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0年4月20日,全球金融市場見證了史無前例的一幕:作為美國原油基準的西德州中級原油(WTI)五月份期貨合約價格,在收盤前暴跌超過百分之三百,最終收在每桶負37.63美元。這不僅是歷史上首次出現負油價,更是一個強烈的物理信號,宣告全球石油市場的儲存與物流體系已因極度的供過於求而徹底崩潰。在此刻,「黑金」不再是資產,反而成為一種需要付錢請人處理的負擔。此一極端事件的背後,是兩股巨大力量交會的結果:其一,是新冠病毒大流行引發的全球經濟停擺,導致了近代史上最迅猛、最劇烈的石油需求崩塌;其二,則是在需求消失的同時,沙烏地阿拉伯與俄羅斯兩大石油巨頭,因未能達成減產協議而發動了一場毀滅性的價格戰,向本已飽和的市場注入了更多的原油。
需求面的真空是這場危機的溫床。為遏制病毒擴散,全球數十億人口被迫居家隔離,各大城市交通停擺,航空業近乎癱瘓,工廠生產線閒置。這些防疫措施直接導致了能源消耗的斷崖式下跌。根據當時的估算,全球每日原油需求量憑空蒸發了近三分之一,約三千萬桶。在美國,石油產品的消費量降至三十年來的最低點,其中汽油需求自三月中旬以來幾近腰斬,而航空燃油的消耗量更是暴跌超過百分之七十。這場因公共衛生危機引發的全球性「去移動化」,從根本上瓦解了石油作為現代經濟血液的功能。
在需求已然消失的背景下,一場源於地緣政治的供應戰,則成為壓垮市場的最後一根稻草。長期以來,由沙烏地阿拉伯領導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與以俄羅斯為首的非OPEC產油國(合稱OPEC+),透過協同減產來維持油價穩定。然而,2020年3月初,這一人為的市場平衡機制宣告破裂。俄羅斯拒絕了新一輪的深化減產提議,其戰略意圖被廣泛解讀為,希望藉由低油價將高成本的美國頁岩油生產商擠出市場。作為回應,沙烏地阿拉伯發起了全面的價格戰,不僅大幅下調官方原油售價,更開足馬力增產,意圖以其全球最低的生產成本,懲罰對手並鞏固其市場領導地位。與此同時,背負沉重債務的美國頁岩油公司,為了維持現金流償還貸款,即便在虧損狀態下也無法輕易停產。三大產油力量的同步增產與需求崩盤,最終導致全球的原油儲存設施—從陸上油庫到海上油輪—被迅速填滿,從而催生了歷史性的負油價。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2020年4月20日,一個在傳統經濟學教科書中僅存於理論假設的場景,在現實世界中以一種極具衝擊力的方式上演。紐約商品交易所內,西德州中級原油(WTI)的五月交割期貨合約價格,如自由落體般跌穿了零美元的心理關口,一路下探至每桶負37.63美元的深淵。這意味著,石油的賣方不僅無法從交易中獲取任何收入,反而必須向買方支付高額費用,以求對方能將即將到期的實物原油從自己手中接走。
這一天,石油這種驅動了世界一個多世紀的戰略資源,其價值被徹底顛覆。事件的本質,是一場物理性的系統崩潰:全球的原油產量遠遠超過了消耗量與儲存容量的總和。當位於奧克拉荷馬州庫欣(Cushing)—WTI期貨的主要交割地—的儲油罐被一一裝滿,管道網路飽和,甚至連海上超級油輪都被租用作為臨時浮動倉庫後,整個市場的流動性戛然而止。負油價的出現,是石油市場為其儲存空間耗盡所發出的絕望警報。
需求的全面蒸發
這場危機的根源,始於一場席捲全球的公共衛生災難。新冠病毒的蔓延,迫使各國政府採取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封鎖與隔離措施。從武漢到米蘭,從紐約到新德里,數十億人的生活被按下了暫停鍵。城市街道變得空空蕩蕩,高速公路車流稀疏,全球航班大量取消,工廠的煙囪不再冒煙。
現代文明的這種「去移動化」,直接反映在能源消耗數據上。據國際能源署(IEA)當時的評估,全球每日原油需求預計將減少高達三千萬桶,這相當於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與美國三國產量總和的約三分之一。在疫情的重災區,需求的萎縮更為驚人。美國國內的汽油消費量在短短一個月內下降了近百分之五十,而與航空業息息相關的航空燃油需求,更是雪崩式地暴跌了超過百分之七十。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需求衝擊,其規模與速度,超出了任何傳統市場模型的預測能力。
地緣政治的誤判:一場不合時宜的價格戰
在市場需求已然崩潰的時刻,一場由主要產油國發動的供應戰,無異於火上澆油。長期以來,全球油價的穩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一個脆弱的聯盟—OPEC+。該機制由OPEC的傳統成員國(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與十個非OPEC產油國(以俄羅斯為首)組成,透過集體協商來調控產量,以達到影響價格的目的。
然而在2020年3月6日於維也納舉行的會議上,這個聯盟內部積壓的矛盾終於爆發。面對疫情初步顯現的需求衝擊,沙烏地阿拉伯提議進行新一輪的大幅減產,但遭到了俄羅斯的斷然拒絕。莫斯科的決策,被外界普遍認為是一次經過深思熟慮的戰略行動,其核心目標在於,利用低油價作為武器,對準美國頁岩油產業的要害。相較於沙、俄等國的國有石油公司,美國的頁岩油生產商普遍生產成本更高,且依賴金融市場的持續融資。俄羅斯判斷,一場持久的低油價,足以讓大量美國頁岩油公司破產,從而打擊其近年來在全球能源市場上最大的競爭對手。
