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薩爾茨堡音樂節

當一座城市成為舞台,持續百年的藝術靈魂對話

· 觀光-活動祭典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一座巨大的城市,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節慶,才能為自己加冕?當我們談論節慶,我們心中所浮現的,往往是喧騰的嘉年華、、紙醉金迷時的狂歡,是一場盛大卻短暫的集體催眠。然而,有沒有一種可能,一個節慶的存在,並非為了讓人們「忘記」現實,而是為了讓人們更深刻地「回憶」—回憶那些在戰爭、混亂與物質主義的沖刷下,幾乎被遺忘的人文價值精神、尊嚴與藝術的永恆?

奧地利的薩爾茨堡音樂節(Salzburger Festspiele),始終佔據著Lia 心中一個獨特的位置,一個誕生於哀傷卻續於勇氣的愛之詩歌。它誕生於1920年,誕生於藝術與人文最不幸的年代,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災廢墟之上。它的創辦者—詩人霍夫曼斯塔爾、作曲家理查·施特勞斯、音樂總監萊因哈特—他們的目的,從來不只是一場夏日娛樂。他們試圖用莫札特的音符與戲劇的語言,為一個破碎的歐洲,進行一場精神文明的重建。一個從起源,便被賦予了沉重使命與神聖願景的節慶,而它背負著的過去,至今依然使用音符與樂句在訴說著歷史的哀歌。

Section image

Lia 尚未能親臨薩爾茨堡,從未在那座巴洛克古城的夏日陽光下,親身見證一整座城市,如何屏息凝神地,將自己全然奉獻給藝術。這份遠方的凝視,是透過超過一個世紀的節目冊、無數的黑白照片與現場錄音、以及音樂家們的文字,所進行的一場漫長的、跨越時空的學術朝聖。

這場朝聖,穿透音樂會,去探問一個百年節慶如何抵抗商業化的侵蝕,去解構其背後那如同精密鐘錶般的文化政策。更重要的是,它將像一面擦拭得雪亮的鏡子,映照出我們自身在文化實踐上的迷惘—我們是滿足於街角煙火照亮的短暫夜晚,還是願意去守護那深藏四季輪轉的山巒倒影?

Section image

巴洛克迷夢—

在Lia 辦公室的世界地圖上,薩爾茨堡被標註為「莫札特的誕生地」。然而,在每年七月至八月的這五、六個星期裡,這個標註就會顯得過於狹隘。因為此時整座城市,彷彿被施予了魔法,不再僅僅是一座歷史的容器,而蛻變為一個巨大、流動、且充滿生命力的舞台。那些古典樂巨匠彷彿正試圖從無數的樂譜碎片中,重新為了未來構建這場盛大的巴洛克迷夢。

Section image

視覺的詩學:當城市本身成為佈景

想像中的薩爾茨堡之夏,是被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陽光所浸潤的。光線灑在薩爾斯河(Salzach)上,反射出粼粼波光;它爬上僧侶山(Mönchsberg),讓山巔的薩爾茨堡要塞(Hohensalzburg Fortress)輪廓分明;它穿過糧食街角(Getreidegasse)狹窄的巷弄,照亮那些精緻的鑄鐵招牌。這座被阿爾卑斯山溫柔環抱的城市,就是音樂節最宏偉的天然佈景。巴洛克風格的教堂穹頂、精雕細琢的噴泉、以及米拉貝爾花園(Mirabell Gardens)裡修剪工整的幾何圖形,為演出構築成了一種和諧、優雅的視覺秩序。

儀式感,在夜幕降臨時達到頂峰。人們從下榻的旅館走出,穿過被燈光點亮的石板路,向著節慶宮區(Festspielhäuser)匯集。這是一場心照不宣的視覺盛宴。男士們身著深色西裝或燕尾服,女士們則以曳地的晚禮服與精緻的妝容,回應著這場藝術的邀約。他們的衣著,不僅是社交禮儀,更是一種姿態—一種對藝術的崇高敬意。

