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白俄羅斯波洛茨克:時間的未凍之河

在東斯拉夫最古老城市的石牆上,翻閱被時光遺忘的低語

· 觀光-文化古城

撰稿人: Lia / 責任編輯: Zaphyra

在晨曦未散的薄霧中,旅人若站在橫跨西德維納河(Western Dvina River)的橋上,望向對岸那座名為波洛茨克(Polotsk)的古城,他所凝視的,並非僅僅是一片由紅瓦屋頂、教堂圓頂與寧靜街巷構成的風景。

他所凝視的,是一條時間的長河。

這條河未曾冰封,它在歷史的嚴冬與暖春之間靜靜流淌了逾一千一百年,每一道漣漪都映照著一個民族的誕生、掙扎與榮光。空氣中,石材與古木的氣息混雜著河水的濕潤,彷彿千年的記憶從未消散,只是化作了此刻的寂靜。

鐘聲自遠方的聖索菲亞大教堂(Saint Sophia Cathedral Belarus)傳來,渾厚而悠遠,像是一聲溫柔的追問,敲擊著每一位來訪者的心靈:當一座城市承載的歷史,遠比一個國家的現代疆界更為古老時,我們該如何閱讀它層層疊疊的文化地層?又該如何在其沉默的石牆與斑駁的壁畫前,聆聽那些幾乎被世界遺忘的,關於起源的低語?

時間的迴廊

走進波洛茨克,便是走進一座活著的博物館,只是它的展品並未被玻璃櫃小心翼翼地收藏,而是坦然地暴露在風霜雨雪之中,與居民的日常吐息融為一體。

時間在此地彷彿並非線性前進的箭矢,而更像是一圈圈擴散的年輪,將公元九世紀的基石、中世紀的虔誠、巴洛克時代的華麗與蘇維埃時期的印記,溫柔地包裹在同一個空間裡。

旅程的起點,必然是那條賦予城市生命與歷史的西德維納河。

影片版權屬於:Film Studio Aves,歡迎各位讀者前往其youtube頻道觀看。

此刻的聽覺,是一種純粹的沉浸。沒有喧囂的車馬,只有石板路上稀疏的腳步聲,在古老建築之間產生清脆而孤獨的回響。那聲音彷彿在說,每一塊石頭都曾傾聽過千萬次足音,從公國的王侯、虔誠的修士,到如今悠閒漫步的遊人。

視覺的焦點,無疑是矗立在高聳河岸之上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註:與烏克蘭基輔的同名

Section image

在某些角落,或許還能窺見更早期拜占庭風格的殘跡,那是屬於十一世紀、屬於波洛茨克公國巔峰時代的榮耀印記。

教堂周圍的廣場,是城市的心臟。鴿子在石板上踱步,老人坐在長椅上,目光平靜地望著遠方,他們的沉默本身,就是對這份歷史重量最深刻的體認。

從教堂往下,步入迷宮般的古城街巷,感官的體驗變得更加細膩。空氣中,老舊木門散發出淡淡的霉味,混雜著附近咖啡館飄來的烘焙香氣。這裡的建築並無西歐古鎮那般精雕細琢的華麗,

Section image

偶爾,一扇虛掩的門後,會傳來當地居民輕聲的交談,或是電視機的模糊聲響,提醒著來訪者,這裡不是一座被封存的遺址,而是一個仍在呼吸、仍在生活的家園。

味覺與嗅覺的探索,則將人更深地拉入這片土地的日常。

Section image

走進一家小餐館,熱氣騰騰的傳統餃子(Varenyky)被端上桌,飽滿的餡料裹在厚實的麵皮裡,散發出樸實的穀物與肉香。

Section image

搭配一杯當地釀造的克瓦斯(Kvass),那種由黑麥麵包發酵而成的微甜帶酸的飲品,瞬間便能理解東斯拉夫飲食文化中的那份厚重與溫暖。

河畔的露天咖啡座,是另一種體驗。點一份蜂蜜蛋糕,啜飲一口熱茶,空氣中瀰漫著青草與河水的清新氣息。味蕾上的甜美與眼前的古老景致交融,形成一種獨特的感官共鳴。

夜幕降臨,波洛茨克卸下了白日的莊重,換上了一層溫柔而神秘的面紗。昏黃的街燈在古老的石磚上投下長長的影子,教堂的輪廓在深藍色的天鵝絨般的夜空中,被柔和的燈光勾勒出來。遊人稀少,街道回復了它原本的寧靜。此刻,孤獨在空屋裡迴蕩成回聲 ,而這份孤獨並不令人恐懼,反而引人深思。

它讓人感覺自己彷彿正與這座城市的靈魂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
那靈魂,就藏在風中,藏在河水的流動中,藏在每一塊被歲月磨平的石板的縫隙裡。

它低語著一個早已逝去的時代,一個關於獨立、信仰與知識的黃金年代,一個屬於波洛茨克公國的,幾乎被世界遺忘的夢。在這條時間的迴廊裡,每一步行走,都是一次對歷史的撫摸;每一次呼吸,都是一次與過往的共振。

