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波赫-波奇泰利:

石頭的緘默,時間的低語

在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奧斯曼山城,聆聽記憶的回音

· 觀光-文化古城,精選推薦

撰稿人: Lia / 責任編輯: Zaphyra

指尖,輕輕撫過一張高解析度的照片,螢幕的微光映照著相片中石牆的斑駁紋理。那觸感是冰冷的數位訊號,心底感受到的,卻是超越時空的,屬於歷史的溫潤與滄桑。照片的地點,是波奇泰利(Počitelj),一座棲息於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南方內雷特瓦河(Neretva River)東岸的古老山城。

儘管未曾親身踏上那裡的石階,也未曾親手觸摸過夕陽下被染成金紅色的堡壘,書寫,源於一場漫長的學術考察—透過無數的文獻、考古報告、歷史地圖與倖存者的口述史,試圖在一片緘默的石頭中,聽見時間最深沉的低語。

深夜的書房裡,萬籟俱寂,唯有螢幕上的影像在黑暗中散發著微光。那古城的輪廓,像一位蜷曲沉睡的巨人,背倚著險峻的喀斯特山岩,面朝著碧綠如玉的河水。

Lia不禁想起在文獻中讀到的一句話:戰後廢墟,破碎的牆壁上仍留有炭黑的痕跡,卻已有野花悄然開放。
波奇泰利-這座古城,正是如此。它承載過奧斯曼帝國的榮耀、帝國的烙印,也經歷過戰爭的撕裂與近乎被遺忘的孤寂。然而,它始終佇立。這不禁讓人追問,當一座城市失去了昔日的權力與喧囂後,它所剩下的究竟是什麼?而我們,作為一群活在「轉瞬即逝」 中的現代靈魂,又該如何去閱讀一份長達六個世紀的「恆久」 ?波奇泰利不提供答案,它只提供緘默的存在,邀請所有遠方的訪客,共同參與這場關於記憶與存在的深刻對話。

全文

想像一場穿越紙頁的旅程。
第一步,始於內雷特瓦河畔。河水,是這座古城永恆的見證者。
在無數的歷史記載中,它的流水聲是所有故事的背景音。春夏之際,河水呈現一種近乎不真實的翠綠色,彷彿液態的翡翠,緩緩流淌。它映照著天空的雲影,也映照著山城層層疊疊的石屋輪廓。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清新的氣息,混雜著河水的濕氣、地中海暖風帶來的橄欖樹清香,以及山坡上無花果樹葉在陽光下蒸騰出的甜美芬芳。

Section image

沿著一條不起眼的小徑向上,我們正式踏入了古城的懷抱。腳下的路,不再是平坦的現代柏油,而是被數百年歲月打磨得光滑溫潤的鵝卵石與石板階梯。這些石階,是古城的血管,蜿蜒、陡峭,串聯起每一戶石屋、每一座塔樓、每一處神聖的空間。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故事。

Section image

每一步,都感覺像在閱讀一行無字的詩。
有些石階佈滿了青苔,在陰影處散發著幽微的綠光;有些則在陽光下反射著刺眼的白,彷彿要將數百年來積累的日光一次性釋放。

Section image

清晨,第一縷光線越過東邊的山嶺,將古城的輪廓勾勒成一道金邊;

正午,光影的對比達到極致,石階的陰影與被照亮的牆面形成強烈的幾何分割,賦予靜止的建築一種動態的韻律;而最美的,莫過於黃昏。

夕陽的柔光將整座山城浸染成溫暖的金紅色,石頭彷彿被喚醒了內在的生命,散發出柔和而沉靜的光暈,此刻的氛圍,恰如「平靜餘燼」 ,溫暖而悠長。

Section image

隨著石階攀升,感官逐漸被更細微的事物所佔據。視線會被一扇奧斯曼風格的木窗所吸引,窗櫺上雕刻著精緻的幾何圖案;或是瞥見一處庭院,院中盛開著的九重葛,其豔麗的紫紅色在灰白的石牆襯托下,顯得格外觸目。空氣中的氣味也變得更加豐富,除了自然的芬芳,還隱約能聞到某戶人家正在烘烤傳統麵包(Somun)的麥香,以及混合著香料的烤羊肉串(Ćevapi)的氣味。偶爾,會有一扇門虛掩著,裡面傳來當地居民低聲交談的聲音,或是巴爾幹傳統弦樂的憂傷旋律。這些聲音,如同「恆常吟唱」 ,為古老的空間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

