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美國製造」的口號在政治議程中迴響,但其現實卻充滿挑戰。本文以Guardian Bikes單車公司為縮影,該公司自2022年起毅然將生產線從中國遷回印第安納州,試圖在本土打造高度自動化的工廠。此舉雖帶來品質控制、庫存管理等優勢,卻也直面美國本土供應鏈斷裂、技術工人短缺的殘酷現實。Guardian Bikes的個案突顯了製造業回流的宏觀困境:數十年的全球化已將產業生態系轉移海外,中國憑藉其龐大規模、國家補貼與成本優勢,形成了難以撼動的製造業霸權。儘管美國政府透過關稅壁壘或《晶片法案》等針對性補貼試圖扭轉頹勢,但經濟學家對其成效意見分歧,且自動化浪潮意味著工廠回歸不等於大量就業機會的重現。Guardian Bikes的逆向遷徙,更像是一場精密的商業策略賭注,而非一場浪漫的工業復興。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美國製造」(Made in America),這四個字在過去的數十年裡,彷彿一段塵封的記憶,既是工業黃金時代的 nostalgic 輓歌,也是全球化浪潮下一個被掏空的符號。然而,當世界地緣政治的板塊開始劇烈摩擦,當供應鏈的脆弱性在疫情中暴露無遺時,這個符號被重新擦亮,成為了華盛頓政治辭令中的高頻詞彙。在筆者的觀察中,這不僅是一場經濟政策的辯論,更是一次對國家認同與未來路徑的深刻自問。
要理解這場宏大敘事的複雜性,我們需要將視角從國會山的議事廳,轉向中西部印第安納州西摩市(Seymour, Indiana)一個佔地54萬平方英尺的廠房。在這裡,一家名為Guardian Bikes的兒童自行車公司,正在進行一場看似不合時宜的工業實驗。他們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折射出整個美國製造業回流浪潮中的光榮與困境。
一場逆向的遷徙:Guardian Bikes的印第安納實驗
時間回到幾年前,Guardian Bikes的運作模式是全球化教科書中的標準範例。他們在美國設計,然後將訂單交給中國的代工廠(OEM),由後者採購車輪、把手、輪胎等所有零件,組裝成一輛「裝在箱子裡的自行車」(a bike in a box)。這些箱子橫渡太平洋,抵達美國西海岸,再經由分銷網絡送往各地。這套體系高效、廉價,卻也隱藏著巨大的脆弱性。
公司創辦人布萊恩·萊利(Brian Riley)發現,當業務完全依賴海外製造時,他失去了對產品質量的直接控制。更致命的是長達6到8個月的交貨週期。「你永遠都在橫渡海洋運輸貨物,」萊利說,「這使得你很難確保暢銷的顏色、尺寸和款式總是有貨。」為了應對這種不確定性,他們不得不在美國囤積大量庫存,佔用了巨額資金。
2022年,他們做出了大膽的決定:逆流而上,將製造搬回美國。
在印第安納的工廠裡,景象與人們對傳統自行車工廠的印象大相逕庭。高度自動化的機器手臂在火花四濺中進行焊接,一個完整的車架在三分鐘內成形;精密的機床在5到9秒內就能切割出一個零件。這座工廠每週能生產約12,000輛自行車,相當於每30秒就有一輛下線。「我們必須自動化,必須快速,」工廠負責人山姆·馬克爾(Sam Markel)解釋道,「這樣我們才能用更少的人力實現大規模生產。」
這場實驗帶來了顯著的優勢:交貨週期縮短,使公司能實現「及時生產」(just-in-time),大幅降低庫存成本;對產品質量的掌控力也前所未有地提高。然而,當他們試圖打造一輛100%「美國製造」的自行車時,才真正撞上了那堵名為「現實」的牆。
最大的難題是:在美國,自行車的供應鏈幾乎已蕩然無存。從1970年代到90年代,美國本土的自行車製造業幾乎完全蒸發。這意味著Guardian Bikes無法輕易找到生產鏈條、輪圈、反光板或握把的本土供應商。他們不得不去說服那些或許正在生產汽車零件或完全不同產品的公司,為他們「從零開始」開發自行車零件的產線。這是一個艱鉅且充滿風險的過程。
結構性空洞:為何工廠在數十年前選擇離開?
