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在Lia 小巧的寫作室裡,有扇朝北的窗,每當冬日來臨時,窗外的城市總是顯得灰濛而寂靜。此時此刻,思緒便會飄向牆上地圖上一個遙遠的光點—奧地利的格拉茨(Graz)。Lia 的雙腳雖未曾踏上那片被紅瓦屋頂覆蓋的土地,但我的心,早已透過無數的文獻與影像,在那座古老城市的冬日慶典裡,找到了溫暖的棲所。
文獻與政策研究,有時不僅是為了分析與理解,更是為了一場心靈的旅行。這篇文章,並非一篇學術報告,而是Lia 在書齋之中,點燃的一盞燭火。潛入格拉茨聖誕市集(Grazer Christkindlmärkte)那片溫暖的光暈之中,不為剖析其成功的原因,只為感受一場節慶,是如何能溫柔地擁抱一座城市,將寒雪的冬夜,凝結為一首充滿善意的詩。
或許,當我們沉浸在那份純粹的溫暖與美好之中,我們將會自然而然地找到答案。那答案無關乎批判,而關乎於愛、記憶與歸屬。它會像一句溫柔的德語「Antwort」(回應),輕輕地告訴我們,一座城市,該如何為它的子民,在歲末時分,搭建一座可以安頓所有疲憊靈魂的永恆家屋。

光的絮語,風的歌謠—一場感官的溫暖邀約
閉上雙眼,跟隨敘述,一同踏上這場想像的旅程。這段旅程的基石,它的磚瓦,將由最溫柔的感官與情感所砌成。

城市的心跳:從主廣場響起的序曲
管從未踏上上奧地利拉茨的土地,但透過無數的歷史文獻、居民訪談、與鉅細靡遺的影像紀錄,心靈彷彿已在那座被皚皚白雪覆蓋的舊城區裡,徘徊了無數個夜晚。這是一場基於研究的「神遊」,誠實地記錄下這份距離感,然而,有時最深刻的洞察,恰恰源於這種帶著遺憾的、遙遠的凝望。
想像一下,當十一月的冷風開始吹拂施蒂利亞(Styria)的土地,格拉茨這座古老的城市,並非是突兀地「啟動」了節慶模式。它更像一頭沉睡的巨獸,在季節的呼喚下,緩慢而莊重地甦醒。轉變,是從空氣中那第一縷若有似無的肉桂與丁香氣味開始的。緊接著,主廣場(Hauptplatz)上,那棵每年由周邊鄉鎮選送、高達數十公尺的巨型聖誕樹,會在萬眾矚目下,由數千盞燈泡點亮。

那不是一場喧囂的開幕秀。據當地居民的描述,那更像一場寧靜的儀式。當燈光亮起,映照著廣場周圍巴洛克與哥德式建築的古老立面,人群中傳來的不是尖叫,而是一聲聲溫柔的讚嘆。城市的靈魂,在此刻彷彿被溫柔地喚醒。

隨後,整座城市便化為一座由十多個主題各異的市集所串連起來的巨大節慶迷宮。它們並非被隨意安置,而是像一顆顆明珠,被巧妙地鑲嵌在城市最有歷史意義的節點上。主廣場的市集最為盛大,數十個裝飾著松枝與紅色緞帶的木製小屋,整齊地環繞著中央的約翰大公噴泉。這裡的空氣是甜的、暖的,混雜著熱紅酒(Glühwein)的濃郁果香、糖烤杏仁的焦糖甜香,以及烤香腸那充滿人間煙火氣的油脂香。

每個攤位,都是一個小小的世界。我能從影像中看見,那些攤主,多半不是臨時雇用的工讀生,而是上了年紀的本地工匠。他們的神情,帶著一種樸實的驕傲。一位老先生,專注地用小刀修飾著手中的木雕玩偶,他身後的架子上,擺滿了胡桃鉗士兵、天使與聖誕馬槽的擺件,每一件作品的紋理,都像是他指尖的延伸。另一個攤位上,一位女士正將蜂蠟加熱,那溫潤的蜜香,即便隔著螢幕,似乎也能穿透而來。她將融化的蠟液倒入精緻的模具,製成一根根散發著自然香氣的蠟燭。這些商品,它們的目的似乎不僅僅是「被販售」,更是「被訴說」。它們在訴說著一種傳承了數百年的生活方式與手工藝傳統。

