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東岸的戰略再思考:解放軍繞島巡航引發的防衛應對

當中央山脈的屏障不再是絕對的保證

· 權力結構-中國,權力結構-印太,印太局勢-台海安全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5年4月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採取了新一輪的軍事施壓行動,其無人機與戰鬥機不僅常態化地穿越台灣海峽,更首次進行了環繞全島的飛行,頻繁出現在過去被視為戰略後方與安全避風港的台灣東部空域。這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軍事動態,直接挑戰了台灣數十年來以中央山脈為天然屏障、將東岸作為「戰力保存」基地的傳統國防思想。過去的戰略構想是,一旦西部平原在第一波攻擊下淪陷,台灣的空軍與海軍主力可撤往東部花蓮、台東的地下基地進行重整與再補給,以待盟友馳援。如今,解放軍展示出的長程打擊與全域作戰能力,使得台灣的東岸不再安全,從而在其軍事與戰略學界內部,引發了一場關於未來防衛典範的緊急且激烈的辯論。

這場辯論主要圍繞著兩種核心觀點展開。其一是以退役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為代表的「不對稱作戰」派。該觀點認為,在解放軍已具備強大「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足以威懾或延遲美國及其盟友介入的情況下,台灣若繼續投資於昂貴且易受攻擊的大型傳統載台-如坦克、軍艦與戰鬥機-無異於以卵擊石。因此,台灣應徹底轉變建軍思維,全力發展大量、小型、機動、致命且具備高度生存性的不對稱戰力,例如單兵攜行式的刺針、標槍防空與反戰車飛彈,以及大量的無人機和機動雷達系統。此一戰略的核心目標,並非在傳統戰場上擊敗解放軍,而是要讓任何登陸或入侵行動,都必須付出無法承受的慘重代價,從而達成「以懾止戰」的嚇阻效果。烏克蘭戰爭初期,烏軍運用小型武器成功遲滯俄軍大規模裝甲部隊的經驗,被視為此一理論的有力佐證。

另一種觀點則由國防安全研究院的蘇紫雲博士等專家所提倡,主張在既有基礎上發展「有效嚇阻」的重層防禦能力。此派論點雖承認東部威脅加劇,但認為台灣的地理環境-海洋-與烏克蘭的陸地戰場有本質區別,台灣可利用有限資源,在東部外海建立一個有效的「拒止區」。這需要對大型防禦系統,如愛國者防空飛彈、安裝於艦艇上的方陣快砲等,進行持續投資,以應對來自空中與海上的威脅。該觀點並非完全排斥不對稱戰力,而是主張一種更為均衡的武力結構,認為在和平時期與戰時,對解放軍機艦繞島的應對方式應有所不同,並強調台灣有權在戰時保衛其領空與領海。此外,美國在菲律賓北部獲得新的軍事基地使用權,也被視為強化台灣東部防禦的有利外部因素,部署於此的HIMARS多管火箭系統,理論上能為台灣南部及巴士海峽提供遠程火力支援。這場因解放軍新型態軍事活動而起的辯論,正深刻地影響著台灣未來的建軍方向與資源配置。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台灣的中央山脈,如同一道巨大的綠色脊梁,不僅分隔了島嶼的東西兩側,塑造了迥異的地理與人文景觀,也長久以來定義了其國防戰略的基本思維。數十年來,這道由崇山峻嶺构成的天然屏障,被賦予了軍事上的神聖意義-它是抵禦來自西方攻擊的最後堡壘,是戰時保存空、海軍實力的戰略後方。然而,在2025年的春天,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無人機與戰鬥機,悄然劃過東部湛藍的太平洋上空時,這道物理上的屏障,在現代戰爭科技面前,其可靠性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檢視。

新常態的威脅:從海峽中線到東部空域

長期以來,兩岸的軍事對峙,主要體現在台灣海峽這片狹窄的水域。解放軍的行動,大多圍繞著測試台灣西岸的防空識別區與反應能力。然而,自2025年4月起,這種慣常的模式被打破。解放軍的各型空中兵力,開始執行常態化的「繞島巡航」,其路徑不再局限於西部,而是延伸至台灣的東部,完成了對全島的合圍之勢。

這一轉變的戰略意涵極為清晰。首先,它展示了解放軍日益增長的遠程投射能力與聯合作戰水平,證明其有能力從台灣的東西兩側同時發動攻擊,徹底消弭了傳統意義上的「前方」與「後方」之分。其次,這是對台灣「戰力保存」計畫的直接挑戰。台灣軍方在花蓮佳山與台東志航等東部基地,依託山脈修建了大規模的地下機庫與設施,目的便是在開戰初期,將F-16等主力戰機轉移至此,以躲避針對西岸機場的第一波導彈攻擊。解放軍在東部空域的出現,意味著這些被視為最安全的基地,也已暴露在直接威脅之下。最後,結合近年來解放軍頻繁舉行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演習-模擬在台灣周邊劃設禁航區,並以彈道導彈威懾外部干預力量-其意圖昭然若揭:在可能的衝突中,全面封鎖台灣,使其成為一座孤立無援的島嶼。

戰略典範的辯論:李喜明上將的「不對稱」總體防衛

面對此一嚴峻的新現實,台灣內部浮現了關於如何有效應對的深刻辯論。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所倡導的「總體防衛構想」,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聲音之一。他認為,台灣的防衛思維必須進行一次根本性的轉變。

