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在一個被碎片化資訊與瞬息萬變的潮流所統治的時代,有什麼樣的儀式,能夠凝聚全球數千萬人的目光,在每年的第一天,自願地靜默下來,共同沉浸於一場長達九十分鐘的、關於希望與美的夢?
這可不是一個虛構的提問。每年一月一日,當新年的晨光依序點亮全球不同時區,奧地利維也納的金色大廳(Musikverein, Golden Hall)裡,便會準時奏響那熟悉的圓舞曲。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這個始於1939年、在二戰陰影下誕生的音樂傳統,如今已然演化為一個全球性的文化現象。它不僅是一場音樂會,更是一種集體的心理慰藉,一場跨越國界、語言與信仰的年度祈願。

Lia 的寫作室,距離金色大廳有著數千公里的物理間隔。Lia 的耳膜,從未親炙那被譽為擁有全世界最完美音響效果的空間,去感受樂音如何在空氣中真實地振動。這份遠方的凝視,是透過數十年來的轉播檔案、音樂史的文獻、以及無數親歷者的文字引述,所拼接而成的一次深度研究。
也正因這份學術上的距離,使我得以將這場盛會,從純粹的音樂欣賞中剝離出來,將其視為一個複雜而精密的文化樣本來進行解剖。它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維持其近乎頑固的「真實性」?它向我們揭示了一種什麼樣的、關於文化政策的長遠智慧?最終,當我們將這面來自多瑙河畔的鏡子轉向自身,它又會如何映照出我們在文化實踐上的焦慮與迷失?
檔案中的金色夢境—一場沉浸式的遠程勘察
在我的研究檔案中,關於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一切,都始於一個詞:儀式感。這是一場在音樂開始前,就已然展開的盛典。它是一連串精心鋪排的感官序列,旨在將所有參與者—無論是現場的幸運兒,還是螢幕前的數千萬觀眾—從日常的庸碌中抽離,進入一個被精緻、優雅與歷史所包裹的結界。

視覺的聖殿:金色大廳的呼吸
想像中的這一天,始於維也納冬日的清晨。環城大道(Ringstraße)旁的音樂協會大樓,在寒冷的空氣中,靜靜地散發著它新古典主義的莊嚴。穿著考究的人們,從城市的四面八方匯集而來。男士們身著燕尾服或深色西裝,女士們則以優雅的晚宴服與珠寶,點亮了灰濛的街景。這不是一場普通的社交,而是一次朝聖。

當他們步入金色大廳,視覺的衝擊便正式開始。之所以被稱為「金色」,絕非虛飾。從天花板懸掛而下的水晶吊燈,將溫暖的光線折射到廳內的每一個角落,點燃了牆壁上無處不在的鍍金裝飾。那些模仿古希臘神廟風格的女性雕像(Caryatids),姿態優美地支撐著二樓的包廂,她們冰冷的金色肌膚,與底下觀眾席上暗紅色的天鵝絨座椅,形成了冷與暖、神聖與人間的對話。

整個大廳的空間,本身就是一件巨大的樂器。它狹長、高挑的「鞋盒」式結構,被無數的聲學家證實為奇蹟。牆壁上那些看似純粹裝飾的雕塑與凹凸,實則都是為了讓聲音能夠以最完美的方式,進行反射、擴散與融合。在音樂會開始前,當觀眾陸續入座,這座金色的聖殿,便在低語和期待中,開始了它自己的、緩慢而深沉的呼吸。

而每年為這場盛會增添生命力的,是來自義大利聖雷莫(Sanremo)的數萬朵鮮花。它們被精心佈置在舞台的每一個角落,以繽紛的色彩與有機的線條,柔化了建築的古典莊嚴,也預示著新年與春日的到來。這份視覺上的繁盛與建築上的永恆,構成了新年音樂會獨有的美學基調。

