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5年9月,美國社會對於小費制度的討論達到新的熱度,一項由金融服務公司Bankrate發布的調查顯示,約三分之一的美國民眾對於結帳時平板螢幕上預先設定的小費選項感到厭煩,並認為小費文化已然失控。此現象被稱為「小費通膨」(Tipflation),其特徵是小費的要求已從傳統的餐桌服務,擴散至咖啡外帶、櫃檯取餐,乃至線上購物等過往不存在此慣例的消費場景。這股趨勢的背後,是數位支付技術的普及,以及後疫情時代經濟環境的結構性壓力。企業主藉由新的支付系統,將部分薪資成本的壓力轉嫁給消費者,同時避免因直接提高標價而引發顧客反感,但此舉也引發了消費者對於何時、何地以及應該付多少小費的普遍困惑與反感。
深入探究此制度的根源,可以追溯至美國內戰結束後。當時,獲得解放的非裔美國人進入餐飲服務員、鐵路搬運工等崗位,然而,鐵路等行業的雇主刻意支付極低的薪資,使其收入高度依賴旅客的小費。這種模式將小費從一種純粹的讚賞,轉變為勞動者賴以為生的必要收入,並在歷史演進中被制度化。1966年,聯邦法律為領取小費的勞工設立了獨立的最低工資標準,該標準自1991年調升至每小時2.13美元後,至今超過三十年未曾更動。這種「小費抵薪」(Tipped Minimum Wage)制度,意味著在許多州,雇主僅需支付此一極低的底薪,其餘則仰賴小費來補足至法定最低工資。此一制度不僅鞏固了服務業勞工對小費的依賴,也形塑了消費者「小費是薪資一部分」的集體認知。
康乃爾大學的消費行為心理學家麥克・林恩(Mike Lynn)的研究,為此現象提供了經濟心理學的解釋。其研究發現,消費者普遍存在「價格分區」(Price Partitioning)的認知偏誤—人們傾向認為標價較低但需額外支付小費的餐廳,比一家已將15%服務費內含於標價中的餐廳更為便宜,即使最終支付的總金額完全相同。這種心理使得商家寧願維持較低的表面價格,並透過小費建議來補貼員工薪資,而非直接提高價格。後疫情時代的通膨壓力與勞動力短缺問題,更強化了此一趨勢。企業為延攬並留住員工必須加薪,但又擔心高標價嚇跑顧客,於是,無處不在的小費提示,便成為了應對此經營困境的一種手段。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日常消費的最後一哩路—結帳櫃檯前,一台旋轉過來的平板螢幕,已成為許多美國人心中一道充滿社會壓力的風景。無論是在咖啡店點一杯早晨的拿鐵,或是在熟食店領取一份外帶午餐,螢幕上跳出的18%、20%、25%的小費選項,正默默地叩問著每一位消費者。這股從傳統餐飲內用服務,蔓延至幾乎所有零售與服務業的趨勢,已在美國社會引發了一場廣泛而疲憊的辯論。
科技驅動的文化蔓延與「小費疲勞」
根據金融服務公司Bankrate在2025年發布的年度調查,近三分之二的美國人對小費文化抱持負面看法,更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明確表示,對於商家在結帳系統中預先輸入小費建議百分比的做法感到惱火。這種被稱為「小費疲勞」(Tipping Fatigue)的社會情緒,反映了消費者在面對日益擴張的小費要求時的無所適從。
過去,小費被視為對餐桌服務人員優質服務的一種直接肯定與感謝。然而,隨著Square、Toast等新型態的數位支付系統(POS)普及,商家能夠輕易地在結帳流程中加入小費提示。這項技術上的便利,恰好迎合了後疫情時代的經濟需求。在通貨膨脹與勞動力市場緊張的雙重壓力下,許多企業面臨著必須提高員工薪資以維持競爭力的困境。然而,直接調漲商品或服務的價格,又可能在消費者對物價極為敏感的時期流失客源。
於是,小費提示成為一種巧妙的替代方案。它讓企業得以在不更動標價的前提下,鼓勵消費者直接為員工的薪資做出貢獻。從經營者的角度看,這是一種將部分勞動成本轉移給顧客的有效策略;但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原本清晰的交易界線變得模糊,每一次消費都伴隨著一次關於公平、義務與社會規範的微型道德判斷。
深植於歷史的制度—從種族問題到聯邦法律
要理解美國小費制度的頑強生命力,必須回溯其歷史根源。此一慣例在美國的普及,與內戰後的社會結構變遷緊密相連。當時,許多甫獲解放的非裔美國人投入服務行業,其中以鐵路上的普爾曼搬運工(Pullman Porters)最具代表性。普爾曼公司刻意支付極其微薄的薪水,迫使這些員工的生計完全依賴旅客的小費。這種模式,實質上是將應由雇主承擔的薪資責任,外包給了消費者,並將一種源於歐洲貴族階級的賞賜文化,轉化為美國服務業的經濟基礎,其背後更帶有深刻的種族與階級意涵。
這套非正式的慣例,在20世紀逐漸被法律所確認。1938年的《公平勞動標準法》首次確立了全國最低工資,但領取小費的勞工最初被排除在外。直到1966年,國會才為他們設立了一個獨立的、較低的最低工資標準,即「小費抵薪工資」。此一標準在1991年被設定為每小時2.13美元後,便再也未曾調整。