歷史的挖掘

沉浸式體驗,是透過感官來觸摸波洛茨克的肌理,歷史挖掘,則是試圖透視其骨骼與靈魂。

這座城市的每一座建築、每一條街道,都是承載著文化密碼的符號。從歷史考古學的視角看,波洛茨克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以石頭與磚瓦寫成的史書,等待著被細細解讀。

解讀的鑰匙,藏在聖索菲亞大教堂的變遷之中。它最初於十一世紀中葉由傳奇的弗謝斯拉夫大公(Vseslav the Seer)下令建造,是繼基輔與諾夫哥羅德的同名大教堂之後,在基輔羅斯境內建立的第三座聖索菲亞大教堂。

這個舉動本身,就是一個強烈的政治宣言。它不僅象徵著東正教信仰的確立,更是波洛茨克公國試圖與當時的權力中心基輔分庭抗禮、爭奪東斯拉夫世界領導地位的雄心體現。最初的教堂嚴格遵循拜占庭建築風格,其宏偉的穹頂與厚重的石牆,是權力與信仰的完美結合,如同信仰是一塊在烈火裡也不碎裂的石頭 。然而,這座象徵獨立與榮耀的建築,卻在十八世紀初的大北方戰爭中,被彼得大帝的軍隊用作軍火庫,並最終因一場爆炸而化為廢墟。歷史在廢墟的縫隙裡低語 ,訴說著一個獨立公國時代的終結,以及被捲入帝國紛爭的悲劇命運。

Section image

數十年後,當大教堂在原址上重建時,它的樣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取而代之的,是當時流行於波蘭-立陶宛聯邦的維爾紐斯巴洛克風格。拜占庭式的厚重與莊嚴,被巴洛克式的輕盈、優雅與向上的動感所取代。

Section image

建築風格的轉變,精準地反映著該地區文化與宗教歸屬的變遷—從純粹的東正教世界,轉向受天主教與東儀天主教影響更深的文化圈。一座教堂的兩次生命,如同一張不斷重寫的羊皮紙 ,清晰地標示出權力中心的轉移與文化板塊的碰撞。它不再僅僅是一座宗教建築,而是一個文化身份的斷代史樣本。

Section image

如果說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公國權力的象徵,那麼聖歐福新娜修道院(Convent of the Saviour and St. Euphrosyne)則是這座城市精神高度的體現。

Section image

修道院的創立者,十二世紀的歐佛洛緒涅聖女,是白俄羅斯歷史上第一位女性聖徒,也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與藝術贊助人。在那個普遍文盲的時代,她在修道院內設立學校,組織抄寫、翻譯和編寫書籍,使波洛茨克成為當時東斯拉夫世界重要的文化與知識中心。

Section image

她委託製作的「聖歐佛洛緒涅十字架」(The Cross of Saint Euphrosyne),以其精湛的琺瑯工藝與神聖的宗教地位,成為白俄羅斯民族的聖物。然而,這件國寶在二戰期間神秘失蹤,至今下落不明,只留下一件複製品供人瞻仰。

十字架的遺失,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隱喻—它象徵著一個民族在二十世紀的戰火與動盪中,其文化記憶所遭受的重創與斷裂。如今,修道院的白色牆垣與金色穹頂依舊寧靜,前來朝聖的信徒絡繹不絕,他們所追尋的,不僅是宗教的慰藉,更是一種對民族精神源頭的文化尋根。

Section image

在波洛茨克的街頭,時常能看見成群結隊的孩童,他們或在古老的城牆下追逐嬉戲,或由老師帶領著,在博物館裡安靜地聆聽講解。他們的眼神清澈而好奇,對於他們而言,這些矗立了千年的建築,或許只是日常風景的一部分,是捉迷藏時絕佳的藏身之處。然而,歷史的傳承,正是在這樣不經意的耳濡目染中完成的。

Section image

當一個孩子的童年記憶,與聖索菲亞大教堂的鐘聲、西德維納河的晚霞、以及歐佛洛緒涅聖女的傳說交織在一起時,歷史便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構成他身份認同的溫暖底色。

Section image

他們是幸運的,因為他們成長的家園,本身就是一本最生動的立體史書。這座城市並未將歷史「供奉」在遙遠的殿堂,而是讓它如空氣和水一般,自然地滲透進下一代的血液與呼吸之中。這或許是文化教育最詩意,也最深刻的形態—讓孩子們在奔跑與歡笑中,不知不覺地擁抱了整個民族的過去。

靈魂的對照

將目光從波洛茨克的千年石牆上移開,拉回到我們所熟悉的台灣座標,一種複雜的情感油然而生。

我們想起了嘉義那座著名的「高跟鞋教堂」。它以其奇特的造型、亮麗的色彩,在社交媒體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打卡熱潮,成為一個極其成功的「景點」。然而,當我們將它與波洛茨克並置,一個溫潤卻尖銳的問題浮現了:這座高跟鞋教堂的靈魂,根植於何處?它與嘉義的土地、歷史、與人民的集體記憶,有何連結?

