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斯哥氣候協定達成,全球氣候行動十年征程開啟

首次點名化石燃料,承諾與現實的鴻溝依舊

· 國際組織-聯合國,外交戰略-外交官們的武器,能源-化石燃料能源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1年11月13日,在經歷了兩週緊張的談判與一次戲劇性的延期後,近200個國家於蘇格蘭格拉斯哥正式通過了《格拉斯哥氣候協定》(Glasgow Climate Pact)。這份文件被定位為將2020年代轉變為一個關鍵的「氣候行動與支持十年」的指導性框架。這套一攬子決議,涵蓋了應對氣候變遷的三大支柱:建立氣候韌性的「調適」(adaptation)、抑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減緩」(mitigation),以及為前兩者提供必要支持的「氣候融資」(climate finance)。協定中最具歷史性意義的突破,是首次在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的正式決議中,明確提及化石燃料,呼籲各國「逐步減少」(phase down)未經減排處理的燃煤發電,並取消「效率不彰」的化石燃料補貼。此外,經過長達六年的艱苦磋商,各國終於完成了《巴黎協定》規則手冊的最後一塊拼圖,特別是關於第六條(Article 6)的國際碳市場機制,為全球碳交易與非市場方法建立了共同的規範。然而,這份協定本質上是一份充滿妥協的產物。它在最後一刻因印度和中國的反對,將草案中更為強硬的「逐步淘汰」(phase out)燃煤發電字眼,弱化為「逐步減少」,引發了許多脆弱國家與環保團體的深切失望。

在氣候融資議題上,《格拉斯哥氣候協定》再次凸顯了已開發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協定重申了已開發國家有責任履行其早在2009年就已做出、卻至今仍未完全兌現的承諾—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的氣候資金。這一承諾的長期跳票,已嚴重侵蝕了全球氣候合作的政治基礎。更為尖銳的矛盾,則體現在「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的議題上。小島嶼國家與其他極度脆弱的發展中國家,強烈要求設立一個專門的融資機制,為那些已經超越調適能力極限的氣候災害(如海平面上升導致的領土淹沒、超級風暴造成的永久性破壞)提供賠償與支持。然而,這項提議遭到了美國與歐盟等已開發國家的強力阻撓,後者擔憂這將開啟一扇通往無限法律責任與賠償要求的大門。最終,各方達成的妥-協僅僅是同意就此議題建立一個「對話」機制,而非設立實質的基金。這一結果被許多發展中國家視為一次沉重的打擊,再次證明在氣候談判的權力天平上,最需要幫助的國家,其聲音往往最為微弱。

儘管存在諸多不足,該協定在「減緩」方面,仍試圖為維繫《巴黎協定》將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內的目標,注入新的動力。協定正式承認,當前各國提交的國家自定貢獻(NDCs)總和,遠不足以實現1.5度的目標,存在著巨大的「排放差距」。為解決此問題,協定要求各國應在2022年底前,重新審視並加強其2030年的減排目標,使其與《巴黎協定》的溫控目標保持一致。這一決議,實質上是將《巴黎協定》中原本每五年一次的「棘輪機制」(ratchet mechanism)—即各國應隨時間推移不斷提升減排雄心—的週期縮短為一年,試圖以更快的節奏來彌補失去的時間。總體而言,《格拉斯哥氣候協定》並未帶來任何革命性的突破,它更像是一次在多重政治與經濟利益的拉扯下,達成的脆弱共識。它沒有宣告勝利,但也沒有徹底失敗。用會議主席夏爾馬(Alok Sharma)在會後含淚的話來說,這份協定讓1.5度的目標「保住了一線生機」(kept 1.5 alive),但這條生命線,已然脆弱不堪。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2021年11月13日晚間,蘇格蘭格拉斯哥的會展中心內,氣氛凝重而疲憊。原定結束的聯合國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已超出預定時間24小時以上。會議主席阿洛克・夏爾馬(Alok Sharma)手握議事槌,聲音因激動與 exhaustion 而微微顫抖。當他最終宣布《格拉斯哥氣候協定》獲得通過時,會場響起了掌聲,但這掌聲中夾雜著複雜的情緒—既有達成協議的如釋重負,更有對協議內容不盡人意的深切遺憾。夏爾馬本人在隨後的發言中數度哽咽,為協定在最後關頭的妥協而向各國代表致歉。這充滿戲劇性的一幕,成為了這場被譽為「《巴黎協定》以來最重要氣候峰會」的縮影:它是一場充滿矛盾、妥協與微弱進展的艱難博弈,其結果,讓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努力得以延續,卻遠未達到科學所要求的迫切程度。

