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馬運河的十字路口:商業利益與政治主權的正面衝突

美中角力下的黃金水道,面臨空前挑戰與路線抉擇。

· 權力結構-美國,權力結構-中國,金融經濟,外交戰略-非國家影響力量,權力結構-拉丁美洲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巴拿馬運河,這條佔全球海運貿易量約6%的關鍵水道,正成為地緣政治、氣候變遷與商業利益交織的風暴中心。每年約有14,000艘船隻通過,其中高達40%的美國貨櫃運輸(價值約2700億美元)依賴此航道,使其戰略地位無可取代。然而,近年來,這條水道面臨著多重且嚴峻的挑戰。

首先,美中兩大強權的戰略競爭在此白熱化。華盛頓方面指控,由香港和記黃埔(CK Hutchison)子公司經營的運河兩端港口,使北京對此戰略要地擁有過度影響力,甚至可能威脅美國國家安全。前總統川普的「收回運河」言論,更將此議題推向高峰。為反制中國影響力,由美國貝萊德(BlackRock)主導的財團曾試圖收購和記黃埔的港口資產,但交易進程充滿變數。

其次,氣候變遷帶來的水資源危機正直接衝擊運河的營運命脈。2023年至2024年的嚴重乾旱,導致為船閘系統供水的加通湖(Gatun Lake)水位急遽下降,迫使運河管理局(ACP)大幅削減每日通行船隻數量,引發全球供應鏈的延誤與成本飆升。儘管運河透過競標系統創造了創紀錄的單次通行費,但長期營運的穩定性已亮起紅燈。

最後,巴拿馬本身在強權夾縫中尋求主權與中立的平衡。運河管理局官員及巴拿馬政府多次強調,運河的運營獨立自主,不受任何外國政府干預,並以對所有國家船隻一視同仁的「中立性」為最高原則。然而,從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基礎建設計畫,到美國近期加強的外交與軍事合作,巴拿馬的每一步選擇,都牽動著這條黃金水道的未來。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這條劃開中美洲地峽的深藍水道,不僅是太平洋與大西洋的捷徑,更是全球商業脈動與地緣政治權力流動的縮影。每年,超過一萬四千艘船隻在此穿梭,其中,懸掛著星條旗或滿載運往美國港口的貨櫃船佔據了最大宗。高達四成的美國貨櫃運輸、總值2700億美元的商品,都仰賴這條僅50英里長的水道,其經濟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這看似平靜的水面下,一股混合著超級大國角力、氣候危機與主權焦慮的暗流,正洶湧而至。

站在巴爾博亞港(Port of Balboa)的岸邊,遠眺著巨型貨輪緩緩駛入水道,這裡已然成為華盛頓與北京之間一場無聲戰爭的爭議焦點。美國方面日益增長的憂慮是,中國正透過其經濟影響力,悄然掌握這條水道的控制權,此舉被視為對1977年《巴拿馬運河條約》精神的潛在挑戰。北京對此嚴正否認,但緊張的氛圍已然瀰漫。

強權的棋盤:從港口經營權到戰略控制的憂慮

「為了進一步鞏固我們的國家安全,我的政府將會收回巴拿馬運河,我們已經開始行動了。」美國前總統川普的這番言論,猶如一顆投入地緣政治池塘的巨石,激起千層浪。他所指的,是長期以來由香港和記黃埔(CK Hutchison)子公司「巴拿馬港口公司」(Panama Ports Company)經營的、位於運河太平洋與大西洋兩端的巴爾博亞港與克里斯托瓦爾港(Cristóbal)。

在華盛頓的鷹派眼中,一家與北京關係密切的企業控制著美國海軍與商業命脈的門戶,是無法接受的戰略風險。他們擔憂,在極端情況下,北京可能利用這些港口來部署軍事資產、蒐集情報,甚至在衝突時阻礙或癱瘓運河的正常運作。「最簡單的做法,可能是在船隻通過最脆弱的船閘系統時,利用一枚小型爆炸裝置使其癱瘓,進而封鎖整個航道。」一位美國軍事分析家向筆者表達了他的隱憂。

