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3年7月20日,當第九屆國際足總女子世界盃在澳洲與紐西蘭的盛大開幕式中揭開序幕,全球球迷的目光不僅聚焦於爭奪冠軍榮耀的激烈賽事,更投向了一場在賽場之外,已延燒多年的結構性議題—薪酬與獎金的性別平等。衛冕冠軍美國女子國家足球隊(USWNT)的參賽,尤其成為此議題的縮影。她們帶著史無前例的「獎金池共享」集體談判協議(Collective Bargaining Agreement, CBA)踏上征途,該協議將其本屆世界盃的收入與先前男子隊的收入合併後重新分配。此舉不僅是美國國內體育性別平權運動的里程碑,也對國際足球總會(FIFA)形成了壓力。FIFA雖已將本屆女子世界盃總獎金提升至1.1億美元,相較2019年增長三倍,但此金額與2022年卡達男子世界盃的4.4億美元相比,仍存在巨大落差。同時,FIFA首次採行將部分獎金直接支付給參賽球員的政策,保障每位球員至少三萬美元的收入。此一變革,連同澳洲國家隊賽前發布的聯合聲明,共同凸顯了全球女子足球運動員正從單純的競技者,轉變為推動體制改革的積極倡議者。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當南半球的冬日陽光灑落在雪梨與奧克蘭的綠茵場上,世界彷彿都為足球的純粹魅力而屏息。2023年女子世界盃的哨音響起,象徵著一場為期一個月的競技盛宴正式展開,三十二支隊伍為了國家榮耀與最高殿堂的桂冠奮力一搏。然而,在這片看似僅有汗水、策略與歡呼聲的競技場下,一股更為深沉且堅韌的力量正在湧動。這是一場無聲的戰役,其目標並非冠軍獎盃,而是爭取一份應得的尊重與平等的價值認可,其核心正是長期以來橫亙在男子與女子運動之間的巨大獎金鴻溝。
在這場倡議運動中,尋求史無前例三連霸的美國女子國家隊,無疑站在了浪潮的最前端。她們不僅是球場上的常勝軍,更是過去數年來,挑戰體育界結構性別不平等的先驅。此次出征,她們的行李中除了精良的裝備與必勝的決心,還有一份改變遊戲規則的法律文件—一份與美國足球協會(U.S. Soccer Federation)及男子國家隊共同簽訂的集體談判協議。這份協議的核心精神在於「平等」:無論是男子隊還是女子隊,所有世界盃的獎金收入都將匯入一個共同的資金池,然後在扣除協會的分成後,由兩隊的球員均分。
這項協議的誕生,源自於一場漫長且艱辛的法律鬥爭。時間回到2019年,就在當年法國世界盃開幕前夕,包括多位明星球員在內的美國女足隊員們,毅然向美國足球協會提起性別歧視訴訟。她們的訴狀不僅僅指向薪資與獎金差異,更涵蓋了比賽場地、訓練條件、醫療支持乃至於宣傳推廣等多個層面的不平等待遇。美國足球協會最初的回應,是主張男子與女子足球在商業價值與競技水平上不具備可比性,因此無法實現同工同酬。然而,這樣的論述在女子足球全球影響力與商業價值急速攀升的現實面前,顯得日益蒼白。
經過長達三年的法律程序與輿論壓力,雙方最終在2022年達成和解。美國足球協會支付了2400萬美元的賠償金,並承諾在未來的合約中,為男女國家隊提供平等的薪酬結構。這份歷史性的集體談判協議,正是該和解方案的具體實踐。根據協議,2022年卡達男子世界盃與2023年澳紐女子世界盃的FIFA獎金將被合併計算。例如,美國男足在晉級16強後獲得了1300萬美元,若女足此次衛冕成功,將可獲得1050萬美元(其中429萬美元歸屬足協,621萬美元歸屬23名球員)。這總計2350萬美元的獎金,在扣除協會的10%分成後,剩餘的部分將由男女兩隊的球員們平分。這意味著,女足球員的實際收入,將遠超FIFA官方設定的獎金額度,而男足球員也將分享女足勝利的果實。此舉不僅是財務上的重新分配,更是一種體制內的相互承認與結盟,象觀徵著運動員團結力量對傳統權力結構的成功挑戰。
放眼全球,美國隊的內部改革,也成為一面鏡子,映照出國際足球總會(FIFA)在全球層級所面臨的壓力與緩慢的變革步伐。FIFA主席詹尼·因凡蒂諾(Gianni Infantino)在賽前宣布,將2023年女子世界盃的總獎金池從2019年的3000萬美元,大幅提升至1.1億美元。更具突破性的是,FIFA首次規定其中一部分獎金必須「直接支付」給球員。在此模式下,每位參賽球員保證至少能獲得3萬美元,而冠軍隊伍的每位成員則可獲得27萬美元。
這項政策的出台,對於許多國家的女子足球運動員而言,無疑是改變人生的及時雨。在許多足球發展尚不成熟的地區,國家隊的津貼微薄甚至缺席,球員們往往需要兼職才能維持生計與訓練。FIFA的直接支付,繞過了各國足協可能存在的行政延遲或資金挪用問題,確保了這筆獎金能確實地進入運動員的口袋。全球職業足球運動員協會(FIFPRO)對此表示歡迎,認為這是在保障球員基本權益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然而,當掌聲響起時,我們也必須正視數字背後的現實:1.1億美元的總獎金,與2022年卡達男子世界盃那高達4.4億美元的巨額獎金相比,依然望塵莫及。前者僅為後者的四分之一。
