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啤酒節

夏夜的金黃酒沫,一個國家的集體舉杯:工業遺產與城市靈魂的現代融合

· 觀光-活動祭典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關於歐洲的檔案,時常會在地圖上一個被稱為「巴爾幹半島」的區域停留。這片土地,歷史的霧靄深沉,地緣政治的敘事複雜。然而,在阿爾巴尼亞,這個曾被長期隔絕、被世界所誤解的山鷹之國,有一個城市,在每年八月的盛夏,會用最簡單、最普世的語言——音樂、美食與冰涼的啤酒——向世界發出一份熱情洋溢的邀請。這個城市,是科爾察(Korçë);這份邀請,便是科爾察啤酒節(Korça Beer Festival)。

這不是一個源於古老神話或農耕儀式的慶典。它的核心,是一瓶啤酒,一個創立於1928年、見證了王國、戰爭、共產主義與民主化轉型的在地品牌「Birra Korça」。這使得科爾察啤酒節,成為一個極其獨特的研究樣本。它不同於我們先前探討過的、植根於土地與信仰的西班牙節慶,而是一場更為現代、更為「被建構」的文化事件。

在一個國家的重生過程中,一場以工業遺產為核心的現代節慶,如何能超越純粹的商業展演,成功地與城市歷史、社群生活與國族自信相融合,進而成為一個凝聚內在認同、重塑外在形象的有力文化觸媒?

Section image

在巴爾幹的暖風中,感受一座城市的雙重奏

要描繪科爾察的八月,必須同時啟用兩組鏡頭。一組,對準白日裡那被陽光照得透亮的、充滿歷史溫度的古老街區;另一組,則聚焦於夜晚那被燈光、音樂與金黃色啤酒泡沫點燃的、充滿現代活力的狂歡現場。這座城市,在這幾天裡,上演著一場迷人的「日與夜的雙重奏」。

Section image

白日漫遊:歷史是慶典最溫柔的底色

在Lia的研究記憶中,所有關於科爾察的深度旅遊紀錄報告,都無法繞開它那被精心修復的「舊市集」(Pazari i Vjetër)。想像在慶典期間的一個白日,漫步於此。腳下是平滑的鵝卵石街道,兩旁是奧斯曼風格的雙層建築,木質的窗櫺、石砌的牆基,每一處細節,都散發著歷經數個世紀的沉靜光暈。陽光明亮,天空是巴爾幹半島特有的、不含一絲雜質的湛藍。

此時的舊市集,氛圍是悠閒而迷人的。空氣中,飄散著濃郁的咖啡香與新鮮出爐的傳統派餅「Lakror」的氣味。手工藝品店裡,掛著色彩斑斕的編織品;露天咖啡座上,坐著悠閒交談的當地人與好奇張望的遊客。這是一幅歲月靜好的畫面,它為即將到來的夜晚狂歡,提供了一個無比堅實、無比真實的文化佈景。它無聲地訴說著:這場啤酒節,並非憑空出現的商業活動,而是扎根於一座擁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城市之上。

Section image

黃金的液體:一瓶啤酒裡的國家記憶

慶典的主角「Birra Korça」,本身就是一部活的歷史。在品嚐它之前,理解它的故事,是進入這場慶典靈魂的鑰匙。這款誕生於近一個世紀前的啤酒,不僅是阿爾巴尼亞第一家啤酒廠的產物,更是這個國家工業現代化的先驅。它挺過了二戰的烽火,在共產主義時期被收歸國有,又在民主化浪潮後重獲新生。

因此,當人們在慶典上舉起一杯金黃色的Birra Korça拉格啤酒時,他們喝下的,不僅僅是麥芽與啤酒花的風味,更是一段濃縮的國族記憶——關於驕傲、失落、堅忍與重生的複雜滋味。慶典,為這個工業遺產,提供了一個被重新認識、被賦予情感的絕佳舞台。

Section image

從黃昏到午夜:兩種節奏的交響

當黃昏的金色光芒,為科爾察的建築染上溫柔的邊框,慶典的節奏,開始悄然轉變。舊市集裡的餐廳與食攤,點燃了烤爐,濃郁的烤肉香氣——特別是阿爾巴尼亞式的肉丸子(Qofte)——開始在空氣中瀰漫。懸掛在街巷間的燈串,逐一亮起,將鵝卵石地面映照出溫暖的光斑。

