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3年6月29日,美國最高法院以6票對3票的表決結果,在「學生公平錄取組織訴哈佛大學」(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 v. Harvard)及「學生公平錄取組織訴北卡羅來納大學」(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 v. UNC)兩起案件中做出歷史性裁決,認定大學在招生過程中將種族作為考量因素的「平權行動」(Affirmative Action)政策,違反了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的平等保護條款。這項裁決,實質上推翻了近半個世紀以來,從1978年的「巴基案」(Regents of the Univ. of California v. Bakke)到2003年的「葛魯特案」(Grutter v. Bollinger)所確立的一系列法律先例。過去,這些先例允許高等教育機構在招生時,將種族作為實現學生群體多元化這一「令人信服的政府利益」(compelling governmental interest)的眾多考量因素之一。然而,由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茲(John Roberts)主筆的多數意見書認為,「消除種族歧視的方法,就是消除所有的種族歧視」,並指出大學的招生計畫缺乏明確、可衡量的目標與終止日期,因而構成了違憲的種族分類。這項裁決,標誌著美國高等教育一個時代的終結,並將迫使全國的大學,重新設計其招生流程,以應對一個不再允許直接考量種族的全新法律環境。
平權行動政策的根源,可追溯至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其初衷是為了糾正美國社會長期存在的、系統性的種族歧視,特別是在教育和就業領域對非裔美國人等少數族裔所造成的歷史性劣勢。在高等教育領域,該政策的實踐方式也歷經演變。早期的「配額制」(Quotas),即為特定族裔預留固定招生名額的做法,在1978年的「巴基案」中被裁定為違憲。此後,主流的模式,轉變為一種更為 nuanced 的「整體性審查」(Holistic Review)。在這一框架下,招生官會綜合評估申請者的多方面素質,包括學術成績(GPA)、標準化考試分數(SAT/ACT)、課外活動、推薦信、個人陳述以及生活經歷等。種族,被視為構成申請者個人背景與身份認同的一個面向,與其他因素一併納入考量,而非作為決定性的單一標準。支持者認為,這種做法對於創建一個能夠反映社會多元性的校園環境至關重要,有助於促進跨文化理解、培養更具備全局視野的未來領袖。然而,反對者,如此次訴訟的原告「學生公平錄取組織」,則主張這種模式實質上構成了對成績更優異的亞裔和白人學生的「反向歧視」。
面對即將到來的後平權行動時代,美國社會無需憑空猜測其可能產生的後果,因為加州提供了一個長達二十餘年、數據詳實的真實世界實驗。1996年,加州選民通過了第209號提案(Proposition 209),禁止該州的公立大學在招生、招聘和合約簽訂中將種族、性別或族裔作為考量因素。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經濟學家柴克·布里默(Zach Bleemer)對此進行了一項大規模的縱貫性研究,追蹤了209號提案實施前後,申請加州大學系統的數十萬名學生的學術軌跡與職業發展。研究結果清晰地描繪了一幅令人憂慮的圖景:在禁令實施後,加州大學系統中最具競爭力的旗艦校區,如柏克萊分校和洛杉磯分校,其非裔和西班牙裔學生的入學比例應聲暴跌。這些學生並非從此無緣大學,而是產生了顯著的「級聯效應」(Cascade Effect)—他們被迫進入了比其原本有能力進入的、選擇性更低(less selective)的大學。更為關鍵的是,這種「降級匹配」對學生的長期發展,產生了顯著的負面影響。研究發現,這些學生在大學期間,獲得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學位的可能性顯著降低,進入研究生院深造的比例也隨之下降。而在畢業進入勞動市場後,他們的平均收入,也低於在平權行動時期進入更頂尖大學的同族裔學長。這項研究的核心洞見在於,精英大學的教育,對於來自弱勢背景的少數族裔學生,具有不成比例的巨大增值效應。這項裁決,將這一已被證明有效的社會流動引擎,強制熄火。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2023年6月29日,華盛頓特區的最高法院大樓外,抗議者與支持者壁壘分明,等待著一個足以改變美國高等教育版圖的判決。當首席大法官羅伯茲宣布多數意見時,一個長達半個世紀的、充滿爭議與妥協的法律與社會實驗—平權行動—實質上走到了盡頭。法院的裁決,禁止了大學將種族作為錄取學生的明確考量因素,這一決定,不僅是法律層面的重大轉向,更將對美國社會的精英養成、階層流動以及多元化前景,產生難以估量的深遠影響。
法律先例的演變與顛覆
美國的平權行動,從來都不是一個靜態的概念,其內涵與實踐,始終在法律的框架內不斷演變。這段演變史,由一系列關鍵的最高法院判例所構成。
起點是1978年的「巴基案」。當時,一位名叫艾倫·巴基(Allan Bakke)的白人男性,因申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學院被拒,而將學校告上法庭。該校當時為少數族裔預留了16個固定的錄取名額。最高法院最終做出了至今仍影響深遠的分裂裁決:一方面,法院認定這種僵化的「配額制」因其排斥了其他種族的申請者而違憲;但另一方面,由鮑威爾(Lewis F. Powell Jr.)大法官撰寫的關鍵意見,確立了「學生群體多元化」可以構成一項「令人信服的政府利益」,從而允許大學在招生時,將種族視為一個「加分項」(plus factor)。
這一判決,為大學在追求多元化與避免歧視之間,開闢了一條模糊但可行的中間道路。25年後,在2003年的「葛魯特訴布林格案」中,最高法院以5比4的微弱多數,再次確認了這一原則。由奧康納(Sandra Day O'Connor)大法官主筆的多數意見,認可了密西根大學法學院的「整體性審查」招生模式,即對每一位申請者進行高度個人化的評估,種族僅是構成其個人背景的眾多因素之一。然而,奧康納大法官在意見書中也做出了一個著名的預言:「我們期望25年後,平權行動將不再是必要的。」
正是這句預言,在2023年的判決中被首席大法官羅伯茲所引用。羅伯茲認為,自「葛魯特案」以來,大學的平權行動措施,未能如預期般走向終點,反而演變成了一種缺乏明確目標、無法以有意義的方式進行司法審查的永久性制度。他主張,學生的錄取,應當基於其作為個體的經歷,而非其所屬的種族類別。儘管判決在名義上留下了一個出口—允許申請者在個人陳述中,闡述種族如何影響了其人生—但明確禁止了大學僅僅因為學生的種族身份,而給予其錄取優勢。