面對俄羅斯的挑戰,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國沙烏地阿拉伯選擇了最為激烈的回應。利雅德迅速宣布,將大幅調降其出口原油的官方售價,並計畫將日產量提升至創紀錄的1,200萬桶以上。—這一決策,標誌著沙烏地阿拉伯放棄了其作為市場「搖擺生產者」的傳統角色,轉而利用其無可匹敵的低生產成本,發動一場全面的市場份額爭奪戰—。其目的不僅是為了懲罰俄羅斯,更是向全球所有產油國,包括其傳統盟友美國,展示其掌控市場的能力。
債務枷鎖下的美國頁岩油
在這場由兩個國家級巨頭主導的衝突中,美國的頁岩油產業發現自己處於一個極為被動的境地。過去十年,在寬鬆信貸環境的推動下,美國頁岩油公司大舉借債,為鑽井、管道建設以及昂貴的設備進行融資。根據統計,至2020年初,美國油氣行業的債務總額已達數千億美元。
這種高負債的商業模式,意味著這些公司對現金流有著極高的依賴性。即使油價跌破其生產成本,他們也無法像一個沒有債務壓力的生產商那樣輕易地關閉油井。他們必須持續生產,以獲取哪怕是微薄的收入來支付利息、維持運營。這種財務上的困境,使得美國原油產量在3月份價格暴跌後,依然維持在每日1,300萬桶的歷史高位附近,進一步加劇了全球的供應過剩。
歷史性減產與市場的絕望
當沙烏地阿拉伯的增產洪水、俄羅斯的穩定產出、以及美國頁岩油的慣性生產,與疫情造成的巨大需求真空交疊時,全球的儲存能力成為了最後一道,也是最脆弱的防線。
隨著負油價的出現,政治壓力迅速升級。在美國的強力介入與斡旋下,OPEC+的成員國於4月12日重回談判桌,並最終達成了一項每日減產近1,000萬桶的歷史性協議。然而,市場對此反應冷淡。高盛等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稱之為「歷史性但仍嫌不足」的減產。因為相較於每日三千萬桶的需求損失,一千萬桶的供應削減顯然是杯水車薪。市場的悲觀情緒,最終在4月20日WTI五月合約的到期交割壓力下,以負油價的形式徹底爆發。
這場2020年春季的石油危機,最終迫使三大主要產油國—美國、沙烏地阿拉伯與俄羅斯—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協調與對話。它不僅暴露了全球經濟對單一能源的依賴性是何其脆弱,也可能永久性地改變了國際石油政治的運作規則。一個由少數幾個國家透過協商來管理全球石油供應的新時代,或許已在這場危機的廢墟之上,悄然拉開序幕。
資料來源
Reuters: U.S. WTI crude futures plunge, settle at record low in stunning slide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global-oil-idUSKBN22203I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U.S. Oil Prices Plunge Below Zero for First Time
https://www.wsj.com/articles/u-s-oil-prices-plunge-below-zero-for-first-time-11587391983
Bloomberg: Oil Plunges Below Zero for First Time in Unprecedented Wipeout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0-04-20/wti-crude-oil-plunges-38-to-lowest-since-1998-amid-storage-fears
Associated Press: Oil price goes negative as demand collapses; stocks slump
https://apnews.com/article/e03ba12908a8f4316d208a32b1a8d01a
The Guardian: 'It's a horror movie': how the 2020 oil crash unfolded
https://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2020/apr/21/its-a-horror-movie-how-the-2020-oil-crash-unfolded
Financial Times: Oil prices: what is happening and what does it mean?
https://www.ft.com/content/32420958-8687-448a-85b4-7b9e59d9a0d8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Oil Market Report - April 2020
https://www.iea.org/reports/oil-market-report-april-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