這巨大的差距,正是本屆世界盃主辦國之一,澳洲國家女子足球隊(The Matildas)在賽前透過影片發聲的核心訴求。影片中,隊員們並肩而立,語氣平和但立場堅定地指出,儘管她們透過集體談判,已在國內爭取到與男子隊(The Socceroos)同等的訓練與薪酬條件,但在世界盃這個最高舞台上,FIFA的獎金分配政策,依然延續著懸殊的性別差異。她們的行動,代表了全球女子足球運動員的集體心聲:她們所追求的,不僅是更高的收入,更是對其專業、付出與競技成就的同等價值肯定。
FIFA對此的回應是承諾,目標在2026年男子世界盃與2027年女子世界盃的週期內,實現獎金的完全平等。這項承諾若要兌現,意味著在未來四年內,女子世界盃的獎金需要再增長300%,達到與男子賽事相同的水平。這是一個艱鉅的目標,其挑戰不僅在於財務規劃,更在於改變長期以來根植於全球體育產業的商業模式與價值觀念。傳統觀點認為,男子體育因其更高的收視率與商業贊助,理應獲得更高的回報。然而,2019年法國女子世界盃吸引了全球超過11億觀眾的目光,證明了女子足球巨大的市場潛力與全球吸引力。
因此,獎金平權的議題,早已超越了單純的財務分配,而是一場關於價值認定的文化辯論。當美國女足隊員們在法庭上奮鬥時,她們不僅僅是為自己爭取權益,也是在為全球所有從事這項運動的女性,鋪設一條通往更公平未來的道路。當澳洲隊員們在鏡頭前發聲時,她們提醒著世界,體育的榮耀不應因性別而有貴賤之分。
2023年的夏天,當足球在紐澳的土地上滾動時,每一次射門、每一次撲救,都承載著雙重的意義。球場內,是純粹的競技,是對勝利的渴望;球場外,則是對平等的呼喚,是對體制的挑戰。美國女足開創的獎金共享模式,以及FIFA推行的球員直接支付政策,或許只是漫長改革道路上的初步嘗試,但它們無疑標誌著一個轉變的開始。這場在世界盃光環下的平權戰役,其最終的勝利,將不僅僅屬於某支冠軍隊伍,而將屬於所有為這項美麗運動付出熱情與汗水的女性。
資料來源
The Associated Press: US women’s soccer team goes into World Cup with prize money shared with men
https://apnews.com/article/world-cup-womens-soccer-prize-money-b9a3044a60f6438a2e4e1a6c42a22026
Reuters: Australia's women's soccer team criticises gender disparity in prize money
https://www.reuters.com/sports/soccer/australias-womens-soccer-team-criticises-gender-disparity-prize-money-2023-07-17/
The Guardian: How the USWNT’s equal pay battle has been felt across the world
https://www.theguardian.com/football/2023/jul/19/uswnt-equal-pay-battle-impact-womens-world-cup
The New York Times: The Complicated Reality of Equal Pay at the Women’s World Cup
https://www.nytimes.com/2023/07/19/sports/soccer/womens-world-cup-equal-pay.html
BBC Sport: Women's World Cup 2023: How Fifa's prize money compares with the men's
https://www.bbc.com/sport/football/66184855
Al Jazeera: More than a game: The fight for equal pay in women’s football
https://www.aljazeera.com/sports/2023/7/20/more-than-a-game-the-fight-for-equal-pay-in-womens-football
Forbes: U.S. Women’s National Team’s Fight For Equal Pay Is Still Not Over
https://www.forbes.com/sites/drjanicegassam/2023/07/20/us-womens-national-teams-fight-for-equal-pay-is-still-not-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