歷史的突破與最後一刻的妥協:化石燃料首次登上談判桌

《格拉斯哥氣候協定》最被稱道的歷史性成就,在於它打破了近三十年聯合國氣候談判中的一個政治禁忌。自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誕生以來,儘管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燃燒化石燃料是導致全球暖化的根本原因,但在歷次的官方決議文本中,「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氣」這些詞彙,卻因產油國與主要依賴化石燃料的經濟體的巨大政治阻力,而彷彿成為了不能被提及的「佛地魔」。格拉斯哥的談判,首次將這個房間裡的大象直接寫入了決議草案,明確呼籲各國採取行動,逐步處理化石燃料問題。

然而,這一歷史性的突破,卻在談判的最後一刻遭遇了重大挫折。在閉幕全會的最終階段,當所有人都認為協議即將達成時,印度代表在中國的支持下,突然對文本中關於煤炭的措辭提出了異議。最初的草案版本呼籲各國「逐步淘汰」(phase out)未經減排處理的燃煤發電。但在印度的堅持下,這一措辭被戲劇性地修改為「逐步減少」(phase down)。從「淘汰」到「減少」,一詞之差,其背後的政策意涵與約束力卻有著天壤之別。—這一幕,不僅讓許多脆弱國家與歐盟、美國的代表感到錯愕與憤怒,更赤裸裸地揭示了全球氣候治理的核心困境—即科學上的客觀需求,與主要發展中大國的國家發展利益及能源安全考量之間,存在著難以調和的巨大鴻溝。瑞士環境部長西蒙娜・索馬魯嘎(Simonetta Sommaruga)在會上的發言,代表了許多國家的失望之情:「我們被要求在最後一分鐘,吞下一個更糟糕的結果。」儘管如此,多數國家最終還是選擇接受這個被削弱的文本,以避免整個談判破裂。這次妥協,雖然保住了協定的完整性,卻也為全球脫碳的路徑,留下了一個巨大且充滿不確定性的缺口。

完成規則手冊:第六條碳市場機制的艱難誕生

在公眾焦點之外,格拉斯哥談判的另一項關鍵成果,是完成了《巴黎協定》的規則手冊(Paris Rulebook)。其中最為棘手、歷經六年反覆磋商未能解決的,便是關於第六條(Article 6)國際碳市場機制的具體實施細則。第六條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允許國家之間進行碳排放權交易的全球市場體系,以更低的成本實現減排目標。然而,由於其規則設計極其複雜,且涉及各國的核心經濟利益,它一直是氣候談判中最具爭議的技術性議題之一。

格拉斯哥達成的共識,主要涵蓋了第六條的三個子項目。首先是第6.2條,它為國家之間的雙邊減排成果轉讓(ITMOs)提供了會計規則,其核心是確保減排量不會被買賣雙方「重複計算」(double counting),這是維護整個體系環境完整性的基礎。其次是第6.4條,它建立了一個由聯合國監督的、新的全球性碳信用額度機制,取代了《京都議定書》下的清潔發展機制(CDM)。這個新機制旨在為全球的公共和私人部門提供一個標準化的平台,來交易經核證的減排量。最後是第6.8條,涉及非市場性的合作方法,例如技術援助與能力建設。

談判的焦點,集中在兩個關鍵的爭議點上。其一是如何處理《京都議定書》時代遺留下來的大量舊有碳信用額度。巴西等國希望將這些價值存疑的舊額度,直接轉入新的巴黎機制,而許多國家則擔憂這會向市場注入大量廉價且品質低落的「殭屍額度」,從而拉低碳價,削弱減排動力。最終達成的妥協是,允許一部分(2013年後註冊的)舊額度在一定條件下過渡,但對其總量進行了限制。其二是關於收益分享的問題。為確保市場機制能為發展中國家的氣候調適行動提供資金,協定規定,從第6.4條機制產生的部分收益,將自動流入聯合國的調適基金。這一系列複雜規則的最終敲定,雖然充滿了技術性的妥協,但它為全球碳市場的運作提供了期待已久的確定性,被視為是撬動私人部門更大規模氣候投資的關鍵一步。