遊客與居民,在這裡的界線是模糊的。人們手中捧著溫熱的陶杯(市集專用的環保杯,支付押金便可重複使用),三五成群地聚集在小屋的屋簷下,低聲交談。他們的穿著厚重而溫暖,臉頰被冷空氣與熱紅酒染上了一層健康的紅暈。背景音,是悠揚的聖誕聖歌。不是那種透過擴音器播放的罐頭音樂,而是在廣場一角,由當地教會或學校合唱團現場演繹的、略帶瑕疵卻充滿溫度的真實歌聲。那歌聲,與孩童的嬉笑聲、人們的交談聲、遠處教堂傳來的鐘聲,交織成一首屬於這座城市的冬季交響曲。

然而,格拉茨聖誕市集最獨特的靈魂印記,是那座位於市中心城堡庭院中的冰雕耶穌誕生場景(Eiskrippe)。這是一項始於1996年的現代傳統,由國際知名的冰雕藝術家,用數十噸晶瑩剔透的冰塊,雕鑿出真人大小的聖家族、東方三博士與馬廄動物。當夜幕降臨,特製的燈光從冰雕內部透出,整座場景散發出超凡脫俗的、近乎神聖的藍色微光。

一個極其高雅的形象設計,既是宗教故事的當代轉譯,也是一件令人屏息的公共藝術品。我能想像,人們靜靜地圍繞著這座冰冷的奇觀,表情肅穆而專注。空氣中的溫度彷彿更低了,但人們的心中卻升起一股奇異的暖意。冰,這種最脆弱、最轉瞬即逝的物質,此刻卻被用來承載一個永恆的故事。這份矛盾本身,就是一首充滿哲思的詩。它讓一個宗教節慶,超越了教義的界限,成為所有市民—無論其信仰為何—都能共同分享的一種精神性的美學體驗。

從主廣場的熱鬧,轉進舊城區迷宮般的小巷,氛圍又驟然一變。聖靈廣場(Franziskanerplatz)的市集,被譽為「老格拉茨的聖誕市集」,這裡的攤位,專注於販售來自施蒂利亞鄉村地區的農產品與傳統手工藝品。你會聞到煙燻火腿的鹹香,看到一罐罐色澤飽滿的自製果醬,以及用羊毛氈手工製作的樸拙飾品。這裡的節奏更慢,氣氛更像一場溫馨的家庭聚會。

而對於孩子們來說,這座城市更是一座巨大的遊樂園。在主廣場,有古典的旋轉木馬緩緩轉動;在特定的工作坊裡,他們可以在麵包師傅的指導下,學習烘焙傳統的薑餅,將自己親手製作的、形狀或許有些歪斜的餅乾,驕傲地帶回家。這一切,都不是被圈養在某個「親子專區」的活動,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在整個市集的肌理之中。

夜深了,當遊客逐漸散去,市集並未因此失去生命力。許多當地居民,會在下班後,來到這裡,點一杯熱紅酒,與相熟的攤主聊上幾句,彷彿這不是一個觀光景點,而是他們家客廳的延伸。市集,在此刻回歸了它最原始的樣貌——一個社群的交匯點,一個在漫長冬夜裡,提供溫暖與慰藉的公共壁爐。

奧地利格拉茨聖誕市集-不是一場用燦爛青春般的激情所堆砌的、為期一個月的狂歡,而更像一位沉穩暮年的長者,用一種舒緩而堅定的語氣,向世界訴說著自己的故事。這座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似乎都在低語:我們不需要用喧囂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因為我們的歷史,早已在每一塊石板、每一片屋瓦上,留下了足夠厚重的迴響。這份從容與自信,正是最令我這名遠方的觀察者,感到心馳神往,也同時感到一絲悵然若失的原因。

溫柔的容器,永續的靈魂
一場成功的節慶,絕非偶然。當我們褪去那層童話般的感性糖衣,格拉茨聖誕市集的背後,顯現的是一套極其成熟、細膩且充滿人文關懷的城市治理邏輯。它像一個設計精良的溫柔容器,不僅承載了市民的集體記憶,也為城市的文化永續,提供了一種可行的路徑。從城市觀光學的視角切入,這並非一場單純的「活動」,而是一次教科書級別的「場所營造(Placemaking)」實踐。
首先,格拉茨的策略,是「以城市為舞台,而非以舞台改造城市」。主辦方並未選擇在某個空曠的展覽館或公園,搭建一個與周遭環境割裂的「聖誕村」。恰恰相反,他們將市集「植入」了城市最有生命力的歷史肌理之中。主廣場、聖靈廣場、城堡庭院……每一個市集地點的選擇,都強化了該空間原有的歷史敘事。這使得遊客的體驗,不是單點式的「參觀景點」,而是一場沉浸式的「城市漫遊」。在從一個市集走向另一個市集的過程中,他們穿過古老的巷弄,經過宏偉的教堂,看見了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整個格拉茨的舊城區,都因此成為一個巨大的、流動的節慶博物館。這種做法,不僅極大地豐富了觀光體驗的層次感,更重要的是,它讓節慶與城市形成了一種共生關係:節慶點亮了城市的歷史空間,而歷史空間則賦予了節慶無可取代的文化厚度。

