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藍領薪資逆勢增長:疫情引發的勞動市場結構變遷

短期紅利與長期市場的政策權衡

· 權力結構-美國,金融經濟,人權社會-難民與移民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自2020年至2022年間,美國勞動市場出現數十年未見的結構性反轉:藍領階層的薪資增長率,開始超越傳統上更具優勢的白領階層。此一現象的背後,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首先,疫情後的經濟重啟,引發了服務業、餐飲業與營造業等領域對勞動力的劇烈需求。與此同時,勞動供給端卻因大規模的提前退休潮與移民政策的緊縮而顯著萎縮,供需失衡的局面賦予了低薪工人前所未有的議價能力。大量勞工選擇離職以尋求更高待遇,形成了所謂的「大辭職潮」(The Great Resignation),迫使雇主必須以更高的薪資與福利來吸引和留住人力。這股由下而上的薪資增長,擴大了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成為支撐美國經濟在高通膨環境下避免陷入衰退的關鍵力量之一,形成一個良性的經濟循環。然而,此一趨勢正受到聯準會為抑制通膨而採取的緊縮貨幣政策的挑戰,勞動市場的降溫可能使這得來不易的薪資增長趨勢再度逆轉。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經濟數據的冰冷起伏之間,總有些故事是以人的面貌呈現的。讓我們想像兩個身影:貝蒂(Betty),一位在速食店櫃檯後忙碌的藍領工人;以及威爾瑪(Wilma),一位在辦公室裡編寫電腦程式的白領專業人士。在過去數十年的經濟軌跡中,威爾瑪的薪資增長曲線幾乎總是毫不費力地超越貝蒂。然而,從2020年到2022年,這條熟悉的曲線發生了偏離。一股意想不到的力量,讓貝蒂的薪資增幅,首次超越了威爾瑪。

這並非孤例,而是席捲全美的經濟現象。這場靜默的薪資結構反轉,其背後動因複雜,既是全球大疫遺留的獨特印記,也觸動了美國勞動市場長久以來的結構性問題。身為一名長期觀察國際政經情勢的獨立撰稿人,筆者認為,解析此一現象,不僅是理解美國當前的經濟韌性,更是預判其未來社會與政策走向的必要路徑。

一場由供需失衡引發的權力轉移

要理解這場變化的起點,我們必須回到疫情高峰過後,經濟活動猛然重啟的特殊時刻。當社會大眾以超乎預期的速度重返餐廳、旅館與商店時,服務業的需求瞬間引爆。然而,企業主們卻發現,他們無法像過去一樣輕易地找到足夠的人手。勞動力市場的天平,開始出現了微妙的傾斜。

造成這種局面的,是供給端的急遽收縮。主要有兩個關鍵因素:其一,疫情期間,大量屆臨退休年齡的勞工選擇永久離開職場,這波「提前退休潮」造成了勞動人口的結構性缺口。其二,過去幾年相對緊縮的移民政策,減少了傳統上願意填補低薪職位的外來勞動力。這兩股力量的疊加,使得低薪工作的勞動力供給,達到了數十年來的低點。

與此同時,一個名為「大辭職潮」(The Great Resignation)的現象應運而生。當勞工們意識到市場上存在大量職位空缺時,他們開始擁有更大的選擇權。許多人選擇離開現有崗位,去尋找薪資更高、福利更好、或工作環境更佳的機會。經濟學原理在此展現得淋漓盡致:當勞動力供給減少,而需求維持高位時,勞動力的價格—也就是薪資便會上漲。雇主為了爭奪有限的人力,不得不祭出高額的簽約獎金、更優渥的福利,並顯著提高時薪。這是一場勞工議價能力的顯著提升,其影響力在以服務業為主的藍領工作中尤為突出。

相較之下,白領階層的處境則有所不同。在疫情初期,能夠遠端辦公的科技業、金融業等領域需求旺盛。但在經濟重啟與後續的產業調整中,特別是科技業,開始出現裁員與招聘放緩的跡象。白領市場的「晃動」,使其薪資增長趨緩,回歸到疫情前的常態水平。一來一往之間,藍領與白領的薪資增長率,便出現了黃金交叉。

意外的經濟支柱:低薪階層的消費力

傳統經濟衰退的劇本,通常是從低薪階層開始的。他們的工作穩定性較差,往往是企業裁員時最先被波及的群體。然而,在這波獨特的經濟週期中,情況恰好相反。由於勞動市場的緊俏,藍領階層不僅維持了高就業率,其實質薪資更是在2023年7月,出現了兩年來首次超越通膨率的增長。