氣候融資的永久裂痕:千億承諾與「損失損害」的空談

如果說碳市場的規則談判是技術性的交鋒,那麼氣候融資的議題,則是不折不扣的政治與道德角力。發展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之間在此議題上的深刻分歧,再次於格拉斯哥展露無遺。協定文本重申了已開發國家需兌現其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做出的承諾,即到2020年,每年為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的氣候資金。然而,截至2021年,這一承諾仍未完全兌現。這種長期的「欠款」,已成為氣候談判中侵蝕互信的根源,讓發展中國家對已開發國家的所有新承諾,都抱持著深刻的懷疑。

比千億美元承諾更具爭議的,是日益凸顯的「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議題。這個概念指的是,對於那些已經發生、無法透過減緩和調適來避免的氣候變遷負面影響,應如何處理。對於吐瓦魯、馬爾地夫這類低海拔島國而言,海平面上升所造成的土地淹沒,已非調適所能解決,而是關乎國家存亡的根本性損失。因此,由小島嶼國家聯盟(AOSIS)和最不發達國家集團所領導的發展中國家陣營,在格拉斯哥強烈要求設立一個專門的「損失與損害融資機制」,為此類不可逆轉的損害提供財政支持。

然而,這項提議遭到了美國和歐盟的堅決反對。已開發國家擔心,一旦設立此類機制,無異於承認了其對氣候變遷的歷史責任,並將面臨來自發展中國家無休止的法律訴訟與賠償要求。在他們的強力阻撓下,最終的協定文本中,並未包含任何設立新融資機制的內容,而是以一個較為空洞的承諾取而代之:建立一個「格拉斯哥對話機制」(Glasgow Dialogue),以持續討論為損失與損害提供資金的可能安排。這一結果,被許多脆弱國家的代表視為一次背叛,他們認為,在他們的人民正失去家園、文化與生命之時,富裕國家卻只願意提供一場無休止的「清談」。

維繫生命,但氣息奄奄

總體而言,《格拉斯哥氣候協定》是一份記錄了當代全球氣候治理深刻矛盾的文件。它在某些領域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漸進式進展:它讓化石燃料的退出提上了官方議程,為全球碳市場的運作鋪平了道路,並透過要求各國在2022年更新其減排目標,加速了全球提升氣候雄心的步伐。然而,在最為關鍵的融資與公平性問題上,它未能彌合分歧,反而可能加劇了裂痕。

協定最終保留了將全球升溫限制在1.5度內的可能性,但正如許多觀察家所指出的,這個目標的脈搏已極其微弱。格拉斯哥並未成功地讓世界走上實現1.5度目標的軌道,它只是為避免徹底的失敗,爭取到了多一點點的時間。這份協定所留下的最大遺產,或許是一種清醒的認知:僅僅依靠每年一次的聯合國氣候大會,已無法解決這場迫在眉睫的危機。真正的戰場,在於各國首都的政策制定,在於企業的投資決策,在於每一個角落的能源轉型實踐。格拉斯哥的槌聲已經落下,但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資料來源

UNFCCC: The Glasgow Climate Pact – Key Outcomes from COP26
https://unfccc.int/process-and-meetings/the-paris-agreement/the-glasgow-climate-pact-key-outcomes-from-cop26

Carbon Brief: COP26: Key outcomes agreed at the UN climate talks in Glasgow
https://www.carbonbrief.org/cop26-key-outcomes-agreed-at-the-un-climate-talks-in-glasgow/

The Guardian: Cop26 ends in climate agreement despite coal compromise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1/nov/13/cop26-countries-agree-climate-deal-after-late-objection-from-india

BBC News: COP26: New global climate deal struck in Glasgow
https://www.bbc.com/news/world-59284503

Reuters: U.N. climate summit strikes deal aimed at averting climate catastrophe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cop/un-climate-negotiators-go-into-overtime-strike-deal-2021-11-13/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What Was Accomplished at the COP26 Climate Summit?
https://www.cfr.org/in-brief/what-was-accomplished-cop26-climate-summit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4 Key Takeaways from the COP26 Climate Talks in Glasgow
https://www.wri.org/insights/4-key-takeaways-cop26-climate-talks-glasg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