聽覺的儀式:從靜默到狂歡
儀式的核心,終究是音樂。然而,在第一個音符奏響之前,最動人的聲音,是「靜默」。當指揮家走上舞台,全場近兩千名觀眾的呼吸,似乎在那一刻達成了同步。那是一種充滿了敬意與期待的、有重量的靜默。
接著,指揮棒輕輕揚起,維也納愛樂樂團—這個被譽為世界第一的管弦樂團—奏響了第一個音符。施特勞斯家族的音樂,是這場盛會的靈魂。它們不是那種需要正襟危坐、進行嚴肅哲學思辨的交響曲,而是充滿了生命律動的圓舞曲與波爾卡。Lia 在聆聽歷年錄音時,總能清晰地分辨出維也納愛樂獨有的音色:那弦樂,有著如絲綢般柔滑且溫暖的質地;那銅管,輝煌卻不刺耳;那木管,則如同歌唱般流暢。
圓舞曲(Waltz)的節奏,是這場夢境的基礎。那優雅的三拍子,彷彿在邀請聽眾的靈魂一同起舞,在層層疊疊的旋律中,感受那份盤旋上升的喜悅。而波爾卡(Polka),則是歡慶的加速器。它輕快、俏皮,甚至帶點詼諧,指揮家時常會在此刻與樂團、與觀眾進行有趣的互動,為莊重的儀式,注入一絲屬於節日的放鬆與幽默。
然而,新年音樂會最獨特的聽覺儀式,發生在節目的尾聲。當官方曲目結束,掌聲雷動,指揮家會轉身,用德語向全世界的觀眾致以新年祝福:「Prosit Neujahr!」(新年好!)。這句簡單的問候,透過轉播,成為了全球數千萬家庭共同的記憶。
緊接著,樂團會奏響兩首不成文的「安可曲」。第一首,是每年音樂會上最令人期待的驚喜——通常是一首快速而華麗的波爾卡或進行曲。而第二首,則是永恆的經典—小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的《藍色多瑙河圓舞曲》(The Blue Danube)。當那段由法國號與弦樂共同奏出的、略帶憂鬱卻無比熟悉的引子響起時,整個金色大廳,乃至全世界的電視機前,都會瀰漫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混雜著懷舊與希望的溫柔情緒。觀眾會自發地在引子結束後鼓掌,向這首奧地利的「第二國歌」致敬。
最後的最後,儀式在老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的《拉德茨基進行曲》(Radetzky March)中,達到歡慶的頂點。指揮家會轉過身來,面向觀眾,如同儀式的祭司,邀請所有人用掌聲參與演奏。那整齊劃一、跟隨著音樂強弱而變化的掌聲,不再是單純的喝采,而成為了樂器的一部分。在那一刻,演奏者與欣賞者之間的界線被打破,所有人,共同完成了這場獻給新年的、盛大的祈願。

氛圍的感知:莊嚴、喜悅與歸屬
儘管Lia 只能透過文獻與影像來感知,但那份獨特的氛圍,依然清晰可辨。那是一種奇妙的平衡。一方面,是極度的「莊嚴」。從觀眾的衣著、到對音樂的專注,再到對演奏家們的崇敬,無不體現出一種對古典音樂傳統的最高敬意。
但另一方面,它又充滿了純粹的「喜悅」。施特勞斯家族的音樂,本質上是十九世紀維也納的「流行音樂」,它們輕快、旋律優美,旨在娛樂,而非說教。這種音樂的本質,中和了儀式的莊重,讓整場音樂會,始終保持著一種屬於新年的、樂觀向上的明亮基調。

最終,這一切交織成了一種深刻的「文化歸屬感」。對於維也納和奧地利本地的居民而言,這是一次對自身文化黃金時代的重溫與確認,是一種身為「音樂之都」公民的驕傲。而對於全世界的觀眾而言,這場音樂會,也提供了一種「暫時的歸屬」。無論你身在何處,面臨何種困境,在一月一日的早晨,你都可以透過音樂,暫時成為這個優雅、和諧、充滿希望的共同體的一份子。這或許,才是這場金色夢境,最深層的魔力。

恆星的引力—傳統背後的文化政策密碼
一場持續了近一個世紀的文化盛事,絕不可能僅僅依靠傳統的慣性而存在。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如同一顆文化領域的恆星,穩定地散發著光和熱,其背後,必然有一套強大而精密的引力系統在維持運轉。