Section image

而真正的戲劇,發生在舞台之上。在大音樂節劇院(Großes Festspielhaus)那寬闊得驚人的舞台上,上演著動輒數百人、製作恢弘的經典歌劇。燈光,如同最精準的畫筆,勾勒出英雄的悲壯與愛情的纏綿。而在薩爾茨堡大教堂(Salzburg Cathedral)前的廣場上,上演的則是百年傳統的道德劇《人人》(Jedermann)。當夜幕四合,教堂雄偉的立面,成為了故事的背景板。在燭光與現代投影技術的交織下,一個關於財富、死亡與信仰的古老寓言,獲得了令人戰慄的、當代性的力量。

Section image

聽覺的建築:從詠嘆調到靜默

薩爾茨堡的空氣,是被音樂所塑造的。白日裡,你或許能在某個廣場的角落,聽見街頭音樂家拉奏的小提琴,旋律輕盈地飄散在咖啡館的陽傘之間。但真正的聽覺建築,是在那些神聖的演出場所裡,被一磚一瓦地搭建起來的。

Section image

在莫札特劇院(Haus für Mozart)這樣更為親密的空間裡,室內樂的對話,或是莫札特歌劇中那些精巧的花腔,每一個音符都清晰可聞。而在大音樂節劇院,當維也納愛樂樂團(Wiener Philharmoniker)奏響華格納或理查·施特勞斯的交響詩時,那音響的洪流,便如同建築本身一般,恢弘、壯麗,將聽眾全然包裹、吞沒。

歌劇的詠嘆調,是人類情感的極致放大。那被嚴格訓練過的人聲,穿透龐大的管弦樂,將愛、恨、嫉妒、狂喜這些最原始的情緒,提煉成最純粹的藝術。合唱團的歌聲,則如同希臘悲劇裡的歌隊,時而代表群眾的意志,時而向上天發出詰問。

然而,在這些澎湃的聲響之間,同樣具有力量的,是「靜默」。是樂章與樂章之間的短暫停頓,那充滿了張力的寂靜,讓空氣也為之凝結。是《人人》劇中,「死神」登場時,整個廣場上千名觀眾瞬間的屏息。是演出結束後,那持續了數十秒、甚至長達一分鐘的、暴風雨般的掌聲與喝采。這些聲音與寂靜的交替,共同構成了一種深刻的、儀式性的聽覺體驗。

Section image

氛圍的交融:神聖的狂喜

如果必須用一個詞來形容薩爾茨堡音樂節的氛圍,那或許是「神聖的狂喜」。

「神聖」,源自於藝術本身的嚴肅性與其悠久的歷史。無論是台上傾盡心力的藝術家,還是台下盛裝出席的觀眾,都對這份傳統懷抱著一種近乎信仰的虔誠。在這裡,藝術不是消遣,而是一場關乎靈魂的探索,一次與人類文明中最偉大心靈的對話。

Section image

而「狂喜」,則來自於夏日嘉年華的浪漫與藝術所帶來的極致情感體驗。當一場完美的演出結束,人們從劇院走出,走入薩爾茨堡溫暖的夏夜,臉上帶著被深刻打動後的、如醉如痴的表情。他們會在街邊的餐廳,點上一杯當地產的葡萄酒,搭配一份薩赫蛋糕(Sachertorte)或維也納炸肉排(Wiener Schnitzel),將方才舞台上的夢境,用味覺與嗅覺延續下去。空氣中,瀰漫著夏日花草的香氣、雨後石牆的清新,以及咖啡與糕點的甜香。

Section image

對於薩爾茨堡的本地居民而言,這份氛圍,是每年一度的驕傲。他們或是作為工作人員,以專業的態度服務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朝聖者;或是在自家的窗台,掛上音樂節的旗幟,自豪地宣告自己是這座「世界舞台」的一部分。對他們而言,這不僅是城市的榮耀,更是身份認同的核心。而對於外來的遊客,這是一場夢幻般的沉浸。他們在此地,不僅是消費者,更是參與者,共同維護著這場百年迷夢的莊嚴與美麗。

