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共同體的黎明前夕:2013ASEAN汶萊峰會的進度與未來

在2015年大限前,東南亞區域組織的自我審視與務實策略

· 國際組織-東南亞國家協會,權力結構-印太,印太局勢-南海爭端,印太局勢-太平洋諸國,外交戰略-外交官們的武器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3年10月9日,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成員國的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在汶萊首都斯里巴卡旺市舉行了第二十三屆東協峰會。在「我們的人民,我們的未來共同體」(Our People, Our Future Together)這一主題下,峰會對即將在2015年底實現的「東協共同體」宏大目標,進行了一次全面而關鍵的進度盤點。會後發表的《主席聲明》,以一種充滿自信的語氣,羅列了東協在政治安全、經濟與社會文化三大支柱領域所取得的諸多進展,包括經濟的強勁增長、各項制度性合作機制的深化,以及在南海問題上與中國正式啟動了「行為準則」(COC)的磋商。然而,在這份看似成果豐碩的成績單之下,峰會最核心、也最具深遠意義的決策,卻是指示東協協調理事會「制定東協2015年後的願景」。這一決策,以一種務實而含蓄的方式,揭示了東協領導層的清醒認知:即2015年並非一體化進程的終點,而僅僅是一個階段性的里程碑,許多核心的、艱鉅的整合任務,仍有待在未來漫長的歲月裡去完成。

根據《主席聲明》,東協的經濟表現在全球增長疲軟的背景下,依然「持續強勁」。2012年,東協整體經濟增長了5.7%,吸引了1082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商品貿易總額高達2.47萬億美元。在邁向「東協經濟共同體」(AEC)的道路上,聲明指出,《AEC藍圖》中高達79.7%的措施已經得到落實。然而,聲明也承認,在執行過程中「面臨著挑戰」,並同意在那些具有「高影響力」的領域「加緊努力」。這段外交辭令,暗示了在關稅削減等相對容易的措施完成後,諸如消除非關稅壁壘、深化服務業開放等更為棘手的整合議題,正成為東協面臨的主要瓶頸。

在政治安全領域,峰會的聲明是一份對「東協方式」—即透過建立多層次的對話機制與信任措施來維護區域和平—的集中展示。從歡迎挪威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TAC),到建立「東協原子能監管機構網絡」(ASEANTOM);從首次發布《東協安全展望》(ASO),到通過「東協區域地雷行動中心」(ARMAC)的職權範圍,東協正不斷地將其合作網絡制度化、密集化。在最為敏感的南海問題上,峰會最大的亮點,是歡迎東協與中國「就南海行為準則(COC)展開正式磋商」。儘管這僅僅是談判的開始,距離達成一份有約束力的準則依然遙遠,但它至少為管控分歧、降低誤判風險,提供了一個正式的外交軌道。這一切,都服務於一個核心目標:在複雜的區域環境中,確保東協在「不斷演變的區域架構中的中心地位」。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通往共同體的道路上

2013年10月9日,汶萊首都斯里巴卡旺市。東協十國的領導人在此舉行了第二十三屆峰會。距離他們為自己設定的、旨在建成一個類似歐盟的「東協共同體」的最後期限—2015年12月31日僅剩下兩年多一點的時間。因此,這次峰會的氣氛,既充滿了對過去十年一體化進程所取得成就的肯定,也夾雜著一種對未來艱鉅任務的清醒與緊迫感。

會後發表的《主席聲明》,是一份長達十一頁、內容包羅萬象的綱領性文件。它系統性地梳理了東協在政治安全、經濟和社會文化這三大共同體支柱上所取得的進展。從宏觀經濟的亮眼數據,到數十個專業領域合作機制的建立;從應對跨國犯罪、災害管理,到促進青年創業與社會保障,這份聲明試圖向外界描繪一幅東協正穩步、有序地邁向其宏偉目標的圖景。