夜晚的前半段,屬於舊市集。這裡的舞台相對小巧,時常有傳統的民俗樂團,演奏著悠揚的、帶有獨特巴爾幹和聲的音樂。家庭、情侶、年長的居民與尋求文化氛圍的遊客,會聚集在此。他們圍坐在長桌旁,分享著巨大的、剛從鐵盤中取出的派餅,用當地特色的酸奶料理(Tavë kosi)搭配著清爽的啤酒。遊記中,不止一次地提到,在這裡,遊客與當地人之間的界線極為模糊,時常可見不同國籍的人們,在音樂的感染下,笨拙卻快樂地模仿著彼此的舞步。這是一種充滿人情味的、溫馨的社群交融。

Section image

而當夜色漸深,慶典的另一個心臟——位於體育場或大型廣場的主舞台——開始強勁地搏動。這裡,是現代與活力的展演場。巨大的舞台、炫目的燈光、震耳欲聾的音響,將這裡變成了巴爾幹半島最盛大的露天音樂會。音樂風格,從搖滾、流行,到電音,輪番上陣,時常有阿爾巴尼亞乃至整個巴爾幹地區最頂尖的藝人登台。

此刻的參與者,以年輕人為主。他們聚集在舞台前,隨著強勁的節拍跳躍、合唱。空氣中,啤酒的消耗量劇增,歡聲笑語與音樂聲浪融為一體。如果說,舊市集的夜晚,是一首溫情的民謠;那麼,主舞台的夜晚,便是一首充滿力量的搖滾史詩。

Section image

這「一城兩制」的空間佈局,讓一場慶典,同時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尋求文化深度的人,可以在舊市集裡找到歷史的迴響;追求感官釋放的人,可以在主舞台前找到青春的共鳴。從白日的寧靜,到夜晚的雙重奏,科爾察啤酒節,以其豐富的層次感,為所有參與者,提供了一部完整的、關於這座城市的感官交響樂。

Section image

現代慶典的建構美學

科爾察啤酒節,作為一個相對年輕、且帶有明顯「頂層設計」色彩的慶典,其巨大的成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關於「如何創造一場成功的現代節慶」的絕佳範本。它並非古老傳統的自然演化,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文化工程。然而,這場工程之所以沒有淪為僵硬、空洞的樣板戲,其關鍵在於規劃者對「真實性」(Authenticity)有著極為深刻的理解與細膩的操作。

工業遺產的活化:為現代慶典尋找歷史的錨點

這是科爾察模式最核心的智慧。與台灣許多憑空創造、缺乏歷史連結的「XX節」不同,科爾察的規劃者,選擇了一個最能代表城市現代史的符號—「Birra Korça」啤酒廠—作為整個慶典的歷史錨點。

這個選擇,一舉多得。首先,它為一場以「吃喝玩樂」為主的現代慶典,注入了歷史的厚重感與正當性。其次,它將一個瀕臨被遺忘的工業遺產,成功地轉化為一個充滿活力與情感連結的文化品牌。最後,它使得慶典與地方經濟之間,形成了一種健康的、共生的關係。啤酒廠的商業成功,為慶典提供了贊助與基礎;而慶典的文化魅力,又反過來極大地提升了啤酒品牌的附加價值。這是一種將「城市記憶」,巧妙轉化為「城市資產」的高階策略。

Section image

「雙場域」佈局:在真實性與規模化之間取得平衡

面對觀光人潮可能對地方文化造成的衝擊,科爾察的「雙場域」佈局,堪稱教科書級別的解決方案。規劃者深知,一個城市的靈魂,往往存於其最古老、最脆弱的歷史街區。因此,他們將舊市集,定位為「文化體驗區」。在這裡,活動的規模被控制,音樂的聲量被調低,商業的形態以傳統手工業與餐飲為主。舊市集的「真實性」與「寧靜氛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護。

與此同時,他們將所有可能帶來巨大聲浪、人潮與商業氣息的大型活動—如主流音樂會、大型啤酒贊助商展位等—全部引導至體育場或廣場等現代化的「狂歡承載區」。這個區域,可以承受高強度的商業開發與人群壓力,而不會對城市的歷史肌理造成破壞。

這種巧妙的空間分流,使得「文化深度」與「觀光規模」不再是零和遊戲。它讓一場大型慶典,得以在不「謀殺」城市靈魂的前提下,成功地實現其經濟與社會效益。

慶典即國家品牌的重塑:一場後共產主義的文化宣言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科爾察啤酒節的成功,也是阿爾巴尼亞這個國家,在後共產主義時代,積極進行「國家品牌重塑」的一個縮影。阿爾巴尼亞的形象,長期與孤立、貧窮、獨裁等負面標籤相連。