加州209號提案的實證研究
對於這項全國性禁令的未來後果,最可靠的預測模型,來自於已先行一步的加州。自1998年第209號提案生效以來,加州大學系統的招生數據,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清晰的參照。
經濟學家柴克·布里默的研究,利用加州大學系統內部的行政數據,對禁令前後的學生群體進行了精確的追蹤比較。研究發現,在1998年秋季,即禁令生效的第一年,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和洛杉磯分校的非裔與西班牙裔新生入學比例,下降了超過50%。這種斷崖式的下跌,直接改變了加州最頂尖公立大學的學生人口構成。
更深遠的影響,體現在「級聯效應」上。那些原本有資格進入柏克萊或洛杉磯分校的少數族裔學生,最終被戴維斯分校或爾灣分校等次一級的校區錄取;而原本能進入這些次一級校區的學生,則又被再次推向了選擇性更低的校區,如聖克魯茲或河濱分校。這一連鎖反應,貫穿了整個加州大學系統。
布里默的研究,並未止步於入學數據,而是進一步追蹤了這些學生的長期發展。結果發現,這種非自願的「降級匹配」,對學生的未來造成了實質性的損害。與平權行動時期進入同等頂尖大學的同族裔學生相比,這些被迫進入次級大學的學生,在大學期間主修高收入潛力的STEM領域的可能性,平均下降了約5個百分點。他們在畢業後五年內的平均年收入,也因此減少了約5%。這一發現,有力地反駁了所謂的「錯配理論」(Mismatch Theory)—該理論認為,平權行動將少數族裔學生送入了他們學術上無法勝任的學校,反而對他們有害。加州的數據恰恰證明了相反的結論:精英教育的資源、網絡和品牌效應,對來自弱勢背景的學生,具有不成比例的巨大正面影響。
「種族中立」替代方案的潛力與極限
在最高法院的判決之後,全國的大學將被迫轉向所謂的「種族中立」(Race-Neutral)替代方案,來嘗試維護校園的多元性。這些方案主要包括:
基於社會經濟地位的優先錄取:將家庭收入、父母教育水平、所在社區的貧困率等,作為錄取時的考量因素。
百分比計畫:如德州的「前10%計畫」,即保證州內每所高中的頂尖畢業生,都能被州立大學系統的旗艦校區錄取。
加強對弱勢社區的招生外展工作。
然而,包括布里默和喬治城大學在內的多項研究均表明,雖然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提升學生群體的社會經濟多元性,但它們在實現種族多元性方面的效果,遠遠無法與直接的平權行動相比。—這不僅是招生政策的技術性調整,更是迫使大學在追求多元化目標與遵守法律裁決之間,進行一場高風險的平衡—。原因在於,在美國,種族與社會經濟劣勢之間雖然存在高度相關,卻並非完全重疊。有大量的低收入白人學生,也有中產階級的非裔和西班牙裔家庭。因此,完全基於階級的政策,無法精準地解決種族層面的代表性不足問題。哈佛大學在訴訟中提交的模擬數據顯示,如果完全取消種族考量,僅依賴種族中立的替代方案,其非裔學生的錄取比例將從14%下降至6%,西班牙裔學生則從14%下降至9%。
最高法院的這一裁決,將美國高等教育推向了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在法律上,它宣告了以膚色作為實現平等的工具的時代的終結。但在現實中,一個在居住、教育和財富上依然存在深刻種族隔離的社會,將如何應對頂尖學府多元性可能出現的倒退,這將是未來數十年美國社會必須面對的嚴峻課題。
資料來源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 INC. v.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https://www.supremecourt.gov/opinions/22pdf/20-1199_hgdj.pdf
The New York Times: Supreme Court Rejects Affirmative Action at Colleges
https://www.nytimes.com/2023/06/29/us/politics/supreme-court-affirmative-action-ruling.html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Supreme Court Guts Affirmative Action in College Admissions
https://www.wsj.com/articles/supreme-court-guts-affirmative-action-in-college-admissions-9d32b037
Zachary Bleem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ffirmative Action and its Race-Neutral Alternatives
https://www.zacharybleemer.com/s/Affirmative-Action-and-its-Race-Neutral-Alternatives.pdf
NPR: The Supreme Court overturned affirmative action. Here's what that means
https://www.npr.org/2023/06/29/1182043378/supreme-court-affirmative-action-college-admissions-harvard-unc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What Happens When Affirmative Action Ends? Look at California.
https://www.chronicle.com/article/what-happens-when-affirmative-action-ends-look-at-california
Georgetown University Center on Education and the Workforce: Race-Neutral Admission Policies Don’t Boost Diversity as Well as Race-Conscious Policies
https://cew.georgetown.edu/cew-reports/raceneut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