這份焦慮促使了美國資本的直接反擊。2025年3月,由美國資產管理巨頭貝萊德(BlackRock)領銜的投資集團宣布,計畫斥資近230億美元,收購和記黃埔在全球的數十個港口,其中便包括巴拿馬的這兩個關鍵港口。這筆交易被外界解讀為華盛頓意圖「奪回」戰略資產控制權的具體行動。然而,交易過程一波三折,不僅遭到中國官媒批評為「卑躬屈膝的懦弱行為」,巴拿馬政府也在此時指控和記黃埔拖欠約3億美元的款項且未妥善續約,使得整個收購案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與此同時,中國在巴拿馬的影響力不僅限於港口。自2017年巴拿馬與台灣斷交、轉而與中國建交後,巴拿馬成為拉丁美洲第一個加入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大型基礎建設計畫,包括由中國國有企業承建、橫跨運河的第四座大橋,以及由中國港灣工程公司建造的阿馬多爾郵輪碼頭。這些計畫雖然為當地帶來了經濟發展的願景,卻也加深了美國的戰略疑慮。「當中國建造一座橫跨運河的大橋時,這賦予了他們在軍事或經濟衝突中,隨時切斷運河交通的能力。」一位美國國會議員曾如此警告。

主權的聲音:在巨人夾縫中求生的巴拿馬

面對外界的喧囂與指控,運河的實際管理者——巴拿馬運河管理局(ACP)與在此工作的巴拿馬人,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那種說法(中國控制運河)絕對是謊言,非常可笑,」一位運河官員在接受訪問時直言不諱,「這是關於中國與美國的問題,而巴拿馬恰好被夾在中間。我們對此無能為力。」

在與多位運河引水人及拖船船長的交談中,筆者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專業自豪感與主權意識。「我可以確定地告訴你,情況並非如此。我沒有看到任何來自中國政府或其他任何政府的影響力,來支配巴拿馬運河的決策。」運河拖船營運主管奧列爾·卡斯蒂略(Oriel Castillo)強調,「這完全是巴拿馬的決定。我們在任何涉及安全的事情上都不會走捷徑。」

對於前總統川普指控美國船隻受到不公平對待和超額收費,運河管理局更是明確反駁。「我們的收費標準對所有船隻一視同仁,」管理局高層表示,「我們不因船籍、啟航港或目的港而有任何歧視。相似的船隻支付相同的費用,這是完全一致的。」事實上,運河的收費結構相當複雜,包含基於船閘類型的固定費用、按噸位或貨櫃數計算的通行費,以及預約、引航、拖船等額外服務費。一艘搭載1.7萬個標準貨櫃(TEU)的新巴拿馬型(Neopanamax)巨輪,單次通行費用可高達130萬美元。

這筆可觀的收入是巴拿馬的國家命脈。去年,運河總營收約50億美元,淨利潤高達35億美元,其中約24億美元上繳國庫,佔巴拿馬國內生產總值(GDP)的7.7%。對巴拿馬而言,運河的「中立性」與「高效運營」不僅是條約的承諾,更是國家生存與繁榮的基石。他們深知,一旦運河被貼上任何一方的政治標籤,其作為全球公地的信譽將蕩然無存。

自然的警訊:乾旱危機下的營運挑戰

除了地緣政治的風暴,一場來自大自然的寧靜危機,正更直接地威脅著運河的運作。巴拿馬運河是一個淡水運河系統,每一次船隻通過船閘,都需要從海拔26公尺的加通湖釋放約5200萬加侖的淡水。然而,2023年末至2024年,中美洲地區遭遇了數十年來最嚴重的乾旱,導致加通湖水位一度比平均水平低了近8英尺。

「我們每天的用水量,大約是紐約市這種規模城市的2.5倍。」一位工程師解釋道。水位的下降迫使運河管理局採取了前所未有的嚴厲措施:逐步削減每日預約通行的船隻數量,從正常的36-38艘一度降至24艘。這導致運河入口處出現了上百艘船隻排隊等待的壯觀景象,全球供應鏈再次面臨瓶頸。

為緩解壅堵並維持收入,運河管理局調整了其競標系統,允許支付額外費用的船隻「插隊」。在最高峰時期,一艘船為了優先通行權,支付了創紀錄的390萬美元競標費,外加近50萬美元的常規通行費。這個系統雖然在船隻通行量下降的情況下,反而讓管理局的收入創下新高,卻也凸顯了運河在氣候變遷面前的脆弱性。