然而,在這份典型的、充滿了共識與積極措辭的「東協式」文件背後,Lia的分析必須指出,這次峰會的核心精神,並非是宣告勝利在望,而是一次深刻的、務實的自我審視與戰略調整。峰會最重要的決策—正式啟動「2015年後願景」的規劃工作—本身就是一個強烈的信號。它表明,東協的領導人們深刻地認識到,建立一個真正的共同體,其複雜性與艱鉅性,遠非一份2015年的藍圖所能窮盡。斯里巴卡旺峰會,因此成為了東協從一個以目標日期為導向的「衝刺階段」,向一個更具長期性、更注重可持續性的「馬拉松階段」過渡的關鍵轉捩點。

制度的繁榮—「東協方式」的深化與拓展

通覽整份《主席聲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對各種會議、機制、框架、條約與宣言的詳細羅列。這正是「東協方式」(ASEAN Way)的經典體現。面對複雜的區域問題,東協並不傾向於採取具有強制性的、超國家的解決方案,而是致力於編織一張日益緻密的、多層次的對話與合作網絡,將所有相關方都納入其中,透過持續不斷的協商與信任建立,來逐步化解矛盾、凝聚共識。

在**政治安全共同體(APSC)**的建設上,這一特點表現得尤為突出。

核心法典的擴展:聲明重申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TAC)作為「指導本地區國家間關係的關鍵行為準則」的地位,並歡迎挪威成為新的締約國。TAC要求簽署國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不使用武力或威脅使用武力。隨著越來越多的域外大國加入,TAC正從一個區域性條約,演變為所有在東南亞擁有重大利益的國家都需遵守的「遊戲規則」。

人權機制的建立:聲明對「東協政府間人權委員會」(AICHR)的工作表示滿意,並歡迎其為落實《東協人權宣言》(AHRD)所做的努力。儘管AICHR因其權限有限、缺乏獨立調查能力而飽受外界批評,但其存在本身,就標誌著東協在將人權議題納入其官方議程上,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安全對話平台的有效增殖(proliferation):聲明讚賞了「東協防長擴大會議」(ADMM-Plus)作為「促進東協與對話夥伴國之間建設性對話與合作的有效平台」。ADMM-Plus將東協十國與包括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印度在內的八個主要大國的國防部長,聚集在同一張談判桌前。透過在人道主義援助與災害救援、海上安全、軍事醫學、反恐和維和行動等領域設立專家工作組,ADMM-Plus正務實地推動著各國軍方之間的互信與務實合作。聲明特別讚揚了2013年6月在汶萊舉行的ADMM-Plus人道主義援助救災與軍事醫學聯合演習,稱其為「里程碑式的合作」。

這一系列制度性的建設,旨在實現一個核心目標:在一個大國力量交匯、潛在衝突點眾多的地區,牢牢地將東協自身,置於所有安全對話與合作架構的「中心地位」。

經濟一體化的成就與瓶頸

如果說政治安全領域的進展,更多體現在制度的構建上,那麼**經濟共同體(AEC)**的成就,則更多地反映在亮眼的宏觀數據上。聲明自豪地指出,2012年東協經濟體實現了5.7%的強勁增長,並成功地維持了高達1082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

在制度層面,聲明稱,《AEC藍圖》中高達79.7%(近八成)的措施已經得到落實。這涵蓋了從降低貨物貿易關稅、到推動《東協全面投資協定》(ACIA)的實施、再到制定競爭政策與智慧財產權規則等多個方面。

然而,在這份看似驕人的成績單之下,是更為複雜的現實。

「80%」的迷思:這近八成的已完成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是各國較容易達成共識、執行阻力較小的部分,即所謂的「低垂的果實」。而剩下的20%,則往往是觸及各國核心保護產業、需要進行艱難國內改革的「難啃的硬骨頭」。

非關稅壁壘的挑戰:聲明承認,需要加緊「精簡非關稅措施(NTMs),並解決其所造成的非關稅壁壘(NTB)效應」。在關稅已大幅降低的背景下,各國繁瑣的進口許可、複雜的檢驗檢疫標準、以及不透明的行政程序等非關稅壁壘,已成為阻礙區域內貿易自由流動的最大障礙。消除這些壁壘,遠比簽署一份關稅減讓協議要困難得多。

服務與人員流動的滯後:儘管聲明提及了深化服務業一體化的努力,以及探索「東協商務旅行卡」與放寬簽證要求的設想,但相比於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與人員(特別是勞工)的自由流動,一直是東協一體化進程中最為緩慢的領域。這涉及到各國在專業資質認證、移民政策乃至國內就業保護等一系列高度敏感的問題。