Section image

靈魂的播種—節慶背後的文化教育學

一場長達一個多世紀的藝術節,如何在快速變遷的世界中,始終維持其核心價值與無上的藝術水準?薩爾茨堡的答案,不僅藏在精湛的演出裡,更藏在一個更深層、更具遠見的維度—對下一代的文化播種。作為臨床心理師與獨立撰稿人,在Lia 看來,薩爾茨堡音樂節最成功的文化政策,或許並非吸引了多少遊客,而是它如何溫柔而堅定地,為孩子們的心中,植入一顆審美的種子。

Section image

真實性的傳承:從被動觀賞到主動啟蒙

薩爾茨堡音樂節的,根植於其創立時的崇高理想—以藝術作為歐洲精神的燈塔。這是一個自上而下、由精英知識份子精心策劃的文化事件,其目標從來不是討好大眾,而是引領大眾。在這樣的脈絡下,觀光客的湧入,並未使其庸俗化,反而像是眾星拱月,愈發凸顯了其核心的珍貴與不可動搖。

然而,LIA 的目光所及,是一個更為動人的情景逐漸浮現:這個看似高高在上的藝術聖殿,花了巨大的心力,向最年輕的世代彎下腰來,像一個時代的長者,憐愛的向每個世代的幼苗耳語過去。

音樂節設有專為兒童與青少年設計的節目系列(Youth Program),例如專門為家庭準備的歌劇、為年輕聽眾提供的優惠套票(Jugend-Abonnements),以及各種工作坊與大師班來發掘有潛力的孩子們。這背後傳遞的訊息無比清晰:這座文化的殿堂,不希望成為一個僅供憑弔的博物館,它渴望成為一個活的、能夠自我繁衍的生態系統。

Section image

想像一個場景:一個七、八歲的薩爾茨堡孩童,穿著人生第一套小西裝或小禮服,牽著父母的手,走進那燈火輝煌的莫札特劇院。他或許還不能完全理解舞台上歌劇的複雜情節,但他能感受到那音樂的壯麗、服裝的華美,以及周遭所有成年人臉上那份專注而崇敬的神情。這一切,都在他幼小的心中,留下了一個不可磨滅的印象—原來,有一種美,是值得我們如此鄭重其事去對待的。

這是一種超越了書本知識的「情境教育」。它讓孩子明白,文化不是口號,而是一種需要身體力行去參與的生活方式。當地的孩子們,在耳濡目染之下,自然地將「欣賞藝術」內化為自身文化DNA的一部分。這種由下而上的有機生長,正是對抗文化低俗化的最強免疫力。

Section image

恆溫的炭火:將美學的種子植入靈魂

從政策層面來看,薩爾茨堡音樂節的青年計畫,是典型的「恆溫炭火」策略。它著眼的,不是下一季的票房,而是下一個世代的觀眾與藝術家。這是一種極具耐心的、以百年為單位的文化投資。

文化教育的重視: 對於幼童與青少年們的極度重視,透過優惠票價與特定節目,降低年輕人接觸頂級藝術的門檻,確保文化資本不會被少數富裕階層所壟斷。

體驗的設計感: 針對兒童的歌劇,往往會選擇更富童話色彩的題材,在視覺與互動性上進行精心設計,以「遊戲」和「故事」的方式,取代枯燥的「說教」與歌劇「現實」,引導孩子進入藝術的世界。

榜樣的力量: 讓孩子們有機會近距離接觸世界頂級的音樂家,參加他們的大師班,這種來自「偶像」的激勵,遠比任何教科書的激勵都來得有效。

從臨床心理學的視角,這更是一項深刻的「靈魂塑造」。一個人的審美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在童年時期被塑造的。若一個孩子從小被粗糙、廉價、複製貼上的娛樂所包圍,他的心靈,就很難再對更精緻、更複雜的美,產生共鳴。

薩爾茨堡所做的,便是在孩子們的心田尚是一片沃土時,播下最高品質的種子。它用一場場頂級的演出,溫柔地告訴他們:一片雪花融化在掌心,固然美麗,但冰川卻能在山谷中默默守候千年;舞者旋轉的一瞬是短暫的光影,但畫布上的筆觸卻能凝結永恆。 它教會孩子們去欣賞那些需要時間去沉澱、需要專注去體會的美。

