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0年3月27日,時任美國總統川普正式簽署規模達兩兆美元的《冠狀病毒援助、救濟和經濟安全法案》(CARES Act),旨在應對新冠疫情引發的經濟災難。然而,法案中最具爭議性的附帶條款,是對接受政府貸款的企業下達了庫藏股回購與股息發放的禁令。此舉被視為對長期以來華爾街將鉅額利潤用於回購股票,而非為「不時之需」進行儲備的行為之直接回應,尤其以航空業及波音公司為首。該禁令旨在確保納稅人的資金用於維持企業營運與保障就業,而非短期內拉抬股價以圖利股東與高階主管。此政策不僅是民主黨長期倡議的勝利,更因川普總統的意外支持而打破了傳統的黨派界線,反映出在國家級危機之下,政治風向的瞬息萬變。儘管禁令立意深遠,但市場的殘酷現實或許已先行一步,多數企業在生存壓力下早已主動停止回購計畫,政策的象徵意義在短期內似乎大於實質約束力。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當歷史的洪流以一種近乎停滯的方式席捲全球,政策的制定便不再只是冰冷的數字與條文,而是承載著無數家庭希望與國家存續的重量。2020年初春,新冠病毒的陰影籠罩世界,美國政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規模,推出了旨在穩定經濟的《CARES法案》。而在這兩兆美元的經濟巨浪之下,一項看似細微卻意義深遠的條款,正悄然改變著美國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權力天平。
企業的財務大挪移:庫藏股回購的毒刃
要理解這場政策辯論的核心,我們必須先回到企業財務運作的基礎。庫藏股回購(Share Buybacks),指企業動用現金在公開市場上買回自家公司的股票。此舉會減少流通在外的股數,在公司淨利不變的前提下,直接提升「每股盈餘」(Earnings Per Share, EPS)的帳面數字。對於高度依賴量化指標的投資市場而言,更高的EPS往往意味著更優異的經營績效,進而吸引投資者,推升股價。
支持者認為,回購是將公司多餘的現金返還給股東最有效率的方式之一。這些股東不僅僅是富有的對沖基金經理,也包含了為廣大勞工與公務員管理退休金的養老基金。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股東將這些資金再次投入市場,能夠促進資本的流動與再分配,有益於整體經濟。然而,這幅看似完美的資本循環圖像,在批評者的眼中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樣貌。
爭議的漩渦:高管薪酬、道德風險與2008年的幽魂
批評聲浪的核心,直指當代美國企業高層薪酬結構與庫藏股回購之間形成的「扭曲激勵系統」。自20世紀後期以來,將高階主管的薪酬與公司股價表現掛鉤,已成為一種主流的治理模式,旨在使管理者與股東的利益保持一致。然而,當高管們的鉅額分紅與股票期權直接受益於股價上漲時,他們便有了極大的動機去優先考慮任何能短期內刺激股價的手段,而庫藏股回購正是最直接的工具。
這種制度設計,被批評為誘使企業領導者將目光從攸關公司長期競爭力的研發投入、員工薪資福利及基礎設施更新等領域移開,轉而沉迷於短期股價的數字遊戲。最鮮明的例證莫過於此次尋求政府援助的航空業。數據顯示,在過去十年中,美國幾家最大的航空公司將其自由現金流的96%用於回購自家股票。當疫情來襲,客運量斷崖式下跌,這些曾經在資本市場上揮金如土的巨頭,卻在一夜之間陷入流動性危機,不得不向納稅人伸手求援。
這一切,都讓美國社會想起了2008年金融海嘯的慘痛記憶。當時,政府動用巨額資金紓困瀕臨破產的金融機構,卻隨後爆出這些機構轉身向高管發放巨額獎金的醜聞。公眾的憤怒與被背叛感,成為了此次紓困法案中附加嚴格條款的強大民意基礎。輿論普遍認為,如果企業需要納稅人的錢來度過難關,那麼這筆錢的使用就必須受到監督,絕不能重蹈覆轍,讓紓困金成為高管與股東的提款機。
華盛頓的政治權衡:一場跨黨派的意外合流
長期以來,對於庫藏股回購的限制,一直是民主黨,特別是其進步派人士的核心政策主張。他們認為這是導致財富分配不均、削弱企業長期投資動能的元兇之一。與此相對,共和黨則普遍信奉市場自由主義,認為政府不應過度干預企業如何使用其合法利潤,限制回購是對私有財產權的不當干涉。
然而,這場世紀疫情徹底打破了傳統的政治分野。當波音(Boeing)這類被視為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企業也陷入困境時,共和黨政府不得不面對介入市場的必要性。更令人意外的是,時任總統川普在態度上幾乎完全倒向了民主黨的立場,他多次公開表示,若要獲得政府援助,就必須禁止企業回購股票。他在簽署法案時更強調:「超過五千億美元將用於支持受創最嚴重的行業,並禁止企業進行股票回購,這是我堅持的一點。」
