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在核融合能源競賽中的戰略對峙與未來霸權

決定下一代能源主導權科技與國力比拚

· 權力結構-美國,權力結構-中國,科技與AI,能源-核子能源,能源-要聞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自2022年美國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LLNL)首次實現「淨能量增益」的歷史性突破以來,核融合—這項被譽為「終極潔淨能源」的技術—已從科學探索,迅速演變為一場中美兩國之間激烈的地緣戰略競賽。核融合承諾提供比核分裂強四倍、比燃煤強四百萬倍的能量,且無溫室氣體或長期放射性廢料,其潛在市場價值超過一兆美元。然而,在美國國家級項目進展緩慢、依賴數十年老舊設備之際,中國正以驚人的速度和規模迎頭趕上。衛星影像顯示,中國正建設一座規模兩倍於美國同類設施的巨型雷射核融合基地,其年度投資額據估是美國的兩倍,並在人才培養、專利數量及關鍵材料供應鏈上全面佈局。面對中國的國家級戰略,美國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其蓬勃發展的私營領域。以Helion、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為代表的25家美國新創公司,已吸引了超過60億美元的私人投資,並設定了在2030年前實現商業發電的宏大目標。這場競賽的本質,是美國的市場驅動式創新與中國的舉國體制式追趕之間的較量。其結果不僅將決定誰能率先點燃「人造太陽」,更將深刻影響未來數十年的全球能源格局與科技霸權。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浩瀚的宇宙中,每一顆恆星都是一座持續運轉了數十億年的核融合發電廠。將原子聚合,釋放出近乎無限的潔淨能源—這是人類自掌握原子之力以來,最為宏大和持久的夢想。這不僅僅是為了尋找一種替代能源,更是為了一勞永逸地解決氣候變遷、能源安全與資源枯竭的根本性難題。一旦成功,它將開啟一個價值至少一兆美元的市場,並徹底重塑人類文明的基石。

2022年12月,在加州的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LLNL),192束世界上最強大的雷射光束,在數奈秒內精準地轟擊在一顆胡椒粒大小的燃料靶丸上。歷史在此刻凝固:人類首次在實驗中,實現了核融合反應輸出的能量大於輸入能量,即「淨能量增益」。這個瞬間的輝煌,是美國數十年來在該領域保持領導地位的頂點。

然而,歷史的榮光無法照亮前行的全部道路。在NIF的雷射光束熄滅之後,一個新的、更為嚴峻的現實浮現水面:一場圍繞「人造太陽」控制權的全球競賽已然白熱化,而美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中國,正以一種令西方世界感到不安的速度和決心,從追趕者變為挑戰者。

兩種模式的對決:美國的私營先鋒 vs. 中國的國家意志

當前的美中核融合競賽,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模式。美國的優勢,體現在其充滿活力的私營企業生態。在全球約40家主要的私營核融合公司中,有25家位於美國。這些由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比爾・蓋茲(Bill Gates)、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等科技巨擘資助的新創公司,如Helion、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 (CFS)、TAE Technologies,已累計吸引了超過60億美元的私人資本。它們不受政府預算週期的束縛,以驚人的速度進行技術迭代,並紛紛立下在2028年至2030年代初期,將第一度核融合電力送入電網的雄心壯志。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官方項目的相對遲緩。許多國家級實驗設施已運行超過三十年,聯邦政府近年的年度撥款平均約8億美元,這使得美國難以啟動全新的、大規模的實驗裝置來吸引頂尖人才。

而在太平洋的另一端,中國正上演著一場舉國體制的「超車」。自21世紀初加入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ITER)計畫以來,中國在約50年的時間裡,走完了美國耗費更長時間探索的道路。如今,北京每年向該領域投入據估高達15億美元的資金,幾乎是美國的兩倍。最新的衛星影像顯示,一座巨大的新型雷射核融合設施正在中國迅速崛起,其規模是美國NIF的兩倍。此外,耗資7億美元的CRAFT核融合園區預計於今年完工,一個名為BEST的新型托卡馬克裝置也計劃於2027年建成。

這場競賽的格局清晰可見:一邊是美國以市場驅動、高度靈活但資源分散的私營創新力量為先鋒;另一邊則是中國以國家意志主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後發趕超戰略。