這份對孩童的友善與詩意的關懷,或許才是這個百年節慶,最真實、也最動人的地方。它不僅僅是在呈現一場場演出,更是在進行一場跨越世代的、關於美的「教養」。

Section image

台灣—我們給了孩子一片文化荒原

當薩爾茨堡正溫柔地為孩子們的心田播種時,我們又給了我們的下一代什麼?這面來自奧地利的鏡子,映照出的,是我們令人痛心的、系統性的文化怠惰。我們似乎滿足於用那些轉瞬即逝的刺激,去填滿孩子們的童年。

繁華市集的喧囂如瞬間煙火,古老鐘樓的滴答聲卻跨越世紀—我們選擇了前者。我們帶著孩子湧向複製貼上的老街、內容貧乏的文創園區,讓他們在嘈雜的叫賣聲與廉價的塑膠玩具中,塑造對「文化」的初步認知。

一張紙條的秘密被風吹散,經典詩句卻穿越時空低語—我們選擇了前者。我們熱衷於打造速食化的「打卡景點」,用稍縱即逝的裝置藝術,取代需要細細品讀的歷史建築與文學地景。我們將本應屬於孩子們藝術啟蒙的書籍與環境,置換成智慧型手機中臉書與網紅的混亂價值觀,讓孩子誤以為這便是「美與文化」。

我們親手斬斷了記憶的根,將歷史商品化,讓孩子們在一片美學的荒原上長大。我們追逐那蠟燭燃盡的激情,卻忘記了夜空中恆久閃耀的北極星。我們給孩子的,是那泡沫破裂一刻的甜蜜消散,卻吝於給予他們一片能在風雪中矗立百年的青松。

文化,是獻給未來最莊重的禮物

薩爾茨堡音樂節的百年譜寫,給了台灣國旅的一個深刻啟示:一個國家最頂級的文化成就,同時也可以是它最溫柔的國民教育。它證明了,藝術的殿堂,不必是冰冷的、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它可以為最純真的心靈,敞開大門。

一聲溫潤,卻無比沉重的叩問。我們對待文化的態度,決定了我們將留給下一代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我們是要繼續用那些短暫的、一次性的刺激,去麻痺他們的心靈,還是願意現在開始,用長遠的眼光與無比的耐心,去為他們打造一座可以安頓靈魂的文化聖殿?

文化,從來不是裝飾品,它是一個民族精神世界的根。而一個國家真正的遠見,就體現在它如何將這份最珍貴的遺產,作為一份莊重的禮物,親手交到它的孩子們手中。這份禮物的品質,將決定他們未來靈魂的高度。

參考資料來源 (References):

Salzburger Festspiele (Salzburg Festival) Official Website: The most authoritative source for programs, history, and ticketing.https://www.salzburgerfestspiele.at/en/

Salzburg.info (Official Tourism Portal): Provides comprehensive trave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city, with a large section dedicated to the festival.https://www.salzburg.info/en/events/highlights/salzburg-festival

Vienna Philharmonic - The Orchestra at the Salzburg Festival: Details the orchestra's historical and ongoing central role in the festival.https://www.wienerphilharmoniker.at/en/salzburg-festival

Friends of the Salzburg Festival: The American and international friends' association, offering insights and support for the festival.https://www.sbg-festspielfreunde.at/en/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 Historic Centre of the City of Salzburg: Provides context on the city's unique architectur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which serves as the festival's stagehttps://whc.unesco.org/en/list/784

The New York Times - Archives: Searchable archives often contain reviews and feature articles on the Salzburg Festival from past decades.https://www.nytimes.com/search?query=Salzburg+Festival

Gramophone Magazine: A leading classical music publication that regularly covers and reviews performances at the Salzburg Festival.https://www.gramophone.co.uk/

Bachtrack: An international classical music site with reviews of opera, concert, and dance, including extensive coverage of the Salzburg Festival.https://bachtrack.com/

medici.tv: A streaming service for classical music that sometimes broadcasts performances from the Salzburg Festival.https://www.medici.tv/en/festivals/salzburg-festival

Austria.info (Official Travel Portal for Austria): The national tourism website, which highlights the festival as a premier cultural event.https://www.austria.info/en/culture-and-traditions/salzburg-fest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