孟加拉的非法移民,其遷徙、婚姻、教育和就業等基本權利受到嚴格限制。2012年若開邦爆發的社群衝突,已導致超過十萬羅興亞人流離失所,至今仍生活在條件惡劣的內部流離失所者營地中。在此背景下,2017年的軍事行動,被廣泛視為緬甸當局試圖以暴力手段,「一勞永逸」地解決所謂「羅興亞問題」的嘗試。國際社會的目光,也因此聚焦於緬甸的實質領導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身上。這位昔日被譽為亞洲民主與人權燈塔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其形象曾是反抗軍事獨裁、爭取自由的象徵—如今卻在其治下的政府對一個少數族群進行殘酷清洗時,選擇了令人費解的沉默,這種轉變震驚了整個國際社會。她的不作為,被普遍認為是出於對國內佔主導地位的佛教民族主義情緒的政治妥協,以及在與依然掌握實權的軍方進行微妙權力平衡時的無奈,但這無法為一場正在發生的人道罪行提供任何道德辯護。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日內瓦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莊嚴的議事廳內,聯合國人權事務最高級別官員扎伊德·拉阿德·侯賽因於2017年9月11日,以毫不含糊的語言,為緬甸若開邦正在發生的慘劇下達了定義。他指出,緬甸安全部隊針對羅興亞穆斯林少數族群的行動,是一場「殘酷的軍事行動」,其模式「似乎是種族清洗的教科書式案例」。這句話的份量,不僅在於其道德上的譴責,更在於它正式將聯合國的官方立場,與無數逃亡難民的血淚證詞、人權組織的調查報告以及衛星捕捉到的焦土影像,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扎伊德的發言,是對一場以驚人速度演變為大規模人道災難的危機所做出的權威性評估。自8月25日衝突爆發以來,短短17天內,已有超過31萬3千名羅興亞人,為逃離暴力而越過邊境,湧入本已不堪重負的鄰國孟加拉。他們中的許多人帶著槍傷、燒傷,在季風暴雨中徒步數日,穿越山脈與叢林,精神與肉體都已瀕臨崩潰。國際移民組織(IOM)的報告稱,孟加拉科克斯巴扎爾地區的難民營地已極度擁擠,每天仍有大量新人湧入,他們迫切需要食物、清潔飲用水、衛生設施與醫療救助等維持生命的基本援助。
「清剿行動」的真相:國家敘事與衛星證據的對峙
這場衝突的官方導火線,是8月25日凌晨,一個名為「若開羅興亞救世軍」(ARSA)的武裝團體對若開邦北部約三十個警察哨所及一個陸軍基地發動的攻擊。緬甸政府迅速將ARSA定性為恐怖組織,並宣布展開「清剿行動」(clearance operations)。然而,國際觀察員、人權組織以及逃亡的羅興亞人所描述的場景,與一場精準的反恐行動截然不同,更像是一場針對平民的、焦土式的大規模懲罰。
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等機構發布的衛星圖像分析報告,為這些證詞提供了客觀的、不容辯駁的證據。衛星在9月上旬捕捉到的熱感應數據與高解析度影像顯示,若開邦北部有數十個羅興亞人村莊被大規模焚毀,而與之相鄰的若開族佛教徒村莊卻完好無損。這種精準的、針對特定族群聚居地的破壞模式,有力地駁斥了緬甸政府所謂「羅興亞人自焚村莊以博取國際同情」的說法。
逃亡者的口述,則填補了衛星影像無法呈現的恐怖細節。他們一致描述,緬甸軍隊與當地若開族民兵一同包圍村莊,先以機槍和迫擊砲向人群掃射,隨後進村對逃亡不及的村民,不分男女老幼,進行屠殺。婦女遭到輪姦,房屋在被洗劫一空後被付之一炬。這顯然不是一場反恐行動,而是一場旨在將羅興亞人從其世代居住的土地上徹底抹去的、有組織的暴力行動。扎伊德在日內瓦的講話,正是對這種國家敘事與客觀證據之間巨大鴻溝的直接挑戰。
歷史的積怨:無國籍狀態與制度性的壓迫
要理解2017年這場暴力清洗的根源,必須回溯緬甸數十年來對羅興亞人的系統性迫害。羅興亞人是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少數族群,主要居住在若開邦北部,其祖先在該地區的居住歷史可以追溯到數百年前。然而,自緬甸獨立以來,他們始終被佔主體地位的緬族佛教徒視為「外來者」。
這種制度性的排斥,在1982年由軍政府頒布的《緬甸公民法》中達到了頂峰。該法案將公民身份與官方認可的135個「本土」族群掛鉤,而羅興亞人被排除在外。一夜之間,近百萬羅興亞人被剝奪了國籍,成為自己國家裡的「非法移民」。他們無法自由遷徙,無法接受高等教育,無法在政府部門任職,甚至連結婚和生育都受到嚴格的限制與官方的批准。他們被剝奪了最基本的人權,成為全球最大的無國籍群體。
這種法律上的非人化,為現實中的暴力埋下了伏筆。2012年,若開邦爆發了嚴重的族群衝突,導致數百人死亡,約14萬人流離失所,其中絕大多數是羅興亞人。他們至今仍被困在與世隔絕、條件惡劣的內部流離失所者營地中,如同露天監獄。在緬甸社會中,由極端民族主義僧侶煽動的反穆斯林情緒十分普遍,羅興亞人被描繪成對國家宗教與文化構成威脅的「入侵者」。因此,當2017年軍方以反恐為名發動攻擊時,在緬甸國內獲得了廣泛的民意支持。