Section image

腳步,引領著我們來到古城的中心—哈吉·阿里亞清真寺(Hadži-Alija Mosque)。這座建於16世紀的清真寺,是奧斯曼帝國在此地留下的最重要印記之一。它的白色宣禮塔高聳入雲,是整座山城最醒目的地標。不同於伊斯坦堡那些宏偉的帝國清真寺,哈吉·阿里亞清真寺顯得格外謙遜而典雅。它的穹頂與石牆,完美地融入了周遭的環境。

Section image

站在清真寺的庭院中,可以俯瞰山下的河谷與對岸的綠野,視野極為開闊。當喚拜聲響起時,那悠遠的吟誦穿透雲層,迴盪在山谷間,彷彿在與這片古老的土地進行一場超越宗教的靈性對話。

那一刻,時間的流動似乎變得緩慢,所有的「一時喧嘩」 都被滌淨,只剩下「長久靜謐」 。

繼續向上,攀登的路途愈發陡峭,空氣也變得稀薄起來。最終,抵達了古城的制高點—加夫拉克塔(Gavrakapetan Tower),以及它身後更古老的堡壘遺址。這裡是波奇泰利的起點,一座中世紀波士尼亞王國為了防禦而修築的要塞。站在塔樓的頂端,狂風拂面,帶來一絲歷史的寒意。腳下,是層層疊疊的石屋與蜿蜒的階梯;遠方,是靜靜流淌的內雷特瓦河,以及無盡延伸的赫塞哥維納山嶺。

Section image

在這裡,視覺的衝擊力被提升到極致。整座古城的空間佈局一覽無遺,你能清晰地看見歷史的層次:中世紀的防禦工事、奧斯曼時期的民居與宗教建築,以及在戰爭創傷後被精心修復的痕跡。它們彼此堆疊,共存於同一個時空之中。觸摸著瞭望塔上冰冷而堅硬的石頭,上面佈滿了風雨侵蝕的孔洞與戰爭留下的彈痕,那是一種無言的交流。每一道裂縫,都像一道深刻的皺紋,記錄著古城經歷的苦難與堅韌。這裡沒有華麗的裝飾,只有最質樸的石頭與最遼闊的視野。它不像一座供人享樂的宮殿,更像是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用沉默的姿態,講述著關於生存、毀滅與重生的宏大故事。夜幕降臨時,山城裡的燈火次第亮起,溫暖的黃光點綴在深藍色的山谷中,遠遠望去,宛如灑落人間的「悠遠星輝」 。而那座塔樓,則像一座「久照燈塔」 ,在歷史的長夜中,為所有尋找記憶歸途的靈魂,提供著永恆的指引。

Section image

歷史的挖掘

波奇泰利的每一塊石頭,都是歷史的切片。要真正理解這座山城,就必須深入其層層疊疊的時光沉積岩之下,進行一場溫柔的歷史考古。這座古城的靈魂,並非單一的,而是由中世紀波士尼亞王國的堅毅、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精緻,以及近代巴爾幹半島的創傷與重生,共同塑造而成的複合體。

它的緣起,可以追溯到14世紀晚期。根據文獻記載,波士尼亞國王特夫托·科特羅馬尼奇(Tvrtko I Kotromanić)於1383年下令在此修建堡壘。其最初的目的,是純粹的軍事考量—扼守內雷特瓦河谷這條重要的南北通道,抵禦來自南方的威脅。因此,古城最高處的堡壘遺址,是其最古老的核心。

那粗獷、厚重的石牆,毫無裝飾性的實用結構,正是中世紀歐洲封建時代「功能決定形式」的典型反映。它像一隻盤踞山巔的雄鷹,冷峻地監視著腳下的土地。這座堡壘,是波奇泰利最初的身份—一個守衛者,沉默而警惕。

然而,在15世紀後期,歷史的巨輪轉動,奧斯曼帝國的鐵蹄踏上了巴爾幹半島。1471年,波奇泰利被奧斯曼軍隊佔領,從此開啟了長達四百年的東方歲月。然而這並非一次簡單的征服,而是一次古老的文化侵略。奧斯曼人不僅是統治者,更是建設者。他們看中了此地的戰略價值,將其擴建為重要的軍事與行政據點。於是,以山頂的堡壘為核心,城市開始向山坡下方延伸。

哈吉·阿里亞清真寺的建立,是這場文化轉變的標誌。它不僅是一個宗教場所,更是一個社群中心。圍繞著清真寺,公共浴場(Hamam)、宗教學校(Madrasa)和慈善廚房(Imaret)等公共建築相繼出現,形成了一個典型的奧斯曼城市生活圈。而那些我們今日所見的、層疊於山坡上的石屋,也大多是在這一時期修建的。它們的建築語彙,巧妙地融合了本地的石材工藝與來自東方的設計理念—陡峭的屋頂是為了適應當地的氣候,而庭院式的佈局、精緻的木雕窗格(Musandera)以及男女空間的區分,則反映了奧斯曼的生活哲學。

