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2年5月,因莫拉克颱風損毀而中斷長達十三年的南橫公路,終於宣布全線恢復通車。這一消息雖被部分視為工程上的勝利,但其耗費的漫長時間,卻也引發了對台灣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效率的深刻反思。南橫公路的修復歷程,連同其他幾個指標性的延宕工程-例如耗時超過三十五年仍未全線完工的台61線濱海公路,以及歷經近四十年仍在進行改造的高雄火車站-共同描繪出一幅令人憂慮的圖景。這些案例不僅暴露了行政官僚體系在大型項目規劃與執行上的潛在問題,更對台灣在面臨潛在軍事衝突時的國家韌性,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號。
橫貫公路系統的原始構想,誕生於冷戰時期強烈的國防需求之下。當時,為了應對來自中國的潛在登陸威脅,打通中央山脈以連接東西兩岸,被視為一項確保戰略縱深的關鍵舉措。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數萬名退伍榮民以驚人的效率與決心,在極其艱困的條件下開鑿出這些道路。然而,今非昔比,當年那種集中力量、快速推進的模式,似乎已被一種更為緩慢、程序繁瑣的官僚文化所取代。南橫公路的修復,固然面臨著台灣山區頻繁地震與極端降雨所帶來的世界級工程難題,但長達十三年的時間,已遠超外界對於一個已開發經濟體應對災後重建的普遍預期。
這種工程效率上的遲緩,若從國家安全的角度審視,其潛在後果尤為嚴重。現代戰爭的模式,高度依賴對敵方關鍵基礎設施-包括橋樑、隧道、港口與鐵路-進行精確打擊,以癱瘓其後勤與動員能力。橫貫公路,這些本就被視為戰時備用動脈的路線,其自身在地質上的脆弱性已是先天缺陷。若再疊加後天行政效率不彰的問題,其戰略價值將大打折扣。一個在和平時期,修復一條風災損毀的公路尚需十三年的體系,將如何應對在戰爭高壓下,多處關鍵基礎設施同時遭到毀損的局面?這種「平戰轉換」的能力落差,使得外界難以排除對招標過程、預算執行與資源分配妥當性的疑慮,更為台灣的國防韌性蒙上了一層陰影。這些延宕的公共工程,不僅是民生問題,更是國家安全的警鐘。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台灣,這座坐落於板塊交界處的島嶼,其心臟地帶被一道雄偉而險峻的中央山脈所貫穿。這道天然屏障,不僅塑造了島嶼獨特的氣候與生態,也長久以來隔絕了東西兩岸的交通與發展。然而,在崇山峻嶺之間,有幾條如同人工雕刻出的絲帶,頑強地纏繞在懸崖峭壁之上。它們,就是台灣的橫貫公路。2022年5月,當因莫拉克風災而柔腸寸斷的南橫公路,在歷經長達十三年的修復後,終於重新對外開放時,這一事件並未在社會上引發普遍的慶祝,反而成為一個引爆公共辯論的觸發點。十三年的漫長等待,不僅是對受災地區居民耐心的考驗,更像一面鏡子,映照出台灣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體系中,某些令人不安的現實。
斧鑿的史詩:今非昔比的建設效率
台灣的橫貫公路系統,特別是1960年代相繼通車的中橫與南橫,其誕生本身就是一部充滿血淚與決心的史詩。在那個國民政府遷台不久、時刻面臨軍事威脅的年代,為了建立戰略縱深,打通中央山脈以連接西部平原與東部基地,成為一項具有高度優先級的國防任務。在時任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主委蔣經國的強力主導下,數萬名退伍軍人轉為築路工人,憑藉最基礎的工具與巨大的犧牲精神,在短短數年內,硬是在台灣最險峻、最不穩定的地質環境中,開鑿出了這些道路。這段歷史,常被用來頌揚一種克服萬難的時代精神。
然而,將歷史的濾鏡移開,用當代的標準審視,一個尖銳的問題便浮現出來:為何當年能在資源匱乏、技術落後的條件下,以高效率完成的艱鉅工程,在數十年後,一個局部路段的修復工作,卻需要耗費超過十年的時間?誠然,今日的工程標準,對於環境保護、勞工安全與結構穩定性的要求,已遠非昔日可比。台灣山區的地質災害,也因氣候變遷而日益加劇。但這些因素,似乎仍不足以完全解釋南橫修復所展現出的時間跨度。
這種工程效率上的落差,並非孤例。自1990年代初期便開始規劃興建的台61線西部濱海快速公路,這條被定位為台灣西部第二條高速公路的交通動脈,在歷經超過三十五年的分段施工後,至今仍有部分關鍵路段(如曾文溪大橋)尚未完成,全線貫通之日依舊遙遙無期。而在南台灣的交通樞紐高雄市,自1980年代末期提出鐵路地下化構想以來,整個高雄車站的改造工程,從舊站遷移、興建臨時站到新站主體完工啟用,再到周邊商業設施的整合,整個時程已跨越近四十年。這些漫長的建設與修復時程,已引發了外界對於台灣大型公共工程項目管理、跨部門協調與行政執行效率的普遍質疑。
與天爭道:天災背後的人為因素