其次,這是一場對「文化資本」的深刻理解與轉化。格拉茨所展示的,並非廉價的、可複製的奇觀,而是那些最深植於本地土壤的文化元素。從攤位上販售的手工藝品、特色食物,到廣場上吟唱的傳統聖歌,這一切都指向了一種「地方性(Authenticity)」的堅持。格拉茨政府顯然明白,真正的吸引力,不在於追逐全球化的流行趨勢,而在於挖掘並呈現自身文化的獨特性。這種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自信,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防火牆」,有效地抵禦了那種席捲全球的、同質化的觀光商品侵蝕。遊客來到這裡,尋找的不是在任何一個國際都市都能買到的紀念品,而是一份獨屬於格拉茨、獨屬於施蒂利亞的真實記憶。這不僅保護了在地的文化生態,也創造了無法被輕易模仿的經濟價值。
更深層的,是這場節慶在「社會與人文」層面所扮演的角色。它不僅是一場觀光活動,更是一次深刻的社群凝聚。攤位的經營者多為本地居民,這確保了觀光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能直接回饋到在地社群,而非被大型跨國集團所壟斷。這也解釋了為何攤主們的臉上,洋溢著那種發自內心的自豪感。他們不只是服務員,他們是主人,是自身文化的展示者與分享者。這種「居民參與」的模式,從根本上化解了觀光發展中,最常見的「居民與遊客」之間的緊張關係。在這裡,他們是共存共榮的。節慶,成為了強化地方認同感、鞏固社群連結的重要觸媒。它像一場年度的溫馨家宴,遊客只是被熱情邀請前來共享盛宴的遠方客人。

而其中最讓Lia 動容的,是這座城市對待下一代的態度,那份隱藏在節慶歡樂表象下的,對於文化教育的溫柔關懷。我反覆觀看著一段描繪市集裡兒童活動的紀錄短片。一個小女孩,大概只有五、六歲,正專注地跟著一位年長的麵包師傅,學習如何用模具壓出星形的薑餅。她的鼻尖上沾了一點麵粉,眼神裡閃爍著好奇與莊重的光芒。烤好的餅乾,或許不夠完美,但那份溫暖的香氣,那份親手創作的喜悅,將會成為她童年記憶中一個永不褪色的感官座標。在另一個角落,一群孩子圍在冰雕耶穌誕生場景前,他們的父母,輕聲地為他們解說著冰雕所描繪的故事。孩子們的臉龐,映照著冰塊透出的藍色光輝,眼神純淨得如同一泓清泉。
這一切,都不是在課堂上發生的。沒有教科書,沒有考試,沒有任何強迫性的灌輸。文化與信仰的傳承,就在這一片看似不經意的、充滿歡聲笑語的場景中,以一種「文化滲透」的方式,悄然完成了。孩子們透過觸摸、嗅聞、品嚐、聆聽,將節慶的傳統內化為自身生命經驗的一部分。他們學到的,不僅是如何烘焙一塊餅乾,更是一種對「美」的感知力,一種對「傳統」的溫存,一種對自己所生活的這座城市的「歸屬感」。這是一種何其高明且溫柔的教育策略。它不是將文化當作一件需要被供奉起來的歷史碑石,而是將其化為孩子們手中溫熱的薑餅,化為他們眼中閃爍的奇異光芒。它讓文化,成為了一種可以被親近、被體驗、被愛上的、活生生的存在。

最終,從「政策」的視角來看,格拉茨市政府、商會與教會之間,顯然形成了一種高效而和諧的協作關係。他們共同的目標,並非追求短期的經濟收益最大化,而是維護這項傳統的永續性與文化尊嚴。從統一的木屋風格、嚴格的攤商篩選,到環保杯的推廣,甚至商家們招牌的材質種類到菜單,每一個細節,都透露出一種長遠的、系統性的環境規劃。這是一場由上而下(政策管制)與由下而上(人民遵從)的完美結合,最終形塑了一種正向的循環:高品質的文化體驗,吸引了高素質的遊客;遊客的尊重與消費,進一步鞏固了在地的文化自信與經濟基礎;而這份自信與富足,又回過頭來,滋養著這項傳統,使其歷久彌新。