波洛茨克的每一塊磚石,都在訴說一個持續了千年的故事;而高跟鞋教堂,則像是一場短暫的煙火 ,絢爛奪目,卻在喧囂過後只留下一片空虛。

前者是從土地裡自然生長出來的千年古樹 ,根脈深植於民族的文化土壤;後者則更像是一盆缺乏根系的一季花瓣 ,被精心佈置,等待著被消費、被拍攝、被遺忘。

Lia 並非要否定所有新穎的創意,但必須警惕一種將「觀光」簡化為「製造打卡點」的淺薄思維。這種思維的背後,是一種文化上的不自信,一種急於用瞬間閃光 來取代需要耐心沉澱的永續微光 的焦慮。它如同跳躍的浪花 ,激動人心卻短暫;而非沉穩的湖泊 ,能倒映出整個天空與歷史的深度。當我們的土地上,充滿了這類缺乏記憶與情感連結的「景點」,我們提供給世界的,究竟是獨一無二的文化體驗,還是一種可以被輕易複製的、空洞的視覺奇觀?

人類為何需要回顧歷史?

或許,答案就寫在波洛茨克這樣古老城市的寧靜之中。

在一個資訊爆炸、變動不居的時代,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精神的錨點。一座承載著厚重記憶的城市,正是這樣一個錨點。它提醒我們,我們的存在並非孤立的瞬間,而是漫長故事鏈上的一環。它讓我們在凝視過去的同時,得以更清晰地看見自身的定位與未來的方向。

波洛茨克的故事,是關於一個小民族如何在帝國環伺的夾縫中,頑強地守護其文化源頭的史詩。它並未因歷史的創傷而沉淪,也未在現代化的洪流中迷失自我。

它只是靜靜地矗立在西德維納河畔,像一座恆久的燈塔 ,為自己的民族,也為所有在時間長河中尋找歸屬感的靈魂,照亮一條回家的路。這份守護,源於一種深刻的文化自覺與精神尊嚴。

而這,或許正是今日的我們,在面對自身的歷史與土地時,最需要溫柔喚醒,並緊緊擁抱的靈魂歸宿。

參考資料 (References)

學術及資訊來源 (Academic and Informational Sources):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Polatsk, Belarus." Accessed October 15, 2025.
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Polatsk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Augustow Canal." (Contextualizes the broader historical-geographical region). Accessed October 15, 2025.
https://whc.unesco.org/en/tentativelists/1892/

The Official Internet Portal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Belarus. "Polotsk." Accessed October 15, 2025.
https://president.gov.by/en/belarus/regions/polotsk

Plakans, Andrejs.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Baltic Stat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Provides historical context for the region).

Franklin, Simon, and Jonathan Shepard. The Emergence of Rus 750-1200. Longman, 1996. (Details the early history of East Slavic principalities, including Polotsk).

Website of the National Polotsk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Museum-Reserve. "History of the Museum." Accessed October 15, 2025.
http://polotsk.museum.by/en

Historyfiles.co.uk. "Principality of Polotsk." Accessed October 15, 2025.
https://www.historyfiles.co.uk/KingListsEurope/EasternPolotsk.htm

World Monuments Fund. "Transfiguration Church of the St. Euphrosynia Monastery." Accessed October 15, 2025.
https://www.wmf.org/project/transfiguration-church-st-euphrosynia-monastery

Magocsi, Paul Robert. A History of Ukraine: The Land and Its Peoples.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10. (Discusses the broader Kievan Rus' context).

Christian, David. A History of Russia, Central Asia and Mongolia, Volume I: Inner Eurasia from Prehistory to the Mongol Empire.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8.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Ukraine. "Polotsk."
http://www.encyclopediaofukraine.com/display.asp?linkpath=pages%5CP%5CO%5CPolotsk.htm

Belarus.by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Republic of Belarus). "Polotsk - a city of glorious history."
https://www.belarus.by/en/travel/belarus-life/polotsk

Tome VI. Annales Ecclesiae Ruthenae. Harvard Ukrainian Studies. (Academic journals often contain specific articles on the region's religious history).

Halperin, Charles J. Russia and the Golden Horde: The Mongol Impact on Medieval Russian Histor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5. (Context for the period following Polotsk's golden age).

United Nations in Belaru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Polotsk."
https://belarus.un.org/en/132473-sustainable-development-polotsk

旅遊參考網站 (Travel Reference Websites):

Vetliva. "Polotsk: what to see in the most ancient city of Belarus."
https://vetliva.com/tourism/what-to-see/polotsk-what-to-see-in-the-most-ancient-city-of-belarus/

Take Your Backpack. "A Guide to Polotsk, Belarus' Oldest City."
https://www.takeyourbackpack.com/polotsk-belarus/

Lonely Planet. "Polatsk."
https://www.lonelyplanet.com/belarus/vitebsk-vitsyebsk-region/polatsk

Atlas Obscura. "St. Sophia Cathedral in Polotsk."
https://www.atlasobscura.com/places/st-sophia-cathedral-in-polotsk

Spotted by Locals. "Polotsk." (Often provides insights from residents).
https://www.spottedbylocals.com/minsk/polot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