這意味著,數以千萬計的美國低收入家庭,其購買力獲得了實質性的提升。他們有更多的錢可以消費、可以搬到更好的住所、可以為子女的教育投入更多資源。這股由底層撐起的消費動能,成為了美國經濟在高通膨與高利率環境下,依然能避免陷入衰退的重要穩定器。

這個過程形成了一個教科書般的「良性循環」(virtuous circle):勞工賺取更多薪資,從而增加消費;增加的消費,支持了企業的營運,讓企業得以繼續聘僱員工;穩定的就業與更高的薪資,又反過來進一步支撐消費。正是這個循環,打破了許多經濟學家對於衰退即將到來的預測。藍領階層,這個在過去全球化與技術變革中常被認為是受損的群體,在此刻卻意外地扮演了經濟的推進器。

政策的十字路口:聯準會的兩難

然而,這股溫暖的經濟逆流,正迎面撞上聯準會為抑制通貨膨脹而築起的政策高牆。自2022年起,為了對抗四十年來最嚴峻的通膨,聯準會採取了激進的升息循環。其核心目標之一,便是為過熱的勞動市場「降溫」。

在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的公開談話中,他多次提及薪資的增長速度需要放緩至與2%的通膨目標相符的水平。這句話的背後,是一個清晰的政策意圖:透過提高借貸成本,抑制企業的投資與招聘意願,從而減緩薪資上漲的壓力,最終控制通膨。

這使美國的決策者們陷入一個極為困難的權衡。一方面,藍領薪資的增長,是縮小貧富差距、提升社會底層福祉的直接體現,其成果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過快的薪資增長,又被視為是推升服務業通膨的潛在風險。聯準會的緊縮政策,雖然在控制整體物價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代價可能是以犧牲低薪勞工得來不易的薪資增長為前提。

近幾個月的數據顯示,薪資增長的趨勢確實已開始放緩,藍領與白領薪資增長率的差距也再度收窄。這是否意味著這場始於疫情的「藍領紅利」已接近尾聲?部分經濟學家對此持保留態度。他們認為,只要低薪產業的勞動市場依然保持緊俏,薪資水平就不太可能出現大幅度的倒退。但無可否認的是,要持續縮小與白領階層的薪資差距,藍領階層的薪資增長率必須持續地、顯著地超越對方,而這在整體勞動市場降溫的大環境下,挑戰重重。

短暫的浪潮,或長期的變革?

回顧這段特殊的時期,美國藍領薪資的逆勢增長,是一系列偶然與結構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它既是疫情這隻「黑天鵝」扇動翅膀的結果,也反映了美國勞動人口結構、移民政策與全球化進程調整的長期變化。

儘管這波增長為數百萬家庭帶來了實質性的改善,並為總體經濟提供了支撐,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它並未從根本上扭轉數十年來累積的巨大貧富差距。貝蒂與威爾瑪的絕對薪資水平,依然存在著鴻溝。

這場由疫情催化的勞動市場實驗,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寶貴的觀察窗口。它證明了當勞動力的議價能力提升時,市場本身具備一定的財富重分配功能。但同時,它也凸顯了宏觀經濟政策(如貨幣政策)在調節市場力量時的巨大影響力。未來,美國社會如何在抑制通膨與保障低薪勞工福祉之間找到平衡,如何透過產業政策、教育與移民政策來塑造一個更具韌性與公平性的勞動市場,將是拜登政府乃至其後繼者必須面對的嚴峻課題。這場薪資的逆轉或許短暫,但它引發的關於勞動價值與經濟公平的討論,將會持續下去。

資料來源

The New York Times: Why Is It So Hard to Hire Right Now?
https://www.nytimes.com/2022/07/20/business/economy/jobs-hiring-labor-market.html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e Great Resignation Is Fueling a Wage Boom—for Some
https://www.wsj.com/articles/the-great-resignation-is-fueling-a-wage-boomfor-some-11639746002

Brookings Institution: The Great Resignation: A year in review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the-great-resignation-a-year-in-review/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Wage Growth for Job Switchers and Stayers
https://www.frbsf.org/economic-research/publications/economic-letter/2023/may/wage-growth-for-job-switchers-and-stayers/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Lower-wage workers are seeing the biggest pay raises, narrowing US inequality
https://www.piie.com/blogs/realtime-economics/lower-wage-workers-are-seeing-biggest-pay-raises-narrowing-us-inequality

Reuters: U.S. labor market cooling, but not yet cool
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us/us-labor-market-cooling-not-yet-cool-2023-09-01/

The Economist: Why America’s blue-collar workers are doing so well
https://www.economist.com/finance-and-economics/2023/05/25/why-americas-blue-collar-workers-are-doing-so-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