Guardian Bikes所面臨的困境,正是美國製造業數十年來結構性變遷的縮影。自20世紀後期以來,隨著貿易壁壘的降低—從80年代的全球化,90年代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到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美國企業開始大規模地將製造業外移。
背後的邏輯簡單而強大:成本。海外更低廉的勞動力意味著更低的商品價格。在美國,一名製造業工人的平均時薪約為35美元;在中國,這個數字是4美元;在越南,甚至低至1.3美元。這種巨大的成本差異,讓「離岸外包」(offshoring)成為了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理性選擇。
中國,則憑藉其獨特的優勢,崛起為無可匹敵的「世界工廠」。這不僅僅是因為其龐大的人口規模。更重要的是,中國政府投入了巨額資金進行工業政策補貼與工人培訓。根據2019年的數據,中國當年的工業政策支出約為2480億美元,而美國僅為840億美元。此外,中國為研發提供的稅收優惠在2018至2022年間以年均28.8%的速度增長。這些國家級別的投入,加上相對寬鬆的環保與勞動法規,為在華企業創造了一個極具競爭力的成本環境。
其結果是,美國的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一個以商品生產為主的經濟體,轉變為一個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如今,服務業崗位佔美國非農就業的80%以上。工廠的關閉,不僅帶走了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它帶走了整個產業生態系統—包括上游的零件供應商、專業的機械設備以及代代相傳的技術工人。
回歸的辯證:關稅、補貼與自動化的悖論
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推動製造業回流,無異於在鹽鹼地上重建一片森林。近年來,美國政府採取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策略。
前總統與現總統川普的標誌性政策是徵收高額關稅,試圖透過築起貿易壁壘,迫使企業將生產遷回國內。支持者認為,關稅可以保護本土產業免受不公平競爭,從而復興工廠、創造就業。然而,反對者指出,關稅雖然可能使某些特定企業受益,但其成本最終會轉嫁給消費者,並對更廣泛的經濟造成淨負面影響。
拜登政府則採取了更具針對性的方法,例如2022年通過的《晶片法案》(CHIPS Act),撥款約390億美元,直接補貼在美國本土設廠的半導體製造商。這種策略並非旨在全面復興製造業,而是出於國家安全的考量,確保在晶片等關鍵領域的供應鏈自主可控。
然而,無論是關稅還是補貼,都面臨一個共同的悖論—自動化。經濟學家勞勃·瑞克(Robert Reich)指出,過去幾十年製造業崗位的流失,主因並非貿易,而是自動化。即使工廠真的回來了,它們也不會是過去那種勞力密集型的樣貌。Guardian Bikes的高度自動化產線就是一個明證。因此,期待製造業回流能大規模地解決就業問題,可能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目前,美國仍有超過40萬個製造業職位空缺,凸顯了技術工人短缺的結構性問題。
是第二次工業革命,而非浪漫的工人復興
回到印第安納州,Guardian Bikes的故事仍在繼續。他們預計到2025年底,自行車70%的零件將在美國製造;到2026年,這個數字可能達到100%。他們的成功,部分得益於近期關稅環境的變化,使得一些本土零件的成本開始接近甚至低於中國進口件。他們也幸運地在附近的前汽車廠工人中找到了所需的人才。
然而,在Lia 觀點看來,Guardian Bikes的案例不應被過度浪漫化為一場「美國製造」的全面勝利。它更像是一場重工業基於新商業環境的前景計算,因為相較於目前美國難以快速復興造船、航空業,自行車在重工業中所含有的技術含量實在太低了,頂尖造船技術,超一流的鋼材製造與焊接技術完全被中日韓三國所壟斷,而航空重工也被歐洲集團屠殺殆盡。
即使Guardian Bikes創辦人萊利坦言:「即使在美國製造的東西一開始不一定更便宜,但我們認為這樣做最終會為我們帶來競爭優勢。」這些優勢—更強的品牌故事、更快的市場反應、更有韌性的供應鏈—在他們看來,足以抵消那「一點點的成本增加」。都難以直接套用至更高技術原料的重工產業。
這或許揭示了「美國製造」未來的真實面貌:它不會是一場全面回歸的浪潮,而更可能是一系列利基市場的突圍。它將由那些能夠巧妙利用自動化、並將「本土製造」轉化為品牌溢價和戰略優勢的企業所引領。這條路註定是艱難的,充滿了不確定性,但對於像Guardian Bikes這樣的先行者而言,這卻是一場值得下注的未來。
資料來源
Reuters: U.S. manufacturing sector contracts for 16th straight month in February
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us/us-manufacturing-sector-contracts-16th-straight-month-february-2024-03-01/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hy Making Things in America Is So Hard
https://www.wsj.com/business/economy/making-things-in-america-is-hard-biden-3168c5b9
Brookings Institution: The CHIPS and Science Act: Here’s what’s in it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the-chips-and-science-act-heres-whats-in-it/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The State of U.S. Manufacturing
https://www.cfr.org/backgrounder/state-us-manufacturing
Bloomberg: US Factory Jobs Are Booming, But Not the Way You Think
https://www.bloomberg.com/opinion/articles/2023-08-03/us-factory-jobs-are-booming-but-not-the-way-you-think
The Financial Times: ‘Reshoring’ manufacturing to the US is easier said than done
https://www.ft.com/content/8a901a1c-5d1b-4d43-9828-d74112e23d1d
The Economist: Is America’s manufacturing boom a miracle or a mirage?
https://www.economist.com/leaders/2023/04/20/is-americas-manufacturing-boom-a-miracle-or-a-mir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