翁山蘇姬的沉默:諾貝爾光環下的政治現實
在這場人道悲劇中,國際社會最深切的失望,莫過於對緬甸國務資政翁山蘇姬的態度。這位曾因長期領導反對軍政府的民主運動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政治家,一度被視為全球人權的象徵。然而,自2016年她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LD)上台執政以來,她不僅未能改善羅興亞人的處境,更在此次危機中選擇了沉默,甚至為軍方的行動進行辯護,稱外界對情況的報導是旨在助長恐怖分子利益的「假新聞冰山」。
對翁山蘇姬的分析,必須考慮到緬甸複雜的政治現實。根據2008年由軍方制定的憲法,軍隊(塔瑪都)依然是一個獨立於文人政府之外的權力中心,掌控著國防、內政和邊境事務三個關鍵部門,並在國會中佔有25%的非選舉議席。翁山蘇姬的政府,實際上是在與軍方進行一種脆弱的權力分享。任何對軍方行動的公開批評,都可能危及這份來之不易的政治轉型。
此外,翁山蘇姬也面臨著巨大的國內民意壓力。在緬甸,同情羅興亞人的聲音微乎其微,反羅興亞情緒在社會中根深蒂固。對她而言,為羅興亞人發聲,無異於一場政治自殺,將疏遠其主要的緬族佛教徒支持者基礎。因此,她的沉默,被許多分析家視為一種冷酷的政治計算:為了鞏固NLD的執政地位,以及維繫與軍方的微妙關係,她選擇犧牲一個被社會遺棄的少數族群的權利與生命。然而,無論其背後的政治考量如何複雜,都無法減輕其作為國家領導人所應承擔的道義責任。歷史將會記住,在一場被聯合國定性為「種族清洗」的暴行發生之時,這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選擇了與施暴者站在一起。
資料來源
Reuters: U.N. brands Myanmar violence a "textbook" example of ethnic cleansing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myanmar-rohingya-un-idUSKCN1BK0VE
Office of the UN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OHCHR): Opening statement by Zeid Ra'ad Al Hussein, UN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at the 36th session of the Human Rights Council
https://www.ohchr.org/en/statements/2017/09/opening-statement-zeid-raad-al-hussein-un-high-commissioner-human-rights-36th
Human Rights Watch: Burma: Satellite Imagery Shows Mass Destruction
https://www.hrw.org/news/2017/09/19/burma-satellite-imagery-shows-mass-destruction
Amnesty International: Myanmar: ‘My world is finished’. Rohingya targeted in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https://www.amnesty.org/en/latest/news/2017/10/myanmar-my-world-is-finished-rohingya-targeted-in-crimes-against-humanity/
The Guardian: UN says Rohingya crisis is 'textbook example of ethnic cleansing'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7/sep/11/un-says-rohingya-crisis-is-textbook-example-of-ethnic-cleansing
BBC News: UN: Myanmar's Rohingya crisis is 'ethnic cleansing'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41221943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 (IOM): Rohingya Refugee Crisis Response
https://www.iom.int/rohingya-refugee-crisis-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