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二任的權力三重奏:被重塑的共和黨與消失的政治中間派

黨意高度統一,國會脆弱多數下的政治新局

· 權力結構-美國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5年1月20日,唐納・川普開啟其第二任期,共和黨同時掌握參眾兩院,形成完全執政的「三重奏」(Trifecta)局面。然而,此刻的政治光景與2017年他首次上任時已截然不同。這八年間,美國國會的政治生態經歷了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變遷:政治光譜的中心地帶已然崩塌。多位過往扮演溫和派、致力於跨黨派協商的關鍵議員,如羅姆尼、曼欽、希尼瑪等人,均已離開國會山莊。取而代之的是壁壘分明的兩極化陣營。更重要的是,共和黨內部的權力分布發生了根本性逆轉。2017年,是共和黨利用川普來實現其傳統議程;如今,國會內的共和黨議員,其政治生命與權力基礎高度依賴川普的支持,他們的核心任務是推動川普本人的議程。在此背景下,即便共和黨擁有國會多數,其在眾議院的領先優勢卻是數十年來最微弱的,任何決策都必須仰賴黨內的高度團結,使得整個立法議程異常脆弱,充滿不確定性。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歷史從不全然重演,卻時常帶著相似的韻腳,以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姿態叩問當下。2025年的華盛頓,隨著唐納・川普再次宣誓就職,共和黨同步掌握行政部門、參議院與眾議院,這幅完全執政的「三重奏」圖像,看似是2017年情景的再現。然而,若我們撥開權力結構的表象,深入探究其內部的紋理與質地,便會發現這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政治有機體。八年前的共和黨,在與川普的磨合中,尚存有傳統建制派的矜持與議程主導權;八年後,共和黨已深刻地被川普主義重塑,成為貫徹其意志的政治載體。這場權力關係的逆轉,伴隨著美國政治版圖上一道最深刻的地貌變遷—中間派的消亡—共同預示著一個更為極化、更難妥協、也更具不確定性的政治新時代的來臨。

地殼變動:國會山莊被掏空的政治中心

在任何穩定而成熟的民主政體中,溫和的中間派力量如同板塊間的潤滑層,他們是協商的催化劑、妥協的橋樑,更是避免極端政策撕裂社會的穩定器。然而,今日美國國會的地圖上,這片至關重要的中間地帶正在迅速沙化、崩塌。以參議院為例,若將議員的投票紀錄化為光譜,我們會清晰地看到,那些遊走於兩黨之間、時而與對方合作的身影已寥寥無幾。

過去數年間,我們告別了猶他州的米特・羅姆尼(Mitt Romney),一位敢於公開批評本黨領袖的共和黨人;西維吉尼亞州的喬・曼欽(Joe Manchin),一位在深紅州贏得席位的保守派民主黨人;以及亞利桑那州的柯爾斯滕・希尼瑪(Kyrsten Sinema),一位從民主黨轉為獨立派、屢屢在關鍵時刻扮演協商角色的政治人物。這些人的離去並非偶然,而是美國選民結構與政治文化變遷下的必然結果。他們象徵著一個舊時代的政治邏輯:在選區利益與國家利益之間,尋求最大公約數。他們的消失,意味著國會的議事場域,已從一個尋求共識的廣場,變成了兩個壁壘分明的戰壕。如今僅存的蘇珊・柯林斯(Susan Collins)與麗莎・穆考斯基(Lisa Murkowski)等少數共和黨溫和派,其影響力在一個高度黨派化的環境中,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當中間道路被荊棘所封鎖,剩下的便只有對撞的可能。

權力易位:從黨的川普到川普的黨

2017年,當川普挾著民粹主義的浪潮意外入主白宮時,共和黨建制派對他充滿了疑慮與不安。當時的黨內主流,更多是將他視為實現其傳統議程—減稅、鬆綁管制、提名保守派大法官—的工具。可以說,是共和黨利用了川普。然而,2025年的權力劇本已被徹底改寫。如今國會中的絕大多數共和黨議員,尤其是在眾議院,他們的政治生涯與川普的崛起和背書密不可分。他們在初選中擊敗更傳統的共和黨對手,依靠的是川普支持者的選票;他們在國會的言行,反映的是川普的優先事項。