而科爾察啤酒節,則透過一場充滿歡樂、開放、友善與國際化氣息的慶典,向世界發出了一個全新的、強有力的信號。這個信號是:我們擁有悠久的歷史(舊市集),也擁抱現代的活力(音樂會);我們擁有值得驕傲的產品(Birra Korça),更有熱情好客的人民。每一杯被舉起的啤酒,每一次舞台下的合唱,都是一次對舊有刻板印象的有力洗刷。這場慶典,不僅僅是在振興一個城市的經濟,更是在修復一個國家的尊嚴,重塑一個民族的自信。

以公眾為本的內容填充

儘管慶典的框架帶有刻意的痕跡,但其內部填充的血肉,卻是極度「由下而上」的。音樂的表演者,大多是本地與國內的藝術家;食物的供應者,是本地的餐廳與攤販;文化體驗的核心,是在地的民俗與手工業。這種對在地文化內容的高度重視,確保了慶典的體驗,始終帶有濃厚的「科爾察味道」。它使得慶典,成為在地社群展示自身才華與活力的最佳舞台,而非一個由外來資本與表演團體所主宰的「文化飛地」。

一面鏡子

當科爾察這面映照著「現代智慧」與「在地自信」的鏡子轉向我們時,它所照見的,是台灣文化實踐中一種常見的「根基錯置」的窘境。科爾察的成功,在於它為一場現代的、由上而下的活動,找到了一個堅實的、在地的、真實的「歷史錨點」。而我們,卻常常為了一些缺乏根基的、由上而下的活動,去打造一些虛假的、一次性的「場景」。

這面鏡子,尖銳地反襯出我們「記憶的商品化」與「美學的貧乏」。科爾察,是先有了百年歷史的舊市集與啤酒廠,才有了慶典;而我們,卻常常是先有了辦活動的KPI,才匆忙地去搭建一些沒有靈魂的「文創園區」或打卡裝置。根基的有無與真假,決定了文化長成後的樣貌,是枝繁葉茂的大樹,還是了無生氣的塑膠盆栽。科爾察那以真實的城市歷史與工業遺產為燃料的恆溫炭火,映照出的,正是我們那種因找不到真實燃料,而只能不斷點燃一次性煙火來假裝光亮的文化焦慮。

「啤酒廠」

我們從科爾三察的啤酒節中學到的,最寶貴的一課是:現代性與傳統,並非敵人;頂層設計與在地真實,可以共存。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擁有足夠的智慧與自信,去重新審視並珍視那些,早已存在於我們身邊的、屬於我們自己的「現代遺產」。

台灣的文化復興之路,或許不應只將目光投向遙遠的古代。我們同樣擁有著值得驕傲的百年糖廠、菸廠、酒廠,擁有著承載了數代人記憶的林場與礦坑,甚至擁有著創造了經濟奇蹟的工業區。這些,都是我們自己的「Birra Korça」。

我們的挑戰,在於如何停止對它們的遺忘與廢棄,開始學習科爾察的智慧,將它們從冰冷的「遺跡」,活化為能夠凝聚社群、能夠與世界對話的、充滿溫度的「文化客廳」。當我們學會為自己真正的歷史,哪怕是工業的、現代的歷史而舉杯時,我們才能停止那些空洞的模仿,釀造出一杯真正屬於台灣的、充滿自信滋味的文化佳釀。

參考資料來源 (Reference Sources):

Korçë Municipality (Bashkia Korçë): The official city government website, a primary source for festival dates and official announcements. (Website: https://www.bashkiakorce.gov.al/)

Birra Korça Official Website: The website of the core brand, providing historic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brewery. (Website: https://birrakorca.com.al/)

Invest in Korça: A portal by the Korçë municipality to attract investment, often highlighting the beer festival as a major cultural and economic asset.

Tirana Times: An English-language newspaper in Albania that frequently covers major national events like the Korça Beer Festival. (Website: https://www.tiranatimes.com/)

Visit Albania: Official and unofficial tourism portals for Albania which heavily feature the festival as a key summer attraction. (e.g., https://albania.al/)

Balkan Insight: A reputable news source for the Balkan region, providing socio-political context for cultural events in Albania. (Website: https://balkaninsight.com/)

AADF (Albanian-American Development Foundation): This organization has been involved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cultural sites like the Korçë Old Bazaar, providing context on the festival's historical setting. (Website: https://aadf.org/)

Uprooted Abroad (Travel Blog): An example of a detailed first-person account from a foreign visitor, offering insights into the tourist experience. (Can be found via search).

GetYourGuide / Viator: Tour operator websites that list packages including the beer festival, showing how it is integrated into the formal tourism market.

Wikipedia - "Birra Korça" & "Korçë": A good starting point for foundational facts, dates, and historical context, with references to local Albanian 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