這項聯邦法律允許雇主在員工小費收入總和達到聯邦最低工資(目前為每小時7.25美元)的前提下,僅支付2.13美元的時薪。這使得數百萬服務業工作者的收入極不穩定,並高度依賴顧客的慷慨程度與不可預測的消費流量。雖然部分州—如加州與明尼蘇達州—已立法廢除此制度,要求所有雇主必須支付州定的全額最低工資(小費為額外收入),但在聯邦層級,此一深具爭議的制度依然存在,並構成了當前小費文化爭議的核心法律背景。
消費心理的非理性—價格分區的魔力
為何商家不願直接提高售價,將服務成本內含,從而廢除這種引發普遍反感的小費制度?康乃爾大學教授麥克・林恩的研究揭示了背後的消費者心理機制。他透過實驗證明,人們在評估成本時並非完全理性。
在一項研究中,受試者看到兩份菜單:一份是正常價格,並在底部註明「歡迎15%至20%的慣例小費」;另一份則直接將價格提高15%,並標明「不收取小費」。絕大多數人認為,後者(價格已包含服務費)的餐廳「更昂貴」,即便他們在前者餐廳消費後加上小費的總支出可能完全相同,甚至更高。
這種現象被稱為「價格分區」。消費者傾向於將注意力集中在商品本身的標價上,而將後續附加的費用(如稅金、服務費或小費)視為次要考量。商家利用此一心理,將價格拆分,創造出總價更低的「錯覺」,從而提高競爭力。這也解釋了為何航空公司、旅館與演唱會售票網站,總是在結帳的最後一步才加上各種附加費用。從這個角度看,小費已成為美國服務業中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一種價格分區策略。
前路茫茫的改革之路
儘管社會上的負面觀感日益強烈,但要徹底改革或廢除小費制度,依然面臨巨大阻力。對企業而言,現行制度有助於維持較低的標價與勞動成本;對部分在高檔餐廳工作、能賺取高額小費的服務人員來說,固定薪資制的吸引力也未必更大。
然而,現行制度的不穩定性與不公平性,正受到越來越多的政策關注。要求提高聯邦小費抵薪工資標準、乃至完全廢除此一雙軌制度的呼聲不斷。倡議者認為,唯有確保所有勞動者都能獲得一份穩定且足以維生的基本薪資,才能將小費回歸其本意—一種對優質服務的額外獎勵,而非賴以為生的薪資補貼。
最終,這場圍繞著結帳螢幕的日常掙扎,反映的是美國社會在勞動權益、企業責任與消費文化之間更為廣泛的張力。小費的未來走向,不僅取決於消費者的個人選擇,更將受到各州與聯邦層級政策辯論的深刻影響。
資料來源
Bankrate: Tipping culture in 2024: Here’s how much Americans are tipping
https://www.bankrate.com/personal-finance/tipping-culture-survey/
The Associated Press: Feeling pressured to tip? You’re not alone. ‘Tipping fatigue’ is real, etiquette experts say
https://apnews.com/article/tipping-fatigue-inflation-restaurants-3c82fa1f7a63725b81a7051722e1a384
Pew Research Center: Tipping Gets Trickier for Many Americans
https://www.pewresearch.org/short-reads/2023/11/09/tipping-gets-trickier-for-many-americans/
The New York Times: Why Is Tipping So Out of Control?
https://www.nytimes.com/2023/06/10/business/economy/tipflation-tipping-culture.html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merica’s Tipping Culture Is Getting Weirder
https://www.wsj.com/articles/americas-tipping-culture-is-getting-weirder-11675780365
U.S. Department of Labor: Tipped Employees Under the Fair Labor Standards Act (FLSA)
https://www.dol.gov/agencies/whd/fact-sheets/15-flsa-tipped-employees
Cornell University School of Hospitality Administration: The Gratuity Puzzle: A Researcher’s Perspective on Tipping
https://scholarship.sha.cornell.edu/articles/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