台灣山區道路的修建與維護,無疑是一場與大自然的艱苦搏鬥。年輕而不穩定的地質、頻繁的地震與颱風,都使得任何工程都面臨著極高的風險與不確定性。然而,將所有的工程延宕,都歸因於不可抗力的天災,顯然過於簡化問題。在這些延宕的案例中,行政程序的繁瑣、土地徵收的困難、預算的層層審批與不同利益團體之間的角力,往往扮演了更為關鍵的角色。公共工程的招標過程,也時常因法律爭議或外界質疑而延宕。這些人為因素造成的延遲,疊加在應對自然災害的挑戰之上,共同造成了今日所見的局面。
戰略脆弱性:和平時期的警鐘
如果說,在和平時期,基礎設施的延宕主要影響的是民生便利與經濟發展的成本,那麼在戰爭的陰影下,這種效率上的不足,則直接關係到國家的生存能力。橫貫公路的原始設計,本身就帶有濃厚的軍事DNA,旨在作為戰時的備用動脈。然而,在現代戰爭的想定中,敵方首輪打擊的目標,必然是癱瘓一個國家的關鍵基礎設施。
可以預見,在衝突爆發的最初幾個小時內,台灣西部的港口、機場、橋樑與鐵路樞紐,都將成為精確導引飛彈的優先攻擊目標。在這種情況下,橫貫公路作為僅存的、能夠將部隊與物資從西部轉移至東部的陸路通道,其戰略價值將瞬間凸顯。但問題是,這些公路本身就極其脆弱,一座關鍵橋樑或一段隧道的損毀,就足以讓整條路線中斷。
屆時,台灣的國防韌性,將取決於其基礎設施的搶修速度。一個在和平時期,修復一條因颱風損毀的公路尚需十三年的工程體系,是否有能力在戰火紛飛、資源緊張、且可能面臨多點同時破壞的高壓環境下,進行快速有效的搶修?答案顯然不容樂觀。在和平時期已顯得步履蹣跚的工程進度,是否意味著在戰時高壓環境下,關鍵基礎設施的搶修能力將面臨嚴峻考驗?這不僅僅是一個工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國家治理與危機應變能力的根本性問題。
從歷史的榮光到現實的警示
台灣的橫貫公路,無疑是工程史上的傑作與一個時代精神的象徵。它們的壯麗景觀與建造歷史,已深深融入台灣的集體認同之中。然而,在緬懷過去的榮光之餘,更應以一種審慎而批判的眼光,檢視當前所面臨的挑戰。
南橫公路的修復、台61線的漫長工期以及高雄車站的改造歷程,共同揭示了一個結構性的困境。它們是警鐘,提醒著台灣社會,必須正視公共工程效率低落背後,可能存在的官僚主義、資源錯配乃至制度性腐敗等問題。一個國家的真正實力,不僅體現在其經濟的繁榮或軍備的精良,更體現在其政府的治理效能與基礎設施的韌性之上。在當前日益嚴峻的地緣政治環境下,提升這種應對危機、快速修復與重建的能力,已是刻不容緩的國安課題。
資料來源
Directorate General of Highways, MOTC, R.O.C. (Taiwan):Southern Cross-Island Highway History
https://thbu3.thb.gov.tw/page?node=58b9cf59-d830-459d-9f4a-95c0293a3889
Focus Taiwan:Southern Cross-Island Highway fully reopens after 13 years
https://focustaiwan.tw/society/202204300015
Taipei Times:Southern Cross-Island Highway reopens after 13 years
https://www.taipeitimes.com/News/taiwan/archives/2022/05/02/2003777551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The men who built the Cross-Island Highway
https://taiwanauj.nat.gov.tw/en/post/8548.html
Liberty Times Net (自由時報) :台61線興建30年未全通! 關鍵斷點「曾文溪大橋」動工了 (Provincial Highway 61, under construction for 30 years, is not fully open! Construction begins on the key breakpoint, the "Zengwen River Bridge")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000300
United Daily News (聯合新聞網):高雄新車站啟用2週年 百貨、飯店、商辦工程進度受矚目 (Second anniversary of the new Kaohsiung Station's opening; progress on department stores, hotels, and office buildings in the spotlight)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4933096
Taroko National Park:Central Cross-Island Highway Story
https://www.taroko.gov.tw/en/Tourism/StoryDetail/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