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源於頁岩氣革命的巨大產能,美國已悄然成為全球最大且最具價格優勢的丙烷出口國,其出口量在十五年內呈指數級增長。此一「意外」的能源剩餘,不僅影響著中國石化產業的成本結構,也與墨西哥、加拿大的能源供應鏈緊密相連。然而,在美中貿易關稅的陰影下,這條攸關數十億美元的能源動脈正變得日益複雜。本文旨在剖析美國丙烷主導地位的成因,及其在國際貿易角力與國內能源政策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德州休士頓航運通道(Houston Ship Channel)的碼頭邊,名為「超大型天然氣運輸船」(VLGC)的白色巨輪靜靜地停泊著。它們的巨大艙體正在裝載一種看似平凡卻極具戰略意義的能源—丙烷。這裡,是美國最大的丙烷出口終端之一。十五年前的2010年,美國一週的丙烷出口量僅為7.2萬桶;而如今,單週的出口量已飆升至170萬桶。這不僅是數字的躍進,更是一場全球能源地圖被徹底改寫的無聲宣言。
一個國家,如何在短短十餘年間,從能源進口國轉變為一種特定能源的絕對主導者?這並非精心策劃的國家戰略,而更像是一場技術革命所帶來的「意外收穫」。而這份意外的收穫,如今正成為牽動中美貿易神經、維繫北美能源網絡,甚至影響美國偏鄉民生的關鍵權杖。
頁岩氣的副產品:一場無心插柳的能源革命
要理解美國的丙烷霸權,必須回溯至2008年前後興起的「頁岩氣革命」。透過水力壓裂(fracking)與水平鑽井等先進技術,美國成功地從頁岩層中開採出巨量的天然氣與石油。然而,鮮為人知的是,丙烷本身並非開採的主要目標。「沒有人會為了生產丙烷而開採能源,」能源專家解釋道,「無論是在天然氣處理還是石油精煉過程中,丙烷都只是一種必然產生的副產品。」
這些蘊藏在天然氣或原油中的混合物,會被送往稱為「分餾塔」(fractionators)的設施。在這裡,利用各種碳氫化合物不同的沸點,將其逐一分離。混合氣體首先進入「脫乙烷塔」,透過加熱使沸點最低的乙烷氣化並分離;剩餘的液體再進入「脫丙烷塔」,以同樣的原理將丙烷分離出來。這些被精煉出的純淨丙烷,隨後被儲存在德州貝爾維尤山(Mount Belvieu)巨大的地下鹽丘洞穴中,等待被送往全球各地。
頁岩氣革命的巨大成功,使得美國的丙烷日產量從本世紀初的約50萬桶,激增至今日超過200萬桶。與此同時,美國國內對丙烷的需求在過去十年間卻趨於停滯甚至下降。巨大的產能過剩,使得出口成為唯一且必然的選擇。「美國生產的每一分子新增丙烷,都必須銷往海外,」一位產業分析師直言,「因為國內市場根本無法消化。」於是,一個能源超級出口國,就這樣「被動地」誕生了。
太平洋兩岸的相互依存:中國的戰略需求與關稅的政治博弈
在這股流向全球的丙烷洪流中,中國無疑是胃納最大的買家。對北京而言,大量進口廉價的美國丙烷,是其國家產業戰略的關鍵一環。中國正致力於提升其石化產業的全球競爭力,而丙烷是生產塑膠關鍵原料—丙烯—的主要來源。質優價廉的美國丙烷,能有效降低其生產成本,使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更具優勢。
這種 symbiotic(共生)關係,在過去幾年順利發展,美國的產能擴張與中國的需求增長完美契合。然而,當美中兩國陷入激烈的貿易戰時,這條能源動脈便成為雙方角力的前線。關稅,成為懸在丙烷貿易之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Lia 認為,這場博弈異常微妙。對中國而言,對美國丙烷加徵報復性關稅,無疑會直接推高其國內石化業的成本,削弱自身產業的競爭力,與其長期戰略相悖。中國雖然可以轉向卡達或阿聯酋等中東國家採購,但中東的產能與價格皆無法與美國匹敵,此舉成本極高。
而對於美國生產商來說,儘管關稅會增加交易的複雜性與不確定性,但他們深知,這些過剩的丙烷「無處可去」。因此,為了確保出口,美國的丙烷價格必須維持足夠的吸引力,使其在加上關稅後,對中國買家而言仍是划算的選擇。這形成了一種奇特的僵局:政治上的對抗,最終仍需屈服於市場供需的鐵律。儘管出口商如 Enterprise Products 的高管表示「並不擔心」,聲稱碼頭依舊「滿檔」,但關稅無疑為這段高度依存的關係,蒙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
北美能源共同體:一體兩面的鄰國關係
將視角拉回北美大陸,美國與其兩個陸上鄰國—墨西哥和加拿大—的丙烷貿易,則呈現出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卻同樣深刻的相互依賴。