真實性的悖論:一場被完美「上演」的傳統
在觀光學的語境中,「真實性」往往與「自發性」、「非展演性」等概念掛鉤。然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卻呈現了一個有趣的悖論:它是一場徹頭徹尾、被精心策劃的「觀光展演」,但它的真實性,恰恰源自於對這份「展演」近乎苛刻的、數十年如一日的完美執行。
這並非一場有機生長的「文化實踐」。它從誕生之初,就是由維也納愛樂這個頂級的專業團體,自上而下地向公眾、向世界,進行的一次文化輸出。它的每一個環節—從曲目選擇、指揮的邀請、大廳的佈置,到電視轉播的鏡位—都經過了精密的策劃。
然而,為何它沒有淪為一場空洞、庸俗的奇觀?關鍵在於,它的內容,是維也納這座城市最核心、最引以為傲的文化遺產。它沒有為了迎合所謂的當代觀眾,而加入突兀的跨界元素;沒有為了追求短期的社群媒體熱度,而邀請不相干的流行明星。它堅定地相信,那份傳承自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本身,就擁有足夠的魅力。
因此,大量觀光客的湧入,非但沒有使其娛樂化,反而全都被它給「文藝復興」了。一票難求的現實(據說中籤率不到百分之一),將入場資格變成了一種「特權」,使得每一位親歷者,都懷著近乎朝聖的心情,自願地融入並維護著這場儀式的莊嚴。遊客在這裡,不是來「消費」一場表演,而是來「參與」一項傳統。他們的角色,從被動的觀光客,轉變為主動的「儀式守護者」。

這場音樂會的「商品化」程度極高—從天價的門票,到全球的轉播權利金,再到數不勝數的CD、DVD等周邊產品。但它的高明之處在於,所有的商業行為,都服務於一個最終目標:維護並鞏固「維也納愛樂」與「新年音樂會」這個核心品牌的無上價值。 它沒有殺雞取卵,沒有無止盡的加開場次,沒有無限增加座位,天價門票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用商業的收益,來供養這個藝術水平的巔峰,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它的成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關於「真實性」的重要啟示:當一場展演的品質與內涵,達到無可指摘的極致時,展演本身,就成為了一種新的、更高級的真實。