石燈與免洗燈籠
當Lia 將目光從格拉茨那片溫潤的雪景,拉回到我們所熟悉的、亞熱帶的喧囂時,一種巨大的失落感便油然而生。格拉茨向我們展示了,如何用數百年的時間,耐心守護一盞以歷史為基座、以文化為燈芯的千年石燈。它的光芒或許不刺眼,卻溫暖、恆久,足以照亮整座城市的靈魂。
而我們,台灣國旅,卻似乎總在熱衷於製造與追逐一種又一種的短暫免洗燈籠。它們色彩鮮豔、造型奇特,在一瞬間確實能吸引所有人的目光。但它們的內在,往往是空洞的。它們的骨架,是廉價的鐵絲與竹篾;它們的燃料,是速食化的激情與一次性的商業算計。當節慶的熱潮退去,這些燈籠便被迅速地遺忘、拋棄,只留下一地狼藉,以及人們心中更深的空虛。從複製貼上的老街、淪為情慾展演的廟會,到將遊客視為獵物的掠奪式商業,我們觀光政策的底層邏輯,似乎都建立在這「燈籠思維」之上:追求短期效益、放棄深度耕耘、用過即丟。
點亮自己的光
寫到這裡,窗外的雨似乎停了。遠方的船笛聲,在沉靜的夜色中顯得格外清晰。我的目的,從來不是要倡議我們去複製一個格拉茨。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靈魂與光譜。複製,本身就是一種最深的文化怠惰。
格拉茨的雪夜,像一面清澈的鏡子,映照出的,是我們對自身文化的集體焦慮與迷惘。我們不缺熱鬧,不缺激情,甚至不缺創意。我們真正缺乏的,或許是那份願意花上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去耐心打磨一盞屬於自己的「石燈」的篤定與從容。是那份敢於拒絕廉價的掌聲,去守護一份更深沉的文化尊嚴的勇氣。
最終,一場觀光節慶的成敗,衡量標準或許不該是吸引了多少人潮、創造了多少營收。而是,當一切喧囂散盡後,它在我們自己孩子的心中,留下的是什麼?是一段可以反覆回味的溫暖記憶,還是一片被消散煙霧籠罩的、模糊而空洞的印象?
真正的旅程,不是前往遠方,而是回歸內心。在我們自己的土地上,尋找那片值得我們用一生去守護的、永續的微光。這項工作,緩慢、艱鉅,甚至在初期毫無回報。但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參考資料 (References)
學術文獻 (Academic Sources):
Richards, G. (2011). Creativity and tourism: The state of the ar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8(4), 1225-1253.
Smith, M. K. (2012). Tourism, culture and regeneration: A critical perspective.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 10(3), 193-206.
Getz, D. (2008). Event tourism: Definition, evolution, and research. Tourism Management, 29(3), 403-428.
Wöber, K. W. (2006). 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tourism city marketing.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44(4), 438-447.
Zeppel, H., & Hall, C. M. (1992). Arts and heritage tourism. In B. Weiler & C. M. Hall (Eds.), Special interest tourism (pp. 47-68). Belhaven Press.
Boorstin, D. J. (1964). 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 Atheneum. (A classic critique of manufactured tourist experiences).
Pine, B. J., & Gilmore, J. H. (1999). The Experience Economy: Work Is Theatre & Every Business a Stag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Urry, J. (1990). The Tourist Gaze: 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Sage Publications.
Baerenholdt, J. O., Haldrup, M., Larsen, J., & Urry, J. (2004). Performing Tourist Places. Ashgate.
Edensor, T. (2001). Performing tourism, staging tourism: (Re)producing tourist space and practice. Tourist Studies, 1(1), 59-81.
MacCannell, D. (1976). The Tourist: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arvey, D. (1989).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Blackwell.
旅遊參考網站 (Travel Reference Websites):
Graz Tourismus - Advent & Christmas in Graz: The official tourism board page for the Christmas markets, providing dates, locations, and event details.https://www.graztourismus.at/en/see-and-do/events/advent-in-graz
Steiermark Tourismus - Advent in Styria: The regional tourism portal offering a broader view of Christmas traditions in the Styria region, including Graz.https://www.steiermark.com/en/holiday/culture-pleasure/advent-christmas
Austria.info - Christmas Markets: The official Austrian National Tourist Office's guide to Christmas markets across the country, useful for comparative context.https://www.austria.info/en/things-to-do/cities-and-culture/advent-and-christmas-markets
European Best Destinations - Graz Christmas Market: A popular travel portal featuring Graz as a top Christmas destination, offering visitor reviews and practical tips.https://www.europeanbestdestinations.com/christmas-markets/graz
Kleine Zeitung - Advent in Graz: A local Austrian newspaper providing real-time news, photo galleries, and articles about the Graz Advent season, offering a resident's perspective.https://www.kleinezeitung.at/steiermark/graz/ad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