墨西哥是美國丙烷的重要出口市場。其國內產能不足,工業與民生領域皆高度依賴從美國進口的丙烷。這些能源不僅透過海運,更大量地經由卡車與鐵路直接送入墨西哥內陸。因此,任何針對美國丙烷的關稅,都將直接衝擊墨西哥自身的工業成本與民生價格,使其在貿易談判中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在某些特定區域,反過來依賴加拿大的丙烷進口。由於美國國內管線基礎設施的佈局,中西部和東北部等偏遠地區,從加拿大進口丙烷,遠比從德州等南部產區長途運輸更具經濟效益。這些地區的用戶,往往是居住在鄉村、社經地位相對較低的群體,丙烷是他們冬季取暖的唯一燃料。
幸運的是,在《美墨加協定》(USMCA)的框架下,加拿大輸美的丙烷享有免關稅待遇。然而,倘若此一豁免地位因政治因素而改變,其衝擊將不會由大型企業承擔,而是會直接轉嫁給美國社會中最脆弱的一群消費者。「對丙烷實施的關稅,將會對這些民眾造成沉重打擊。」一位分析師警告道。這清晰地揭示了全球貿易政策如何透過複雜的供應鏈,最終與一國之內的社會公平議題緊密相連。
無法停歇的出口引擎
如今,為了滿足全球市場持續增長的需求,休士頓的出口設施仍在不斷擴建。Enterprise Products 公司預計,到2026年底,其碼頭的液化石油氣出口能力將提升近80%。這是一場豪賭,賭的是頁岩氣革命帶來的產能將持續釋放,賭的是全球經濟對這種廉價石化原料的依賴將有增無減。
美國的丙烷故事,是一個關於技術突破如何意外地創造出地緣政治影響力的經典案例。它並非源自深思熟慮的頂層設計,而是市場力量在特定技術條件下自發形成的結果。這股龐大而無法在國內消化的能源產出,使其必須在全球市場中尋找出路,也使其成為美國在國際談判桌上一張複雜難打、卻又無法忽視的牌。無論貿易戰的風雲如何變幻,這台由頁岩氣驅動的出口引擎,都已無法輕易停歇。
資料來源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EIA): U.S. propane exports reached a record high in 2023
https://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php?id=61462
Reuters: US propane glut seen worsening as new processing plants open
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commodities/us-propane-glut-seen-worsening-new-processing-plants-open-2023-08-01/
Bloomberg: A Tidal Wave of US Propane Is Coming for the World’s Biggest Buyers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4-05-21/a-tidal-wave-of-us-propane-is-coming-for-the-world-s-biggest-buyers
S&P Global: US LPG exports to China climb in May despite high tariffs, shipping costs
https://www.spglobal.com/commodityinsights/en/market-insights/latest-news/oil/061720-us-lpg-exports-to-china-climb-in-may-despite-high-tariffs-shipping-costs
Financial Times: The new geopolitics of energy
https://www.ft.com/content/92724f34-453b-11e9-b168-96a37d002cd3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U.S. Shale Boom Is Far From Over
https://www.wsj.com/articles/u-s-shale-boom-is-far-from-over-11674256223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The U.S. Shale Revolution
https://www.cfr.org/energy-security-and-climate-change/us-shale-revolution