這場權力關係的根本逆轉,標誌著共和黨已從一個擁有自身傳統意識形態與政策框架的組織,轉變為一個高度人格化的政治運動。黨的議程與川普的議程之間幾乎再無間隙。過去,議員們或許會在黨的綱領與總統的意志之間進行權衡;現在,總統的意志本身即是黨的最高綱領。這種轉變的影響是深遠的,它意味著國會的共和黨黨團,將不再扮演制衡或修正行政部門的角色,而是作為其意志的延伸,致力於推進諸如大規模移民執法、激進的稅務改革等川普的核心承諾。

鋼索上的多數:脆弱的立法議程

儘管共和黨取得了完全執政的地位,但其權力的基礎卻比表面看起來脆弱得多。在眾議院,議長麥克・強生(Mike Johnson)所能掌控的,是數十年來最微弱的票數優勢。理論上,220席對215席的多數,意味著在任何按黨派路線投票的法案中,他最多只能承受少數幾位議員的倒戈。這賦予了黨內任何小型派系或個別議員巨大的影響力,他們可以輕易地以手中的關鍵選票,來要脅議長、交換政策利益。

更嚴峻的挑戰在於,這種微弱多數不僅受到政治因素的威脅,更暴露在日常的不可預測性之下。任何一位議員的因病住院,甚至是家庭緊急事件,都可能瞬間瓦解議長的票數計算,導致一項重大法案功敗垂成。這使得立法過程不再僅僅是政治意志的較量,更像是一場對後勤與紀律的極限考驗。共和黨的議程若要順利推進,不僅需要黨內思想上的高度統一,更需要成員在每一次關鍵投票時,都能「全員到齊」。這是一種極其脆弱的權力結構,任何微小的裂縫,都可能導致整個議程的崩潰。

同樣的困境也將在參議院上演。新任共和黨領袖約翰・圖恩(John Thune)在贏得領導權的過程中,同樣面臨來自黨內右翼的強大壓力。為了鞏固權力,他必須持續安撫其右翼勢力,這意味著他幾乎沒有空間去尋求與民主黨的妥協。他的角色將更傾向於執行白宮的指令,而非作為一個獨立的參議院領袖來斡旋協商。

川普的第二個任期,將在一個截然不同的政治生態中展開。一個被掏空中心的國會,一個被徹底重塑的執政黨,以及一個在算術上極其脆弱的多數,共同構成了一幅充滿張力的政治圖像。川普若想實現其在移民與稅收等領域的宏大計畫,他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共和黨的忠誠,更是一種近乎完美的政治紀律與運氣。對於美國乃至全世界的觀察者而言,未來四年,將是一個見證極化政治如何在高風險、高張力的環境中運作的關鍵時期。

資料來源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How a second Trump presidency could impact the world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how-a-second-trump-presidency-could-impact-the-world/

Reuters: What a second Trump presidency would mean for the world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what-second-trump-presidency-would-mean-world-2024-03-06/

The Associated Press: Trump’s plans if he returns to the White House include deportation raids, tariffs and mass firings
https://apnews.com/article/trump-2024-election-plans-second-term-biden-2b994c4249034226a6741c33ad5379e4

The New York Times: The Republican Who Could Still Stand Up to Trump
https://www.nytimes.com/2024/02/09/opinion/mitt-romney-trump-republicans.html

The Guardian: ‘An earthquake’: what could a second Trump presidency mean for the US?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24/jan/14/what-could-a-second-trump-presidency-mean-for-the-us

Foreign Affairs: The World Trump Wants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united-states/world-trump-wants-donald-foreign-policy

The Atlantic: A Trump ‘Trifecta’ Would Be Different This Time
https://www.theatlantic.com/politics/archive/2024/01/trump-republican-congress-trifecta/67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