一片雪花融化在掌心,冰川卻在山谷中默默千年:一種以「機構」為核心的文化國策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是奧地利文化政策中最璀璨的「鑽石」,但它絕不是一座孤島。它之所以能持續閃耀,是因為其背後,有一整套被Lia稱為「冰川」的文化體系在支撐。這與我們所熟悉的、追求短平快的「雪花」式活動,有著本質的區別。
這套體系的核心,是「機構」(Institution),而非「項目」(Project)。
對頂級藝術機構的長期主義投資: 維也納愛樂樂團成立於1842年。近兩百年來,無論政權如何更迭,戰爭或和平,對這個頂級樂團的支持,始終是奧地利不言自明的國策。這種支持,不僅是金錢上的,更是制度與榮譽上的。這種以百年為單位來思考的「長期主義」,確保了藝術人才的穩定傳承與藝術水平的持續精進。新年音樂會,只是這個強大機構,每年一度向世界展示其實力的窗口。
對文化遺產的精心 custodial: 金色大廳啟用於1870年。它不僅是一個表演場地,其本身就是受法律保護的國家級文化遺產。對這座建築的維護,是以一種近乎修復頂級文物的方式在進行。這背後的政策思維是「託管」(Custodianship),即當代人只是這些偉大遺產的暫時保管者,有責任將其完好地傳承給下一代。
國民美學教育的普及: 施特勞斯的圓舞曲,之所以能成為全民的驕傲,離不開奧地利紮實的國民音樂教育。音樂,在這座城市不是被供奉在殿堂的奢侈品,而是融入血液的日常。這種深厚的群眾基礎,為新年音樂會提供了最穩固的文化土壤。
維也納,乃至整個奧地利,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最珍貴的資產是什麼。它們無需透過模仿他人,或追逐短暫的潮流,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它們選擇了最難、但也最穩固的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將自身文化中最精華的部分,打磨到極致。 這份耐心與專注,本身就是一種最強大的文化力量。雪山谷中的「冰川」,最終所雕刻出的,不僅是奧地利阿爾卑斯山脈的壯麗,更是一種足以讓全世界都感到溫暖的、關於文明與美的信念。
中華民國美學的貧困與失憶的焦慮
當我們將目光從金色大廳那溫潤而恆久的光芒,拉回到我們身處的島嶼時,一股熟悉的刺痛感便浮現出來。維也ナー新年音樂會這面鏡子,過於誠實地映照出我們文化實踐中的兩大核心症狀:「美學的貧困」與「記憶的商品化」。
鏡子的彼端,是一個近乎頑固地守護著自身美學傳統,並將其打磨至巔峰的城市;鏡子的此端,則是從北到南,被「複製貼上」文化所席捲的土地。我們的「文創園區」,販賣著毫無在地性可言的商品;我們的音樂祭,被簡化成單一的狂歡模式;我們本應獨一無二的自然地景,最終都難逃被改造成一個個雷同夜市的劫數。
彼端,是一整座城將歷史文化建築視為國寶,以「託管者」心態代代傳承的文藝復興城市;此端,則是我們對待文化的輕慢,其承載歲月溫度的歷史脈絡被無情抽空,身為全球唯一且精準的"Mandarin"的使用國,卻用台語文來大量取代文言文,是否我們都已經忘了,中共只是中華文化4000年長河中不到百年的政權,不該因為政治因素而丟棄源於古文明的文化。進而熱衷於用沒有根的裝置藝術與短暫的煙火,去取代需要長時間耕耘的文化底蘊。
這背後,是一種深刻的、集體性的文化失憶與焦慮。因為忘記了自己是誰,所以只能不斷模仿;因為對未來沒有信心,所以只能瘋狂地將記憶快速變現。
台灣是否有還餘裕,點燃自己的火種?
我們是否願意相信,我們自身的土地與歷史中,也蘊藏著足以打動世界的、獨一無二的故事?我們是否願意將資源,從那些一次性的、喧鬧的煙火表演中,轉移到對核心文化機構、對國民美學教育的長期培育之上?
這或許需要一個世代、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成果。它無法帶來立竿見影的選票或觀光人次。但這卻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唯一道路。
金色大廳的鐘聲,在每年的第一天,提醒著世界傳統的價值。而我們,需要聽見的,或許是來自我們自己內心深處的、那份對於建立自身文化主體性的、沉靜卻堅定的呼喚。這將決定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能向世界呈現的,是一場場喧囂過後便被遺忘的煙火,還是一份能夠恆久溫暖人心的光。
參考資料來源 (References):
Vienna Philharmonic (Wiener Philharmoniker) Official Website: The primary source for information about the orchestra and the New Year's Concert.https://www.wienerphilharmoniker.at/en/
Musikverein Wien Official Website: The official site of the venue, providing details about the Golden Hall and its program.https://www.musikverein.at/
Vienna Tourism Board (WienTourismus): The official tourism portal for Vienna, featuring the New Year's Concert as a major attraction.https://www.wien.info/en
Austrian National Tourist Office: The national tourism organization for Austria, promoting cultural highlights including the concert.https://www.austria.info/en
Deutsche Grammophon: A major classical music record label that frequently records and releases the New Year's Concert.https://www.deutschegrammophon.com/
Sony Classical: Another record label that has a long history of releasing the concert recordings.https://www.sonyclassical.com/
Gramophone Magazine: A leading authority on classical music, with reviews and articles about the New Year's Concert and its conductors.https://www.gramophone.co.uk/
Bachtrack: An international classical music review site with extensive listings and reviews of global concerts.https://bachtrack.com/
Austr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ORF): The host broadcaster responsible for the global television feed of the concert.https://orf.at/
The official YouTube channel of the Vienna Philharmonic: Often features clips, historical footage, and behind-the-scenes content.https://www.youtube.com/user/ViennaPhilharmo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