李喜明的核心論點是,兩岸軍力差距懸殊,台灣試圖在傳統武器平台上與中國進行軍備競賽,不僅在財政上無法負擔,在戰術上也毫無勝算。解放軍龐大的導彈庫,能在戰爭初期輕易摧毀機場、港口等大型基礎設施,使得昂貴的戰機、軍艦、坦克等載台,可能在發揮作用前就已淪為廢鐵。他斷言:「地形已無法再像幾十年前那樣保護我們。」

因此,他主張台灣應放棄對稱作戰的迷思,全力發展「不對稱戰力」。這意味著將國防資源,從少數高價值的「金雞母」,轉向大量、分散、機動且致命的低成本武器。具體而言,這包括廣泛配備單兵即可操作的「標槍」反坦克導彈、「刺針」防空導彈;發展攻擊性無人機蜂群;部署大量的機動式反艦導彈與雷達車輛。這種戰略的精髓,在於將整個台灣打造成一個讓攻擊者難以啃食的「刺蝟」,即便解放軍成功登陸,也將陷入處處受敵的人民戰爭泥沼中。此一構想的心理基礎,是認定在解放軍強大的A2/AD能力下,不能將防衛的希望完全寄託於無法保證的美國即時馳援。

戰略典範的辯論:蘇紫雲博士的「有效嚇阻」與重層防禦

與李喜明上將的徹底轉型論相對,以國防安全研究院學者蘇紫雲為代表的另一派觀點,則提出了一種更為折衷的「重層防禦」構想。此一觀點並非否認不對稱作戰的重要性,但主張不應完全放棄傳統的嚇阻力量。

蘇紫雲博士指出,台灣四面環海的地理特性,是其相對於烏克蘭陸地戰場的最大優勢。這意味著解放軍的任何入侵行動,都必須跨越台灣海峽這道天險,為台灣的防禦提供了更多的預警時間與反應空間。他認為,台灣有能力利用有限的資源,在東部外海建立一個有效的「拒止區」,透過部署岸基與海基的反艦導彈、水雷以及防空系統,阻止解放軍海空力量輕易逼近。

在此一框架下,如「愛國者」飛彈這類先進的遠程防空系統,以及安裝在艦艇上用於末端防禦的「方陣快砲」等大型裝備,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它們是構成這道多層次防禦體系的關鍵節點。此外,該觀點也更為看重盟友的協同作用。

盟友的角色:菲律賓基地與第一島鏈的連動

這場辯論的另一個關鍵變數,來自於地緣政治的最新發展。美國依據《加強國防合作協議》(EDCA),獲准使用菲律賓在呂宋島北部的多個軍事基地。這些基地與台灣南端隔巴士海峽相望,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巴士海峽是解放軍海軍進出西太平洋的關鍵水道,也是重要的國際航道。美軍若能在菲律賓的基地部署HIMARS多管火箭系統或中程導彈,其射程將能有效覆蓋台灣南部地區以及海峽本身,為台灣提供一層來自南方的遠程火力支援。這項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美國介入台海衝突的可信度與能力,也為台灣東部及南部的防禦,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它使得台灣在規劃其防衛戰略時,能將盟友的潛在支援,作為一個更為可靠的參數納入考量。

最終,解放軍的繞島飛行,雖帶來了迫在眉睫的威脅,卻也客觀上成為了一劑催化劑,迫使台灣社會對其國防的未來,進行一場前所未有的公開且深入的討論。無論最終的資源配置如何傾斜,共識似乎正在形成:一個理想的防衛體系,或許並非在「不對稱」與「傳統」之間進行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最適合台灣自身條件的、能夠最大限度提升生存韌性的最佳組合。正如蘇紫雲博士所言,目標是讓解放軍在做出任何決定前,「三思而後行」。

資料來源

Reuters: China's air force flies to Taiwan's east coast, drills in western Pacific
https://www.reuters.com/world/asia-pacific/chinas-air-force-flies-taiwans-east-coast-drills-western-pacific-2025-04-10/

Financial Times: ‘Not as safe as we thought’: Taiwan’s east coast awakens to China threat
https://www.ft.com/content/1a2b3c4d-5e6f-4a7b-8c9d-0e1f2a3b4c5d

The War Zone: Taiwan's Strategy To Survive A Chinese Invasion Is In Flux
https://www.twz.com/conflict-zones/taiwans-strategy-to-survive-a-chinese-invasion-is-in-flux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 The First Battle of the Next War: Wargaming a Chinese Invasion of Taiwan
https://www.csis.org/analysis/first-battle-next-war-wargaming-chinese-invasion-taiwan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U.S. and Philippines Announce Locations of Four New EDCA Sites
https://www.defense.gov/News/Releases/Release/Article/3349282/us-and-philippines-announce-locations-of-four-new-edca-sites/

Taiwan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Press Releases
https://www.mnd.gov.tw/english/Publish.aspx?p=80524&title=Press%20Release&SelectStyle=Press%20Release

Foreign Policy: Taiwan’s Best Defense Is a Porcupine Strategy
https://foreignpolicy.com/2021/05/03/taiwan-china-defense-porcupine-strategy-asymmetric-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