因此,聲明中那句「我們同意在那些具有高影響力的領域加緊努力,以確保在2015年前取得可信的整合成果」,既是一句自我鞭策,也是對現實挑戰的一次含蓄承認。

南海的風波—在團結與分歧間走鋼絲

在所有議題中,最考驗東協智慧與團結的,無疑是南海問題。2012年,因在如何應對南海問題上存在巨大分歧,東協外長會議甚至史無前例地未能發表聯合公報,暴露了組織內部的深刻裂痕。

在此背景下,2013年的汶萊峰會,在南海問題上的措辭,顯得格外謹慎與考究。聲明首先重申了維護南海和平、穩定與海上安全的重要性,並強調應依據《南海各方行為宣言》(DOC)、東協六點原則以及國際法,包括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這段話,是東協試圖在所有成員國(包括四個聲索國與六個非聲索國)之間,尋求最大公約數的標準表述。

此次峰會在此問題上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增量信息是,聲明「歡迎東協與中國就南海行為準則(COC)展開正式磋商」。在歷經多年的呼籲與原地踏步之後,中國終於同意與東協就一份旨在管控危機、更具約束力的「行為準則」,啟動正式的官方談判。

這無疑是東協外交的一次勝利。然而,Lia的分析必須指出,這也可能是一次充滿不確定性的勝利。在2013年的時間點,中國正在南海採取日益自信甚至可以說是咄咄逼人的行動,其島礁建設活動正悄然加速。在這種情況下,同意就COC進行談判,對於北京而言,也可能是一種高明的外交策略。它既可以緩解其面臨的國際壓力,將爭端重新拉回到一個由其主導的、漫長的雙邊加多邊談判軌道,又可以為其在海上的既成事實,爭取寶貴的時間。

東協對此顯然也有清醒的認識。因此,聲明特別提出,期待能與中方合作,將建立「溝通熱線」與在海上搜救領域進行合作等,作為COC談判的「早期收穫」(early harvest)方案。這表明,東協意識到一份全面、有效的COC不可能一蹴可幾,因此轉而尋求先在一些風險管控的具體措施上,取得務實的進展。

2013年的第二十三屆東協峰會,是一次典型的「東協式」峰會。它沒有驚天動地的突破,也沒有火藥味十足的交鋒。它以一種漸進的、程序化的、有時甚至是略顯沉悶的方式,推動著一個龐大而多元的區域,緩慢而堅定地走向一體化。

峰會最核心的訊息,是「承前啟後」。它在肯定過去十年共同體建設成就的同時,勇敢地承認了2015年並非旅程的終點,並為「後2015時代」的東協,開啟了新的想像與規劃空間。在南海問題上,它以極大的耐心與現實主義精神,將一個潛在的衝突引爆點,納入了一個雖然漫長、但卻是唯一可行的外交管理軌道。這就是東協的生存與發展之道—在理想主義的宏大目標與現實主義的複雜困境之間,尋找一條狹窄而務實的前行路徑。

資料來源

ASEAN: CHAIRMAN’S STATEMENT OF THE 23rd ASEAN SUMMIT
https://asean.org/wp-content/uploads/2021/01/23rd-ASEAN-Summit-Chairmans-Statement.pdf

Reuters: ASEAN leaders meet in Brunei with South China Sea on agenda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idUSL4N0HX1QE/

The Diplomat: ASEAN Summit: A Look at the Chairman's Statement
https://thediplomat.com/2013/10/asean-summit-a-look-at-the-chairmans-statement/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The ASEAN Way
https://www.cfr.org/backgrounder/asean-way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 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of the 23rd ASEAN Summit
https://www.csis.org/analysis/reading-between-lines-23rd-asean-summit

The Guardian: Asean summit ends with call for South China Sea code of conduct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3/oct/10/asean-summit-south-china-sea

East Asia Forum: ASEAN’s 2015 deadline: A reality check
https://www.eastasiaforum.org/2013/11/15/aseans-2015-deadline-a-reality-che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