這場乾旱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對運河工程哲學的挑戰。引水人與拖船船長們的工作也變得更為艱鉅。「我們最大的挑戰是風,」一位經驗豐富的引水人說道,「一個大型貨櫃船,其堆積如山的貨櫃就像一面巨大的帆,強風會讓操控變得極其困難。」他們的工作被戲稱為「受控的碰撞」,每一次引導萬噸巨輪在狹窄水道中精準移動,都是一場對技術、經驗與膽識的極致考驗。

重新校準:華盛頓的外交反攻與巴拿馬的路線抉擇

面對中國影響力的擴張與運河潛在的風險,美國近年來也展開了積極的外交反攻。在2017年至2022年間,美國駐巴拿馬大使的職位長期空缺,這段時間恰逢中國與巴拿馬關係迅速升溫。為扭轉頹勢,拜登政府任命了新的大使,並加強了高層互動。

2025年2月,美國國務卿馬可·魯比奧訪問巴拿馬,與總統穆利諾會面,明確表示美國將採取措施保護其在運河條約下的權利。隨後,穆利諾總統宣布巴拿馬將終止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斯(同為情境補充)也訪問了巴拿馬,宣布加強兩國的軍事訓練合作,並探討了讓美國軍艦免費通行運河的可能性,儘管後者遭到了巴拿馬方面的否認。

華盛頓的一系列動作,旨在重新確立其作為巴拿馬最重要戰略夥伴的地位。畢竟,美國的年均直接投資額約為38億美元,仍是中國的三倍之多。而1977年的條約中,一項關鍵的「中立性條款」賦予了美國在運河中立性受到威脅時,擁有單方面介入防衛的權利。這張王牌,始終是懸在所有潛在挑戰者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如今,巴拿馬運河正航行在一片充滿未知與挑戰的水域。貝萊德對港口的收購案懸而未決,全球最大航運公司地中海航運(MSC)也加入了競購行列,為這場控制權之爭增添了新的變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因美國關稅政策的影響,已下調了2025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期,這對依賴貿易量的運河來說無疑是個壞消息。

對於在運河工作了數十年的巴拿馬人來說,他們更關心的是如何在這場風暴中,繼續驕傲地守護這條水道的專業與中立。「我們為我們的工作感到驕傲,」卡斯蒂略船長最後說道,「所以我們不允許任何人進來告訴我們該做什麼。我們必須保持開放,保持高效,我們的定價必須符合國際經濟法則,不能有任何歧視。這是我們的中立條約,也是我們的生存之道。」

這條百年水道的未來,將取決於巴拿馬如何在強權的壓力下保持戰略定力,如何在氣候變遷的挑戰中尋求永續經營之道,以及全球貿易的潮水,將流向合作還是對抗的彼岸。

資料來源

Reuters: Panama Canal, a vital trade waterway, is feeling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vironment/panama-canal-vital-trade-waterway-is-feeling-effects-climate-change-2023-10-27/

Associated Press: A severe drought is causing a traffic jam at the Panama Canal. It could affect prices for goods
https://apnews.com/article/panama-canal-drought-shipping-climate-change-851bab00171a06280496d0342686f06a

The New York Times: A Man-Made Marvel Faces a Man-Made Crisis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23/11/27/climate/panama-canal-drought.html

Foreign Policy: The Panama Canal Is a Geopolitical Tinderbox https://foreignpolicy.com/2024/01/24/panama-canal-drought-geopolitics-houthis-suez-shipping/

The Economist: A drought in the Panama Canal is snarling global trade https://www.economist.com/the-americas/2023/08/24/a-drought-in-the-panama-canal-is-snarling-global-trad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Panama Canal Restrictions to Ease as Rainy Season Arrives https://www.wsj.com/articles/panama-canal-restrictions-to-ease-as-rainy-season-arrives-6de12521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 Trouble in Paradise: The Panama Canal and the U.S.-China Rivalry
https://www.csis.org/analysis/trouble-paradise-panama-canal-and-us-china-rival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