Section image

這種文化的融合,使得波奇泰利呈現出一種獨特的混血氣質。它既有歐洲中世紀城堡的險峻與堅固,又有伊斯蘭城市生活的細膩與雅致。行走其間,彷彿穿行於東西方文明的交界地帶。這不是兩種文明的簡單拼接,而是在長達數個世紀的共同生活中,有機地生長在一起,形成了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這座古城,成為了「歷史在廢墟的縫隙裡低語」 的最佳見證。

Section image

然而,20世紀的戰亂,幾乎將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徹底摧毀。在1992至1995年的波士尼亞戰爭期間,波奇泰利遭受了系統性的破壞。其大部分伊斯蘭風格的建築,包括哈吉·阿里亞清真寺在內,都被嚴重損毀,這不僅是物理空間的破壞,更是一場針對記憶的文化清洗。戰爭結束後,古城一度荒廢,成為一座「殘破軀殼的內雷特瓦河守護者」 。

幸運的是,歷史的韌性超越了仇恨的短視。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波士尼亞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一場艱難的修復工作就此展開。修復的原則,是盡最大可能地「修舊如舊」,使用傳統的材料與工藝,恢復古城的歷史原貌。巴爾幹地區與歐俄最大規模的全城修復工程終於在「學界」主導下開展計畫,數以百計的歐洲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前來,聯合國教科文的媒合,為整個歐洲的文史學院提供了無數個育苗土壤,學生們透過「內雷特瓦河守護者」學習並保護這600年前的老師。波赫政府所做的只有咬緊牙關,在聯合國的監督下將資金注入正確的刀尖,當然,成果即是斐然。

Section image

更重要的是,這場修復不僅僅是建築的重建,也是記憶的重拾與社群的重聚。自1964年起便開始舉辦的「波奇泰利藝術殖民節」(Colony of Artists of Počitelj),在戰後被恢復,每年夏天,來自歐洲各地的藝術家會聚集於此,在古老的石屋中創作、交流。他們為這座古城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將其從一座靜態的博物館,轉變為一個充滿活力的藝術社區。

Section image
Section image
Section image

在一份關於古城修復的紀錄片中,這樣一個畫面:幾個當地的孩子,在修復一半的清真寺庭院裡追逐嬉戲。他們的身影,在古老的石柱間穿梭,清脆的笑聲迴盪在空曠的空間裡,與遠處工匠敲打石塊的聲音交織在一起。那一刻,Lia深刻地體會到,歷史的傳承,從來不是靠博物館裡冰冷的文字說明的。它是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在孩童無憂無慮的奔跑中,被潛移默化地吸收、內化的。

Section image

這些孩子,或許還不完全理解奧斯曼帝國的興衰,也不完全明白那場戰爭的殘酷。但他們知道,這座塔是捉迷藏的最佳地點,這段石牆是曬太陽最溫暖的角落,清真寺的喚拜聲是每天遊戲結束的信號。古城的一磚一瓦,早已成為他們童年記憶中不可分割的背景。他們用身體去記憶,用情感去連結。當他們長大後,無論走到世界何方,這座古城的輪廓,都將是他們靈魂深處永恆的「家」。這或許才是文化教育最詩意,也最深刻的本質—它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一種深植於情感與記憶的歸屬感。歸屬感是一張被久候的椅子 ,而波奇泰利,正是為它的人民,準備了這樣一張足以穿越時間的椅子。

Section image

靈魂的對照

當目光從螢幕上波奇泰利的「守護者」 移開,望向窗外熟悉的城市天際線時,一種複雜的情感油然而生。這份情感,並非單純的羨慕,而是一種溫潤而深沉的內省。腦海中,浮現出台灣某個被賦予「歷史新生」意義的空間—高雄的紅毛港文化園區。

Lia並非要進行一場孰優孰劣的粗暴比較。每一片土地,都有其獨特的歷史軌跡與記憶創傷。然而,透過波奇泰利這面鏡子,我們得以更清晰地看見自己。紅毛港,一個承載著數百年交易聚落記憶的地方,在經濟發展的巨輪下被遷徙、被抹除。如今的文化園區,以一種現代園區的姿態,試圖東勢效顰般去重現那段逝去的時光。

然而,那裡的歷史痕跡,更像是一場被安置在舞台上的「短暫燈籠」 ,而非紮根於土地的「千年石燈」 。建築是仿製的,記憶是被策展的,商業的氣息遠遠壓過了人文的底蘊。當地居民對於拆除、興建飯店的渴望,更像是一種集體創傷後的失憶與文化自棄。