中國的組合拳:速度、規模、人才與供應鏈

中國的追趕並非單純依靠資金投入,而是一套精心設計的組合拳,旨在從根本上重塑產業格局。

速度與規模:在指令性經濟體制下,一旦政府將某個項目列為優先事項,其推進速度是驚人的。上海的能量奇點公司在6月宣布,其僅用兩年時間便完成了從設計到成功產生電漿的過程,這在西方幾乎是不可想像的。這種「中國速度」正在大規模複製。

人才儲備:報告顯示,中國在核融合科學與工程領域的博士畢業生數量,是美國的十倍。當美國因上世紀末的預算削減,而不得不將研究人員送往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進行學習時,中國卻在國內建立起了龐大的人才庫。這正引發西方對「人才流失」的擔憂。

技術模仿與專利佈局:在快速追趕的過程中,技術模仿成為一條捷徑。美國新創公司Helion便指出,中國有至少三個團隊正在複製其專利設計。同時,中國在核融合領域的專利申請數量,也已超過其他任何國家。

供應鏈控制:這或許是中國最為深遠的戰略佈局。正如其在太陽能板和電動車電池領域所做的那樣,中國正試圖控制核融合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從反應爐內壁的先進材料,到約束電漿所需的高功率磁鐵,再到電容器和功率半導體,中國的投資速率是美國的十倍。這意味著,即使美國未來在技術上取得突破,也可能因關鍵組件的供應受制於人,而失去產業化的主導權。

美國的挑戰:從「贏得第一」到「贏得全部」

面對中國的全面攻勢,美國的處境顯得複雜。其在2022年NIF取得的科學成就毋庸置疑,但從科學突破到商業化和產業化,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僅僅「第一個」造出淨能量增益的機器,並不能保證最終的勝利。

一位專家深刻地指出:「我擔心的不是第一台機器,而是第一百台。」真正的終點線,是建立一個能夠大規模生產、部署和運營核融合電廠的成熟產業體系。在這場漫長的工業馬拉松中,擁有完整供應鏈和龐大人才庫的一方,將佔據決定性的優勢。這正是美國參議員和核融合專家,共同呼籲聯邦政府投入100億美元專項資金的深層原因—避免核融合重蹈太陽能和電池產業的覆轍。

然而,私營企業的快速發展也為美國帶來了希望。例如,從麻省理工學院(MIT)分拆出來的CFS公司,其SPARC托卡馬克項目計劃在2027年左右,利用新型超導磁鐵,實現高達十倍的淨能量增益。這一目標一旦達成,將為其後續的商業電廠ARC奠定堅實的基礎。這些私營項目的進度,普遍快於延遲嚴重的國際合作項目ITER。

一場關乎未來的競賽

核融合之火,是普羅米修斯盜取天火以來,人類對能源最極致的嚮往。這場競賽,已遠遠超出了科學實驗室的範疇,成為一場關乎國家前途、經濟命脈和全球影響力的地緣政治博弈。

目前來看,中國似乎在基礎設施建設和長期產業佈局上佔據了先機,而美國則憑藉其無與倫比的創新文化和私營部門的活力,在尖端技術的商業化衝刺中保持著領先。這是一場龜兔賽跑,但賽道上的兩位選手都以驚人的速度奔跑。

未來十年將是決定性的。無論是Helion在2028年為微軟供電的承諾,還是中國新一代設施的陸續啟用,都將為這場競備添上新的註腳。最終的勝利者,不僅將掌握解決地球能源危機的鑰匙,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定義21世紀下半葉的全球權力格局。

資料來源

Nature: Nuclear-fusion lab achieves ‘ignition’ for the second tim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2495-2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 Nuclear-Fusion Startup Is Paying Microsoft to Use Its Unproven Technology
https://www.wsj.com/articles/a-nuclear-fusion-startup-is-paying-microsoft-to-use-its-unproven-technology-11683711002

Financial Times: China’s nuclear fusion race: a threat to western interests?
https://www.ft.com/content/1d5d341b-4355-4424-81d3-356396f7c870

Reuters: Bezos, Gates, Google-backed fusion firms double down on 2030s goal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ergy/bezos-gates-google-backed-fusion-firms-double-down-2030s-goal-2023-03-14/

Science: ‘We are go for launch’: Fusion energy startups aim to revolutionize power generation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we-are-go-launch-fusion-energy-startups-aim-revolutionize-power-generation

Associated Press: A US lab has repeated a fusion energy breakthrough. Here’s what it means for the future of clean power
https://apnews.com/article/fusion-energy-nuclear-ignition-climate-change-e5330c629815033a388a1011855e34a6

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 (CFS) Official Website: SPARC Project
https://cfs.energy/technology/spa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