川普的這一轉向,可以解讀為一種務實的政治考量。他敏銳地捕捉到了社會大眾對於企業巨頭在賺取龐大利潤後卻無力抵禦風險的普遍不滿,將自己塑造成為納稅人看緊荷包的形象,這在尋求連任的選舉年尤為重要。因此,這項禁令得以在紓困法案中通過,成為近年來美國政府對企業治理進行干預的最顯著案例之一。
市場的冷酷現實:生存壓倒一切
儘管華盛頓的政策制定者們在限制企業行為上取得了勝利,但市場的反應卻顯示出另一層現實。事實上,在這項禁令正式生效之前,一場由恐懼和不確定性驅動的「回購退潮」早已席捲美國企業界。
隨著經濟活動的驟然停擺,企業面臨的是最根本的生存問題。現金流成為了維繫生命的血液,而不是推升股價的燃料。在這種極端情況下,保存現金以支付員工薪資、維持營運、應對未知的未來,成為了壓倒一切的優先事項。因此,眾多企業,無論是否計劃申請政府援助,都紛紛主動宣布暫停或取消原有的股票回購計畫與股息發放。
從這個角度看,紓困法案中的禁令,在危機爆發的初期,其作用更像是一種政治宣言與道德宣示,為未來的政府援助設立了行為準則。它在法律層面追認並強化了市場在恐慌中所自發採取的保守策略。政策的指令與市場的本能,在此刻達成了短暫的統一。
這場圍繞庫藏股的政策博弈,最終以政府的強勢介入告終。它不僅是對特定時期下特定企業行為的匡正,更是一次對過去數十年來被奉為圭臬的「股東價值最大化」原則的深刻反思。當外部衝擊足以動搖整個經濟體系的根基時,國家與市場的邊界將如何重新劃定?企業的社會責任與其對股東的信託義務之間,又該如何取得平衡?《CARES法案》中的這條禁令,並未提供最終的答案,但它無疑為這場攸關未來資本主義走向的嚴肅辯論,寫下了關鍵的序章。
資料來源
The New York Times: Trump Signs $2 Trillion Coronavirus Relief Package
https://www.nytimes.com/2020/03/27/us/politics/trump-coronavirus-stimulus-package.html
Reuters: Explainer: Why stock buybacks are so controversial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usa-stocks-buybacks-explainer-idUSKBN1WW28F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Companies Halt Billions in Share Buybacks as Coronavirus Spreads
https://www.wsj.com/articles/companies-halt-billions-in-share-buybacks-as-coronavirus-spreads-11584523802
Associated Press: Virus aid bill limits stock buybacks, executive bonuses
https://apnews.com/general-news-b95281a7b189a635293297a7a5180f14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What are stock buybacks and why is there a debate over them?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what-are-stock-buybacks-and-why-is-there-a-debate-over-them/
The Guardian: US airlines spent 96% of free cash flow on buybacks. Now they want a bailout
https://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2020/mar/20/us-airlines-bailout-share-buybacks-coronavirus
Harvard Law School Forum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Stock Buyback Conundrum
https://corpgov.law.harvard.edu/2020/04/13/the-stock-buyback-conund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