波奇泰利教導我們的,歷史不是一件可以被任意拆解、重組的商品。它的靈魂,存於那些無法被複製的石頭紋理、存於世代居民的生活氣息、存於一種與土地共生的,近乎頑固的守護之中。我們是否也該停下腳步,不再急於將歷史「活化」為一種立即可見的商業利益,而是學會靜靜地聆聽,聆聽那些在現代化洪流中,幾乎被淹沒的,屬於我們自己的「古老靈魂」的低語?那或許是台南巷弄裡的一塊舊磚,是鹿港古厝的一扇木窗,是大稻埕街屋立面上的一抹殘色。

儘管它們現在是「暫時水珠」 且可能稍縱即逝,卻同樣渴望著成為「永續泉眼」 。

或許,這並非一種懷舊的鄉愁,而是一種確認自身座標的本能。在一個資訊爆炸、價值流動、一切都在加速的時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那些沉靜、恆久的事物,來安放我們焦慮的靈魂。波奇泰利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慰藉。它提醒我們,有些價值,足以抵禦時間的磨損與戰火的侵蝕。

它像巴爾幹山間的一位「守護者」 ,光芒內斂,卻溫潤持久。它的故事,不僅僅屬於波赫,更屬於全人類。它是一則關於文化修復的其基,一首獻給記憶與和解的頌歌。

Lia的目光,再次回到那張照片上。或許,親身踏上那片土地的渴望依舊存在,但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次跨越時空的凝視,我們心中那份對於「家與土地」的溫柔想像是否已被喚醒。

窮困潦倒的波赫政府、戰火紛飛的巴爾幹半島、欠缺的文史人才、資源稀少的家國大地,但,他們做到了,他們成功的讓內雷特瓦河畔的守護者,持續守護著未來的幼苗,守護著國家文化象徵。

而台灣呢 ?

真正的旅程,不在於抵達,而在於回頭瞥見足跡時,眼中是否多了一份來自遠方的,沉靜而堅定的光。

參考資料
Scholarly Sources & Documents:

Čaušević, A., & Bosto, S. (2018). The Methodology of Restoration of the Počitelj Monuments.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of Sarajevo.

Donia, R. J. (2006). Sarajevo: A Biograph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Provides context on the historical region and Ottoman influence).

Herscher, A. (2010). Violence Taking Place: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Kosovo Conflict.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urbicide" and cultural destruction in the Balkan context).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1998).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Počitelj, Bosnia and Herzegovina. UNESCO.

Pašić, A. (1989). Islamic Architecture in Bosnia and Herzegovina. Istanbul: Research Centre for Islamic History, Art and Culture (IRCICA).

Walasek, H. (Ed.). (2016). Bosnia and the Destru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Routledge.

Riegl, A. (1903). The Modern Cult of Monuments: Its Character and Its Origin. (This foundational text offer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value placed on historical monuments).

Toševa, S. (2011). Ottoman Legacy in the Balkans: The Case of Počitelj.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

Balić, S. (1992). The Culture of the Bosniaks: The Formative Period.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cultural synthesis under Ottoman rule).

Malcolm, N. (1994). Bosnia: A Short Histor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Commission to Preserve National Monuments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 (2003). Decision on the Designation of the Historic Urban Area of Počitelj as a National Monument.

Bevan, R. (2006). The Destruction of Memory: Architecture at War. Reaktion Books.

Čelebi, E. (17th Century). Seyahatname (Book of Travels). (The historical travelogue of Evliya Çelebi offers one of the earliest descriptions of Ottoman-era Počitelj).

Anđelić, P. (1973). Historijski spomenici Konjica i okoline (Historical Monuments of Konjic and its Surroundings). (Provides archaeological context for medieval fortresses in the Neretva valley).

Federal Ministry of Physical Planning. (2002).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Old Town of Počitelj: Master Plan. Sarajevo.

旅遊參考網站
Travel Reference Websites:

Bosnia and Herzegovina Tourism: The official tourism website providing information on destinations across the country, including Počitelj.
https://www.bhtourism.ba/eng/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 The historic urban site of Počitelj: The official tentative list entry for Počitelj with description and justification for inscription.
https://whc.unesco.org/en/tentativelists/2098/

Herzegovina Tourism: The regional tourism board for Herzegovina, offering specific travel guides and information for Počitelj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
https://herzegovina.ba/

Atlas Obscura - Počitelj: A guide focusing on the unique and lesser-known aspects of the town.
https://www.atlasobscura.com/places/pocitelj

Balkan Vibe - A Guide to Visiting Počitelj: A travel blog offering practical tips, historical context, and photo galleries for potential visitors.
https://www.balkanvibe.com/story/A-Guide-to-Visiting-Pocitelj/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